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當時李淵皇帝應該權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是的,如果論權利,李淵作為一個皇帝,他手裡的軍隊還是權利,都比只是秦王,天策上將的李世民要強得多。

哪怕是當時的失敗者,太子李建成,都比李世民手裡的牌要多得多。可以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最後一擊,如果失敗,將無容身之地。

李世民為什麼敢比李淵下臺?因為除了這個辦法,李世民已經沒有其他可行的辦法了。

前期的爭鬥,李世民和太子建成可謂是你來我往,但是作為裁判,當時的皇帝李淵卻吹黑哨,判李世民輸。

就說楊文乾造反之事,武德七年(624年)夏,高祖李淵前往玉華山避暑,將軍國大事交由太子李建成處理,正當李淵享受著溫香軟玉之時,突然有人上山密報:太子給慶州都督楊文幹運送甲冑,欲謀造反。李建成未經請示就調動軍備,這是僭越。而且此時正值李建成作為太子監國,所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李淵當即震怒,命人召李建成來仁智宮覲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楊文幹事件”。

而楊文幹本人,卻是太子李建成的宿衛,也就是李建成的人。所以這件事的後果呢?
(李淵)手詔召建成,建成懼,不敢往。師謩勸遂舉兵,詹事主簿趙弘智諫建成捐車服,輕往謝罪。乃詣行在所,未至,屏官屬,徑入謁,叩頭請死,投身於地,不能起。帝怒,夜囚幕中,使兵衛守。”---《新唐書》


李淵囚禁了李建成,命隨身侍奉的李世民帶兵平叛,並許諾如下:

會文幹陷寧州,帝驚,以宮近賊,夜率衛士南趣,山行十餘裡,明乃還宮。召秦王問計,對曰:[文幹豎子耳,官司當即禽之,就使假刻漏之久,正須遣一將可辦。] 帝曰:[事連建成,恐應者眾。爾自行,還,吾以爾為太子,使建成王蜀,蜀地狹,不足為變,若不能事汝,取之易也。] ”---《新唐書》

意思就是情況很危急,造反的是李建成,他作為太子,有著強大的勢力,害怕因此響應者眾多,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讓李世民去平叛,回來的話,我讓你做太子,讓太子建成做蜀王,蜀地地方狹小,不足為變。他如不聽你的命令,你可以輕易地滅了他。

結果呢,楊文乾造反慫得很,還沒等李世民平叛,楊文幹就被部將給殺了。

整個造反成了一場鬧劇。

而皇帝李淵,自從叛亂平息之後,再也沒有說過讓李世民當太子的事。

如果你是李世民會如何呢?

所以,這個時候,不是李世民敢不敢,而是必須這麼做了。

他與太子建成的爭鬥已經陷入白熱化,雙經過幾次朝爭,互有勝負,此時已是你死我活的場面,如果將來李建成當了皇帝,還有李世民的好果子吃嗎?就算是李建成心懷仁厚,也擋不住有一些邀功的臣子想盡辦法折辱殺害李世民啊。

刀已出鞘,必須見血方可回鞘。

而李世民也不是孤家寡人,隨著他南征北戰也有一些自己的忠心部下,這些人為了前途,也會讓李世民挺而走險。
所以,李世民必須滅掉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逼李淵退位。而為什麼處於弱勢的李世民能夠成功呢,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當時玄武門政變之時,不管太子建成,還是皇帝李淵的勢力都強於李世民,但是他們一沒有想到李世民已經早就用重金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常何,二沒有想到,李世民為了自己的權位竟喪心病狂到如此!

沒見過正在打牌,眼看就要輸了,結果拔刀而起,把桌子給砍了的人。

於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密奏,說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二人與後宮的妃嬪淫亂,這事被李建成收買的張婕妤發現,便秘密通知了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二人,於是二人大驚,騎兵帶著隨從向皇宮而來。

他們不知道,這是李世民已經設計好的局,玄武門守將常何名義上是太子建成的心腹,實則早已被李世民重金收買,而此時的玄武門,已經被李世民佈置了一支精銳,天策府下眾人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皆在此,這可是在大唐立國之戰,隨著李世民立下大功的悍將。

而此時,被李淵召喚,徹底太子及齊王淫亂後宮事件的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這件事情了。

陰雲密佈,殺氣沖天。這場局孰贏誰輸,就是設伏的李世民等人也沒有底。

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來到臨湖殿,發現情況不對,急忙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騎馬在後面呼喚他們,齊王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

