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草莓奶昔ru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動工興建,歷史六年,終於在1958年5月1日落成揭幕。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僅表達新中國人民對先烈們的緬懷,它的建造也體現了新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

紀念碑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從地面到碑頂高達37.93米,比遙遙相對的天安門城樓還要高4米多。紀念碑全身用1.7萬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而碑心石更是長14.40米、寬2.75米,平均厚度1米,重達103噸。這塊碑心石取自青島浮山,由一百多名技術熟練的工人用時三個月開採加工而成。

因為碑心石太過厚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運輸過百噸級的重型運輸工具,所以為了便於運輸,工人不斷修改碑心石的重量,以符合運輸標準;中央政府還從蘇聯借調了一輛重型運輸火車,幫助運輸。


老照片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天安門廣場中心,今年春節期間我到北京旅遊,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瞻仰了一番——懷念先烈、寄託哀思、激勵未來。

但是不知道親們發現沒有,紀念碑的碑心是由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一塊完整的花崗岩雕刻而成。

當時我很疑惑問“紀念碑”管理人員,一位鶴髮童顏的老先生,聽別人說他曾全程參加了人民紀念碑的運輸和奠基工作。

我問老先生,“這塊巨大的花崗岩是從哪裡來的?”



老先生說:“碑心是經專家多次比較鑑定從山東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開採出來的。

我有點驚訝,接著問道:“青島離北京千里之遙,這巨石如何運到北京的呢?

老先生用自豪的口吻說,這就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偉大的地方!小夥子,其實你還有一點不知道,碑心最初的毛料重達300多噸,是經過多次瘦身,最後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模樣。

“300多噸,還是從山上開採的?”我自言自語。老先生哈哈笑道“平地可不長花崗岩的”。我這才發現自己失言了。

老先生看我對紀念碑很感興趣,於是就給我講起了開採運輸的過程。

老先生說,1953年7月,我隨專家組一起到青島浮山解決巨石運輸問題,我到了時候,碑心毛料早已被老石工李開山用放悶炮的辦法開採出來了,毛料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估重300多噸。



專家們讓石匠們把橫臥在半山腰的毛料進行第一次瘦身。老先生悠悠地說,“這也是擱在過去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是現在就不用這樣費事了”。建國之初,國家各種重型機器和技術都不具備。

經過第一次瘦身後,毛料減重到了280噸。然後組織人員從半山腰運到平坦場地。

石匠加上週圍百姓的幫忙,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巨石“走了”60米,到達了平坦地。

專家讓工匠們第二次給毛料瘦身,加工後,毛料重量到了102噸,比原來減輕了三分之二。我插話道,“即便這樣也是蠻重的。”

“可不是!過去能運輸這麼重的工具少之又少”老先生接著又說道,還好青島人民政府責成青島聯運和青島搬運公司及浮山石料總廠聯合完成搬運任務。

當時人們積極性都很高,建設紀念碑有其政治意義。



浩大的搬運工作開始了,首先由7116名工人,用開槽的辦法,利用滾木和撬槓改變方向的土辦法,用推土機做牽引往前一點點滾動。

老先生彷彿陷入了過往時空,他抬頭看了我一眼,風趣的說,牛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哈哈……,我們當初就是利用槓桿、滾木、等簡單的工具和原理撬動巨石的。

這時我感嘆道:“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老先生說:你不知道運輸多困難,從山石場到青島孟莊路車站,短短的15公里用了30天的時間。

我彷彿是安慰老先生,“到了車站就好了,火車一日就運到北京了”

“說的輕巧,問題又來了,巨石102噸,火車最大載重量是100噸你說咋辦?”老先生彷彿是問我。

“沒更好的辦法,專家讓工匠們第三次為巨石瘦身,這次巨石減重到了94噸”。原來老先生是自問自答。



“小夥子你剛才說什麼?巨石上了火車一日就到了北京,”哈哈……

老先生爽朗笑著說道,告訴你吧,火車拉著這麼長的巨石不敢跑快,直線速度每小時20公里,彎道是每小時10公里。從青島運到北京足足跑了半個月的時間。

我為剛才自己沒過大腦的話有點臉紅,好在老先生沉浸在過去時光裡。全然沒發現我的異常。

老先生繼續說道:到了北京西站,之前運輸工人們,依然用運巨石上火車的辦法,把巨石一點點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工地。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高高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從此成了人們心中紀念先烈的地方。

結語:當我告別老先生時,感激的握著他的雙手,“謝謝您為我上了一堂政治課,革命成功來之不易,人民英雄紀念碑銘刻著先烈的豐功偉績,它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豐碑!


