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麼要給自己立“無字碑”?

用戶55163007877


隋末李淵滅掉隋煬帝后,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史稱唐高祖。經過秦王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勵精圖治,唐朝國力逐漸強盛,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去世後,太子李治繼位,就是唐高宗。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強盛的帝國,與海內外許多國家均有往來,以至於直到現在還有很多華僑和華人稱為唐人。

武則天十幾歲時便進宮做了唐太宗的妃子,也和太子李治有往來。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便把削髮為尼的武則天接回宮中,冊封妃子,上演子納父妃。唐高宗後期大權逐漸掌握在武則天手中,武則天六十歲左右時唐高宗駕崩,武則天見時機成熟,隨後稱帝,該國號為大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歷史停滯不前,生產力倒退,老百姓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和改善。為滿足一己私利,廢掉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起用酷吏,殘害忠良,任其相互殘殺,玩弄權術,坐收漁利。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廣建廟宇;私生活混亂,揮金如土;西域邊疆領土喪失,老百姓生活艱難,四處逃亡;人口縮減,土地荒蕪。

武則天82歲時在宮中病死,寫下遺詔,與唐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墓碑。讓後人給她做蓋棺定論。不久,全碑刻滿文字,成了有字碑。後人對其褒貶不一,譭譽參半。


維多利亞德福


謝頭條!無字碑是陝西乾陵最大的看點,也是一代女皇留給後世最難回答的問題。難就難在為什麼要立一塊無字碑,迄今為止,誰也說不準,道不明,只能用揣測和可能來詮釋。



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一生功高蓋世,不是能用任何語言就可以描述和形容的,也不是一塊兩塊碑子就能寫完的,與其難以描述和寫盡,還不如一個字不要去寫。

二說武則天認為自己一生功過是非在當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家既然說法不一,看法有異,還不如交由後人來評說。



三說有人認為武則天有自知自明,感到自己一生做了許多對不起天下和李家的事情,為了表示自己對李唐的愧疚,也為了不招眾人唾罵,所以乾脆讓兒子給自己什麼也不要寫。

四說唐中宗李顯對母后的所作所為不滿和無語,不想寫些什麼,也不願意寫些什麼,所以一個字也沒有寫。



五說李顯和大臣們就碑上如何寫這段歷史,沒有拿定主意,儘管女皇臨終政治交待李顯“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呼則天大聖皇后",但武則天畢竟一生坐過皇位,也幹過許多事情,迴避這段歷史顯然不行,不迴避法理上又講不通,準備以後再說,但由於李顯突然被自己女兒安樂公主毒死,到了唐玄宗手裡成了隔輩關係,加上玄宗對武則天親政,害死他的父皇李旦頗有怨恨,所以無字碑的事情以後再也沒有人敢予以提及,成了千古之謎。



綜合分析以上說法,我個人認為第五個說法最為靠譜。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一輩子專和女人作對,他也成了女人的剋星,據說他先後幹倒了韋皇后、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主要是因為這些女人也想學武則天當皇帝,這是李隆基非常反對的,他之所以不給武則天碑上刻文,原因就是武則天壞了大唐朝綱,但最後李隆基又倒在另一個女人楊玉環的石榴裙下,落了個千古罵名。


知未是也


立碑,是子孫的事,是活人的事!有幾人自己給自己立碑?即使有,死之後,還得看子孫與活人的態度!武則天的無字碑,顯示的是她的子孫無言以對的尷尬。正是武則天的所作所為,留給了她的子孫太多的無奈,讓她兒子李旦、李顯怎麼評價、怎麼說呢?

一、武則天705年去逝,她還有兩個兒子李顯、李旦還活著呢!李顯、李旦對她是該感謝、還是該憎惡?他倆也是劫後餘生的人。兩個哥哥的事,以及曾經自己度日如年的時光歷歷在目,過去信任的親朋好友因與自己親近,早已命歸黃土。也難怪李顯、李旦兄弟倆後來對皇位不感興趣,一個讓給弟弟,一個讓給兒子。

武則天的身份,是爺爺李世民的武媚才人,是爸爸的皇后娘娘,是自己的母親。祭祀宗廟,對她該怎麼稱呼?爺爺、爸爸的牌位都在旁邊立著呢!