李世民搭弓射向李元吉,卻不料一箭將太子建成射死,尉遲恭帶領騎兵70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倉皇而逃,而李世民在騎馬追逐的過程中,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跑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而李世民又被柳枝掛住,從馬上跌下,也摔落馬上,一時間爬不起來,而李元吉先行趕到,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世民,眼看李世民就是命不久矣,尉遲恭躍馬奔來,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

此時,太子的東宮守衛部隊也趕了過來,與守衛玄武門的秦王軍隊大戰得不分勝負,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太子的部將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殺死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於是,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可以說,整個玄武門政變過程,李世民一方完全是出其不意,跟他之前的打仗風格一致,直取敵首。直接殺掉李建成及李元吉,逼宮李淵,造成了即定事實。一方面已經殺掉李建成及李元吉,李淵也無更好的即位人選,只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一方面,尉遲恭率領人馬,將皇帝李淵直接堵在船上,李淵痛失愛子,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將皇位傳給李世民。

這便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也是當時相對來說,處於弱勢的李世民,登上帝位的辦法。當然,此法也給自己的子孫立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於是,每一次權利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腥,也估計也是李世民預料不到的事情吧。


木子君的小屋


李淵是皇帝,權力無邊。李世民不過是個皇子。就算他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照理說,李淵畢竟是皇帝,他要對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可是,李淵卻一直認慫,當時他就交出軍政大權給李世民。接著,三天後,他又把李世民立為太子。再接著兩個月後,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李淵怎麼會是這樣的表現呢?

(李淵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回到當時的現場,具體來分析一下。

一、李淵不想吃眼前虧。

本來,玄武門政變那天,李淵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臨湖殿來,想當著一幫大臣的面,化解他們三兄弟矛盾的。沒想到只一會兒,外面就殺聲震天。接著尉遲恭就身穿鎧甲,手持長矛,滿身血汙地衝了進來,說來保護李淵。

要知道,古代大臣見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鎧甲,則是堅決不允許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你這個大臣會對皇帝進行防範。當年漢文帝的使者去見周勃,周勃因為害怕,穿上鎧甲見使者,就被漢文帝嚴肅處理了。現在尉遲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見,已經完全不把李淵當成皇帝了。

也就是說,尉遲恭當時的作為,就是逼迫。既然是逼迫,那麼李淵如果不答應,他肯定就會有生命危險。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李淵顯然是不想冒這個險的。

(尉遲恭劇照)

二、李淵已經交出權力。

尉遲恭進去找李淵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李淵給控制起來了。李淵沒有了人身自由,他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監督之下。而且,當時尉遲恭還對李淵說,為了保護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餘黨”對李淵不利,請求把兵權交給李世民。(《資治通鑑》記載:“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也就是在當天,李淵宣佈把軍政大權交給李世民,三天後立李世民為太子,並說,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彙報後,再向他彙報。

當李淵已經被控制起來,手中沒有了權力的時候,他又還能做什麼呢?

三、李淵害怕殺戮擴大。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後,他的兵將隨即衝進太子府和齊王府,想對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斬盡殺絕。是因為尉遲恭說,最好只殺首犯,不要濫殺無辜,因此,李世民才覺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殺掉。

正因為沒有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斬盡殺絕,這便意味著,如果自己繼續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一定會希望他為這兩個兒子平反,一定會利用他,繼續生髮事端。這樣一來,殺戮將變得無休無止,沒有結束。在這種情況下,李淵還會面臨著無盡的煩惱。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報仇,李世民絕對不會善罷甘休。這樣,衝突還會延續,戰爭會因此持續不斷,親人的血還會流。李淵不想看到這樣的結局。

(李世民劇照)

四、李淵無法善後處理。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如果李淵繼續在位上,他該怎麼來處理這件事呢?總不能說,這件事殺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來說,李世民殺得好。畢竟那是他的親兒子啊,這樣的話,他怎麼說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說得出口,別人又該如何評價他呢?歷史又該怎麼評價他呢?

但他也不敢說李世民殺得不對啊。說李世民不對,李世民對待兄弟尚且心狠手辣,對待他這個當爹的,能饒過他嗎?還有,李淵已經死掉兩個兒子了,他可不願意再死一個啊。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權力讓出去,把皇位讓出去。讓出去了,李世民當皇帝了,就該由他來對這段歷史做評價。不管他怎麼評價,別人也不會說他李淵的不是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雖然說李世民是李淵的二兒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李淵打江山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可以這麼說,李家的江山過半數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他在軍中的威望可謂是無人能及,即便是李淵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那些能夠在戰場上打硬仗、打勝仗的將領有幾個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的慘劇早在621年,也即武德四年,李淵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的時候便已經註定了。

當時,李世民率軍在虎牢打敗並俘虜了竇建德,王世充也在走投無路之下向李世民請降,於是李世民押著竇、王二人回到長安,獻俘於太廟。

李世民可謂是意氣風發,他身披金甲,一萬鐵騎和三萬甲冑之士為他列隊開道,浩浩蕩蕩地開入長安,他很得意,也很高調。

可是,這事落到了李淵的眼中,心中卻不由得咯噔一下,老二的功勞也太大了,他在軍中又素有威望,我所不能及也,可是又不能讓他當太子,這下難辦了,應該怎麼封賞他呢?

