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很難想象會有哪個民族在凝望過幾千年的當空皓月後,沒有因好奇而產生“月球夢”!

在關於月球的傳說中,除了中國的“嫦娥”;古希臘有月亮女神阿蒂米斯;俄羅斯有與太陽“結為夫婦”的月亮神;古印度人以月亮歷計算生日;日本也有月亮公主“輝夜姬”……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在科學家眼裡,探月除了可圓人類長達數千年的“好奇夢”外,研究這顆地球唯一的衛星還有助於解開諸多困擾人類本身的謎團:地球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地外是否存在生命……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探月還關乎人類未來的能源戰略。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我國發射的嫦娥一號不僅直接對這種資源進行了探測,還對月球上鈦、鐵、稀土等資源的分佈進行了研究。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視野更加宏大的人,還看到了探索太空對於奠基人類未來的意義。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19世紀中葉,法國人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幾乎啟發了所有的現代航天先驅們,但人類對太空無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說層面。

進入20世紀,人們觀念中關於宇宙空間的科學概念已逐漸形成,世界各國活躍著一大批航天先驅。

二戰結束後,美蘇在航天領域開始展開了激烈競爭。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攜帶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l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標誌著人類航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但是,當時的載人航天非常危險,安全指數只有50%———在蘇聯首次載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裡,載人飛船的6次試發有3次以悲劇告終:一次因為定位系統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

一次是發射時發生爆炸;


另一次則是完成飛行任務返回時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導致飛船失火。
正是這些不成功的事例,蘇聯首次太空之旅遲遲未能定下日期。


最初,被確定為蘇聯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員是邦達連科。

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達連科在緊張訓練中,艙內燃起大火,他因嚴重燒傷而死亡,成為航天史上第一個遇難的宇航員。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1961年4月12日,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即將開始。


當時,誰也沒有把握這次能成功。蘇聯曾有人建議讓尚未生兒育女的宇航員戈爾德·季托夫來執行這次任務。

當時負責載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蘇聯宇航專家謝爾蓋·科羅列夫卻堅持選用經驗更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

儘管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臨飛前,科羅列夫安慰加加林說:

“尤拉,你不要緊張。不論你著陸到哪個角落,我們都能找到你。”
這話絲毫沒能減少加加林108分鐘太空之旅的險情:飛船氣密傳感器發生故障,發射前數分鐘內不得不重新擰緊艙蓋上的32個螺栓;通信線路一度中斷,跳出個表示飛船失事的數字“3”;第三級火箭脫離後飛船急劇旋轉;返回時,飛船胡亂翻滾……然而,加加林絕處逢生,奇蹟般地完成人類首次太空之旅。

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國受到強烈刺激。

為了打破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並在國會上表示美國將在十年之內將人送上月球。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為了解決技術上諸多困難,美國幾乎動用它的所有資源。

超過2萬家來自美國與其它80個國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學參與了“阿波羅計劃”。有人估計,將近1000萬人直接或間接參與了登月計劃。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載人登月飛行的技術還是相對落後的:

通訊導航系統比現在的手機還遲鈍,在緊急時候,宇航員根本無法與地面聯繫,只能自己來解決;

人們只能吃“牙膏飯”;

飛船防震系統和防輻射系統也不夠完善,宇航員極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種射線的毒害;

微重力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宇航員極有可能肌肉萎縮、骨骼硬化,等等。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牙膏狀的太空食品

通過不斷總結經驗,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12時56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終於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第一個腳印,邁出了“人類巨大的一步”。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至此,人類探索太空的旅程翻開了新的一頁。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三名宇航員

美蘇都對載人探月項目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為的就是爭下這個“世界第一”的榮譽。

最後,美國贏得了這場登月競賽。

於是蘇聯轉向空間站的方向,打算在這個領域一雪前恥。

1971年4月19日,蘇聯把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發射升空。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國際空間站

