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朱元璋賜其鐵劵免死2次,子1次,為何最終被誅?

型男東海Terry


朱元璋建國,分封爵位之後,大量頒發了免死鐵劵。所謂免死鐵劵,就是當事人作為開國功臣,在犯罪之後可以免死兩次,自己的兒子犯死罪可以免死一次,這是皇帝對他們天大的恩典。但是,在朱元璋時代,被殺的功臣可不止一個兩個,其中有免死鐵劵的就包括大明開國第一謀士李善長,悍將藍玉。

題主所說的第一功臣就是李善長,被胡惟庸案件牽連而被滿門抄斬。再此之前,筆者想要先說一下藍玉,以此來為大家講一講老朱家的免死鐵劵。

藍玉案

藍玉是朱元璋掀起的大案之一,牽連數萬人。

拋開《明史》添油加醋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將藍玉的罪名總結為:桀驁不馴的性格、口出佞言的抱怨、結黨營私的行為。

藍玉在北方軍中收養的義子數量和朱元璋有的一拼,這不得不讓朱元璋起疑心。外加藍玉處事桀驁不馴、恃功自專、常常口出佞言,抨擊朝政,指責君王。最後終於讓朱元璋逮住機會,統統殺光。這也就是駭人聽聞的藍玉案。

藍玉在臨死之前也拿出了老朱家的免死鐵劵,企圖保自己一命,但是他想多了。

朱元璋是這樣回答他的:“吾給你們天大的恩典,你們不知感恩,殊不知圖謀造反罪無可恕!”

說白了就是,最終解釋權歸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的說法也很明確,什麼罪都可以赦免,但是圖謀造反是萬劫不復的大罪,施赦免不了的。

李善長案

說完藍玉案,我們再來看看大明第一謀士李善長的案件。

李善長與藍玉不一樣,李善長起碼是謀士出生,懂得什麼叫做急流勇退。所以,在朱元璋動了心思的時候,李善長就主動請辭回家養老去了。

朱元璋處死李善長全家的理由是與胡惟庸私通,是胡惟庸餘黨。但是,胡惟庸案件與李善長案之間相隔時間太久,早就有史學家提出,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確,在李善長全家被殺之後,朝廷中就有人為李善長鳴不平,結果是朱元璋裝作聽不見,矇混過關。

如果李善長真的是因為是胡惟庸案受到牽連,那麼朱元璋應該是理直氣壯才對,怎麼在關鍵時候心虛了呢?

關於李善長的死因,易中天教授的意思是李善長成為了朱元璋廢黜中書省,中央集權的最後障礙,所以他必死無疑。筆者很認同這個觀點,除此之外,李善長這個人雖然退居二線了,但是和一線的當朝者關係沒有理清,時常暗相往來,這也是朱元璋痛下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善長被滿門抄斬,自然不會主動拿出免死鐵劵。為何?

首先是有了前車之鑑,藍玉案的時候,免死鐵劵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使得藍玉落下了一個求生欲極強的弱者形象。李善長自然不會故意拿出來碰一鼻子灰。

其次,李善長可不是藍玉,他太瞭解朱元璋了。就在朱元璋下令滿門抄斬的那一刻,李善長就明白已經沒有任何退讓的地步。朱元璋為了能讓李善長完完全全涼透,給他加的罪名是胡惟庸餘黨。為什麼?因為胡惟庸結黨營私,意圖謀反,要想順利的除掉李善長,就得讓他“圖謀造反”,怎麼讓他圖謀造反呢?那就讓他成為胡惟庸一黨吧!

