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

謨地方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發生的人和事不計其數,而能夠決定歷史進程的,或者說改變一時格局的,正如蝴蝶效應引發一連串變動,倒有一些值得一談。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今中外,多少王朝更迭,多少建功立業,都有導火索發生在普通人的手中。像那薩拉熱窩事件一樣,費迪南大公的遇刺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而我們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殷紂王囚禁姬昌,放虎歸山

熟悉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先秦時期的夏商周朝代更迭概況,日常一些影視劇作也對商周時期的歷史關鍵點有過演繹和放大。

西伯侯姬昌曾經被殷商囚禁於羑里多年,最後因為西岐獻上了美女與珍寶,才將姬昌放回。其實紂王此舉,對於帝王來說也不過是寬厚仁愛的心思一縷,但是,他難道不知道放虎歸山的道理嗎?要知道,最初囚禁姬昌,就是因為他“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紂王對西岐的崛起,明顯是忌憚,才會囚其於羑里。

事實上,當時的殷商,面臨東夷威脅,西方又有戎狄來犯,放西伯侯歸去,必然是想用西岐兵力牽制戎狄,為朝歌攻打東夷爭取戰略上的優勢。但是正是因為紂王的這一個小心思,放了西伯侯姬昌歸去,導致了日後西岐勵精圖治,部署翦商計劃。

姬昌是沒有反,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反了。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姬髮帶領周與各諸侯起兵討伐商紂,最終牧野之戰,奴隸倒戈,殷商滅亡。

會稽山大敗勾踐,臥薪嚐膽

我們都知道臥薪嚐膽的典故,出自春秋五霸之二吳國與越國之間的戰爭故事。

這個典故有個前奏,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攜李之戰中被勾踐大敗,敗興而歸,回宮不久即亡。吳王闔閭之子夫差,為了雪洗前辱,舉一國之力,上下一心,一時之間國力劇增。夫差當政二年,會稽山下大敗越國,俘虜勾踐。勾踐有文種范蠡左右二相,文種賄賂了夫差下臣伯嚭,到得夫差跟前,陳言勾踐投降之意。其時夫差本應亡了勾踐,伍子胥亦在旁說“斬草除根”,然而夫差輕信勾踐投降之言,又對越國略有輕敵。

後來勾踐與其妻前往吳國充當奴隸,放羊三年。勾踐被釋放回國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用了二十年時間,國力恢復,大敗夫差。臨了,夫差想要求和,勾踐自然不會給他這個機會,夫差想起伍子胥生前所言,用袖子矇住臉,羞憤自殺。

夫差少年得志,促使吳國國力恢復,征戰中原,在戰略和歷史上都有一定的意義,然而緊要關頭,大意輕敵,才導致最後國破人亡的悲慘下場。假如當時聽了伍子胥的話,會不會結局就不一樣呢?誰也說不準了。

鴻門宴項莊舞劍,沛公逃走

這一回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津津樂道,耳熟能詳。

這番故事有個前提,自是因為劉邦先攻破了函谷關,佔了咸陽,而顯出據勢為王的氣象來。項羽聽了曹無傷的話,對劉邦起了疑心。

項羽大軍四十萬,劉邦大軍十萬,真要打起來,必然不是對手,而項伯連夜告知張良,則是走漏了風聲。從而使得劉邦有了向項羽說和的機會,劉邦到了鴻門,雙方以禮相待。當時范增再三對項羽示意,殺了劉邦,項羽無動於衷。項莊舞劍,也被項伯阻擋,最終使得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溜走。

當時項羽若一舉入關、拿下關中,或在宴上項莊沒有被項伯阻擋,自然劉邦也沒有逃脫的機會,更不會有楚漢之爭四年之久,也不會出現最後的垓下之圍。沒有鴻門宴上的劉邦遁走,就不會有後日的西漢王朝,自然也不可能有烏江自刎的霸王悲劇結局。

歷史的轉折,往往就在一個微小的瞬間,鴻門宴上的項羽,是意氣風發,全然不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他不足為患,從而放鬆了警惕,而劉邦則是韜光養晦,表面上低聲下氣,實際則是暗度陳倉,一日崛起奪走天下。

