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他在研究生畢業階段,考完學位考試最後一門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所有書都扔到了垃圾桶裡。為了應付這些大大小小的考試,他看書看得頭都痛!現在自由了,可以把書徹底扔掉了!他可以整天無所事事了。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在參加電視臺工作策劃會議期間,那些大咖說的話,他一點兒都聽不懂。他這才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到底有多缺乏......

那就滾回去看書吧……

後來,他不僅讀書,還講書,成了知識付費的先行者。他的社會影響度也越來越高,擁有了300萬會員,其中既有院士、北大教授,也有目不識丁的老太太。

對,他就是樊登。

但是,他一開始並未意識到後面他會把讀書、講書這個事能做得這麼好。只是有一件事情,啟發了他。

為了謀生,他要講課掙錢。有人衝著他以前做過主持人的經歷,想請他給企業家們講一節關於危機公關的課程。他對此話題其實也不熟悉。於是,他花了100多塊錢買了三本關於危機公關的書。看完,綜合三本書的內容,寫了一個長長的PPT。一個危機公關的課程,就這樣出來了。

這個課程,他至少講了十年。每講一次,能掙5000-10000塊錢。這個投入產出比,實在太高了!

由此,他看到了每個時代的硬通貨——知識的價值。而這些知識,都是從書本中衍生出來的。

後來,又有一個老師找他江湖救急:一所名校有一門壓力管理的課,但是安排臨時有變,沒人可以講,希望他能幫個忙。他如法炮製,買三本書,寫一個PPT,講兩天,課酬12000元一天。而且,講完後,坐滿底下的銀行高管們反饋:講得很好!學校負責人說,他是他們學校有史以來評分最高的老師,得了將近100分!

這些經歷,清楚地告訴他,他完全可以讀很多好書,然後把書裡面的價值傳遞給很多需要的人。

那麼,樊登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在他的《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中,他就詳細分享了他的讀書、講書的全過程。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簡單來說,這個過程包括了以下“三板斧”。

1 如何選好書?

選擇好書,有兩大標準:科學性和建設性。

在中國九十年代的時候,曾經刮過一陣“氣功熱”。在那時,我也曾經讀過一些冠以“生命科學”名義的書籍。裡面有不少關於大師的描繪,關於各種神奇的特異功能的敘述,並且用現代理論加以包裝,看得我雲裡霧裡,實在搞不懂這些神奇功能背後的機理到底是什麼。只記得一句:心誠則靈。

當然,我們後來也知道了,當年一度紅得發紫的很多“大師”,後來或被揭露行騙造假,或因非法斂財等原因,坐牢的坐牢,逃逸的逃逸,基本都銷聲匿跡了。

現在想來,當年的這些“科學”書籍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反例。

它說明了:一本好的、靠譜的書,一定是有科學性的邏輯在裡面的。他一定是開放的,是可以證偽的,而不是一副神聖不可侵犯、否定不得、質疑不得的姿態。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比如,在《世界觀》這本書裡,作者就一步步抽絲剝繭,從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認識開始,到托勒密、哥白尼、第谷、開普勒、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不同科學家對世界真相的不斷揭示,告訴我們:這些史上大咖都很偉大,但都有侷限,都可以被證偽。科學,常常是在被否定之否定後,才能爬上一個更高的山峰。

再比如,西方人不理解針灸。但是經過現代醫學對照試驗,針灸被證明是科學的,並且進入了美國醫保體系。

認可事實,接受質疑,重視實證檢驗,對所有人開放,這就是科學性。

我們要挑選的書,就應該包含有這種科學性邏輯的書。

那,什麼是建設性?很簡單,就是你讀完書後,有沒有感悟和啟發。

現在人人都說“正能量”。對於一本書來說,什麼是“正能量”?在這裡,正能量就是,你看完這本書,有沒有感到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新的動力,有沒有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希望,有沒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但凡能給你意義、行動和改變的書,就是具有建設性的書。

我記得,我在看《蘇東坡傳》、《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及澳大利亞那位無手無腿的尼克·胡哲寫的《人生不設限》等書的時候,我所獲得的,要麼是關於提高時間管理效率的乾貨,要麼是身處逆境心飛揚的正能量。這些書,豐富我,感染我。所以,毫無疑問,這些書對我來說,就是建設性的書,能給人以正能量以及具體路徑的書。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選好書之後的問題,就是如何讀懂它了。

2 如何讀懂一本書?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轉換一下,轉換成:如何慢慢讀懂更多的好書?