對於李淵而言,如何封賞李世民和他手底下的一眾將領,確實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難題,此時的李世民可以說已經到了封無可封的境地。

最終,李淵想出了一個不算壞也不算好的辦法——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他在洛陽開府!

李世民能夠獨立開府意味著什麼?他能夠名正言順地組建自己的勢力集團了!

所以,李建成一直將李世民視為自己的威脅,沒辦法呀,老二這麼能耐,手底下能人這麼多,功勞這麼卓著,將來即便是老二對皇位沒有想法,他手底下的人能允許他沒有想法嗎?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將來必有一爭!

那麼,李世民僅僅是一個秦王,手上的私兵也不過800餘人,為什麼卻敢發動玄武門之變呢?

實際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已經打算對李世民下手,如果真等到他們下手的話,李世民可以說幾乎沒有勝算可言,所以他只能率先出手,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措手不及,如此才能多得一分勝算。

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緊逼之外,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爭奪皇位,原因還在於他自己也有這個野心,李家江山過半數是他打下來的,憑什麼卻讓一個躲在後方的李建成坐享其成?

當然,也少不了他的部將的推動,他的部將辛辛苦苦陪他打江山為的是什麼?不正是封侯拜相?可如果李世民當不了皇帝,甚至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的話,他們的結局能好到哪兒去?所以,他們必須要讓李世民當皇帝,即便強行“黃袍加身”也得讓他當皇帝。

對於此時的李世民,不外乎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不出手,要麼出手。

不出手,李世民和他的部將都沒有活路可言。

出手,或許能用他們在戰場上的經驗和狠勁打出一線生機。

所以,他們只能搶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率先出手,並且只能勝,不能敗。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敢迫使李淵禪位下臺呢?

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只有三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宣武門被尉遲恭給殺了,李淵還能選擇誰?

李建成活著的時候,因為他已經當了很多年的太子,李淵有時也會有意地讓他掛個職到軍中撿一撿便宜戰功,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的威望,是李淵的兒子當中唯一一個能夠和李世民較量的人。

這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已成定局,李淵難道還能和李世民幹一架?見到了兄弟相殘的慘劇,他可不想親手上演父子相殘的慘劇。

更何況,即便李淵想拋開李世民,再立一個小一點的兒子為皇太子,李世民能放過他?弄不好又是一場玄武門之變。

所以,李淵只能禪位給李世民。

此外,玄武門之變發生得太過突然,李淵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

李淵雖然也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明爭暗鬥,但是他從來沒想過讓李世民繼承皇位,所以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幫助李建成打壓李世民,可他也沒有想到李世民竟然會鋌而走險地發動兵變。

李建成想對李世民下手,不會告訴李淵。

李世民像搶先對李建成下手,當然更不會告訴李淵。

所以,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李淵在李建成、李世民雙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幾乎沒有受到一點風聲,還悠哉悠哉地泛舟湖上。

等到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持馬槊出現在李淵的面前時,李淵才驚覺,糟糕,老二搞事了!

尉遲恭能夠身披鎧甲、手持馬槊地出現在李淵的面前,說明皇宮此時已經落到了李世民的手裡,李淵雖然是皇帝,可是畢竟已經成了甕中之鱉,除了乖乖聽話禪位,他還能怎樣?

李世民雖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到了皇位,可是他一生始終對玄武門之變諱莫如深,不許史書細寫此事,所以史書對此也不過添了寥寥一筆。


寧糊塗


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史學家們研究的熱點,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篡改了大量歷史事實,導致後人解讀困難。但無論他怎麼篡改,還是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史學家們就是通過這些零星的證據,試圖復原歷史原貌。

玄武門之變兩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宣佈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顯,李淵是在某種壓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選擇。那麼一個皇帝,為什麼竟然被兒子逼下臺呢?玄武之變後,李淵為什麼沒有懲治李世民,反而受制於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個,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就已經控制了部分禁軍,政變中,他以武力挾持了李淵,逼李淵交出了實權。政變後的兩個月,只是父子間故意演給後人看的一出溫馨戲!