這個功能相對齊全的空間站意義重大,它為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奠定了基礎。

這一舉措也不免讓美國出乎意料。

在終於贏得了一場與美國的航天競技賽之後,蘇聯更是在這個方向上奮起直衝。

不到兩個月,他們就迫切地推進了下一步的進程。

下一步的計劃,則是將宇航員送入空間站,測試它的的可行性。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禮炮1號

空間站的作用,是讓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和工作。

而聯盟11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完成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

此次任務中,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里斯基、實驗工程師維克托·帕查耶夫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榮幸地成為了試驗者。

他們三人搭乘聯盟11號一同出征禮炮一號。

在國際航天競賽的格局下,聯盟11號實現了飛船與空間站的第一次對接。

對接過程對宇航員的操作要求極高。這就像太空上有個直徑20釐米的靶子,航天員在上萬公里時速的飛船上,一槍命中靶心。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示意圖

三位宇航員在空間站中生活了23天,總共完成了100多項科學實驗。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他們第一次在太空中操作望遠鏡協助觀測。


當時拍攝製作的織女星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光譜圖被收錄進《自然》雜誌,成為珍貴的太空影像資料。

蘇聯因此重新獲得了享譽國際的名望,也在人類航天曆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崇高地位。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聯盟11號,最後也不負眾望地圓滿完成了任務。

然而在給每項任務都畫上完美的句號時,他們卻沒能實現“平安歸來”這個最基本的願景。

1971年6月30日,全國人民翹首歡迎三位英雄迴歸地球。

然而當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地面,艙門裡卻是觸目驚心的三具屍體。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返回艙降落後,救援人員立即對三名宇航員實施最後的搶救。

但為時已晚,得到的只是死亡原因的診斷——窒息身亡。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降落後對宇航員進行搶救,也已於事無補,就在半個多小時前,他們還在與地面控制中心進行著觀察結果的通訊。

他們最後的報告說“即將進入地球”、“看見了前方閃爍的流星”。直到這一刻,三人的航天任務仍然完美無缺地進行著。

*注:流星出現在地球大氣層內,大約離地85km的中間層地帶。這時說明他們即將飛入地球大氣層了。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但在進入大氣層之後,地面控制中心卻再也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原本要求時刻保持的通訊突然中斷了。

在卡門線附近,他們似乎遭遇了一些始料未及的致命危險。一次滿載國家與個人殊榮的光榮迴歸就此面臨了空前絕後的危機。

*注:卡門線是公認的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位於海拔100km處。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發射前的聯盟11號

在迄今561位登上過太空的宇航員中,他們成了航天史中唯一釀成死亡的悲劇。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而這場悲劇的起因,還得歸咎於聯盟11號航天器的內部機械出了問題。

在離地大約128公里時,返回艙與航天器開始分離。三人所在的返回艙脫離了航天器後,正穩固地朝著目的地飛行。

這次分離意味著他們即將進入地球大氣層。但令人振奮的同時,一場驚心動魄的意外也在這時引爆。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短短0.06秒的分離,器件之間的強烈震動就讓返回艙遭受了不小的顛簸。

這時,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了一個小口。密封性受到破壞的返回艙再也不能牢牢關住內部的氣體。艙內的空氣迅速洩露到太空中,而來自太空的回饋,卻是真空的填充。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沒多久,艙室中就處於完全的真空。

三位宇航員此時就和走出返回艙,直面外太空的惡劣環境基本無異。

除此之外,太空低壓也是對人類身體的致命威脅。

在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人能活過90秒。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實際上,他們只要找到漏氣的位置,用15秒簡單地堵上,就可以從死亡邊境逃脫。

然而,太空中的極度低壓並不允許他們像平常一樣思考與行動。

他們的肺部開始爆裂,全身血管的破裂導致嚴重出血和失聰、失明。

與此同時,體液混雜二氧化碳和氧氣一起變成沸騰的蒸氣,身體迅速膨脹為原來的兩倍。

而窒息,則是讓他們最先邁向死亡的一步。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半個多小時後,搭乘三位宇航員的聯盟11號順利降落到地面。