顯而易見,這個描述,更確切一點。

因為,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很多好書的。

為什麼?

因為,讀書,也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深入認知,肯定是積少成多、由淺入深的。

而當你從不看書、少看書,到看了越來越多的書的時候,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如何讀懂一本書?你會發現,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大半了。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因為,你讀書越多,那麼你能夠理解的書,也越多。

換一句話說,你的理解力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夠讀懂多難的書。

那麼,具體而言,這個理解力的池子裡面到底包括了哪些部分?至少有這七個部分:

經濟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國學常識,管理學知識,邏輯學知識,哲學知識,人生體驗。

如果我們建立了包括以上七個部分的基礎知識框架,積累越厚,那麼我們能夠讀懂的書就越多。

但是,即使你已經進行了一定的積累,讀了一些書。但,這還不算是真正的懂。

什麼才是真正的懂?

大家都學過外語吧?都背過很多課文吧?背過以後呢?——忘了啊。

遺忘是規律,每個人都繞不過。但我們又很想記住我們曾經花很多力氣背過的東西,該怎麼辦?

——使用它。

有一本書叫做《認知天性》。它指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是一邊讀一邊記筆記,也不是一邊讀一邊畫線。

我們不僅要學會提煉、總結,把書由厚讀到薄,抓住關鍵點;我們更要學會有效輸出。而教授給他人,或者講述給他人的行為,和你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其他方式應用這些知識的行為一樣,都是在使用這些知識。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知乎網友歐小咪呀說,她初中時期有一個同學是學霸。這位學霸學習的時候當然是認真的,但肯定不是班裡最刻苦那個。但無論看她多麼輕鬆,她在班級裡大大小小的考試中,總是牢牢在前三,幾年裡壓根沒下來過。

歐小咪呀說:“論學習時間,我肯定比她多;論刷題的數量,我絕對不少於她;論智商,我解難題的速度可比她快多了。”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她不單是自己學習書本知識,她還在教他人學習。在分享的同時,她總結了自己的知識,吸取了他人的經驗。這有助於她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而不僅僅是充當一個記憶碎片化信息的存儲器。

從被動輸入,到主動輸出的過程,其實就是接收信息,然後在你的大腦皮層中深深刻錄的過程。

能被你有效輸出的知識,才真正算是你的。

這時候,這本書早就化進你的血肉中了。更不用說,你其實早就讀懂、讀透這本書了。

秋葉大叔在《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中也認為,真正會讀書的人,一定是會做讀書筆記,會寫書評,會拆書,會分享的人。

所以,拆書,組織講書稿,與大家分享,就是一種傳遞價值的過程。

能傳遞價值的人,更懂價值!

3 如何傳遞好一本書的價值?

翻開一本書,直接讀給人聽,行不行?不行。誰有空聽你在那兒死讀書?有這功夫,人家還不如直接看書呢。

當你想把一本書講給人聽的時候,你一定是在講這本書的精華,在講這本書深深打動你的地方。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所以,你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人講書的時候,你一定是在“化學講書”,而不是在“物理講書”。

所謂“化學講書”,是指重新創作;而“物理講書”,就是把內容片段摘下來,拼在一起。這個概念,是慕雲五老師提出來的。

我們要進行“化學講書”。“化學講書”的原則,是尊重原文,但一定要重新創作,並把它變得更加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

所謂尊重原文,是指忠實於原書的主要觀點,不要夾帶私貨,不要講著講著就歪曲原書的意思。所謂重新創作,是指你可以對書裡面支撐主要觀點的例證加以改變,換成你認為更加生動的生活實例;對全書章節,你可以歸納總結,合併同類項,也可以重新排列組合。

我想起了已故的評書大師單田芳。其實他的嗓音,優勢並無,但他的評書藝術魅力就是不減。人們就是喜歡他的那種說書調子。《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等,都是我中學時代最喜歡聽的節目之一。

為什麼?