秉燭讀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人民英雄紀念碑重達102噸,是完整的一塊巨石。

這塊巨石來自青島,距離北京還是很遠的。

如此巨大的石塊,想要從青島浮山花崗岩採石場運到北京,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完成這個運輸任務,青島作為政治任務接受,成立了由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交運集團前身)及其下屬的山東省青島市搬運公司、浮山料石總廠(青島市浮山第一石場)、臺東區公安分局、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等單位組成的大料搬運委員會。

難題有很多,第一是怎麼從採石場的山上運到山下。

第二,是如何從山下運到青島市最大的貨運站——大港貨運站

第三,怎麼將巨石通過鐵路運到北京。

從採石場運到山下,還算比較容易,畢竟開採的時候就考慮到運輸下山。

但300噸巨石難以搬運,最終設法減重到102噸,調集全國技術最好的石料工人進行切割。

1953年8月10日,巨石從開採的地方運輸了60米,離開了採石場。

第二天一天時間,巨石被運到了山下。

第一階段很容易搞定,第二階段就不同了。

當時的巨石重達102噸,從採石場運到火車站,有15公里距離。

15公里並不遠,但當時沒有能夠運載102噸重物的重型載重車。

如果單純採用重型車輛拖曳的話,這15公里很多是丘陵,途中需要經過1座山嶺、4個村落、十餘處橋樑,以及青島市內交通最為繁華的街道。

車輛拖曳是非常困難的。

於是,開始考慮專門修建一條鐵路,就為運輸這塊巨石。

然而,修建一條這樣的鐵路,要花費幾十萬人民幣。

當時國家經濟非常困難,不能亂用錢。

況且,造一條鐵路也需要時間,太慢了。

無奈之下,技術員提出了一個方法,就是類似於運輸埃及金字塔巨石的“滾槓”。

不過,我們把木頭改成了鞍山鋼鐵廠提供的無縫鋼管,巨石裝在一個九噸重的鐵排子上,下面做上木床,用四個“油千斤”頂著,再在下面鋪上墊木和滾木,繫上鋼絲繩,在3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下,緩緩地移動。

據親歷者回憶,當時為了運輸這塊石頭前面一個推土機拉著,後面是兩個推土機推著,一天只能移動一二里路。

為了運輸這塊巨石,組織了300人的運輸隊。

15公里走了34天。由於道路狹窄,巨石所到之處只能拆房子補路。

當時青島是國民黨的一個間諜中心,潛伏了不少特務。為了保證巨石不被特務破壞,警察站崗,民兵護衛,隊伍走到哪裡,一行人的帳篷就搭到哪裡。

無論晝夜,護衛人員一點不敢放鬆。

而運輸人員用盡了體力和心力,在9月27日巨石運到火車站時,一些工人們激動到流淚。


問題又來了,當時青島根本沒有能夠運輸100噸巨石的車皮。

經過國家的協調,調來了一個可以運載90噸的火車皮,沒有再高的車皮了。

無奈之下,工人們現場為巨石瘦身,將他減重了8噸,變成了94噸,勉強可以上車。

一輛只掛了4節車廂的專列,沿著青島石油公司的運輸專線,緩緩駛向北京。

1953年10月13日,巨石才運到北京。

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從前門西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

由此,運輸工作結束,前後花費了2個多月。


薩沙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工程,自1949年9月30日,全國政協會議通過決議以來,紀念碑從命名到完工都凝聚著毛主席等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



碑文的由來

紀念碑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書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毛主席看到後將它修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這一次的修改,紀念英雄的範圍擴大到自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以來,所有為國家做出犧牲的人民英雄,包括蔣介石領導下的國軍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犧牲。

在紀念碑修建過程中,毛主席將碑文再一次做了修改,這次改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其紀念範圍又囊括到了自1840以來,為反帝國主義做出犧牲的人民英雄,這兩次碑文的修改體現了毛主席海納百川的胸懷。

