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戰爭根本停不下來?為何德國在吞併捷克後不選擇見好就收?

靜夜史


既得隴復望蜀。人心不足蛇退相。這應該是希特勒和納粹的野心,就和吸毒一樣,根本無法停止,同時也有英法的縱容的結果,英法意圖犧牲小國利益,維護自身利益而做出的錯誤決定。更希望禍水東引,讓德蘇互動坐收漁人之利,但英法行為不僅害了捷克。波蘭,更是害了自己。純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慕尼黑協議》被稱為二戰最醜惡最骯髒的協議,在這個問題上。英法和德國希特勒都是一樣高的,都是入侵他國的劊子手。他們三個國家共同切割了一個主權國家,一點都不覺得無恥。說白了就是“慷他人之慨,費別姓之財,於人為不情,於己甚無謂乎”。


丘吉爾對《慕尼黑協定》做出了最好評價: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作一抉擇,你選擇了恥辱,而你將來還得進行戰爭。在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以後就從此不再擴張就此停止,如同幼稚的張伯倫說的 那樣“我把一代人 和平帶給了你們”但幾個月之後希特勒就佔領波蘭,但英法雖然宣戰但依舊沒有動手,可見英法還是在縱容希特勒,希望德國就此收手,應該說,如果德國就此停手他將是最大的贏家,那可以就此停止嗎?應該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國際形式。更沒有想到是希特勒的野心促使張伯倫下臺,丘吉爾成為英國首相。

吞併捷克之後希特勒已經看出英法的軟弱,所以提出波蘭的但澤問題。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犯了希特勒最大失誤。因為破壞了《慕尼黑協定》基礎,讓國際社會看清了希特勒的真實嘴臉。就是一個戰爭販子。但我們也不得驚歎希特勒戰略眼光,但希特勒的錯誤,是因為英法的縱容。而如果在《慕尼黑協議》以後。英法和蘇聯如果聯手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措施,希特勒未必敢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不會爆發。

還有就是,即便是希特勒想停止也停止不下來,戰爭的機器一旦啟動已經讓德國的資本高速運轉起來,戰爭的利益集團已經把希特勒完全裹挾在裡面,如果希特勒就此罷手,利益集團完全有可能罷免他,重新扶持一個新的戰爭販子,德國成為二戰的元兇,不是希特勒一個人的,而是整個德國資產階級利益的共同行為,希特勒不過就是代表而已。而戰爭的無形的壓力,對戰爭的恐懼去讓英法不斷地退步、最終導致二戰的徹底爆發。

但也必須指出,希特勒即便不吞併失去蘇臺德,或者捷克斯洛伐克,也必須收復坦澤,因為但澤本來就是德國的,是由於一戰的失敗割讓給了波蘭,如果割讓給法國德國也許就忍了,但如果在波蘭手中,就必須收回,否則希特勒的政治基礎就垮了。 希特勒吞併斯洛伐克一是試探英法的態度和反應,二是為了在日後對波蘭形成戰略包圍弧,在戰略方向向德國先走的一步了。英法則是步步落後。完全被希特勒玩弄於股掌之間。希特勒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會停止他侵略的腳步,希特勒是戰爭的惡魔。人類邪惡的代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沒有辦法停下來。

國際政治的對決,非常像兩個武林高手拼內力一樣,你進我退,你退我進,不是你壓倒我,就是我壓倒你。

所以,對外擴張既然開始,就不能隨便停下。

這就像黑社會搶地盤一樣,你不去擴張被別人搶了地盤,別人強大了就會壓垮你。

而當時的國際形勢也算不錯。

歐洲突然出現了一個很強的蘇聯,到處向外輸出共產主義,成為英美法的頭號敵人。

而希特勒帶領德國雖然迅速復興,廢除《凡爾賽條約》,大肆擴軍,卻也未必對英法美沒有好處。

因為在當時看來,德國剛剛經歷過經濟危機,國家經濟一塌糊塗,軍隊長期保持10萬規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復興。

所以,讓德國強大一些,可以利用德國來對付東面的蘇聯,未嘗不是好事。

當然,英美法不希望德國過於強大,希望將他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誰知道,希特勒主政德國以後,迅速創造了經濟奇蹟,德國一躍恢復了世界工業強國的地位,也幾乎瞬間恢復軍事大國。

而其實最有遠見的美國,卻出了問題。

美國民眾認為一戰中美軍付出了巨大代價,英法卻並不領情,並且認為扶持英法未必比扶持德意有利。

所以,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案》,不允許總統隨便干涉美洲以外的事情。這將羅斯福的手腳束縛住了,無法施展限制德國的政策。