玄武門之變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無疑是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當天值班的中郎將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圈套後發現上當了,想逃也來不及了,結果雙雙被殺。雖然太子府和齊王府兵士兩千多人救援,但為時已晚,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瞬間瓦解。

這段故事,在史書中有記載,細節描寫雖然被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難復原。不過,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變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淵介入,李世民還得束手就擒,其結果無非是兩敗俱傷,這顯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挾持李淵才是關鍵一步只要挾持了李淵,即使在玄武門不能得手,李世民還有翻盤的機會,政變的雙保險。那麼李世民挾持了李淵嗎?《資治通鑑》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此時正在泛舟,尉遲敬德威風凜凜地走過來,說太子和齊王作亂,我奉命來保護你!這段故事很詭異,其一,外面殺得昏天黑地,李淵毫不知情,直到尉遲敬德出現;其二,李淵身邊有禁軍護衛,你一個秦王天策府的將軍,隨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麼回事?

很顯然,這是一段經過精心“修飾”的故事!尉遲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負責武力挾持李淵的!李淵也不可能到現在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政變是兩個戰場同時進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門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淵!

受到劫持的李淵,無奈之下,向身邊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蕭瑀和陳叔達立刻表示:太子和齊王於國無功,還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該死,秦王功大,天下歸心,陛下應該冊立秦王為太子!李淵只好答應了。接著尉遲敬德脅迫李淵寫下一道詔書,令所有的軍隊聽從李世民調遣。李世民這才出現,撲倒在李淵的懷裡,假惺惺地痛哭起來。

至此,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

李世民為什麼能順利控制住李淵

玄門之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幕後主要策劃人應該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將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編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淵控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驚愕之下的李淵表示第二天一早讓兄弟三人當場對質。

很明顯,所謂淫亂之事肯定是無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個,能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誘騙入宮的理由。這個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會緊張,沒做過這事啊,去就去,一點防備沒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個妙處就是,李淵對這種事不好聲張,畢竟是皇家見不得人的事,必須悄悄處理,不宜大肆宣傳。所以,李淵身邊只有幾位信得過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護衛。這就給李世民突襲劫持李淵創造了條件。

其實,李世民還早就收買了部分禁軍將領,玄武門當值中郎將常何就是其一,負責海池護衛的禁軍就沒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團的謀劃能力,肯定算無遺策!有史學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經做好了政變失敗的打算,他事先已經派張亮、溫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陽,一旦長安有失,李世民會立刻逃往洛陽,並以洛陽為基地,武裝攻伐長安!

這就是李世民集團的高明之處,政變沒開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對於李世民的精明,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牽著鼻子走,連自己身邊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敗?


尋根拜祖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權力自然是比李世民大,只不過敢於發動政變的人,要麼成功要麼就是死,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想好了要逼李淵下臺,對於李世民來說,如果父親李淵不合作,他肯定會叫手下“不小心”的弄死李淵,在李世民掌控皇宮的時候,李淵也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交權要麼被殺。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帝王,大唐帝國在他的管理下,成了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對內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對外能夠開疆拓土,並且實行恩威並施的策略,使周邊各國臣服於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可以說李世民的光芒把開國皇帝李淵掩蓋住了,很多人會覺得李世民才是大唐的開國皇帝。

李世民對中國的貢獻自然不用多說,只不過他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卻也是繞不開的話題,在那場政變中,他將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都殺死後,還下令將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全部殺死,殺紅了眼的李世民下令大規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屬,在將大哥和四弟進行滅門屠殺後,李世民還想接著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臣僚們進行屠殺,這時候親手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頭顱的尉遲敬德卻站出來拼命阻止,李世民這才停止了大規模殺戮。


李淵一生中共有22個兒子,而他和竇皇后就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淵對自己嫡傳的這三個兒子都非常愛護,而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英才,這既是唐高祖李淵的驕傲,也是李淵頭疼的地方。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在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就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寶座,在起兵造反的過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唐建立後,嫡長子李建成就被立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李淵建立唐朝後,當時中國還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軍閥鼎立,唐王朝處於強敵環伺當中,然而出身貴族世家的李淵挺貪玩,經常到陝西華陰、終南山去狩獵,李建成身為太子就擔起“監國”的重任,李世民則四處征伐各地軍閥,因此變成了大唐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局面,這也使得李世民軍功不斷,威望日隆。


特別是在虎牢之戰後受到了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李淵對於這位立下諸多戰功的兒子在封賞方面也頗為頭疼,最後將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還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署,這也使得李世民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儼然一個小政府機構,李世民認為自己奠下了唐朝開國基業,並認為李建成是坐享其成,所以一直蓄謀奪權。

