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黃帥


李善長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殺,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黨爭激烈,演變成威脅皇權。

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代表的淮西黨,與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黨,相互爭鬥,起初只是黨爭,後來演變成威脅皇權的地步。

李善長雖然退下來,但並沒有閒著,他想通過扶植胡惟庸,來遙控朝政。

李善長和胡惟庸還通過結親,建立緊密關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免於被株連。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李善長的弟弟及侄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積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禍從口出。

胡惟庸一夥勢力意欲圖謀大事,曾親自找退休的李善長商議,李善長開始很驚駭,後來居然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我已經老了,等我死之後,你們再去幹吧!)

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能說麼?這話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不是找死麼?

隨後又有人告發李善長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

三是功高震主,還不檢點,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當上皇帝后,對驕兵悍將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後,朱家子孫鎮不住這些元老功勳,而李善長曾作為開國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佈,縱然辭相依然影響力巨大。

而且李善長還是個“不檢點”的皇親國戚,平時屢屢違制,犯了帝忌,殺他只是朱元璋長久心中憤恨的爆發。

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李善長和朱元璋在創業時,也曾是一對和諧君臣,形影不離,是同甘共苦的戰友,可是當人一旦獲得了高位,獲得了權力,就會像著了魔一樣,迷失相遇時的初心。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一段話親評李善長: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後來,一個成了九尊至尊,一個成了開國丞相,都是權勢赫赫,但二人卻漸行漸遠,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權力是催人瘋狂的春藥,也是催人毀滅的毒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羽被追責,朱元璋將已76歲高齡的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70餘口,一併處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Zzz虛空索敵



有李善長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換做趙匡胤,李善長一定不會死。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殺李善長一家的時候,已經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時已經過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朱元璋殺了十萬左右官員和家屬,目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朝廷綱紀。據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李善長向湯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長有個親戚牽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長一直找朱元璋說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長當年知道胡惟庸要謀反,李善長不向朱元璋報告此事,不報告那就是同謀。



胡惟庸會謀反嗎?胡惟庸是個文官,一開始是個老實人,雖然當了宰相,但是並無軍權,怎麼謀反?拿什麼謀反?再說了,朱元璋是什麼人?晚上睡覺都睜開一隻眼睛的人,大臣們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逃不過錦衣衛的偵察,逃不過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麼謀反,怎麼可能謀反?胡惟庸要說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點。

殺掉李善長就是因為前兩個原因,借兵修房子和為親戚求情。在朱元璋看來,有這兩件事就可以殺李善長了,但在外人看來,因為這兩件事就殺李善長,說不過去啊,為此只好刑訊逼供,把李善長牽連進謀反案,這樣殺他一家,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



說李善長涉及謀反,當時就有人懷疑,上書質問朱元璋,說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怎麼會冒誅九族的風險參與謀反?結果這人被朱元璋關起來了。

胡惟庸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李善長案也是冤案!老朱在辦這事上,不地道!


坐看東南了


朱元璋殺了76歲的李善長,另外還株連李善長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長的兒子駙馬李祺和兒媳臨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殺,可憐!可嘆!可悲!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對親家下如此狠手呢?


從頭說起

李善長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誇李善長是自己的“在世蕭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拜迎二人相見。朱元璋對他以禮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書籍。李善長成為老朱的大智囊,隨軍作戰出生入死,還親自帶領士兵打敗來偷襲的元軍,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勳。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稱帝,當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慶!李善長位列眾人之首,李善長“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詞條,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老朱還賜給李善長“免死鐵書丹券”“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對自己的“蕭何”大讚一番,可是今日的“蕭何”的結局可不比往日的蕭何。李善長可沒有漢朝的蕭何圓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劉邦對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長的權利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讓朱元璋忌憚夜不能寐。


李善長也對朱元璋不像以前那麼謙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對彼此的信任幾乎消失了。

為了拉攏李善長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寶貝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封李祺為駙馬都尉。

李善長的府內又一次蓬蓽生輝,榮譽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燒。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嚴重,十幾天都不能上朝。作為親家的李善長竟然沒有去看望過一次,也沒有讓駙馬兒子來問候,朱元璋心裡的箇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機彈劾李善長,說公主進了李善長家的門,李善長就變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裡連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覺得李善長過分了,開始厭煩他,“帝始微厭之”,一怒扣了李善長一年的奉祿。