碑心石的開採

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按照設計,碑心石是一塊15米長、3米寬、1米厚的整石,重量達300噸以上。材料選定為青島浮山花崗岩石料。這對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石料從開採到運輸都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施工組在浮山山頂選好石料後,大家對如何開採一籌莫展。正在這時,有人推薦了嶗山腳下有“石神”之稱的李開山。

李開山先用了“啞炮”開採法,但炸藥又不敢用多,所以實驗了一次後,由於花崗岩質地太硬,僅邊緣出現了一點裂痕。不得已,李開山只能帶著工人們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

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將300多噸的巨石完整地剝離出來了。為了安全運下山,施工組決定按設計在現場進行第一次加工。

1953年8月10日,紀念碑的初胚完成,此時長14.7米、寬2.92米、厚1米,重量也減至102噸。第二天看著人工,石料被安全運下山。


碑心石的運輸

石頭是弄下山了,但要安全的運到北京是個超級艱鉅的難題。首先,從石料廠運到青島大港貨運站,有15公里的距離。

當時沒有什麼大型運輸設備,而且途中要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丘、十幾座橋樑,還有青島的市中心。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一名老工人提出了一個建議:用古老的“滾槓”方法。

“滾槓”就是地面鋪圓鋼管,上面鋪枕木,全靠人力推動巨石前進。為了按時完成工期,7000多名工人和拆遷隊,帶著帳篷就在路邊休息。

只要有亮光哪怕是月光,大家就抓緊時間開工。經過30多天的努力,7000多名英雄,終於完成了中國運輸史上的經典之作。

1953年9月27日,當石料安全運到貨運站時,又沒法運上火車,因為當時的火車最大的運力只有90噸,超載極限只能增加10%,為了安全,施工組只得給巨石進行二次加工。


這次將石料的中間厚度改為0.87米,兩端厚度改為0.79米,至此重量降為94噸。石料上了火車後,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10公里/小時的速度,徐徐向北京進發。

10月13日,當火車到達北京前門西站時,前來迎接的朱德等領導同志及廣大北京市民,已早早在那等候。

接著青島的起重工人們又用“滾槓”的老辦法,花了3天時間,將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施工隊最後一次按照設計方案,對碑心石做了最後一次加工,經過精雕細琢,石料最後的厚度為0.6米,重量60噸。

1958年5月1日,凝聚著無數人心血和汗水的中國人民紀念碑,巍然屹立在天安門廣場。這塊花崗岩巨石將同已長眠的中國人民英雄們一起永垂不朽!



花木童說史


題主搞錯了吧,應該是 50年代。

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十分是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高約38米,差不多有10多層樓那麼高,其中的主體碑心石重達100多噸,當初從山上運下來的毛料石坯有300多噸。這麼重的龐然大物是如何運往北京的呢?

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30日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以毛主席為首的與會全體代表,在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1952年5月10日,由彭真任主任成立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並且決定同年8月1日開工。


紀念碑建造設計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其中碑身需要一塊約15米的花崗岩石料的整體碑心石。這麼大的一塊花崗岩石到哪裡去找呢?興建委員會發動廣大人員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海選”,經過三個多月的實地調查,最終確定從青島浮山大金頂開採取料。

因為我們國家當時的採石工藝和運輸機械都還很落後,而且整個料石場都沒有電供應,所以絕大多數工序和運輸都要靠古老的方法。興建委員會從上海、南京等地招募來的技術工人聽說要從山上開採一塊300多噸的石頭,他們一時想不出什麼法子。委員會最後請來一個被民間稱為“石神”叫李開山的人。在李開山的建議下,採石人員採取了啞炮方法,炸出了這塊300多噸的巨石坯材。


大家揮的揮錘,鑿的鑿,經過幾個月的奮鬥把石坯鑿成了280多噸雛形石。1953年8月10日,大石料被從開採地運至半山腰平坦一點的石場。第2天又經過翻轉加工處理,把石料整成了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一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這塊巨石的第一段運輸過程是從料石場運到青島是最大的貨運站也就是大港貨運站,途中需要經過4個村莊,一座山嶺,十餘座橋樑及交通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約15公里。

1953年8月19日,由7116名工人組成運輸隊伍。運輸採用古老的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的方法。工人們用千斤頂把巨石移到墊木上,然後在鐵軌前方用推土機做牽引,拉著輪滑組中的一根鋼索前移。每移動一段距離就要把原來在最後面的滾木搬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環往復,巨石塊就這樣被運到了大港貨運站。這段15公里的路總共用了35天。隊伍包括拆房人員,還派了警察站崗放哨,隊伍走到哪裡帳篷就在哪裡搭建,工人們就這樣在路上睡了35個夜晚,直叫當場人難以忘懷。