李世民為什麼敢逼李淵下臺

對於李世民的鋒芒,李淵也心知肚明,不過仁慈的李淵面對幾個兒子勢成水火的局面卻是痛苦猶豫,不知如何是好,對於他來說,李建成是嫡長子,而且也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沒想過換太子,而李世民想要奪得皇位,只有通過政變一途,李淵對李世民的野心也有所察覺,只不過他和李建成仍然從親情的角度出發,沒有預料到事情最後會發展為嚴重的後果。


所以李世民在誣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的時候,李淵也沒想到是李世民要發動政變了,“愕然”的李淵從震撼中回過魂來,讓他們三個兄弟明天早上到宮裡當面對質,全然沒想到是李世民為了血腥政變埋下的一著惡毒狠招。

可以說李世民是有心算李淵和李建成的無心,第二天一早,李淵召集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重臣在太極宮裡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等著幾個兒子來當面對質,等到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穿著盔甲手握長矛來到李淵面前時,一切都已經掌握在李世民手裡了,皇宮已經被李世民手下包圍,李淵就算是想下命令也送不出去,何況面前還站著一個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


隨後李淵在尉遲敬德的脅迫下寫了一道手諭,要求所有軍隊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指揮,李淵在當時的內心絕對是震撼和恐懼的,自己的兒子殺了另外兩個兒子,還將自己的十個孫子都殺了,李淵沒有理由不懷疑李世民會趁機殺了自己。

在政治面前,親情顯的多麼蒼白,當李世民出現在李淵面前時,已經掌握了長安城內外的絕對軍權和政權,隨後李世民撲到李淵懷裡“吮乳而哭”,李淵此時心裡才算稍微安定下來,面對無可挽回的局勢,李淵也只能順勢而為,跟李世民說幾次都有想“投抒”的感覺,算是認命了,隨後下詔斥責李建成和李元吉罪行累累,死有餘辜,另外又下了一道立秦王為皇太子的詔書。


李世民敢於逼李淵下臺,是經過了周密的佈署,再加上他是大唐帝國軍功卓越的皇子,是唐王朝第三號人物,威望很高,他的部下跟著他也是死心塌地,只有李世民登上帝位,這些跟著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才可以更進一步加官進爵。

在這些文臣武將的支持下,李世民發動政變,封鎖消息,李淵完全不知情,自然不可能下什麼命令,等到李世民政變成功,李淵已經被軟禁,更沒有辦法下命令了,再說李建成都已經死了,李淵畢竟心善,為自己也為了大唐江山,只能交權給李世民,將大小國事交由新太子管理,被架空的李淵兩個月後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去當太上皇了!


歷史紅塵


“玄武門事變”爆發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遲敬德射殺。消息很快傳到東宮(太子府)和齊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將薛萬徹、馮立 、謝叔方等人立即率軍前來援救。

見東宮人馬大舉襲來,秦王部下登上城頭,準備迎戰。幸虧秦王府將領張公瑾膂力驚人,奮力將玄武宮門關上。東宮、齊王府兵將攻打玄武門,卻久攻不克,薛萬徹便率領他們轉攻秦王府。此時秦王府的兵將大都在玄武門,府裡只有幾位文職官員留守,情況萬分緊急。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獻計,將建成、元吉的腦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懸樑示眾。薛萬徹等人見太子、齊王血淋淋的首級,登時沒了鬥志,謝叔方、馮立率眾歸降了李世民。東宮悍將薛萬徹卻單騎衝出城門,奔泰山方向而去(後來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闖入宮中面見唐高祖李淵 。《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手持鋼矛直入宮內,李淵見他全副武裝,殺氣騰騰,身上血跡斑斑,不由得大吃一驚,疾問:“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為何”?尉遲敬德答曰:“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按捺住恐慌對左右大臣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鐵桿“擁秦派”,於是勸說道:“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

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宮了。事已至此,李淵亦束手無策,只得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於是違心地依言頒下一道聖旨。

尉遲敬德宣讀聖旨後,太子、齊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渙散,已無法收拾,最後逃散的逃散,歸降的歸降。

史載,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後仍不善罷干休,待高祖李淵下旨“赦免”其罪後 ,他又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訓、承明、承義和李元吉的五子承業、承鸞、承將、承裕、承度全部處死。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親侄兒。

唐高祖李淵親眼看見十個愛孫全被誅殺,嚇得是魂飛魄喪,哪裡敢出面勸阻,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他自知處境危險,兒子李世民不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會將鋒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於是急忙在“玄武門之變” 發生後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幾天又宣佈要退位作“太上皇”;兩個月後,高祖李淵正式退位,李世民繼位為帝。是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李淵雖然仍端坐在龍椅上,名義上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心裡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將若雲,謀臣似雨,人才濟濟,且大唐最能征善戰的精銳基本被他掌控,全國的局勢也被他所控制,加上兩個兒子、十個孫子被殺,那血淋淋的一幕對他刺激很大, “光桿皇帝”李淵無奈,只得主動表示願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後,李淵徙居泰安宮,過著養尊處優的太上皇生活。