三、大哥李弘活著,要把他逼死。二哥李賢被貶為庶民了,仍不依不饒而派人去殺掉,還要鞭殺李賢的兩個孩子,誅其親黨。他們活著都不行,死了後,搞一堆追封,什麼“孝敬皇帝”、“章懷太子”。是武則天開明仁慈,還是心毒手辣?兩個哥哥的慘景,多多少少也折射出李顯、李旦當年的懦弱與麻木。可不麻木不仁又能怎樣呢?

四、製造銅匭,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最後一個個都搞到皇室家頭上了,不得不一個一個除掉。可每除掉一個,就得山呼“母皇英明”!態度不誠懇還不行!母皇英明嗎?那本來就是她故意豢養的惡犬,從邊關到京城,搞得人人自危,只是如今再不治就要咬到她自己罷了。


五、治國安民。難道曾祖李淵與爺爺李世民就搞得一團糟?沒有貞觀之治,你稱帝的十幾年,全國人口能明顯增加?邊境狼煙傳來,都是你的功勞?突厥入侵,契丹犯境,不就是你殺了一批又一批能征慣戰的功臣良將才出現的!

六、把江山還給李家的尷尬。女人當皇帝雖然前所未有的,可婆婆當家的家庭比比皆是。武則天是李家的媳婦,是李家的婆婆,家國天下的時代,偶爾讓聰明能幹的婆婆掌權當家,忍口氣也無可厚非。可武則天把皇族與功臣殺了1000多人搶著當了皇帝,可她當的是武周的皇帝,不是李唐的皇帝。還美其名曰“還給李家”。這讓當時的李旦、李顯還有李家宗親以及臣民情何以堪!

正是由於她給子孫留下無奈的尷尬,才有了無字碑。所以她的後人給她的諡號的評價,雖經過多次修改,普遍是“後”不是“帝”!例如“天后”、“大聖天后”後來則改為“則天皇后”、“則天順聖皇后”等。據說有一次被改為“天后聖帝”,沒過多久就又改為“聖後”。道理很簡單,她是“武周”的帝,是“李唐”的後。


碧水青山0


武則天是政治家,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

那麼,武則天為什麼要立“無字碑”呢?
樹碑立傳以誇耀功德,自古以來已成慣例,然而唐代武則天卻為自己樹立了一塊不書文字的無字碑。這塊碑至今還在乾陵武則天墓旁。

武則天書法

許多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自認罪愆的表現,因為她篡奪了李唐王朝,改為武周天下。而且,武則天在位期間,殺虐李氏子孫,消滅異己,培植黨羽,任用酷吏,實行恐怖政策,幹了不少壞事。對外失去西安四鎮,對內多蓄男寵,生活荒淫。她自己可能在晚年時認識到無臉立傳,而且,與高宗合葬,不管是稱皇后還是稱皇帝都難以落筆,所以就乾脆下令隻立無字碑。

|

以上諸多說法突出了武則天的“過”,其實作為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功績還是很大的。她在位期間,抑制豪門世族,通過科舉考試,大量吸收了寒族進入政治舞臺。她實行獎勵農桑政策,興修水利,減輕徭役,整頓均田制,社會經濟不斷上升。在用人方面,她破格錄用有識之士,鼓勵地方政府薦舉人才,虛心納諫,“累取多士之用”。總之,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功績非同一般。而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女子,她只會以此為榮,決不會以此為辱。

因此,不少人指出,武則天立“無字碑”實際是一種誇耀,表示她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述。

武則天造的字:



注:圖片源於網絡。


中州耕牛堂主


武則天立無字碑,千百年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述。武則天統治,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唐王朝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用功高德大評價並不為過。二、身份尷尬。她被唐高宗李治立為皇后,是李家的媳婦,而自己又做了則天皇帝,死後和高宗合葬乾陵,如果碑文上刻字,那稱自己是高宗皇后呢,還是稱則天皇帝?左右為難,乾脆一文不銘。三、有自知之明。武則天本為太宗才人,卻又嫁給太宗兒子為後。為了上位,用恐怖手段打擊政敵,而私生活又極其混亂,所以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乾脆立一無字碑,千秋功罪,任由後人評說。四、有幾位年輕學者親自去陝西乾陵考察無字碑,發現無字碑上面刻有縱橫細線,細線形成的方格有3000多個,這些方格線雖經千年風雨侵蝕,但是大部分仞然清晰可見。由此,大家得出結論,無字碑並非無字。之所以無字,是和武則天的繼位者中宗李顯有很大的關係。李顯第一次即位沒過多久就被武則天廢黜,降為廬陵王,被貶房州,整天在擔驚受怕中苟活。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把皇位還給李顯。李顯長期在武則天的淫威下生活,對母親自然痛恨,雖然不便公開發洩對母親的不滿,但要給她立碑歌功頌德,卻也不大願意。因此,原先準備好的碑文棄之不用,立一無字碑了事。比較這四種看法,我覺得第四種說法更合情理。


楓沙湖畔一小魚


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無奈之舉。

武則天從李唐王朝手裡奪走了皇權,建立了大周,她是大唐的仇敵。大唐皇帝和大周的皇帝合葬在一起,其不是笑談。

武則天要和李治葬在一起,她的身份只能是是李治的皇后,從家庭角度講,他們是夫妻,合葬在一起沒問題。可是,大周那段歷史能抹去嗎?歷史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記著呢!武則天和李治合葬,潛臺詞就是大周就是瞎胡鬧,或者說大周就是大唐的一部分。這是對武則天建立大周政權的徹底否定,是對武則天一生成就的徹底否定。對武則天這樣一個強人來說,這是她心理無法接受的,可不接受又有什麼辦法。



武則天的墓誌很難寫,她自己覺得無法下筆。她的兒子中宗李顯就更寫不出來。武則天畢竟是他的母親,李顯生性懦弱,不會像秦始皇那樣對待母親。神龍政變後,李顯看到衰弱不堪的武則天,悲憫之心油然而生。廢李顯太子位的是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的也是武則天。李顯對武則天是愛恨交加,五味雜陳難以說清。武則天的墓誌,李顯真的不知道怎麼寫。