而英法兩國又各懷鬼胎。

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在歐洲大陸一枝獨秀,希望德國強大一些以牽制法國。

當時蘇聯也與法國簽署《蘇法互助條約》,英國對法國極不信任,雙方分歧巨大。

所以,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

隨後,希特勒開始對外擴張,其實是1936年3月不顧《凡爾賽條約》與《羅加諾公約》而進駐萊茵蘭。

當時列強因互相鬥爭,已經顧不上干涉德國,都坐視不理。

隨後西班牙發生內戰,尤其是共產黨一派在蘇聯支持下一度佔據優勢,讓英美又大力支持德國介入,以幫助弗朗哥獲勝。

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

此時,軸心國聯盟形成。

而歐洲大國對此仍然各有各的立場。

所以,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時,列強竟然沒有強力反對。

德國吞併奧地利具有極為重要的政治和現實意義,國力大大增強。

此時,德國又看中了蘇臺德地區。

當時英法認為德國還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蘇臺德地區。

然而,希特勒並沒有停手,反而進一步在1939年3月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4月意大利又吞併了阿爾巴尼亞。

這下英法就算再笨,也知道德國是不會停止對外擴張的,轉而強硬政策。

這邊,希勒特也知道和英法的戰爭不可避免,開始籠絡蘇聯。

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秘密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隨後猛擊波蘭。英法只得向德國宣戰,尤其二戰爆發。

我們推測一下,如果希特勒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後不再擴張,又會怎麼樣?

第一,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對於德國其實沒有大的幫助。

因為捷克斯洛伐克是小國,吞掉沒有大的幫助。

況且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也不會同德國人一條心。


第二,吞掉捷克斯洛伐克打破了歐洲的平衡。

以英美法長期來看,必然會讓德國吐出這塊肥肉。

而希特勒一直以強硬態度對內宣傳,無論吐還是不吐,都會有很大影響。

第三,德國現有實力較弱。

英法本來就是盟友,佔據世界上大部分的殖民地,實力極為強勁。

美國實力強大,遲早會同英法結盟。

蘇聯的領土遼闊,地跨歐亞,潛力也強於德國。

德國當時只有德奧捷,地盤不大,資源不多,意大利豬隊友也幫助不大。


這種情況下,德國獨立作戰,基本誰都對付不了,等著被圍毆呢。

當然,希特勒如果老老實實從捷克斯洛伐克退兵,未必會爆發世界大戰,但自己想要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就難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希勒特想要做世界霸主,當然會先下手為強。


薩沙


原因很簡單,

吞併捷克後希特勒就跟英法等國徹底鬧翻了,

因為《慕尼黑協議》裡規定的是將捷克德意志族區的蘇臺德這麼一塊地方劃給德國,

可不是將整個捷克領土歸併德意志,

但是希特勒就在得到蘇臺德區後不到一年,

迫不及待的悍然下令入侵捷克本部,

這已是超出了以張伯倫為代表的“綏靖主義”者的底線了,

也讓當時世界上對德國同情和幻想的認識潮流終於糾正了過來。


顫動的丹田


箭在弦上很難回頭,更何況箭已經射出弓了,大宗師出手也未必抓得回來!

德國吞併捷克沒有見好就收,德國同意,希特勒和納粹也不會同意。

畢竟,一旦發動戰爭,不是說能剎住車就能剎住車的。


首先,希特勒的野心並不只是捷克。

按照當時德國膨脹式的發展速度,伴隨的是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對糧食的需求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所以希特勒認為,德國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納粹德國不僅是要收回德國在一戰後所喪失的領土,還要企圖稱霸歐洲,恢復日耳曼昔日的榮光!

其次,德國在吞併捷克後沒有見好就收,估計和他們的自信心爆棚有關!

而這個野心的膨脹,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看看納粹德國吞併捷克後,得到了啥?

沒錯,是裝備,而且都是精良的裝備,跟氪金了一樣!


二戰前,別看位於歐洲中部的捷克領土面積不大,但人家實力可不弱。

當時的捷克,經濟發展水平也就僅次於德英法排在歐洲第四。

不僅如此,捷克還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世界一流,國力還在日本至上,這也是承蒙了之前工業強國奧匈帝國的光。

當時歐洲第二大兵工廠——斯柯達兵工廠,軍火生產能力就可以抵得過英國全國的兵工廠總和。

還有一個著名的兵工廠——布爾諾國營兵工廠,曾以“ZB-26捷克式”輕機槍舉世聞名。

很巧,這兩個強大的兵工廠都屬於捷克。所以,德國吞併捷克後,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光是這兩個強大的兵工廠大禮包就已經把德國砸暈,見好就收?希特勒說:不存在!