李淵禪位後,自知大權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徹底不干預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對老爹執禮甚恭,他大興土木修築大明宮,以做老爹的養老與享樂之所。李淵深諳其意,也就知趣的當起了太上皇。李淵的這種做法,雖為自保,但也有利於減少宮廷矛盾,為李世民心無旁騖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創造了良好環境。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淵病歿,享年71歲。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廟號“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淵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與其說是李世民逼李淵下臺,不如說是李淵主動下臺,當然其中有一定的被迫性和無奈性。李淵之所以被迫讓位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成為未來的皇帝已成定局;第二,李淵無法掌控朝局,玄武門之變他有很大的責任;第三,李世民威信和勢力太大,李淵擔心步李建成後塵;

一、“玄武門之變”讓李世民成為唯一的皇位繼承者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政變的結果李世民殺了當朝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一)政變後李淵嫡子中只剩李世民

李淵的兒子很多有共22個,但嫡子只有四個,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但李玄霸在年幼時便夭折了,因此有參與黨爭資格的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在這三子當中其實有資格爭一爭的也只有李世民和李建成,因為李元吉性格好勇鬥狠,不善內政。

《新唐書》記載:“元吉生,太穆皇后惡其貌,不舉,侍媼陳善意私乳之。及長,猜鷙好兵,居邊久,益驕侈。常令奴客、諸妾數百人被甲習戰,相擊刺,死傷甚眾。”

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害,三個嫡子就只剩下李世民了。

(二)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屬於“正當防守”,不足論罪

李世民在發動政變之前,給李淵上了一條秘奏主要表達了兩點:

第一, 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第二,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謀害自己。

《資治通鑑》上以其狀授世民。於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與尹德妃、張婕妤淫亂後宮,且曰:“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

當然李世民說這兩點也是有依據的,李淵晚年的時候寵幸了很多妃子,因此也有好多庶出的皇子,賓妃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得到皇上李淵的寵幸,經常結交年長的皇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時候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成了他們的首選。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後宮交往非常頻繁。也有人傳言說 李元吉和李建成與張婕妤、尹德妃有私通亂倫。

《資治通鑑》“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或言蒸於張婕妤、尹德妃,宮禁深秘,莫能明也。”

李元吉和李建成曾多次謀害李世民,有一次 李建成以消除外面對兄弟二人不和的傳言為由設下鴻門宴,讓李世民晚上來府上飲酒。因為當時雙方鬥爭還沒撕破,為了不給李建成留下把柄,李世民就過去了,喝完酒後沒什麼,但李世民回到府中便深感不適,口吐鮮血,險些喪命。

《資治通鑑》記載“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鴆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而李世民之所以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前秘奏,是為政變之後做準備。兩個理由:

第一,說明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惡性。

第二,說明了自己的是了自保,屬於無奈之舉。這樣一來發動政變的理由就屬於被迫,是正當防守,如此一來李淵沒有理由因此降罪於李世民。

二、“玄武門之變”李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不分主次,政出多門

李家之所以能奪取天下,李淵的兩個兒子功不可沒尤其是李世民功勞最大,李淵稱帝后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又覺得李世民功勞最大於是被封為“天策上將”並賜府為“天策府”,而且兩人都可以都開設府衙,這就等於承認了李世民也是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只有權力中樞才能開府建牙。這個決斷看似制衡之策但恰恰因為如此成了促使兩個集團鬥爭的催化劑

這一政策有三個錯誤:

第一,皇子培養黨羽在各個朝代以來都是大忌,會威脅到皇權。

第二,它讓李建成開始惶恐自己的地位不保,因為李建成也知道戰功不及自己的二弟李世民。如果放任李世民做大,自己未來的皇位必然會收到威脅,因此經常聯合李元吉處處針對李世民。

魏徵也曾說李世民功勞太大建議李建成去立戰功

《舊唐書·李建成傳》:“及劉黑闥重反,王珪、魏徵謂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第三,讓李世民的勢力更加強大,有了爭奪皇位的資本

李世民本來就是戰功赫赫,手下更是人才濟濟,如今權利在手,如果李淵下臺後,跟李建成爭奪皇位絕對是有資本和能力的。生在帝王之家李世民心裡一定也明白 皇位之爭必定是成王敗寇,而如今形式 即便自己不爭 到時候也不一定能逃得過被殺的命運,所以兩人之爭是早晚是事。