整個歷史中,諸如此類的事件頗多,烽火戲諸侯,指鹿為馬,安史之亂,都是小小一樁事件,引發了日後的彌天大禍。雖說歷史的發展需要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去看待,但是事件其中的一些主觀因素在今日看來,仍舊是不經意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


春朝青牛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因為三元錢,店主遭飛來橫禍。

2017年2月18日上午,這家“炸醬麵館”,位於武昌火車站附近,店主姚某正進行著一天的營生。

來自湖北十堰的姚某,已經45歲了,去年盤下這個麵館,雖然手藝一般,但因為離異,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營生倒還過得去。 為了節省開支,他就只僱傭了一個小工幫忙,小工回家過年還沒回來,此刻店內就只有他一人忙碌。

整個上午,來客寥寥,接近晌午的時候,店內來了三個小年輕。聽口音是外省過來的,估計是來打工的吧。

三人來到店內,看了看價格表,選了最便宜的“素寬粉”。這粉才四元錢,也就是麵湯搭配最簡單的調料,油葷都見不得半分。

嗦完粉,三人付款欲待離開。

“價格漲了,每碗五元,你們還差錢”店主說道。

“你這價格寫的就是四塊”

“憑啥子你說漲價就漲價”

三人和店主互懟了些許,有兩人自認晦氣,認下了這倒黴事。

胡某,矮矮瘦瘦,個頭不高,是三人中情緒最激動的一個。

“我不管,你這價格寫的就是四塊,我就只給四塊”

他和店主越吵越激動,姚某一氣之下,說出了致命的話:

“你吃得起就吃,吃不起就莫吃,你給老子滾”

胡某雖然瘦小,平時沉默寡言,但情緒就像是火山一般,一旦上頭就沒法控制。而這店主,今兒個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惡語相向也就還罷了。他竟主動出擊,這一動手,徹底點燃了火山的爆發。

瘦小的胡某被店主掐著脖子,抵在牆上,掙脫過後,他衝進廚房拎著一把菜.刀衝了出來。

清晨開門營業的時候,店主才將它打磨得鋒利了些,沒曾想是在給自己索命。

這一切都來得極快,在旁人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胡某的刀,已經在店家身上劃下了好幾道血痕子。

店家吃痛得緊,一個箭步往門外竄出,慌不擇路之際,被絆了一跤,一個踉蹌,重重摔倒在地。

緊隨而至的胡某,對著地上的店家,胡亂的揮舞著菜刀。他已經紅了眼,火山的爆發燒燬了理智。只知道機械性的揮動著手裡的傢伙事,像剁肉一般,一下、兩下。店家伸手揮擋的胳膊,脫離了身軀,墜入塵埃。

胡某身上一片鮮紅色,店家的頭.顱被他順手丟入一旁的垃圾桶內。

看著這一切發生的旁人,誰敢上前阻止,打了電話報警,只盼得警察能快些趕來。

胡某並沒有逃跑,就這麼冷冷的站著、坐著、蹲著,等著警察的到來。

這是一個陽光美美的晌午時分,風吹過,血.氣瀰漫在空氣中,在陽光下蒸發,散落塵埃。

店家何曾想過,自己的命就只值“三元錢”呢?

小賤多句話

對於胡某這種人的性格,我深有體會,我小時候也是這種一上頭,做事就不計後果的人。

暴脾氣一上來,真的是連自己都控制不住。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的衝動得到理智的壓制,但偶爾爆發出來的那股勁,總會讓好友們覺得判若兩人。

在2013年的時候,和一個160斤的好友喝酒言歡。兩人上頭抬扛,我體內那股子衝動一下噴湧而出,原以為他還會像平日裡一樣呵護、寬容我,可我卻忘了此時的他喝了酒。

動手後的結局,我的右手食指骨折。也不怕各位笑話,包紮效果如下圖,感覺我是在練一陽指。

就這一次,是真正打醒了我,從這以後,我那股子戾氣是徹底煙消雲散了。

好友出於愧疚,整整半個月,給我補營養。從此,我在發胖的路上策馬奔騰,再也回不去我的120時代了,唉。


賤議你讀史


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場極其有名的戰役,叫做淮海戰役,可以說這一次戰役國民黨之所以會失敗,就是有很多小事件導致的。