另外李善長對部下監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三百人,湯和告訴老朱李善長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謀反,還想拉李善長入夥,李善長不從。謀反是大罪,但他沒有向朱元璋檢舉揭發胡惟庸。胡惟庸也許感到李善長有動搖,繼續拉攏,李善長最終留下口實。李善長向朱元璋屢次請求赦免其發配邊疆的親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將丁斌治罪,沒想到丁斌出賣了李善長的弟弟,一系列的導火索迸發。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和胡惟庸密謀造反,李存義父子被逮捕審訊,供詞牽出李善長。還供出胡惟庸派李存義勸說李善長時,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也作證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說他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不忠!最後有人說觀天象有星變,災禍會降臨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長的人生成為定居局。

於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斬殺。



實際上,李善長的這些大罪都是憑口說,證據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朱家江山會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堅決要殺的人,誰能跑掉?


小姐姐講史


李善長之死,歷史上公論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為何非要誅殺李善長不可,有這麼一個故事似乎能夠作解釋:李善長死後,太子朱標找到朱元璋,委婉勸說到:殺人太多太濫,恐怕有傷朝廷和氣。

朱元璋沒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長滿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面露難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給削掉,朱標自然能夠輕鬆撿起,於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現在誅殺這些人,就是為你消除隱患”。

這個故事似乎暴露出了這對父子內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簡單的嗎?

並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絕後↑

誰都知道,朱元璋堪稱中國歷史上反腐手段最決絕的帝王,他的反腐有兩個明顯特點:

一、反腐條件嚴苛

只要是犯有貪汙的官吏,一經查實,一律發配北方荒漠中充軍,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

二、反貪腐不避皇親國戚。

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都是死於貪腐相關案件。

以上事實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這樣的做法,會面對何等的壓力。

換成任何別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夠駕馭如此複雜的局面,哪怕這個複雜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來的。

↑權貴官僚們當然會歌頌宋太祖趙匡胤↑

李曉鵬博士在《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書中曾經比較過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區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做法千古稱頌,可你仔細想想,稱頌者會是誰?必然是受益者和無知者。

石守信等大將權貴倒是可以豐衣足食,代代無憂,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可背後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價呢?

自古以來,官員們的榮華富貴和老百姓的豐衣足食是一對矛盾。

因為在農業經濟時代,官員的薪水與富貴,都是取之於民。趙匡胤採用的是賄賂討好官僚集團,至於民不聊生這樣的事情,對不起,他不會考慮的。所以宋朝的公務員之多,堪稱各個王朝之最,因為公務員待遇好啊。

這與出身有關,朱元璋是苦出身,當過要飯的,當過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從小就痛恨貪官汙吏。沒想到老天爺竟然真的讓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如何對待“腐化”的官僚權貴,朱元璋必然不會採用趙匡胤那種討好的做法。

↑李善長活的沒有安全感↑

再說另一方面,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權貴們,他們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對待這些人倒也不壞。但其中多數官員,膨脹了,腐化了,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廣州,成為土霸王,和當地劣紳勾結,一手貪財,一手逞威,換做是趙匡胤當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他娶得可是馬皇后與朱元璋的第四女安慶公主,以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深情來說,安慶公主也得到相當的恩寵。可是歐陽倫卻利令智昏,偷偷販賣私茶,謀取暴利,而且他還是利用公家的驛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國家的,利潤都是自己的,這種違法案件在歷朝歷代簡直司空見慣。

而且權貴們還面臨一個他們無法約束的情況: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勢,自己的後代不長出息。歐陽倫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過程中,囂張至極,毆打河橋吏,河橋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這次無法忍受,於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殺女婿,殺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處死周保,並且賜死女婿歐陽倫。都說朱元璋殘忍噬殺,但換成趙匡胤來當皇帝,河橋吏豈不該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個包青天?歐陽倫豈不要一直無法無天?

同樣,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兒子胡公子所賜,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墜車而死,胡惟庸竟然親手殺死駕車之人,給兒子報仇,換成趙匡胤當皇帝,恐怕不但不會追究胡惟庸的責任,還會派人慰問胡惟庸喪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沒錯的,但他最大的錯誤在於方法不對,他過於依靠人治,同時又不能體諒官僚的行事邏輯,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並非利用這樣的手段謀私,而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的一種得宜之法,朱元璋卻完全不去體諒此事的背景。

總之,朱元璋對待官僚集團的態度,讓許多官僚都產生巨大壓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隨者,他們受夠了朱元璋↑

當官為了幹啥?權貴的功勞不就是換來權勢財富和地位嗎?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為,可朱元璋一絲都不肯妥協,如此嚴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幹活,你會怎麼想?