他對傳統評書的大膽改編能力,他的獨特生動又接地氣的語言風格,他的“單式幽默”,他的生活體驗,他對人生真諦的評說與昇華等等,都是他的說書成功的秘訣。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當然,我們讀完一本書後寫講書稿,然後分享給大家,這個過程和說評書畢竟在形式上不一樣。評書注重故事,而講書稿則涉及到各種書,勵志類,職場類,哲學類,文學類,經濟類,心理類等等,不一而足。門類眾多,各自的邏輯線自然有所不同。

——但是,講好一本書的底層邏輯,和講好評書卻是一樣一樣的。這些邏輯包括但不限於:

1, 遵循原書邏輯,有目的性地側重。在講書過程中,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打破原書章節順序來開頭,但整體上應儘量按照原書章節順序。


2, 喜歡聽故事是人性。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故事來說明道理。這些故事,既包括原書裡面的故事,也包括你覺得更動人的故事。記住,能用故事講清楚的事情,就不必要講大段道理。


3, 講書一開始就放一個“鉤子”,這樣可以引人入勝。比如,在《掌控談話》這本書中,樊登在講書的時候,就用書中的一句“有些談話,你不得不掌控”來開頭,吊起聽眾的胃口,從一開始就抓起他們的注意力。


4, 學會畫思維導圖。我們很多人在學習如何組織好一篇講書稿。樊登建議,大家儘量鍛鍊自己不用寫稿子。但不寫稿子,怎麼講書?不用急,有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作用,就是用A4紙或者思維導圖軟件(我自己常用的是XMind ZEN,很容易上手),繪出原書的大綱或者主要章節的關鍵點。在讀懂、熟悉這本書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看著這張畫好的思維導圖,輕鬆把這本書娓娓講出。


5,語言一定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怎樣學習好的語言?看好書,看好電影,儘量多地揣摩、吸收人家的語言長處。

以上,就是我們順利講好一本書,向他人傳遞好一本書價值的基本步驟。

當然,真正講好一本書,就如真正讀懂一本好書一樣,需要兩個字:多練。假以時日,必有大成。

結語:

最後我想談一下的,是一個有點兒“終極”的問題:讀書,到底有何用?

有人說,當然有用啊。上學讀書,找到好工作,掙錢多啊;讀了好書,整理出精華,做課程,也賺錢啊。

沒錯。

但不僅如此。

人們所面對的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人類自身,永遠有太多的弱點需要克服,有太多的bug需要補上。

人類回顧以往,總覺得比古人懂太多;然而放眼未來,又何嘗不是時時在黑夜中踽踽獨行?內心的不安時時隱現,下意識的焦慮無處不在。但是,書,聚集了那麼多牛人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就算身處陰溝,亦能仰望星空,抬腳有力!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塔布勒在《反脆弱》一書裡就強調過:讀書,是大眾反脆弱的方式。

因為閱讀通常有兩個特點:1,主動性;2,針對性。各類書籍,就是我們碰到不同問題後可以隨時查詢的人生字典。

困惑時,主動地、有針對性地尋求書籍的幫助,會一直引導我們朝前。

其實,“反脆弱”並不來自概念,或來自結論,它來自我們閱讀後的不斷思考和試錯,以及此後不斷的自我調整和提升。

打不敗我們的,必將使我們更強大。

就如同胡歌。

2006年,在拍攝新版《射鵰英雄傳》期間,胡歌跟助手不幸發生了一起車禍,助手在車禍中身亡。受傷嚴重的胡歌在聽到助手不幸消息的同時,也陷入了自暴自棄的情緒中,還曾一度有輕生的念頭,無法面對創傷後的容貌。

在生命最低谷的時候,他潛下心來,以書為伴。讀書,寫作,開專欄。

經過那段艱難歲月的以書為伴,胡歌最終實現了自我救贖和涅槃。原來那個衝動的、稚氣的“李逍遙”發生了蛻變;緩緩向我們走來的,是那個氣質清雅、才冠絕倫的麒麟才子“梅長蘇”。

我必須說,現在胡歌讀書的樣子,很酷,很性感。

樊登告訴你:讀懂一本書,需要哪“三板斧”?

難道,不是嗎?

所以,在這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春節,讓我們拿起書來,與智者靈魂對話,強大自己;

讀完之後,拿起筆,進行價值輸出,與人分享;

然後,共同——強大。

我是醉餘堂主人, 讀書寫文,溫暖向上。歡迎【關注】。如果你喜歡,歡迎轉發,點贊,收藏,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