為何我們要這樣說呢?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一開始是在粟裕和黃百韜之間展開的。本來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是有機會逃跑的。

可是,就在他們逃跑的時候,發現忘了在運河上搭浮橋了。

你說這事整的,沒有搭浮橋肯定就過不了河了,用不了兩天的時間粟裕的華野軍也就會跟了上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黃百韜不得不選擇駐紮下來。然後構築防禦工事,最後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圍在了碾莊一代,然後被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給殲滅了。

黃百韜也兵敗自殺而亡。

可以說黃百韜的失敗,就是因為他沒有搭浮橋這件小事導致的。若是他搭了浮橋,可能就不會發生失敗這件事了。

畢竟國民黨的大部分就在徐州駐紮,黃百韜就是想要撤退到徐州。

當然了國民黨因為小事的發生導致在淮海戰役上的失敗,遠不止這一件。

我們還是從黃百韜說起,當黃百韜被粟裕的華野軍圍在碾莊的時候,蔣介石得知了,心急如焚,他又組建了一個新的兵團,也就是十二兵團。

這個兵團蔣介石交給了黃維,黃維又是因為小事,而釀成了大禍。本來蔣介石是讓黃維火速趕到淮海戰場上解決黃百韜的。

可是,黃維選擇走了小路,他覺得小路比較近,應該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戰場上。

可是,當他走小路的時候,胡璉就告訴他,若是你走小路,遇到了解放軍的阻擊,那你的武器尤其是坦克和大炮就發揮不了作用力。

畢竟小路多山丘溝壑,這樣反到是會適得其反。你不但不能儘快到達戰場,反動會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按道理說胡璉的分析是沒有錯的,但是,黃維沒有聽從。

他還是選擇了走小路。劉伯承得知黃維的選擇後,果然派了一些人馬,埋伏在小路上阻擊黃維的十二兵團。

黃維也就是因為受到了阻撓,最終很遲緩的到達了戰場上。

這時候劉伯承早就在淮海戰場上紮了一個口袋陣,等著黃維的十二兵團呢。結果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到了淮海戰場上,就被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圍在了雙堆集這裡。

兩軍經過激烈的交戰,黃維因為斷糧缺水,最後不得不選擇投降,黃維也因此而被俘虜。

所以說淮海戰役上,國民黨正是因為很多小事沒有注意到,而導致了他們的失敗。黃維不但沒有救得了黃百韜,連蔣介石最為精銳的第十二兵團也給搭進去了。

所以說國民黨的失敗,就是有很多小事件造成的。


史學達人


1886年8月,日本長崎,大清“鉅艦”北洋水師到訪。

本來只是一次例行的檢修維護,然而水兵上岸卻引發了衝突。



按照慣例,艦隊停靠後,清軍水兵在長崎街頭巷尾觀光購物,結果部分水兵絲毫不注意自身形象,自以為天朝上國,在酒肆酗酒後鬧事,聞訊而來的日本警察將兩名水兵帶回警署。

這可了不得,雖然大清自己的領事裁判權都保不住,但日本畢竟撮爾小國,根據光緒四年(1878年)中日兩國協定,大清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小日本豈敢挑戰大清國威?