普通官僚當然是畏畏縮縮,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別,能活著下班就是大慶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位置,他們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官員支持,有“群眾基礎”,這點很重要!

雖然許多明史大家都認定胡惟庸與李善長沒有謀反的心思,但小編認為,胡惟庸和李善長內心絕對想過反抗朱元璋的辦法。

為什麼?因為活的沒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極端了,當官貪汙點怎麼了?人家行賄我辦事,怎麼了?我不造反,該幹活幹活,又怎麼了?老朱你這麼搞,會沒朋友的。

實際上,朱元璋也沒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發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餘波,一直到李善長被牽連誅殺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長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誅殺的。

↑錦衣衛的誕生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這十年間,朱元璋做了什麼?為什麼需要花費十年,才把李善長殺掉。原因其實很簡單: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長做了些什麼,他需要花費時間調查!

實際上,誅殺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意識到了官僚集團存在著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順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過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加強皇權,加強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錦衣衛,負責探查官僚的政治動向,充分說明了朱元璋內心的不安全感。

其實,隨著朱元璋年紀漸大,他的極端性格有增無減,樊樹志先生認為朱元璋利用這十年時間編織能夠殺死李善長的理由,畢竟人家李善長有免死鐵券,金身護體,還能免死三次!而唯一無法免死的條款,就是謀反。

證據炮製需要時間,但朱元璋派人偽造證據的動機呢?恰恰是他對李善長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長等權貴,是唯一能夠真正打擊朱元璋的政治力量,這種力量,已經決不能再留下來而且,為子孫後代考慮,朱元璋能夠壓制住官僚權貴,可朱標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嗎?顯然做不到!

這裡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權貴,為他的皇權反而埋下了巨大隱患,於是為了剷除這個隱患,他又不得不繼續消滅權貴,這個死循環形成之後,無論李善長還是朱元璋,就都沒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長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個極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堅決的政治天才。


我見青史多嫵媚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如果要準確地回答題主的這道題,我們就不能獨立地站在明朝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而是要用歷史的辯證的哲學觀點,從中國的五千年發展史中去尋找答案。

1》在中國三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我國的統治者是通過推選制度選出來的。他們從社會的實踐中去發現和考察有所作為而能為人類造福的優秀者。當新的優秀者出現時,更是通過禪讓的方式,把治權交給下一代。在這個歷史階做,整個社會沒有所謂的家天下漢王權制度,而也便沒有存在統治階層的權力和階級利益衝突,因此也就沒有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濫殺下面官僚的現象。

2》

然而自從舜把治權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以後,禹並沒有實行禪讓制,而是把統治權直接交給自己的兒子,從而建立了以禹家為主的統治集團,統治了大約五佰多年的夏朝,從而在中國的歷史中開始了以氏族為主的統治制度,這一制度一直貫穿著整個中國奴隸制的二千多年,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才宣告結束。

3》

但歷史的步伐總是向前垮越的。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氏族的利益,他便將自己定位為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家族統治權力能代代傳承下去。為了這一目標,凡已自己三觀不同的而衝撞自己統治利益低線的官僚大開殺戒,也就人們傳說的‘’焚書坑儒‘’的歷史(當然也是有利於剛剛統一的中國)。當然也就從那時候起,中國便走進了以氏族為統治集團的封建王朝時代。而皇帝的權力,通過儒家三綱五常的理論認證,皇帝就是天上之嬌子,天下的土地是皇家的皇土,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皇民,皇帝擁有無限大的生殺以奪的權力,任何人或事,只要衝撞了他的底線,不管你威望多高,功勞多大,甚至皇親國戚也同樣殺無赫,尤其是到了劉幫建立的大漢皇朝,更成為了延續中國二千年封建統治者的鐵律。

4》

如果說秦朝前的統治階層的矛盾是皇上與各下面各封侯王的矛盾,而秦以後則是皇上與統治集團之間赤裸裸的權力與權利的矛盾,因此因利益不合的產生皇上誅殺手下大臣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中便層出無窮。從東漢劉秀封二十八位功臣於靈臺外,從秦的焚書坑儒到劉幫誅殺韓信,到司馬誅殺曹家,即使是同胞兄弟,李世民也照殺無誤。而明朝除了處事低調的鄧愈外,即使是曾經無數次救朱元璋之命的徐達也死於非命,甚至當朝宰相劉基也不得善終,而誅殺常遇春、李善長也不足為怪了。而朱棣誅殺建文帝也同樣不足為奇。而後來的清統治者對八旗子弟的誅殺也同樣建立在皇權理論基礎上。