到了火車站,因為火車皮是載重100噸的負荷,工人們只得對巨石進行了第3次加工,整成中間厚度為87釐米,兩端為79釐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和墊木合計100噸。就這樣用火車以直線20公里每小時,進站及彎道時以10公里的車速運往北京。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抵達北京。工人們再用老辦法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花了三天時間把巨石從前門西站搬移到了廣場紀念碑工地。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高度為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就是那塊巨大花崗岩石,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102噸,上面鐫刻著毛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碑的後面有7塊石材構成,上面刻著毛主席起草、由周總理書寫的150字碑文。5月1日舉行了揭幕儀式。

總之,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巨大工程,它負出千萬勞動人民的心血!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底有多重呢?其實是60噸左右。但是在選石材的時候,確實是選了一塊整塊300多噸的石頭。這塊石頭是什麼材質呢?花崗岩,一整塊的花崗岩。大家想想它得多大啊,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是怎麼找到並暈倒天安門的呢?各位看官請聽我細細分說~

這塊龐大的花崗岩巨石是出自青島浮山,是由陳志德老先生選中的。這陳老先生當年可是從美國畢業回來的,正兒八經的海歸,回來之後就被委以重任,挑選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材。老先生是跑遍了圖書館跑遍了全國各地啊,最終在青島浮山相中了他的夢寐以求。這就是當年開採巨石的照片。

開採巨石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呢。當時浮山石料廠的廠長親自去看石料,面對著巨大的石料一家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犯了困難。最後還是請了當地的“石神”李開山來開採的。光看名字就知道李師傅的霸氣,當然也沒愧對了他的名字,最終不負眾望,和工友們在艱難開採了三個多月後,石料終於和山體“分手”了。

不過石頭太巨大了,讓人運過去這不是有一丟丟強人所難麼,一家人商量,來在砍砍它,給它減減肥,這不在經歷了兩次的瘦身過程,巨石終於減到了103噸。巨石一看自己瘦了這麼多,保證運起來沒問題了。眾人就開始往孟莊路石油公司鐵運站運送,用的什麼辦法呢?才用了最傳統的大件運輸方式——滾木。巨石一瞅,這不是掉價麼,萬一這些木頭一有偏差,那我不身體分家了啊,不行我得去找鞍鋼求救。最終鞍鋼提供了無縫鋼管初坯,讓巨石安穩送達,但其中過程之艱辛讓人敬佩啊。

歷經千辛萬苦,度過九九八十一劫難,巨石終於到了鐵路貨運站了。結果佛祖說你太胖了,還不能去取得真經,必須得減肥。這不巨石就尷尬了,原來,當時調來了全國最大的火車車皮都裝不了它。一狠心,再瘦一邊。最終經過第三次的瘦身它已經瘦到了94噸,最終才去到了西天——天安門。

巨石到了天安門,來到了人家的地界被人一瞧,呦,這大傢伙還是太大了,再看看,這一砍兩砍的,在經歷了第四次瘦身後,巨石就從大巨石變成了小巨石,整整60噸,可不麼,從300多噸減到了60噸,一大半半沒了啊。

最後,這塊巨石就被能工巧匠加工成了咱現在看到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最後,致敬參與此次工作的工作人員,他們是真的辛苦了!




宗曰歷史


題主標題有些錯誤,時間不對,噸位不對。福垊以為正確的表述是:五十年代,三百二十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石料是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在開國的大典的前天即1949年9月30日的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閉幕前夕,會議一致通過了設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參會代表並於當晚六點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為主任,以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為副主任,以林覺民的侄女林徽因(梁思成的夫人)、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劉開渠、陳志德等為成員,成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陳志德乃美國留學的土木工程碩士高材生,他歷時三個月的在京各大圖書館的查閱以及全國各地石料的調查,最終確定在青島的浮山採石。

採石減肥進行時

在採石中,陳志德專門邀請當地開山大王李開山協助採石。因為石料巨大,有320噸,採石中他們先用炮轟,再用數百個鋼楔子一點點使原石與山體分離,整整用了三個月才將石料與山體剝離。他們對石料的稜角進行處理,這一處理就減肥到280噸。他們鋪上路基,枕木,鋼軌,拖著巨大的山石一點點下山。下山後根據設計的紀念碑的尺寸,又進行了減肥,這次減到了102噸。