逃走的清軍水兵召集十幾名弟兄,二話不說直闖警署救人,一名日本警察被打成重傷。

儘管肇事者被移交清廷領事館,但雙方的恩怨卻並未就此結束。本就生性好鬥的日本人私下勾結聚集,準備給再次上岸的清軍水兵迎頭痛擊。

按理說出了這樣的茬子,清軍水兵該提高警惕,然而他們幾乎和之後被殲滅時的表現如出一轍,不僅普通士兵沒意識,高級將領、洋教習甚至還允許士兵集體放假上岸活動。



根據之前的交涉,清軍水兵上岸不得攜帶武器,而且還要有軍官維持紀律,他們倒是很好地遵守了這個規定,但是沒有察覺到當地警察即將展開的報復行為。

先是三名日本警察攔住幾名清軍水兵要求檢查,雙方一言不合便開幹,然而早有準備的日本警察火速出現,將清軍士兵包圍。



這夥日本警察用警棍、長刀襲擊了僅有摺疊刀的清軍水兵,造成五名水兵死亡,另有45人受傷,而日本警察也死亡一人,受傷29人。

諷刺的是,原本應當監管屬下的方伯謙等清軍軍官,卻在附近酒樓隔岸觀火,此等表現預示了甲午海戰棄師逃跑的結局。



吃了虧的清軍水兵狼狽地回到艦上,怒不可遏地要炮轟長崎,水師統領丁汝昌更是電令威海基地各艦做好準備,隨時對日開戰。

然而最終李鴻章認為“日人自知理短,斷不敢再生事端,貽人口實”,協商雙方互相賠償,日本追究涉事警察責任了事。

此事為後來甲午戰爭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後來,北洋水師再度訪日,本想展現大清國威,不料日本人已把消滅北洋水師當成基本國策。

只不過由於當時中日雙方海軍力量天差地別,日本人只能忍氣吞聲,但上至日本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為建設一支比北洋水師更強大的艦隊而節衣縮食。

到了甲午前後,日本海軍力量已經與北洋水師相當,甚至性能超越了老舊的北洋水師。一場千年未有的大禍即將來臨,然而醉生夢死的清王朝還在為老太婆修園子,更不曾想這場大禍竟是由於幾名水兵鬧事而加速到來。


春秋正義


總共花費了:3億2760萬美元,就得到了一張照片,哈哈,不可思議吧,我估計調查人員查出真相的時候,一口老血,差點過去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所拍攝的唯一一張照片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劃的一部分(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為另一個探測火星的任務),於1998年發射升空。

不過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後來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失敗原因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任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因為火星氣候探測者號上的飛行系統軟件使用公制單位牛頓計算推進器動力,而地面人員輸入的方向校正量和推進器參數則使用英制單位磅力,導致探測器進入大氣層的高度有誤,最終瓦解碎裂。


三角洲II 7425將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發射升空

  • 1999年11月10日,火星氣候軌道器事故調查委員會發布了第一階段報告,詳細介紹可能導致探測器發生事故的問題。

  • 天文學家在1999年9月8日完成彈道修正機動-4的計算,隨後在1999年9月15日執行。它的目的是讓探測器調整至最佳位置以進入火星軌道,將使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環繞火星的高度在1999年9月23日降為226公里。

  • 在TCM-4及進入軌道的一個禮拜間,導航團隊認為探測器的高度有可能比預期的還要低得多,大約位於150至170公里。

探測器在進入火星軌道前24小時時,科學家計算顯示環繞火星軌道的高度為110公里,而火星氣候探測者號能夠存活的最低高度為80公里。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的行星際軌道

科學家發現火星氣候探測者號最後的高度只有57公里,很有可能因為大氣壓力導致探測器瓦解。


最後

  • 英制單位是源自英國的計量單位制

  • 國際單位制,源於公制(又稱米制),是世界上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度量系統

  • NASA在此後的所有任務中小心地避免這個因計量單位混淆所造成的錯誤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點贊,謝謝您了,祝您生活愉快


海浪同學


我們說一件發生在戰爭時期的小事件,最終導致了大禍的事情吧。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華野軍和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之間有一場偉大的戰役。