5》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在以儒家思想理論的皇權治理下,君就是綱,臣就是目,臣是絕對處於皇權的統治下,肖一不善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自古以來便傳下‘’伴君如伴虎‘’之傳說。

6》

才疏學淺,泛論幾句不值一讀。如有能者賜教,則無限歡迎。祝大家子年快樂吉祥!











鄧工280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李善長卷入了胡惟庸案,絕非朱元璋濫殺。

李善長和胡惟庸有著密切的姻親關係,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長推薦才得以升官,最後成為丞相。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兒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雙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發生以後,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和此案無關,沒有調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確認,李存義父子都參與謀反,但朱元璋認為他們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長面子上,給予免死。

然而,李善長為了和胡惟庸案件劃清界限,裝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為赦免李存義父子而向朱元璋謝恩。

此舉,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懷疑。

果然,10年後,李善長有個叫做丁斌的親戚入獄,供出李存義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將李存義父子抓捕。

李存義父子為了自保,被迫說出全部事實。

實際上,胡惟庸謀反之前,曾經派李存義去遊說過李善長多次,要求一同謀反,許諾淮西之地封他為王。

李善長開始不敢答應,但隨後給予默許,還幫助隱瞞。

有人又告發李善長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

朱元璋非常震怒,開始調查李善長。結果,很快發現李善長確實知道胡惟庸謀反的事情。

這就非同小可。

因為李善長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還將女兒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雙方也是親家。

然而,李善長卻竟然參與謀反,在當時就是誅九族的大罪。

結果,朱元璋便將李善長賜死,將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李善長之子李祺與公主,還有他們的幾個孩子,都被法外開恩,免於一死,還繼續做官。

其實,李善長被殺並不冤枉。

古代作為臣子最大忌諱就是不忠心,更別說參加謀反。

李善長知道謀反的事情知情不報,已經是重罪,更別說還幫著隱瞞,當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藉機濫殺,早就把李善長殺了,不可能等待10年時間。

一般認為,李善長是自以為聰明的兩面投機,如果胡惟庸贏了,他就可以做王爺。

就算胡惟庸輸了,他也可以儘量劃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講述這個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長的事情。

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


薩沙


朱元璋殺李善長跟他是不是已經年暮沒有任何關係,重點在於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李善長死了,這大明的天下才能穩如磐石,萬世一系~

一:李善長——朱元璋的蕭何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縣人,愛讀書而有智謀,自朱元璋創業伊始就攜家追隨,因為善於調護諸將之間的關係,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隨著朱元璋建號開國,水漲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還是大明朝的開國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時擁有可以免死兩次的丹書鐵券,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險,卻依舊沒能保下李善長的項上人頭,在洪武二十三年,因為涉嫌胡惟庸黨案,滿門七十餘口悉數被殺~

二:禍從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溝通宿將,意圖謀反”而被株連九族,當時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但案件遠未就此結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與胡惟庸“通謀”,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勞苦功高,並未深究,只是將其軟禁在崇明島。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被抓,嚴刑拷掠之下,斌供稱:“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勸李善長入夥,第一次被李善長嚴詞拒絕,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事成之後,淮西之地盡數相贈,封李善長為諸侯王,李善長心動;第三次,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讓他們自行安排。”謀劃既定之後,李善長和胡惟庸為了避人耳目,從此早朝相見,只是點頭示意,並無言語交流。

同年,李善長又向湯和借調官兵,大興土木,如此一來,更是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忌諱,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李善長全家以及“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宋濂”等人全數羈押,或處以極刑,或流放荒蠻,自此,淮西勳貴集團幾乎被一網打盡。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連黨案

在李善長被誅殺的當年,以解縉等人為首的文官就開始為其鳴冤,猜忌驍悍的朱元璋卻出奇的沉默,置若罔聞~

中國古人向來強調“見機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長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紀越大越貪戀權勢,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鄉黨,而李善長又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領袖。所謂翻身農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識的淮西勳貴集團,一心想著榮華富貴,蔭庇子孫的他們迅速腐化,蛻變成了當年他們誓死反抗的人,為了鞏固九死一生才打下來的革命果實,他們呼朋引伴、結親媾婚聯成一體,圍繞在李善長的周圍,牢牢把控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極力打壓非淮西勳貴集團的所有人士。

