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重機槍暴露出很多缺點,輕機槍應運而生,可是輕機槍為何沒能取代重機槍?

利刃觀察眼


重機槍是指可以持續連續射擊的重型槍械。

然而很多的電影電視作品中對重機槍的表現則是錯誤的。重機槍並不是放在士兵的戰壕裡進行打擊的武器。

而是放在特定的機槍陣地中的。《亮劍》將軍嶺一役中楚雲飛的機槍陣地需要用望遠鏡才可以看得到的。

由於開火過早提前暴露了火力點而被擊毀。

這裡就得說下重機槍在戰鬥中為位置了:

在戰鬥過程當中,重機槍作為火力支援武器其實是遠遠的佈置在後方的。前邊的士兵進行戰鬥的時候,重機槍進行火力支援對敵方士兵進行壓制。

在壓制過程中通過持續不斷的火力使對方步兵難以進入應該進入的戰鬥位置。

從重機槍遠距離射擊的狀態來看,其實重機槍很難精確的進行點名射擊,而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一個彈幕,壓制的過程中如果敵軍進入就很容易受傷或者死亡。這就是重機槍在戰鬥中最重要的作用了。

而輕機槍由於其結構的問題(不是裝彈量的問題),導致輕機槍的開火率遠遠低於重機槍,因此很難形成有效的壓制作用。


因此輕機槍在戰爭中很難動搖重機槍的地位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輕機槍很難取代重機槍的原因了。

在二戰中有一類機槍叫做通用機槍,雖然兼顧了輕機槍和重機槍的特點,只不過火力持續性則遠遠不如正牌的重機槍。作為下一級的支援型武器其靈活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依舊沒有能撼動重機槍的地位。這主要還是在於重機槍的另一個特色——超越射擊。簡單的說就是拿重機槍當作炮用。

在執行超越射擊人物的時候,重機槍可以穩定的像特定區域投射彈藥,在觀察手(邊上拿望遠鏡的人)的指引下不斷修正目標對敵方集群進行有效打擊。在這一點上,輕機槍很難取得固定在腳架上的重機槍的效果。

這種超越射擊的就將重機槍的殺傷徹底改成了面殺傷的效果。

當然了,重機槍的重量和體積導致重機槍很難靈活移動,在機槍陣地被發現後,往往會受到優先打擊

上圖就是一個狙擊手幹掉一個機槍陣地的例子。作為移動不方便這條缺點來說比較於重機槍的功用僅僅是小缺點了。並不能因為這一個小缺點而否認重機槍的存在。並且,現代戰場上各種機動車輛已經相當豐富,在車輛內的重機槍移動起來也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軍武數據庫


美軍M240通用機槍(通常情況下當輕機槍用)和M2重機槍。

輕機槍與重機槍雖然都是機槍,但從使用原則來說它們已經是兩種不同的武器了,輕機槍口徑要比重機槍口徑小很多,不論是射程和子彈威力輕機槍都要比重機槍小了不少!

輕機槍是步兵班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射程在600米左右與單兵所用步槍400米形成火力層次,作用是壓制敵人前沿陣地之敵和攔截向己方陣地衝擊的班排連建制之敵。一般採用3~5發點射或者5~8髮長點射,消滅在200~600米內的敵三五人小群或者對單個狙擊手、火箭筒射手進行火力覆蓋。


M249輕機槍也可以使用布袋裝彈鏈。

由於班用輕機槍重量伴隨靈活、火力猛烈又經常突然射擊,給前沿之敵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按照部隊裡流傳的說法:新兵怕炮,老兵怕輕機槍……這也是對輕機槍這種武器的威力與威脅性很好的詮釋。

1960年代中期隨著小口徑步槍的興起,輕機槍的口徑也開始下降,步兵班槍械在被片面的“槍族”化要求下,輕機槍與步槍零件互換程度已經達到了75%以上,而且發射相同的彈藥……外軍乾脆管它們叫“重管步槍”。但實戰證明“重管步槍”威力太小了!特別是在山區和沙漠地帶風力很大,而小口徑步槍彈頭又偏輕,經常被橫切風吹偏離,子彈散佈點很大……。



現在重機槍的概念已經被定義在了12.7㎜以上口徑,一戰二戰期間的7.62㎜所謂重機槍,通通被劃歸到輕機槍行列。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步兵分隊的防護能力和摩托化、機械化水平的提高,12.7毫米或者以上口徑的重機槍越來越受到重視!二戰後大口徑機槍雖然沒有發展出多少新型號,但是重機槍的觀察/瞄準裝備卻是最先進的,甚至可以當狙擊槍使用!並且對重機槍使用的子彈性能也進行了提高,使用碳化鎢穿甲彈完全可以在500米外擊穿8㎜厚的鋼板,這樣的威力打擊輕型裝甲防護的摩托化步兵載具已經可以用“橫掃”來形容了了…這顯然是任何口徑輕機槍不可能做到的!