而三人的生命卻在國民們醞釀已久的狂歡中逝去。

於是對國家的讚歎延展為對個人的哀悼,激動興奮被悲情暫時掩蓋。

但沒有改變的是,他們始終是蘇聯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對於蘇聯來說,這是一次順利完成的航天任務。

但對於三位親自實現這些成果的親歷者而言,結局卻蒙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

他們還沒來得及享受全世界對他們的讚美與致敬,甚至還沒落腳熟悉的地面,就已然離世。

而最令人唏噓的是,這場意外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三位開創人類探索太空新紀元的宇航員,其實還是國際軍備競賽中的犧牲品。

現代太空飛行中,宇航服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這套笨重而酷炫的服裝不僅可以阻隔輻射,維持溫度。其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保持人體內外的壓力平衡。在航天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座艙內存在氣體洩漏或氣壓急劇降低的風險。

這時,艙內宇航服就能快速充氣,以保證宇航員仍然處於安全的大氣環境中。也就是說,即使遇到氣體洩漏的情況,穿上宇航服的宇航員顯然可以預防而存活下來。

然而,三位宇航員在返回地球時卻沒能躲過真空的死亡威脅。這不是因為他們的大意,忘記穿上保命的宇航服。

而是當時的座艙環境根本不允許他們穿。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原本聯盟號飛船的結構是按照兩位宇航員的規格設計的。

但為了滿足更多的飛行需求,指令長、實驗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三個配置似乎缺一不可。

畢竟這一次計劃要在太空中生活較長的時間,任務是前所未有的艱鉅。

於是他們打算讓三位宇航員參加聯盟11號的飛行。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要在兩人艙裡塞下三個人,航天局只好想盡辦法進行減縮。

而這個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脫下宇航服,換上輕便的運動服。

當然,為了適應這種改變,艙室也相應做了適當的調整。

航天局聲稱,改進過的聯盟11號是適宜宇航員身著運動服生活的。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信誓旦旦的承諾給三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意外總是不如人意地降臨。


他們把生命交付給穩固的航天器,卻遭到始料未及的背叛。此後,蘇聯航天局也深刻反思了這次事故的責任歸咎與改進措施。當時主要做出決策的航天部門負責人被解除了職務。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作為戰略競賽中的犧牲品,他們的死亡也引發了其它競爭國的深思。三位宇航員被蘇聯追授為“蘇聯英雄”。

它們與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尤里·加加林同葬於紅場墓園。為了銘記和警惕這次事故,蘇聯還為三人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紀念郵票

而對於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問題也被提上比競賽勝利更重要的位置。聯盟號系列的宇宙飛船經過了大規模的重新設計。而每次任務規定,只允許攜帶兩位宇航員。

並且宇航員在發船發射和返回過程中都必須穿上宇航服,作為第二重保護。

改良後的聯盟號已經一改頹勢,而本身技術的優越也顯現出來。就連NASA也不得不承認,聯盟號是當前往返空間站的唯一選擇。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後來的聯盟TM-11發射前進行檢查

競爭對手的美國雖然輸了這場空間站爭奪的競賽,但也並非一無所獲。榮譽讓蘇聯搶走了,而教訓卻留給了全世界。

美國因此引以為戒,也改進了當時存在安全隱患的航天條例。所以從那之後,國際太空航行也總是在保障宇航員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

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國際空間站、第一次探測火星……

正是這一條充滿荊棘卻又不乏驚喜的豪邁征途,也讓我們在傳播文明、破解無窮未知的路上,走的更遠。

由於載人航天工程的複雜性,決定這必然是一項充滿著風險與挑戰的事業。從邦達連科算起,至今已經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然而,人類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決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將是光輝的未來。

三位英雄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地球,人們等到的卻是三具屍體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也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不僅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還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創新信念和信心,為全社會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激勵。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相信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