另一個讓希特勒不能見好就收的原因,說到底還是英法的態度。

1938年3月,希特勒試探性地吞併了奧地利,本以為英法兩國會有什麼動作,結果屁都沒放一個。

同年6月,德國屯兵德捷邊境,並以武力要挾逼迫捷克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英法兩國卻搞起了“綏靖”,把自己的盟友捷克給賣了,竟然接受了希特勒的請求,強行將蘇臺德地區劃歸德國。

對手的“愚蠢”,加上自身裝備得到完美升級,希特勒的野心開始爆棚,認為德國有發動戰爭的資本,沒有退路的必要!


白衣青象


這個主要是定義不同!當時的德國對兼併捷克的定義並不是吞併而是收復。有失地在外,自己又有實力能不去收復嗎?

我們看德國的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領土曾高達56萬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一領土大國(不包含俄羅斯),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領土則不過36萬平方公里,足足損失了20萬平方公里,德國方面對這些損失的領土一直是以失地來對待,整個德國上下都以收復失地為目標奮鬥。這就是歷史最不為人知的真相!

我們再回顧一下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波戰爭。造成德國跟波蘭戰爭的主因其實並不是德國想侵略波蘭,而是波蘭佔領了德國領土旦澤走廊,這是塊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德國的領土,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則被波蘭強行佔領的。這塊土地對德國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德國連接自己的發源地(東普魯士)的唯一通道。所以,德國無論如何必須要收復這塊土地。


優己


題主你說的很對,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並沒有選擇見好就收。

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居住著相當數量的德意志人口,他們大多居住在蘇臺德地區。

希特勒決定將蘇臺德地區併入德國境內,於是通過和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談判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慕尼黑協定簽訂現場)

但是,希特勒並不滿足,6個月之後,德國出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全鏡!

半年之後,德國出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個人認為,三個原因讓希特勒無法停住腳步。

第一,德國實力大增,不再懼怕英法。。

別看這個國家面積不大,但是在當時他屬於歐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工業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並不比當時的歐洲大國法國、英國差。尤其軍火產量,在當時幾乎和德國相當。


(捷克造的槍械)

有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其國家的力量擁有了和英法兩國單挑的實力!

第二,心理優勢!

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不僅讓德國的力量大增,也讓德國對英法更加小看!

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始於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其實,在希特勒打算兼併蘇臺德地區的時候,德國軍方是非常反對的,他們認為德國並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如果將蘇臺德地區納入德國領土,將會讓英國、法國加緊備戰,會和捷克斯洛伐克一道對德國發動戰爭。面對這三個國家的圍攻,德國絕沒有取勝的希望。

可沒想到的是,英法兩國並不想打仗,於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和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

就這樣,德國兵不血刃地獲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


當半年之後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時候,不僅捷克斯洛伐克沒有抵抗,英法兩國也默認了德國的佔領。

這讓希特勒看到了英法外強中乾的本質。他還有什麼理由不乘機大肆擴張呢!

第三,德國上下對希特勒的瘋狂崇拜。

在希特勒對外擴張之前,德國人只是覺得希特勒能夠穩定德國的經濟,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認可他的經濟管理能力。

可沒想到的是,希特勒先是吞併了奧地利,接著又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德軍兵不血刃將大片領土收歸己有,並且將英法領導人玩弄於鼓掌之上,看上去比拿破崙還厲害。


所以,即使有軍方高層不認可希特勒的瘋狂擴侵略行為,這個時候也無話可說只有強力執行了。

那麼,對希特勒這種戰爭狂人來說,有民意對自己的巨大崇拜和支持,怎麼可能不再接再厲?


歷史風暴


這個問題問的一點水平都沒有,敢問秦國為什麼不能在吞併五國之後停下來?而是進而吞併了燕國


你看起來真好笑1


這就如同你進入了一個沒人管了銀行隨便拿,你還能停的下手來嗎?直到把自己累死為止。這就是人貪婪的本性。沒有一個侵略者例外。


心如大海154146453


德國欠外債太多,不入侵波蘭,經濟破產


木木樂樂


人心沒盡,🐍吞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