(二)李淵優柔寡斷,控制力不足,制衡能力差

李淵在改立太子方面態度非常曖昧,多次說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又不承諾。如此以來即讓李世民有了更多的想法,又讓李建成多了忌憚之心,更想將李世民除之而後快了。

《資治通鑑》曰:“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李淵允許李世民和李建成同時做大,估計是想使用制衡政策,但他對朝局的掌控太差。明顯不精通帝王之術,如果是想考察兩個兒子的能力,應該不立太子。大家憑本事爭取。比如清朝康熙皇帝。但既然立下太子就應該為太子樹立威信。削弱其他各方勢力。他這樣做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了。最終導致不僅引發了玄武門之變,還讓自己帝位不保

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勢力太大,李淵擔心步李建成後塵

(一)李世民勢力太大,李淵皇位名存實亡

唐王朝的建立李世民功勞基本上算是最大的,唐朝成立的主要三大戰役都是他打下來的。

  • 淺水原之戰——一舉擊敗了薛仁杲,奪取了隴西,消滅西秦割據勢利。此戰役中李世民不顧舅舅的反對,找準時機,利用騎兵追擊使西秦的軍隊流散不能組織起來進城守衛。

  • 柏壁之戰——平定北方割據勢力,擊潰宋金剛、劉武周。此戰中不僅大獲全勝而且收復大將尉遲敬德。

  • 虎牢關之戰——擊破鄭軍首領王世充、夏軍首領竇建德軍。

在這些大小的戰役中李世民不僅積累了很多人才和大將,而且更在軍中樹立了威信,很多人都願意跟隨他,文臣武將如:尉遲恭、李靖、長孫無忌,秦瓊秦叔寶,程咬金,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李世民身邊可謂是人才濟濟。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又被為立為太子,此時的他已經成為了皇帝繼承者的不二人選。

成為太子之後,很多政事業也都交給了李世民處理。如此以來李世民可以說已經權傾朝野了。而李淵的皇帝位子已是名存實亡。

(二)玄武門之變讓李淵心存忌憚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兄弟取得了勝利,然而在兩個集團鬥爭當中李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表面上安撫李世民,暗地裡經常幫助李建成從而激化了兩者的矛盾。由於自己對局勢的掌控不足造成自己的兒子相互殘殺,兩個兒子在事變中身亡。這並不是李淵意料之中的,更不是他願意看到的。

經歷此時之後的李淵想必內心一定是感慨萬分。一來,感嘆李世民的手段狠辣 心存忌憚 擔心自己的未來,二來,感嘆兩個兒子因為自己沒保護好而身亡,心中落寞吧。

成王敗寇,不管李世民是被逼無奈還是蓄謀已久,最終在他的帶領下創建了太平盛世。也許是正是天意如此吧!


歷史湮滅的足跡


觀點:李淵身為皇帝,權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後,他就成了任由擺佈的無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將父親趕下臺,就是他出奇制勝,殺了大哥和四弟,然後將李淵控制,逼迫父親交出權力。既然大權在握,李淵下臺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只有早,沒有晚。


當時,李淵年已老邁,李世民戰功赫赫,掌有軍隊,深得民心,威望很大,推翻清王朝,他功不可沒,為大唐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卻不得李淵信任又頻頻遭受兄長的打壓,所以,他敢逼李淵下臺。

當初在建國時期,大唐帝國可以說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特別是在跟瓦崗寨的對戰中,李世民更是立下了很大的軍功,他的部下也是非常喜歡他的。


但他一直遭到李淵的猜忌和打壓,極度不滿之下,

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太子,並把其餘弟兄統統殺掉。這時,李淵嚇得不敢動彈,因為玄武門之變是早早就預謀好了的,他對於軍隊其實沒有多大的控制力,束手無策,加上各方面的施壓,只得把皇位讓給他。


以史正衣冠


李世民敢逼迫李淵下臺的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點就是知道做完了以後李淵殺不了他;第二點就是計劃縝密,覺得不會失敗;第三點,他還給自己留了後手;第四點,他有屬於自己的團隊,配合默契且支持他。

下面我們就分別展開來說一下這四點原因:

一、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乃是一母同胞,李淵按照現在的話來說,肯定是思想封建的人啦,所以立長不立幼在他的頭腦里根深蒂固,平時他也是這麼做的,處處呵護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身上戰功赫赫,但是還是給李世民封了個“天策上將”,讓他遠離皇宮了。