深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國之後面對勢力龐大,驕悍霸道的淮西勳貴集團卻顯得無能為力,

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現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為了穩住淮西勳貴集團,他刻意打壓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士人集團,甚至還開設“南北兩榜”的進士擇取制度。但,養虎終遺患,生性殘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縱容之中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斷和決絕的劈向當年這幫兄弟~

四:李善長也算死有餘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長身負不世之功,卻不知進退之道。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長終究沒有規模宏大的大局觀,也沒有把握時局的敏銳度,對帝王心術更是無從感知,以至於當止而不能止,當退而猛進。天下動亂之際尚且能夠存身保富貴,可一旦寰宇澄清,當年的多謀善辯反而成了懷璧其罪,數千年的歷史中無時無刻不在重複著這樣的歷史悲劇。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趙普也是不學無術,所幸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寬愛的多。所以“外飾其公,內謀其私”的趙普雖然屢遭貶謫,卻終究得以善終,並且還落下“兩朝宰輔”的美名。

李善長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殘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將,但細思之下,他的言行舉止,放浪恣肆,無所避忌,又何嘗不是遭忌人主,自尋死路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朱元璋對功臣們封得最高的爵位是“公”。朱元璋一共封了34個“公”,其中李善長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李善長是極為肯定和重視的。

朱元璋在對李善長進行封爵的時候,下詔時特別說,李善長雖然沒有立過攻城拔寨的大功勞,但是在後勤保障上,功勳卓著,簡直堪比漢初的蕭何。朱元璋把李善長比喻成蕭何,可他的結局卻和蕭何完全不一樣。蕭何得善終,後世成為望族,延續上千年。可是李善長卻在77歲的暮年還被朱元璋處死,連帶全家70多人被殺,這是為什麼呢?

咱們來把李善長和蕭何對比著分析一下。

第一,蕭何對劉邦忠心不二,李善長卻心懷兩端。

蕭何對劉邦一直非常忠心,最初蕭何的官職比劉邦高,可當他決定奉劉邦為“主公”,跟著劉邦打天下以後,就一直把劉邦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對待韓信的問題上。韓信是蕭何極力推薦給劉邦的,因此韓信對蕭何非常尊重,蕭何對他也有非同一般的感情。但是,當呂后想殺掉韓信的時候,他知道這是劉邦的想法,儘管心裡不忍,仍然積極配合,用自己的名義,把韓信騙進宮殺掉。

咱們再來看看李善長是怎麼做的。胡惟庸想謀反,派人勸說李善長加入。李善長聽說後,大驚道,你們這是幹啥?稍不慎重,就是要誅九族的。李善長沒有答應。但是他也沒有把這事告訴朱元璋。後來,胡惟庸又多次派人勸說李善長,李善長說,我已老了,等我死了以後,你們好自為之吧。他還是沒有參加,但依然沒有告訴朱元璋。他沒有告訴朱元璋,就說明他對朱元璋不忠,而且顯示出他在觀望中,想著靜觀不動,若是胡惟庸勝了,就加入胡惟庸的集團。這顯然是朱元璋沒辦法接受的。

第二,蕭何行為收縮,善於避禍;李善長則恃寵自縱,目空一切。

劉邦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後方讓蕭何治理。後來,又讓蕭何擔任宰相之職。蕭何因為辦事公正,品德高尚,得到文武大臣及民間百姓的一致認可,享有崇高威望。但是蕭何知道,除了“功高蓋主”外,還有一句話叫“德高蓋主”。為什麼呢?因為“天下有德者居之”。你品德太高,獲得百姓擁護,皇帝自然忌憚你。雍正繼位以後,看見曾經和他爭位的八皇子胤禩穿著樸素上朝,就對他很生氣,認為他這是還在想著“收買人心”。蕭何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故意地做了一些貪汙的事情,讓劉邦斥責他。這就叫做“自汙”,目的是顯示皇帝的正確

而李善長不是這樣做的。朱元璋當皇帝后,封李善長為左丞相,成為百官之首,很多事情讓他處理。可是,他在朝中卻極力樹立自己的權威,對手下的大臣們非常嚴格,讓大臣們害怕他。當朱元璋生病,讓他處理朝政的時候,他都自作主張處理事情,不去向朱元璋彙報,也不去問候朱元璋的病情。他沒想過,他的一切都是朱元璋賜予的,應該時時對朱元璋感恩戴德。因此朱元璋對他很不滿。