運到火車站

他們採用鞍鋼生產的巨大的鋼管,配合著三輛進口大馬力的拖拉機還有推土機,徐徐前行,慢到一天500米。碰到路不平或路窄的路段,還要對路進行加寬和鋪平,然後才能鋪上枕木將巨大鋼管放置在枕木上,用幾輛吊車,將碑心石吊在鋼管上。這個龐然大物,走到哪裡哪裡就歡騰一片。15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30天。

運到北京天安門

在火車站找到了最大載重量的鐵皮,也無法安全運輸,因為最大載重量才90來噸。怎麼辦?減肥唄!碑心石這次減肥到了94噸。因為它的龐大和噸位,加上當時火車時速不快,主要是這種超負荷的運輸,想確保萬無一失,就只能慢慢慢。從青島市到北京市,竟然用了整整七天七夜。從北京西到天安門的這段路程,依然採取的拖拉機、推土機、巨大鋼管、枕木協同作戰的模式,又用三天才能運到天安門。碑心石在安裝過程中,不斷的打磨和修整,這次又減下了34噸。

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是長14.7米、寬2.9米、中心厚1米、兩側後0.8米,重60.23噸的花崗岩。1958年的勞動節那天,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揭幕。碑體鐫刻著毛澤東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個鎏金字。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採石、運輸、雕刻都是人間的奇蹟,都是一個令人讚歎的傳奇!


福垊


在天安門廣場,那一座矗立了六十餘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每天迎接著來來往往的人群,人們在它的面前緬懷先烈,緬懷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付出生命與鮮血的人民英雄。

這座石碑重達60.23噸,高度達到了37.94米,寬度2.9米,厚1米。這一座巨大偉岸的豐碑,其實它最初的重量有300多噸,採於青島浮山的一座巨大山體。光是採石計劃就花費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那麼這塊巨大的石頭,到底是如何抵達天安門的呢?

青島採石場

在採原石的時候,所投入的人力就達到了7000多人,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根本沒有現在那麼多機械工具來輔助工人減輕他們的工作量。所以要運輸巨石,最好的辦法只有鐵路運輸。

可是當時的濟南鐵路局用來拉貨的鐵路平板車,最高的載重量都沒有超過60噸。即便就在當時的全中國,根本沒有一輛載重能過超過100噸的火車。面對如此窘境,人們沒有放棄,反而是依靠智慧想出瞭解決辦法。

石碑運輸報道

第一步就是給巨石減重,300噸對於鐵路運輸來說,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這塊巨石先是減重到了280噸,後又減重到了130噸。前兩次的巨石瘦身,已經讓它縮減了將近1/3的重量,可是按照當時最好列車的承載力,所能承受的最多超載率只能超過10%,為此又對巨石進行了第3次的瘦身,最終需要運輸的巨石重量為94噸,整整削減了原來重量的2/3。

石碑運輸舊照

可是即便是94噸的重量,要將這塊巨石運到鐵路平板車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對於當時這塊巨石的運輸工人來說,在沒有現代化搬運工具的情況下,是一次非常巨大又艱難的挑戰。

雖然工廠距離當時的青島火車站15公里,唯一能夠拖動巨石的工具只有拖拉車,根據當時的工人回憶,就是前面前有一輛拖拉機在前面拽著,工人們利用“滾槓”的辦法,一步一步的將它推到火車站。他們的每一步都走得極為艱難,整整花費了34天的時間。

現在的英雄紀念碑

終於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這塊巨石到達了火車站,當時青島開往北京的蒸汽火車在膠濟線上行駛,為了保證安全,蒸汽火車只能減速緩慢前行。工人們回憶,當時火車前行的速度平時慢了一倍,晚上的時候也不會運行。

可是當列車從青島開往濟南的時候,到達濟南站時,有一條狹窄的咽喉天橋,拉著巨石的火車沒有辦法在這裡轉彎。為了解決拐彎問題,鐵路員工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又重新搶修了一條鐵路。這條鐵路不需要經過濟南,直接開往北京。