當時黃百韜之所以失敗,就是一件小事沒考慮到,導致了他完全落敗的。

本來一開始黃百韜也知道自己不是粟裕華野軍的對手,他就給蔣介石申請,要到徐州和劉峙的大部隊去匯合。

對於黃百韜來說,他只要能和劉峙的大部隊匯合,就可以共同對抗粟裕的華野軍了,畢竟劉峙是一個司令部在徐州駐守。

黃百韜給蔣介石溝通這件事的時候,蔣介石告訴他撤退可以,但是,要等待連雲港的一個軍和黃百韜匯合後一起撤退。

畢竟,要撤的話,大家一起撤才能減少傷亡。

儘管說等待其他部隊,黃百韜不情願,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他又不能違抗。

黃百韜只能等了,大概等了兩天多的時間,他終於把連雲港的兄弟們給等來了。

這時候黃百韜什麼都顧不上,他只能撤退了。

可是,就在撤退的時候,一件小事導致了黃百韜逃跑就成為了不可能,原來他們忘記搭浮橋。

因為要到徐州,他們就必須要經過運河。

幾十萬大軍,沒有搭浮橋,僅靠之前的這個橋想要完全把大軍度過去,最起碼也需要7-10天的時間呀。

但是,粟裕肯定不會給他們渡河的時間的。

黃百韜可以肯定,用不了兩天粟裕就會打過來。

兩天的時間,肯定不夠他渡河的,因此,他只能選擇不渡河,留下來和粟裕的華野軍決一死戰了。

最後我們都知道,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粟裕的華野軍被圍在了碾莊一代。然後就是兩軍之間的激戰,最終粟裕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圍殲,黃百韜在逃跑的時候自殺。

可以說這一次戰爭,黃百韜之所以輸的如此的悽慘,就是因為一件小事導致的, 若是他早點想到搭浮橋,是不是就可以渡過運河裡呢?


不才講史


時間回到1977年7月13號晚上8點37分,這天晚上,紐約的上空電閃雷鳴,本來沒啥了不起的,全世界每天閃電打雷的地方多不可數,而紐約的這次閃電也沒什麼特別的能量,它唯一特別的是,它劈中了紐約市哈德遜河旁邊的一個變電站。

這個變電站裡面的設備十分老舊,在被閃電擊中之後,本來老化的變壓器發生了跳閘。電力公司為了保護現有的輸電網,決定切斷供電。18分鐘後,這次跳閘最終導致了紐約全城停電。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電力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必需資源,但是停電一陣子似乎也沒什麼,但卻不想一系列的事件。

首先在停電當晚,美國女星詹妮弗洛佩茲正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表演。然而,她只唱了三首歌,就停電了。有觀眾拍下了舞臺停電這一幕,現場尖叫聲、呼喊聲一片。

然後在斷電後的地鐵站,一片漆黑。紐約消防局稱,他們收到報告,有人被困在電梯中,有人被困在地鐵車廂裡,過了很久才被解救出來。

然而這些不算什麼,最嚴重的還是發生的騷亂事件,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大停電之後的兩個小時,紐約街頭開始出現了成團成夥的流浪漢與地痞流氓,他們乘著天黑停電,四周漆黑,開始瘋狂打砸已經關門的商店,搶劫商店中的東西。

人們驚訝的發現——在這樣一個停電的夜晚,做什麼似乎都是不用承擔後果的。騷亂很快就擴大到了紐約全城,全紐約各個社區都出現了打砸搶和縱火時間。損失最嚴重的是Crown Heights社區,這個社區五個街區中有75家商店被洗劫一空,引起了25處火災,火災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才被撲滅。

連著名的百老匯大街都沒有幸免,百老匯大街的整整134家商店被洗劫,超過四十家商店被大火燒成了白地。在紐約下城區,有一家倒黴的汽車4S店超過50輛車被搶走,匪徒們在黑暗中大發其財。有朋友可能問了:紐約沒有警察啦?沒有王法了嗎?事實上,當天晚上對於紐約的警察來說也是噩夢般的一晚上。當天夜裡,紐約所有警察傾巢出動,連已經下班的警察都被召回。但由於缺乏通訊與調度,以及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大規模的騷亂,紐約警察在當晚的行動也是杯水車薪。當夜,有五百五十多名警察受傷,他們拘捕了將近四千名嫌疑犯。可是即使這樣,仍然遠不能阻止騷亂的擴大。

直到7月14號早晨,太陽昇起之後,經過一夜的混亂,搶劫和縱火終於在陽光下得以遏制。事後統計,這次大停電總共歷時25小時,紐約有1616家商店遭到了洗劫,全城有1037起火災,其中有14起嚴重的火災。整個紐約,在當夜的損失超過了3億美元。

這次事件史稱“1977紐約大停電”,不過這次事件還導致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當天夜裡,黑人成為了搶劫的主力軍,有一部分黑人在當夜搶劫到了昂貴的音樂器材,獲得了包括打碟機等音樂器材。這件事之後,紐約誕生了一大批嘻哈樂手,客觀的促進了嘻哈音樂的發展……