14.5毫米和12.7毫米重機槍子彈

重機槍雖然很重,但目前適用的載具也多,大型武器裝備平臺:坦克裝甲車輛、艦艇、直升機……等等裝備都將其列為主要武器使用,平臺裝備的地位遠比輕機槍高! 總之,輕機槍與重機槍作戰用途是不一樣的,步兵營連分隊當中,重機槍是營連級主要火力支援武器,輕機槍則歸到班排級管理。

陣地防禦戰當中重機槍是核心!進攻當中重機槍也是800米外打擊敵輕機槍和輕型迫擊炮的首選武器……所以,輕機槍根本撼動不了重機槍的地位,多少挺輕機槍也替代不了重機槍。


皇家橡樹1972


重機槍火力持續性高,威力大,自從它問世後,就成了各國軍隊中必備的武器,不過它也具有與生俱來的缺點,如重量大,機動性不足,不便於士兵攜帶等。為了方便士兵作戰,各國對於輕武器的研發也是費勁了腦力,到了二戰時期,輕重機槍已經成為了每支軍隊的火力支撐,輕機槍和重機槍一起投入戰鬥,這說明重機槍有很多優勢是輕機槍無法代替的。

在二戰時期,各國輕機槍重量普遍在10公斤以下,這些輕機槍採用兩腳架,有效射程在500米到800米之間,它們採用20和30發彈匣或者47發彈盤供彈,所以說,戰場上用輕機槍掃射的情況很少見,士兵使用輕機槍時通常採用點射的方式。而重機槍和輕機槍就完全不同了,它們通常採用三腳架,不僅重量大,有效射程也比輕機槍遠得多,它們通常採用150到300米的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極高,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進行火力壓制。

重機槍起初是在防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戰時期,各國在進攻敵方陣地時總是喜歡採用密集的人海戰術,這時候對手只需在陣地擺上重機槍,就可以發揮巨大優勢,更有甚者,有些國家直接把重機槍擺在陣地後方,玩起了超越射擊,畢竟重機槍的射程優勢和火力優勢很明顯。不過重機槍只能固定在一個點進行射擊,如果一旦暴露火力,就會遭到敵軍炮火摧毀,所以這時候重機槍已經無法滿足戰爭需求。而輕機槍的火力雖然沒有重機槍猛,但是它輕便,只需要一名士兵就可以將其端著走,這樣一來,輕機槍在戰場上就可以隨時轉移,提供火力支援。

二戰時期輕機槍的廣泛使用,主要是為了彌補重機槍的不足,在那個栓式步槍的時代,輕機槍的火力還是相當可觀的。如今,通用機槍的更為流行,它輕重兩用,極為方便,而那些大口徑的重型機槍,通常是搭載在載具上的,這也大大提高了其機動性和作戰能力。


兵說


二戰時期,重機槍暴露出很多缺點,輕機槍應運而生,可是輕機槍為何沒能取代重機槍?

隨著戰爭形勢的演變,槍械也是與時俱進不斷髮展,在19世紀時,因為槍械大規模應用於戰爭時間並不長,子彈造價也比較高,所以對槍械的要求就是打得必須準,能用一槍解決的事情絕不開第二槍。



正因為如此,19世紀末一分鐘打六百發的馬克沁重機槍誕生後,竟然在各國軍火市場冷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重機槍的威力才顯現,因為當時對火力的要求很高,馬克沁機槍通過機槍和槍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藥氣體能力作為動力,可以一直射擊下去,直到子彈打完為止,在戰場上大受歡迎,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軍工企業的發展,能夠生產出大量的子彈。

在索姆河戰役中,因為德軍裝備了大量馬克沁重機槍,面對英軍的進攻,馬克沁重機槍就像割韭菜一樣,一天射殺了超過六萬名英軍。



然而在一戰後期的時候,人們也意識到隨著坦克和火炮等重火力的發展,重機槍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因為重機槍太過沉重不方便移動,在射擊時往往需要四個人才能完成操作,在實際對戰中,重機槍如果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一旦被敵人發現,通過火炮等重火力武器很容易將重機槍打掉,簡單來說就是站樁式輸出,靈活性差。