歷史,其實就這麼簡單。朱元璋的小心思也就是這樣的鮮明、赤裸。

其實話說回來,免死鐵劵本來就是皇帝對他們的恩典,這一份恩情直接來自於皇帝。既然皇帝有能力給你恩典,自然有能力收回恩典。只不過貴為天子的朱元璋不好意思伸手要,至於臣子,當然是要吃一塹長一智,好好琢磨自己今後應該怎麼做。

結束語:朱元璋一生殺了很多人,不過筆者要在這裡澄清的一點是,朱元璋殺戮的人貪官、悍將居多,對百姓更是秋毫無犯。至於李善長,筆者想這應該是大明第一冤案,因為權力的過渡而不得不成為朱元璋政治制度革新的工具,是指暗示可悲。既然君要臣死,一塊免死鐵劵又有什麼用呢?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洪武二十三年,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被殺,全家七十餘口一個不留。

李善長是朱元璋起兵時的結義兄弟,兩人在一起規劃了大明帝國的未來藍圖。

朱元璋曾賜丹書鐵券給李善長,裡面寫明瞭不論何等大罪,李善長可免罪兩次,兒子可免罪一次,問題是朱元璋在上面做了一點手腳。

所謂丹書鐵券,不過也是一紙空文,皇帝想殺人,就是賜你“與天同壽”都難逃一死

朱元璋參軍不久,就在軍中結識了有著同樣理想的李善長,兩人結為生死之交,經常在一起討論未來的形勢:

秦末天下大亂,有能者逐之鹿,漢高祖劉邦起於草莽之中,知人善任,僅五年就一統天下了。現在國家猶如秦末,郭帥起義之地又離漢高祖的龍興之地沛縣不遠,山川王氣縈繞,霸業可成啊!

這算得上是大明朝最早的建國綱領了,而作為朱元璋最親密的戰友,李善長和一眾大將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實在無愧於朱元璋。

然而,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二十三年後,李善長被殺,李家全家七十餘人全部斬首於街市。除了長子李祺,因為是朱元璋女婿而倖免於難,但日子也不好過,全家被朱元璋趕出南京。


至於朱元璋開國之後,特意賜予李善長的那份丹書鐵券,為什麼就保護不了李善長一家呢?這其實是朱元璋耍的一點手段。

在這“免死金牌”上面,寫得十分清楚的是:無論何等大罪,李善長免死兩次,李祺免死一次。PS:謀反除外。

這就十分尷尬了,朱元璋能赦免李善長一切大罪,唯獨謀反罪不能赦免,而李善長可能到死都想不到:他最後被滿門抄斬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夥同前丞相胡惟庸謀反。

不過朱元璋親手揭開胡惟庸謀反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而李善長因謀反被殺則是洪武二十三年五月,這時間間隔十年之久,李善長謀反一事又從何說來。再者朱元璋在丹書鐵券上已經寫得很明白了:“謀反除外”,那李善長又怎麼可能糊塗到親自去觸碰朱元璋的底線呢?

丹書鐵券的內容是真,李善長謀反卻是假,朱元璋是不願意赦免李善長的,所以才會給他安上這一“謀反”大罪。既保證了自己的承諾,又剷除了李善長這位大明功臣,一舉兩得。




一貳一橙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擁有2塊免死鐵券(己用倆次,子1次)說的就是開國元勳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明朝開國功臣,年少時聰慧愛讀書又足智多謀,後來投靠朱元璋,跟隨其征戰四方,出生入死,戰功赫赫。洪武初年任職左丞相。



可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黨至李善長滿門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草根出身,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一路征戰,到最後建立大明朝。生性多疑,建立大明朝後,基本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建國功臣都沒有善始善終。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朱元璋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發揮到了極致。


李善長官至丞相,在朝官傾朝野,朱元璋怕其勢力過大,又御史中丞塗節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謀殺劉基,接著再告胡惟庸謀反。很快,在朱元璋的示意下,審查結果出來了,胡惟庸“謀反屬實”,同時,御史中丞塗節和御史大夫陳寧作為胡黨嫡系難辭其咎,一併問斬。朱元璋借題發揮,不斷擴大胡惟庸案,直至1390年,牽扯到胡惟庸案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其中連坐、死罪、黥面、流放的人有數萬人之多,朝中文官幾乎洗劫一空。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李善長和胡惟庸是親家,受牽連,朱元璋伺機認為其有造反的傾向,以謀逆罪處滿門抄斬。


免死鐵券為什麼不用,因為在這之前擁有免死鐵券的開國功臣同樣是被處死了。一句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至於為什麼死,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你死。