90後的最後曙光


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件小事,但這件小事卻是讓歷史銘記的事件,在1914年6月28號,一個身材好大,相貌俊朗的中年男子和他好貴典雅的妻子死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軍警們吼叫著抓人,民眾們震驚的相互傳告,這就是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的薩拉熱窩事件,這件事的前因是,歐洲列強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有意大利為擴張殖民地結成同盟國集團,而老盤強國英國,法國,和俄國也為自身利益結成協約國集團,奧匈帝國對外擴張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個地方,這兩個地方的人民希望拜託奧匈帝國的統治,並於塞爾維亞合併,奧匈帝國不僅反對塞爾維亞的擴大,而且蓄意消滅塞爾維亞,而俄國支持塞爾維亞,並於塞爾維亞結盟,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蓄繼承人裴迪南大公夫婦訪問波斯尼亞,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裴迪南講話中主張侵犯塞爾維亞,這激起塞爾維亞人的憤怒,塞爾維亞的幾個青2年決定刺殺裴迪南,他們在裴迪南夫婦看完軍演回去的街道上,一個叫普林西普的青年用手槍輕而易舉的打死了裴迪南夫婦,這個塞爾維亞不成熟的愛國青年,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這次衝動,引發了日後的滔天大戰,一支點三八手槍就點燃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這次事件的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都很快加入戰爭,戰火越燒越猛,超出歐洲,最終,全世界有三十多個國家和15億人口捲入戰爭,這就是小人物小事件引發後果,原創文章,喜歡請關注。



我是星星之火


小事情的發生導致了最終的大禍,這樣的事件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我們說一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這樣的事情吧。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場戰役叫做孟良崮之戰。

可以說這一次戰役,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師,之所以會被殲滅,就是因為他忽略了小事,然後導致了自己最終的死亡。

那麼,在這一次戰役當中,張靈甫忽略了哪一件小事呢?

這個事情說來還是相當的重用的,我們都知道打仗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只有這幾個都具備了,才有可能取得戰役的勝利。

張靈甫敗就敗在了他對孟良崮這個地方,一無所知。他甚至都不知道,孟良崮這個山是石頭山。

石頭山上沒有水,沒有吃的。

若是在這樣的一個山上,想要打持久戰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當時張靈甫以及他帶領的七十四師,就是被粟裕的華野軍給逼到了孟良崮山上。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他們等不來援軍,等待他們的終將是死路一條。

因為他們可以幾天不吃飯,但是,幾天不喝水誰都受不了。

事實上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幾把他們全部給殲滅了。

試想一下,若是張靈甫提前知道了孟良崮是石頭山的話,他還會去孟良崮山上嗎?

本來他發動這場戰役,就是想要利用自己的七十四師,當作誘餌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全部給殲滅的。

但是,由於他沒有勘察孟良崮的地形,導致了他根本就沒有等來援軍,自己就先被粟裕的華野軍給打敗了。

所以說孟良崮戰役張靈甫的失敗,就是有一件小事沒有做好,直接造成的。

當然了張靈甫的失敗,也是和他低估了華野軍的實力有關。他本以為自己帶領的七十四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

這樣的一支軍隊,怎麼可能打敗仗呢?

但是事實上正是因為他考慮的不周,造成了自己最終的失敗。


漢史趣聞


題主這個問題,其背後表達的是:偶然事件對歷史走向的影響。

什麼樣的小事件,會給後來的歷史帶來大禍呢?

我們來看看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頭子希特勒的經歷,一戰時期,發生在他身上的幾件小事,希特勒竟然都幸運地躲過了災難。然而正是因為他躲過了滅頂之災,才促成了死傷無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軍士兵動了惻隱之心,沒有射殺一名德國傷兵,而這名傷兵正是希特勒