人民英雄紀念碑

最終花費了17天的時間,這塊巨石在1953年的10月13日,正式抵達北京。前來迎接這塊巨石的是朱德總司令。此後,經過樑思成夫婦的設計,經過新中國巧手匠人們的雕刻,1958年勞動節,它終於矗立於天安門廣場上,並永遠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回首昔日的艱難歲月,也許以現在的中國速度,僅用一天的時間,都可以完成這塊巨石的運輸。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著新中國剛成立時先輩們不如今天的我們,正如吃包子,第7個包子吃飽時,絕不是說前6個包子沒有用,今天的中國速度,也正是因為擁有了前輩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奇蹟。


鳶飛九天2018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是為了紀念我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而這塊碑心的花崗岩石材長長14.7米、寬2.9米、厚1米,實際重量是60.23噸。題目中所說的300多噸應該是剛剛開採出來原石的重量。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建立人民紀念碑的決定。之後社會各界積極獻策,在1952年成立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委員會,同年8月1日開始為人民紀念碑尋找碑心所用的石材,最終歷時3個月之後,選定了青島嶗山區浮山的花崗岩,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工取石。

1953年4月1日開始動工,但是由於選定的原石過於巨大,委員會請來的技術人員也一籌莫展。這時聽說嶗山腳下清石峪村住著一位被人稱為“石神”的老人,叫做李開山,幹了一輩子開山採石的工作。於是委員會把老人請到了山上,尋求辦法。



在老人的指點下,通過“放悶炮”的方式把這塊巨大的石材從山岩上剝離了出來,隨後對岩石進行了第一次“瘦身”,這次過後岩石的重量還有280噸。

280噸的重量還是超過了人們的預想,於是開始了第二次瘦身,這一次過後大石料變成了102噸,隨後開始了原石的運輸工作。

運輸工作開始後,共計有7116名工人參加,而運輸團隊也採用了最古老的方法,墊滾木,用無數根滾木墊在百噸原石下面,然後用推土機牽引移動。



1953年8月19號,從石料廠開始運輸,經過了4個村莊、1個山嶺、多處橋樑和市區街道,最終歷時39天之後到達了青島孟莊路車站。

第二天準備運輸時才發現,車站內最大的車皮僅有90噸,而它的最大載重量也不得超過100噸。自重102噸的石材加上運輸用的墊木以及其他物品,甚至可能達到110噸。於是經過商議,開始為原石第三次瘦身,這一次之後,原石變成了94噸,加上墊木和其他物品,正好100噸。



10月13日,原石到達北京西站,由於沒有合適的運輸工具,工人們又用起了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前行。最終,在運輸了三天之後,才把這塊百噸重的巨石運到了天安門廣場。

運輸到天安門的巨石再次經過加工變成了60.23噸,在1955年6月9日,毛主席親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建成,並且於當年5月1號揭幕。這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用時最長的大型藝術項目。


我是越關


中國大陸舊紀元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剛剛落幕,新當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會議關於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於當晚六點率領全部會議代表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上,舉辦了一場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儀式。此時距離開國大典的舉行僅有21個小時。要在天安門廣場建一座紀念碑的決斷,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首次政協全體會議上決定的。當天下午,出席會議的代表就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奠基儀式。但是,正式開工建設,是1952年8月1日。從1952年起,為了尋找一塊合適的石材,當時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在全國進行了3個多月的海選,跑了全國各地很多地方,最終在山東青島海邊的浮山上,確定了一塊花崗岩,作為紀念碑的碑心石。

在採石中,陳志德專門邀請當地開山大王李開山協助採石。因為石料巨大,有320噸,採石中他們先用炮轟,再用數百個鋼楔子一點點使原石與山體分離,整整用了三個月才將石料與山體剝離。他們對石料的稜角進行處理,這一處理就減肥到280噸。他們鋪上路基,枕木,鋼軌,拖著巨大的山石一點點下山。下山後根據設計的紀念碑的尺寸,又進行了減肥,這次減到了102噸。由於運輸的火車最多超載100噸,於是工人們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其減重至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隨後,工人們採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車皮上。接著,火車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順利1958年5月1日,歷時五年的時間雕刻落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向全國人民展現雄偉的全貌,經過再次處理的碑心石依然重達60多噸,首都北京萬人空巷趕來見證這一神聖的時刻,一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雄偉身姿。因此我們除了要記住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那些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更要銘記那些經年累月、細心雕琢的近萬名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