當時,最有力量和李建成爭奪皇帝位置的就是他這個弟弟,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所以他敢打賭,自己殺了李建成之後,李淵為了不讓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不會殺他(雖然他留了後手)

二、計劃縝密:公元626年,突厥進攻,太子李建成建議讓弟弟李元吉帶兵統帥,而不讓李世民去,但是李淵就是答應了,李建成在這之前就已經感覺到讓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做王爺,李世民肯定是不甘心的。

於是他就有了主意,恰好趕上突厥進攻,他打算以李元吉是兵馬總調度的身份,直接管理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強將,滅殺李世民身邊的力量,接著就找個理由殺掉李世民。

但是沒想到,自己身邊有李世民的臥底,於是李世民知道後,就和眾家兄弟商量出一個計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直接反了他,自己當皇帝。

626年6月3日,太白星劃過天空,有人說太白星落入了秦王府中,這是秦王要當天子的徵兆,李淵就將李世民叫到宮中詢問是否有此事。李世民一看機會來了,到了李淵面前,李世民說自己的大哥和三弟穢亂後宮,侮辱自己的小媽們。李淵肯定是不願相信啊,就定下明天讓三個兒子一起到宮中對峙。

李世民之後就開始準備,首先他調查了李建成李元吉明天的路線,確定他們會經過玄武門,收買了玄武門的將士,不讓李建成看出破綻,之後安排士兵守住玄武門。待李建成進入玄武門後發現不對想要跑,已經來不及了,李世民在身後的一聲大哥,要了李建成的命,一箭穿喉。

尉遲敬德殺掉李元吉之後,李世民讓渾身是血,手持兵器的尉遲敬德去“保護”李淵,防止太子餘黨叛亂。又派士兵徹底控制皇宮。

三、留的後手是指什麼呢?所謂一不做二不休,他為何讓尉遲敬德披甲持鞭走入殿堂?首先尉遲敬德的金鞭是李淵所賜,上打昏君,下打貧民,帶著進宮是特批的,誰也說不出來什麼,但是李淵看在眼裡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李淵絕對有理由相信,如果不聽李世民的話,金鞭下一秒就會落在自己的頭上。這就是李世民給自己留的後手,後手並不是說他有退路,只不過這個後手是有弒父的顧慮在,殺兄還可以編造理由,但是弒父卻很難,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做。

因此他只是控制整個皇宮,卻沒有進一步做什麼。

四、優秀的團隊,瓦崗寨的一眾兄弟,秦瓊,尉遲,程咬金,房玄齡等等都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好兄弟,絕對不會叛變,因為皇上給他的權利讓他自己成立幕府,自己手下的將軍、謀士都是跟著自己真刀真槍留下來的,所以悍勇程度也不是皇宮禁衛能擋下來的。

有了這麼一群有勇有謀的人輔助,也給了李世民無盡的底氣。我能行,所以他才敢逼迫李淵下臺,不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付諸行動不一定什麼時候了。

再說李淵的權力問題

確實是李淵的權利比李世民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天下都是他的。

但是你有權力也要有人幫助你實施不是,宮中本來大清早的,就沒什麼人,有一點禁兵也都被李世民控制住了,就像毛主席所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李淵的兵和武器都被控制住了,面對殺氣騰騰的秦王手下,他有權利也沒地方用啊。

結語

李世民登基時候,還不到二十八歲,改年號為貞觀,雖然他登基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名聲,但是玄武門這個事情,確實有一些不光彩。也讓他盛世明君的背後,多了一絲陰影。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李淵的確比李世民權力大,而正是這個原因,才有了玄武門之變及其後來的事情。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李世民雖然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手下人才濟濟,但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無疑比他的權力更大。不然也不至於支持太子李建成,然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就可以馬上跟李世民搶功勞,並且徵用李世民的人馬了,甚至要架空李世民,可以說與其是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爭,還不如說李淵利用李建成在跟功高震主的李世民對招。

很明顯李世民是落入下風了,甚至馬上要被架空任人宰割了。因此不想坐以待斃的李世民,選擇了奮起一搏,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對手其實有三個分別是明面上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還有宮中的李淵。因此在殺死太子和齊王以後,李世民派尉遲恭進宮“護駕”李淵,實則是控制李淵,如果李淵要處罰李世民,那麼殺紅了眼的李世民說不定真下令把李淵給殺了,很明顯李淵很識相,接受了既定的事實,立李世民為太子。

但李淵身為皇帝,李世民雖然通過玄武門之變控制了宮禁控制了長安,但很明顯全國各地保皇黨肯定不少,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巨大威脅。

因此李世民讓李淵禪位於他,主動退休,自己成為皇帝,使那些保皇黨自然是威脅不到他了。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