這為英國士兵叫亨利·坦迪。亨利·坦迪是在一戰中因英勇善戰獲得最高榮譽的一名英國士兵。

1914年,在一次爭奪渡口的戰鬥中,希特勒受了傷,當時誰也沒有發現他。希特勒在撤退的時候,被坦迪發現了,坦迪的槍口指向了希特勒。

但是,坦迪卻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希特勒。

希特勒離開時對坦迪表達了感謝。但後來坦迪回憶起那一幕時卻非常後悔,如果當時他槍殺了這個德國士兵,很可能二戰就不會爆發,無數人也不會因此死去了。

這個故事的最初來源是希特勒本人。

二戰前夕,英國首相張伯倫前往德國同希特勒會談,希特勒在位於巴伐利亞的貝格霍夫別墅接待張伯倫。張伯倫看到了掛在希特勒書房的一幅畫,畫上描繪了1914年的一場戰役。畫前方的一名士兵據說是英國士兵亨利·坦迪,他揹著一名受傷的士兵。希特勒當時對張伯倫說,畫中這名英國士兵曾把槍對著他,但最終卻憐憫他,沒有冷血地殺死他。

索姆河戰役的彈片,再偏幾釐米就會要了希特勒的命

一戰中,德國與英方雙方很快陷入了陣地對峙的膠著狀態。當時雙方的機關槍都已經大規模裝備部隊,過去的集體衝鋒模式無意義大規模自殺。

後來雙方都是先用重炮和飛機對地方陣地進行轟炸,然後在發動衝鋒。

1916年7月1日,英法聯軍對德軍就展開了一場新的攻勢,這就是被成為第一次索姆河戰役的那次。英法聯軍先使用大炮和飛機對德軍陣地進行大規模轟炸,然後派步兵從戰壕中出來向德軍陣地衝鋒。但是,德軍陣地還是很堅固,英法聯軍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因此雙方在針對對峙中處於膠著狀態。

在此期間,希特勒所在的德軍十六團也在索姆河地區,參加了此次戰役。

希特勒的運氣,怎麼說呢?總體上算是好的。10月7日,他在戰壕中被一顆炮彈炸傷了大腿,隨即送往柏林附近的一家醫院。

當時的醫護人員回憶說:“那是1916年,英法進行了最猛烈的索姆河戰役,在長達幾小時中,喬罕和他的朋友一直在收治受傷的士兵,他清楚地記得希特勒,他們將他稱做‘尖叫者’,因為希特勒的嗓音非常大,他在受傷後不住地尖叫:‘救救我,救救我!’他的腹部和大腿處全是鮮血,希特勒腹部受傷了。也就是說,正是喬罕在一戰中拯救了納粹元首希特勒的性命。”

後來據喬罕回憶說,當時希特勒被彈片擊中,如果彈片再偏幾釐米,就會割傷他的盆腔總動脈,這中情況如果不能及時止血的話,幾分鐘內他就會因失血過多而死。

然而,希特勒是幸運的,那個彈片沒有傷到他的動脈。但據說希特勒被這個彈片割掉了一個睪丸。

後來當納粹黨登上德國權力舞臺後,喬罕開始非常後悔,他頻頻自我譴責,認為自己當年救了希特勒,卻反而害了德國。

希特勒在毒氣攻擊下,依然倖存

1918年10月14日,希特勒與其他德軍蜷縮在戰壕裡,躲避英軍炮火。但是,這時飄來一陣陣辛辣氣味。有人大喊“毒氣!”希特勒趕忙跳起來去拿防毒面具,但來不及了,煙塵混合著芥子毒氣湧入戰壕,很多士兵口吐白沫,抽搐著死去。希特勒也捂著刺疼的眼睛痛苦倒地。

但希特勒比其他士兵幸運得多,他僅僅是雙眼紅腫,短期暫時性失明,轉移到後方醫院經過幾個星期治療後就恢復了。

結束語

多個偶然的場景中,希特勒均大難不死。善良的英國士兵、沒中要害的彈片、只是輕微受傷的毒氣,發生在希特勒身上的這一件件小事,對希特勒而言是幸運的。然而他度過了難關,就意味著無數人要遭難了。

這些偶然發生的小事件,反而一件件地成就了希特勒,最終卻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災難。

馬克思說過,“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話,那麼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偶然性事件的作用不容忽視,正是由於歷史進程中不斷有偶然性為其開闢道路,人類才有選擇道路的機會,才會努力使歷史朝著合符人類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願望的目標前進。這就是歷史發展中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係。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