當然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李善長雖然對朱元璋沒有蕭何對劉邦那樣忠心,但是,實際上,他也並沒有什麼大罪。但是對忌憚功臣的朱元璋來說,李善長這種人卻是不能容忍的。朱元璋所需要的,只能是對他忠心耿耿的奴才。所以,他堅持認為李善長的罪很大,最後把年邁的李善長,以及李善長家一家老小70多人全部處死。




劉三辰


李善長,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適逢元末亂世,群雄並起,李善長擇明主朱元璋,以其才智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為明朝的建立和有序運轉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卻在76歲高齡時以“胡黨”之名被處死,累及全家七十餘口人。

這是為什麼?且聽小白丁來分析。

一、早期李善長與朱元璋的關係:協助創立大明王朝的功臣

至正十五年(1354年),朱元璋率軍攻打滁州,李善長前來投靠, 被命為掌書記。當朱元璋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時,李善長答道:

“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長的話語不僅流露出對朱元璋的一片忠誠,更為其實現霸業指明瞭方向。朱元璋欣賞之餘,視李善長為左膀右臂,升其為參謀,參與決策制定。雙方建立起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忠心的關係模式。李善長投靠朱元璋後,積極出謀劃策,盡忠職守,使軍隊內部諸將和睦,前方軍需供應充足,這些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方便,對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明建國後,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倚重沒有因政權的建立而消退。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命以他為首的禮樂二局改革元朝舊制,制定新的禮制,作《郊社宗廟儀》,並重新改定官制,明確各部責任,使新建立的國家機器得以正常有序運轉。李善長還負責監修國史, 成《元史》一書。他定禮制、改官制、修史書為明朝初年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居六公之首,“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升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大批文綺和布帛。這次封賞不僅使他獲得了榮華富貴,更達到了自身仕途的最高點。在洪武初期,李善長以他的忠心和卓越功勳,一直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可以說,在洪武十三年以前, 朱元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是和睦的。

然而, 隨著明朝的建立和統治的加深,兩者的共同利益逐漸轉變為君臣之間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信任關係被打破。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日益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 進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朱元璋向來多疑,而李善長“內多忮刻” 的性格和“貴極而驕” 的行為,日益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卓越功勳和以他為首的淮西集團的龐大勢力, 更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欲拔之而後快。


二、 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

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太祖的信任和倚重,被賜以高官厚祿,獲得無限的榮寵。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慎。

李善長的性格,使他表面看似不與人爭,但稍有人侵害他的權利,或見識略比他高,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與太祖結成兒女親家後,更加失去為官的謹慎。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與中丞劉基爭法而拘。基不自安,請告歸”。
“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 又不引罪,大不敬” 。

朱元璋遂將李善長的俸祿削減,以示警告。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組成了以他為首的淮西集團。該集團的大部分人都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過,是朱元璋登上帝位的得力助手。明朝建立後,淮西功臣獲得加官進爵的優待,得以長期處於統治上層,形成龐大的官僚網絡,造成了官員之間的失衡。這些貧苦農民出身的淮西功臣,隨著明朝的建立,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於爭權奪勢之中。

“生殺黜徙,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則匿不以聞”

甚至功臣的親信、家人等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方霸主。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在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本性,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必然是太祖朱元璋所不能忍受的。

三、太祖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 對功臣的疑忌心逐漸加重。

朱元璋布衣出身,經過浴血奮戰,最終榮登九五之尊,所以十分珍惜皇位,覺得來之不易。為了鞏固朱家天下,他必須強化皇權,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威脅,為此,他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統治集團內部, 轉移到如何防止文臣武將的叛變篡權上來。

洪武初期,朱元璋為了籠絡功臣、給後世留下厚待功臣的美名, 他以加封進賞、頒賜鐵券的形式禮遇開國功臣,但同時也對功臣進行了告誡。

“畜兵所以衛民,勞民所以養兵。今爾等無耕耨之勞而充其食,無織綞之苦而足其衣,是皆出於民也。無知之徒,不知捍禦之道,橫起凌虐之心, 以害其民,民受氣害,而至於困弊者,是自損其衣食之本也,不仁甚矣。爾等宜戒恣縱之心,體朕恤下之意”。