沒法寫就不寫,這是再普通不過的想法了。不寫得有個說辭吧?於是就有了,“千秋功過,任人評說”。

站在今天看武則天,她是女權運動的英雄,值得稱道。但是,在那個男權社會里,人們心中的武則天,有的只是過,只是野心,只是殘忍,沒有可歌之功,可頌之德。

在強大的男權社會面前,強大的武則天顯得無比渺小,她不得不向男權社會低頭,最後把皇位還給李唐。她心中不服,可是要回到李治身旁,她必須做出犧牲,包括墓碑上的碑文。


豫有得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武媚娘本是前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末流才人。李世民駕崩後,這些沒名沒份的偏妃都到了皇家寺院__感業寺出家。說來蹊蹺,李世民的長子,唐高宗李治到感業寺上香,偏偏看上了武媚娘,立馬接進宮中。要說這可是大逆不道,娶了父皇的妃嬪。而皇帝富有天下,誰又敢僭,妄議皇帝家事。於是,就一股腦的罵武媚娘。說她在太宗活著時就已經勾搭上太子了。駱賓王在(討武曌檄)中痛罵"掩袖工饞,狐媚偏能惑主。一杯黃土未乾,七尺之軀何託"。可見中國的封建社會把禍水都潑在武則天身上。這個李治體肥而三高,頭暈目眩,那時候叫風疾。於是批摺子的活,就落在武則天身上。而武則天總是謹小慎微,請示彙報。李治大喜,正合朕意。多年以後,武則天成為治國理政的能手。現在我們談到偉大復興,往往想到盛唐。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正是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至於武則天的狠,哪個帝王不狠,李世民殺了哥哥和弟弟,雍正幽禁了親兄弟一生。沒有鐵腕不行。武則天的晚年也犯了錯誤,她把李唐王朝改成大周,可幸的是,武則天臨死前立詔,合葬乾陵,歸政李唐。乾陵的無字碑氣勢雄偉,乾陵的外番石像牲整齊排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用脂粉錢雕刻的等身像。站在佛像前,揚起臉,細細的端詳,英氣逼人,雍容華貴,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千多年前武則天的唯一雕像。她是巾幗英雄,女中豪傑,她銳意改革,愛惜人才,她敞開國門,四海來朝,這就是武則天,小字媚娘,單名曌。


哈哈95128931


  1. 神龍二年(706年)一月二十一日,唐中宗護送母親的靈柩返回長安,五月十八日,則天皇后被埋葬在唐高宗的乾陵內。

唐初,高祖李淵的陵墓是封土為陵。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乾陵修建於梁山上(今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乾陵營建時,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比太宗昭陵宏大,建築雄偉富麗。

乾陵前除著名的翼馬、石獅等墓仗雕塑外,更立有兩塊碑。一碑為唐高宗梓宮入陵後所立《述聖記碑》,記述唐高宗生平的聖德與功業;另一塊便是則天皇后合葬於乾陵後,所立的“無字碑”。

中國帝后陵寢向無立碑之例。事實上,高宗死後,陵墓前破例地樹有一高大的石碑,碑文開頭即稱“述聖紀”,應是帝陵空前絕後之作,為武則天所制,嗣皇帝李顯所書。武則天死後,在祔葬之後,乃於此碑的對面也樹立了一高大石碑,其上卻無一字,人稱無字碑,無異再創新例。

無字碑的碑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碑首刻有八條璃龍,“碑身兩側各刻升龍一條,長412釐米,寬66釐米,並描繪了一匹屈著前蹄俯首就食的駿馬和一隻昂首站立、神態威嚴的雄獅”。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

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事實上我國各地還有多塊無字碑,為何此碑獨享盛譽?其一,此碑立在乾陵,與武則天的生平業績相聯繫;其二,此碑歷史悠久,經過1300多年的風雨洗禮,傲然挺立,無大損傷;其三,碑石巨大、完整,其它無字碑罕有其匹;其四,無字碑為何沒有字神秘莫測,眾說紛紜。

其碑為何無字,而令後人議淪紛紛?今人多謂如此立碑,是表示女皇一生功過,任憑他人論說刻畫罷了!其實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立碑是要流金石不朽之功德。帝王之所以不立碑,蓋因他們是天子,事業廣大、功德昭見,“浩浩蕩蕩,民莫能名”,臣子安敢立碑而議。由此而言,乾陵所以破例為天皇刻《述聖紀》而不稱碑,武則天母子應是覺得天皇功德浩蕩而可述,必須要對他大力頌揚。同理,復辟皇帝或他的臣子,為史無前例的又是皇帝又是母后的武則天立無字碑,顯然也想對她有所表述。只是身為臣子,經歷被她所廢而最後又推翻她,且她一生功過可議,一時難以定位,所以不易述也不易議,還是留待別人來議論罷!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當初立碑者的本意。

乾陵無字碑的珍貴价值,恰恰在於它唐代無字。如果在當時碑上刻有文字,刻有對女皇或褒或貶的評論,其價值充其量等於為高宗所立的“述聖紀”碑。正因為它無字,才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引起人們的無限暇想,引起人們的爭論不休。

乾陵無字碑向人們昭示:千秋功過,後人評說。為何千秋功過,要後人評說?為何“自己的功過讓後人評價?”

