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在國民黨軍官中,有3個傳奇兄弟:中將廖運澤、少將廖運升、少將廖運周,三兄弟均系黃埔出身,因而被稱為"黃埔三鷹"。

正是這廖氏三兄弟,先後加入共產黨,後來又起義,解放後又都被予以重任,傳為一段佳話,在我黨我軍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廖氏三兄弟

廖運澤、廖運升、廖運周,都出身黃埔

安徽鳳台廖家灣出了3個堂兄弟:廖運澤、廖運升、廖運周,分別在黃埔軍校一期、四期和五期畢業,都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職,都對蔣介石的賣國內戰行徑不滿。

廖運澤曾經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南昌起義,後脫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國民黨騎二軍軍長。內戰開始後,他辭去了軍長職務在家閒居。

廖運升參加過北伐,在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後參加過反蔣活動,被迫離開了軍隊。抗戰開始後又回到軍隊,曾經任過國民黨整編師的副師長。內戰開始後,也辭去軍職在家閒居。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廖氏三兄弟

廖運周,黃埔軍校五期學員,畢業之後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3月在武漢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又參加了南昌起義。

1937年後,廖運周就一直在國民黨軍隊中秘密工作。組織上給廖運周的任務是"長期隱蔽,掌握部隊,團結軍內進步人士,堅持抗日"。1942年,廖運周擔任了一一○師的師長。由於種種原因,他和黨的聯繫再一次中斷。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廖運周,來源網絡

1946年,中央軍委立即恢復廖運周的組織關係,黨齡從1927年算起。工作的任務是準備在條件成熟時起義,在起義之前的主要任務是為我軍蒐集各種軍事情報。

1948年7月,一一○師隨八十五軍編入了第十二兵團序列,開赴徐州方向。廖運周等人心中都明白,要他們發揮"最大作用"的"最有利時機"就要到了。11月28日,廖運周率部在最關鍵的時刻起義,打亂了黃維兵團突圍的企圖,為我軍全殲黃維兵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1月29日,廖運周擬就了《廖運周將軍給毛主席、朱總司令致敬電》和《廖運周將軍告十二兵團全體官兵書》。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廖運周起義圖片,來源網絡

不到半年,一一○師再次起義,師長是廖運升

廖運周率一一○師起義之後,這個師在國民黨軍隊的序列上就算沒有了。1949年3月,國民黨國防部決定將當時駐在蕪湖的暫編第一師改編為八十五軍一一○師,用以填補該師的番號。

這個師的3個團都是由阜陽、太和的保安團改編的,師長廖運升不是別人,正是廖運周的堂兄。

在廖運升的率領下,該師於1949年5月4日在義烏舉行了武裝起義,是為第二次的一一○師起義。同一個番號的部隊先後兩次起義,這不僅在解放戰爭史上是一則佳話,在全世界的戰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廖運升,來源網絡

1949年3月,蔣介石把暫編第一師改編為一一○師歸還八十五軍建制,部隊隨八十五軍開往義烏。這時,廖運周根據陳賡的指示,派人將陳賡的親筆密函交給了廖運升,要其加速起義的準備。

5月2日,八十五軍軍長吳求劍要廖運升將全師軍官家屬全部運至福建,第九兵團司令官李延年又命令廖運升將部隊開往金華,由李延年直接指揮。

在這種情況下,廖運升與廖運周派來的第二野戰軍四兵團四十二師敵工科長楊振海研究之後,認為必須起義。當即進行了若干準備,並與我浙西遊擊支隊取得了聯繫。雖然在一一○師周圍全是國民黨軍隊,但是在浙西遊擊支隊的幫助下,他們順利地進入了義烏西北的黃宅山區。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5月4日,廖運升在黃宅召開全師大會,宣佈了起義的決定。這之後,廖運升和楊振海戰勝了死硬反動分子的種種破壞,打擊了部分人員的反水,除了三二九團反水去了福建之外,全師其餘部隊起義成功。當蔣介石調遣部隊和空軍力量打算對起義部隊進行攻擊時,我第二野戰軍十二軍(原中野十二縱)已經到達義烏地區。廖運升派人與十二軍三十五師師長李德生取得了聯繫,重新將部隊開回了義烏。

以後,一一○師接受了整編,編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廖運升在義烏起義時,廖運澤正在廣州,他立即避走香港,以後在我黨的領導下從事統戰工作。

出身於黃埔的廖家三兄弟在解放戰爭的不同時期、不同地點,都舉行了成功的武裝起義,都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在我國革命鬥爭史上,是僅有的一例。

解放後,廖氏三兄弟都被予以重任

廖運澤自從1953年從香港回到南京後,便被安排在江蘇省人民政府任職。自1955年起,廖運澤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1985 年4月,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廖運澤被選為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負責聯絡江蘇、安徽、山東、江西的黃埔學生。

絕無僅有!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成將軍,又都起義,命運都不同

廖運澤,來源網絡

1949年5月,廖運升到南京參加二野高級軍官研究班學習,三個月後結業。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親自和他談話,希望他隨軍去西南,他考慮自己年已半百,長期在舊軍隊帶兵,怕勝任不了人民解放軍的工作,要求留在南京地方工作。二野走後,柯慶施來南京市主持工作,他隨後擔任南京市市政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

廖運周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師師長、高級炮兵學校校長和黨委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同時,他還是民革中央委員、常務委員、中央監委副主席,並擔任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和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