隨著政權的穩定,功臣驕奢之心漸起,完全忘卻了朱元璋的告誡。在屢次勸誡和頒佈《鐵榜》 進行警戒無效後,朱元璋對功臣的信任逐漸轉為猜忌和懷疑。朱元璋的貧苦出身,使他常有一種自卑心理,而常年的作戰經歷,又使他多疑貪權。尤其是龍風八年(1362年),淮西宿將謝再興的叛變和邵榮的謀反事件,在朱元璋敏感的心上留下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他曾說:“夫人藏其心,不可度也。吾慮或晝臣而夜盜”他對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劇命運的開始。


何況,朱元璋很重視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帝位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後又立太孫朱允墳為皇太孫。可是,繼位太子朱標生性懦弱,將來如何駕馭這些有勇有謀的文臣武將,這是朱元璋最為擔心的。所以,他就預先替太子“拔釘”,來解除身後之患。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使朱元璋逐漸疏遠功臣,他寧願使用資歷淺的小官,也不願重用功勳卓著的功臣, 這樣既可以顯示皇帝的威嚴,又可以維護明王朝的利益。隨著政權的漸趨穩定,朱元璋的猜忌心理日益加重, 功臣的不滿更是與日俱增, 功臣的才智、名望以及任何意外和過失,在他眼裡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他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由信任轉向疏遠,甚至不惜大開殺戮,以此作為一種警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專斷獨行多年的宰相胡惟庸被殺,主要罪行是謀反和通倭。胡惟庸既是李善長的親信,又與他有親戚關係,朱元璋便想借此案來打壓李善長。時隔十年之後,有一批要發配邊疆的京城要犯,丁斌是其中之一,他不但與李善長拉親,還曾經侍奉過胡惟庸,於是朱元璋藉機逼丁斌交代李存義與胡惟庸交往的事實。 隨後又逮捕李存義父子,並迫使他們揭發胡惟庸曾勸過李善長一同謀反。

“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
“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

朱元璋便以此作為誅殺李善長的強有力藉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被賜死,連累全家七十餘口,僅公主駙馬未被治罪。朱元璋並未作罷,將李善長的罪行作《昭示奸黨錄》,公佈於全天下。

誠然,李善長傾盡一生之力輔佐朱元璋,雖不敢說毫無私心,但的確是為朱元璋的帝業百般規劃。在達到人生榮譽的頂峰後,李善長迎來的卻是全家人被殺戮的悲劇命運。

四、結語

李善長的晚節不保,一方面是自身原因,不懂得功臣身退以自保,反而致仕後一直參與朝政事務,尤其是後期為官有失謹慎,重用和扶持淮西官員,使該集團長期處於統治上層,其中一些官員還驕奢跋扈,成為了損害封建統治的破壞力量。但是歸李善長為“胡黨”之列,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另一方面是,在當時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以及重典治官吏的大形勢下,李善長的才智、榮譽、過失等等,落在朱元璋眼裡都成為了對政權穩定的威脅,疑忌心甚重的朱元璋勢必會拔去這根眼中釘,所以功勳卓著的李善長也只能落得如此結局。李善長在洪武朝的境遇,是明朝開國功臣的一個縮影。


史海小白丁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對於聰明的李善長來說,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辭職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很忌憚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但是還是選擇穩住而非打壓,讓李善長做了太子老師,還把自己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和他結為親家。但是後來李善長卻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謀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罪被誅九族,涉案三萬餘人,但是這件事卻遠遠沒有結束。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胡惟庸的親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謀,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長的弟弟的份上,沒有殺他,只把他軟禁在崇明島。但是李善長對此卻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連句謝謝也沒有,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朱元璋期待的謝恩落空了,心裡很不爽。



又過了五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嚴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長在胡惟庸案中的隱晦態度:第一次嚴詞拒絕同謀,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以淮西相贈,封諸侯王,李善長動心,第三次密室談話,第四次李善長拋出一句著名的話“我死,汝等自為之”。朱元璋聽聞後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義案以及李善長向湯河借兵300大興土木的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治罪,將除女兒女婿兩個外孫以外的李善長妻女70多人全部誅殺,淮西勳貴徹底擊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李善長可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沒有免死金牌也會得以善終,懂了卻做不到,總是有十塊免死金牌也擋不住被殺的命運。開國元勳40多個,被殺的近30人,不得不說剩著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