其一,歷史上任何一個重要人物,包括那些傑出人物,都不可能給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他(她)們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階層、地域、民族和宗派的侷限。唐代名相魏徵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而歷史上能做到兼聽納諫的明君又有幾人?因為君主接近的人,皆為崇敬他、吹捧他、需要他的人;而那些反對他、怨恨他和想直言諫諍的人,又往往難於見到他。於是他的看法往往片面,經常自我感覺良好。

其二,歷史上任何時期,當代人對當代君主的評價,大都是受益者說好,受害者說壞,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史載,武三思既殺張柬之等“五王”,權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但於我善者則為善人,於我惡者則為惡人耳。”世上有這種心態的人何止武三思一人。因此當代人很難正確地評價當代的統治者。

其三,任何重要人物、歷史事件,其是非功過,複雜真相,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清晰,愈來愈為人們所理解。隨著歷史的發展、時光的流逝,上述各種侷限性也會逐漸淡化。離當事人及其親屬的時間較遠,人們看問題的角度才能較為客觀,較為準確。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當代人很難寫好當代史。

要言之,武則天自知其陵碑無法迴避以周代唐之事,她自頌功德在她死後不算數。而從唐中宗迄唐亡,十五代唐皇又皆為武氏嫡傳子孫。顧及孝道倫理,他們無法斥武氏篡唐之罪,亦不能視武氏臨終去周歸唐為“功”,只好讓陵碑空白。

乾陵無字碑昭示了“千秋功過,後人評說”,受到了史家的推崇,遊人的讚賞。無字碑的存在,使梁山更顯高大;無字碑的存在,使乾陵更加宏偉;無字碑的存在,使武則天更具魅力。許多人真誠地希望乾陵無字碑之謎永遠解不開。

武則天千古,無字碑永存。


徐張話歷史


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這是對武則天“無字碑”的描述。位於陝西省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說起“立碑”,一般來說,都會在碑上刻上銘文,而一代女帝武則天,為何要立一塊“無字碑”呢?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可以說是一位傳奇人物。而這樣有影響的一位人物,為什麼要立一塊無字碑呢?關於這個,後世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幾個說法:

:是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績無法用文字書寫,因為武則天登基為帝,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而且在位期間,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國內沒什麼大亂子,為後來大唐王朝的“開元之治”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是武則天認為自己罪孽深重,不知道也無顏去寫碑文,因為武則天的帝王之路是殺伐之路,在她稱帝之路上的阻礙,如大唐宗室宗親、朝廷大臣,甚至自己的親生骨肉,都成了她稱帝之路上的犧牲品,而且執政期間,任用酷吏,大開告密之風,剷除異己。

:是天下重歸“李唐”後,對於當時的皇帝以及朝臣而言,“武則天”好似成了一種忌諱,而關於武則天的評價和碑文撰寫,各方的說法不一,所以就沒有在碑上刻文。

:就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武則天認為,自己的一生經歷以及所作所為,後世人都會有不同的評價,於是,就留下了“無字碑”,讓“是非功過,都留於後世人評說”。

我個人而言,偏向於最後一種說法。是非功過,留於後人說。一代女帝,應當有這種氣量。


說與山鬼聽


在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縣梁山上,有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墓乾陵。墓前有兩塊各高6米左右的石碑。西面的為“述聖碑”,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所以又稱“七節碑”,碑高6.3米,寬1.86米,重81.6噸。“述聖碑”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高也是6.3米,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纏繞的螭首,碑側刻有大雲龍紋,碑座有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無字碑”初立之時,空無一字。宋金以後,人們先後在上面刻了13段文字。其中有金太宗弟弟1134年用金文題寫的文章。旁邊還有漢文譯文。可惜都模糊不清了。

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人們有三種說法。一說武則天是用來誇耀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太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好。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功過是非。到底何因?至令尚無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