暱稱就是暱稱吧


一、小說中的免死鐵券:

在小說《薛仁貴徵東》中,李世民夢到在自己危難的時刻,總有一個身穿白袍的小將,救自己於危難之中。李世民把他稱為“應夢賢臣“,把它說給徐茂公聽。

當然徐茂公能掐會算,他當然知道。李世民按捺不住,想早點見到這個應夢賢臣,但是徐茂公說時機不到,天機不可洩露。否則會給他帶來災難,李世民說那怎麼辦,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徐茂公搖搖頭說本來沒有什麼辦法,但你如果一定要的話,這裡有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你先賜給他一道免死詔書,等到他獲罪之後,就只會有牢獄之災,不會有生命危險了,李世民說好,正提筆要寫,徐茂公卻神色凝重地說這還不行,你必須給他寫明謀反也不能殺他,李世民大驚,說謀反可是死罪,徐茂公說,他會謀反嗎?李世民說那好吧,於是就把謀反也不殺他寫在詔書裡了。

這裡面的“應夢賢臣”大家應該知道是誰吧?他就是薛仁貴,在遼東戰役中,李世民單槍匹馬出去,差點被遼東主將抓住。薛仁貴的馬當時不聽使喚,瘋狂咆哮起來。薛仁貴就騎上馬,任由馬兒而去,結果馬兒就把薛仁貴帶到了李世民遇險的地方,薛仁貴就把李世民給救了,正應了李世民“應夢賢臣”的夢境。

小說《薛仁貴徵東》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小說裡就提到了免死鐵券。在歷史上,免死鐵券也叫丹書鐵券,雖然叫法不同,實質上都一樣,是一回事,當然,它還有別的稱呼,比如丹書鐵契、金書鐵券等等。

丹書鐵券的叫法是因為最早這種鐵券是用紅筆寫的,並且是寫在鐵製的特殊的牌子上。而金書鐵券是因為在唐朝時期,做的免死鐵券是直接在鐵製的專門的牌子上把字鑿刻出來,然後再用黃金在其字跡的表面鑲嵌上,所以得名金書鐵券。

從材料上看,唐朝時期所製作的免死鐵券除去它免死的功能外,其消耗的成本更高,而且收藏價值更高。

二、免死鐵券的形狀:

1、圓筒狀:

顧名思義,這種免死鐵券是圓筒狀的,在其表面製作好內容,比如刻字,比如鑲上金子後,就從中間封為兩部分。一部分交給受封賞的大臣,另一部分朝廷封存。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偽,只有兩塊嚴格合在一起,才是一塊完整的圓筒狀的免死鐵券。

2、瓦片狀

這種免死鐵券是瓦片樣子的,不會分開保存,只是賞給受封的大臣。那麼朝廷如何做呢?朝廷當然是做好記錄,比如記錄某年某月,某個皇上賞賜給某人免死鐵券,以及賞賜的原因是什麼等等。

三、免死鐵券的內容:

1、日期:免死鐵券頒發的日期,就像是我們寫信,甚至是寫個便籤一般,也要有個日期,也就是時間。

2、姓名、官職等:皇上要頒發免死鐵券給某人,那麼就要寫明要頒發給的那個大臣的名字,他是什麼官職。

3、功績(理由):頒發免死鐵券肯定是有緣由的,那就是那位大臣立下了不世之功,汗馬功勞,值得表彰。於是,就把那位大臣的功績記錄下來,表明皇上做事是有緣由的,也讓其他沒有得到免死鐵券的人能夠心服口服。

4、皇帝對受封的官員許下的諾言:這部分內容就是對官員或者其親屬子女免罪或者免死的內容,比如具體什麼情況下,其本人或者親屬可以免罪或者免死,以及免罪或者免死的次數。

5、皇帝發誓及其署名,賦予其法律效力,合理合法:這是皇上的一種鄭重的承諾,表面皇上的決心,言出必行,而後面是哪個皇上頒發的免死鐵券。

四、免死鐵券的發展:

最早,丹書鐵券出現在漢高祖劉邦時期,他給有功的大臣賜予了丹書鐵券,相當於一種榮譽,當時還沒有上升到免死的層面。

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了免死鐵券,它也有了免死的效力。

唐朝、宋朝、金朝的免死鐵券一脈相承,基本差不多。而到了明朝則開始分等級了。朱元璋時期,賜給有功的公爵免死鐵券的總人數開始是6個,後來漲到了8個。而賜給有功的侯爵的免死鐵券的總人數則是28個。當然,公爵的總人數是少於侯爵的總人數的。“公侯伯子男”,這是古代的爵位的高低排列順利,是最通用的。

五、免死鐵券的作用:

皇上頒發的免死鐵券最主要的作用是免死或免罪,一般是頒發給皇帝的親信大臣、開國元勳,或是能臣,許諾本人或子孫免死或免罪。

國家歷史博物館裡陳列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丹書鐵券,來自五代時期。是唐昭宗獎勵錢鏐討伐董昌的功勞,上書“卿恕九死,子孫三死”,也就是說,如果犯了罪,錢鏐可以免九次死罪,他的子孫可以免三次死罪。錢鏐非常出名,他割據一方,中國唐代的吳越王,被百姓稱為海龍王。

此丹書鐵券的總體形狀與古代瓦片相似,長約52釐米,寬2.5釐米,高30釐米,上面刻有楷書金字350個,記錄了錢鏐討伐董昌的時間、經過和賜予他鐵券的皇帝名號等。

《水滸傳》柴進家裡就有免死鐵券,原來,後周的第一位皇帝名叫郭威,他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因為沒有兒子,所以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外甥柴榮。柴榮也英年早逝,留下了年幼的兒子,此時朝中大將趙匡胤散佈假消息,說契丹來攻,憑藉詔令召集兵馬,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了皇位。

趙匡胤答應善待柴氏後人,發誓柴氏後人有罪也不加刑,並作為憑據賜給了他們免死鐵券。

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徐達等開國功勳的免死鐵券上都寫有“除謀逆不殺”的字樣,最後他們卻被朱元璋誅殺。此時,免死鐵券也失去了作用,因為他們的罪名都是“謀逆罪”。所以,被朱元璋所殺的那些擁有免死鐵券的大臣,想用免死鐵券也用不上!

題目中提到的就是李善長,他被朱元璋賜給了免死鐵券,他本人免死2次,子1次,但是他想用也用不上。朱元璋說他謀逆,他就謀逆!謀逆是用不上免死鐵券的。而朱棣篡位後,也給有擁立之功的大臣發過免死鐵券。

而免死鐵券真正被派上用場的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當朱棣登基時,一直支持朱允炆的,並率軍阻擋過朱棣的徐輝祖並未去迎接朱棣。朱棣欲殺徐輝祖,也就是他的老百姓口中的,朱棣的大舅子,徐輝祖於是拿出了其父徐達的免死鐵券。朱棣平靜了下來,然後沒有殺徐輝祖,而是把他軟禁了起來。

綜上:

免死鐵券就是這樣的,其榮譽性更大於實用性,畢竟都是皇上說了算。

參考文獻:

《明史》《北大國學課》


歷史漫談君


所謂丹書鐵卷,一般都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皇帝不得不賞,但又找不到可賞的。所以美其名曰賜下的免死金牌。

但是。同樣還有一個問題。這個東西又不像網絡裡的特殊道具一樣。可以自帶無敵保護罩。很直白的說。他就是塊鐵板,然後皇帝說。你這次立下大功。我賜你丹書鐵卷,宮廷留號。若之後你犯下大錯。拿著他可以免一死。真的是這樣嗎?

至少我感覺,你可以相信一個人是好皇帝。但絕對不可以相信一個皇帝一定講信譽。不可否認。他說那句免死的時候可能是真心真意。但人心總是會變的。特別是開國帝王。殺伐果斷。所以。李善長死的一點不冤。重點不是皇帝說免幾次死。而是想不想讓你死

/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