正因為如此,在第二次大戰爆發之前,輕機槍就應運而生了,並且深受各國軍隊歡迎,以民國時期的國民政府來說,在軍費緊張的情況下,依然通過各種方式裝備了超過十萬挺捷克式輕機槍。

而其他大部分國家軍隊基本都做到了,最小作戰單位都擁有一挺輕機槍,這個數量是巨大的,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都擁有上千萬的軍隊,如果平均十個人為一個班的話,光輕機槍就需要幾百萬把。



相對於重機槍,輕機槍在火力上雖然有一定欠缺,但是操作簡單,僅僅兩個人就能夠操作,在配合步兵火力上,輕機槍效果更好,幾十斤的槍,無論是進攻還是後撤,或者躲避敵人的火炮,輕機槍都能夠快速移動。

然而,即使如此,輕機槍也未能真正取代重機槍,在二戰中,儘管輕機槍被大量裝備,但是重機槍的裝備量相對於一戰時期,依然有所提升,可以說,輕機槍不是為了取代重機槍,而是為了補充重機槍的火力。

重機槍不是一個班組能夠駕馭了的,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操作上,都不適合最小的步兵作戰單位,因此,在團或者營一級的作戰單位中都有一個機槍排或者機槍連,就是專門負責重機槍的。



重機槍相對來說,火力更加強大,相比於輕機槍八百米內的射程,每分鐘不到而二百發的射速,重機槍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米,每分鐘可以射出三百發,尤其是重機槍的子彈直徑都比輕機槍要大,因此傷害更大,不僅可以平射,甚至可以高射打低空飛機。

當然隨著戰事的發展,德國在二戰時期研發了通用機槍,很好的解決了二者之間的對立且統一的矛盾。

到二戰後期,隨著自動步槍、衝鋒槍、突擊步槍的發展,輕機槍的處境變得稍微有點尷尬,重機槍卻因為運輸能力的提升而煥發了第二春,在步兵戰車上架一挺重機槍,那火力,在二十一世紀的戰爭中,幾乎成為標配了。


史論縱橫


因為在火力、射程等性能指標上,輕機槍還是完全無法和重機槍相比,所以輕機槍是不可能取代重機槍的,兩者也是搭配使用,互相配合。

真正意義上的機槍出現時,基本都是重機槍,一般採用水冷式設計,具有火力猛、火力持續性強等特點,但是機動性不足,只適合陣地防禦等這樣的作戰形式,不適合機動作戰,因此輕機槍開始出現。輕機槍強調輕量化和機動性,是要伴隨步兵班組作戰的,因此在火力持續性等方面不如重機槍。可是防禦作戰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此時重機槍更有價值,能有效保持連續的火力,這是輕機槍無法相比的。

然後就是射程的優勢了,輕機槍由於只有兩腳架,槍托和握把都是射手控制的,因此形成的射擊平臺穩定性不好,到了遠距離就很難控制,因此有效射程不足,可是重機槍畢竟一般是更加穩定的三腳架,而且重量也大,所以射擊平臺穩定,有效射程更大,這也是輕機槍比不了的。像如今的通用機槍,在輕機槍和重機槍兩種不同狀態下,有效射程依然有著較大的差別。

同時,重機槍中還有大口徑重機槍這個分類,在毀傷能力、射程、多用途等方面都要強於輕機槍,自然也不可能被輕機槍所取代。


前沿陣地


戰後輕機槍成班用機槍,重機槍成通用機槍,高射機槍成重機槍

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尤其是在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軍隊在陣地前佈置了上百挺重機槍,給予了以密集隊形衝鋒的英國軍隊以極大的殺傷,僅一天時間倒在德軍陣地前的英軍就有6萬人,馬克沁重機槍由此名聲大振,各國軍隊紛紛採購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重機槍依然是各主要交戰國軍隊的標配,但與此同時,輕機槍的裝備數量卻大行其道,遠遠超過了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

一般每個國家軍隊步兵班都配有一挺,參與太平洋奪島戰役的美軍步兵班,在原先一挺輕機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挺,重機槍則大都屬於連級作戰建制的重火力輸出單元,裝備數量都有限。

儘管重機槍有效射程遠,火力持續性能好,但重機槍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陷,就體現在一個“重”字上,重量往往高達五、六十公斤,最起碼需要4個步兵馱載,加上背彈箱、備用槍管、潤滑油等,一般需要10-12人侍服。

(捷克ZB-26輕機槍)

由於重機槍對進攻步兵的殺傷力非常強,因此都是進攻方擲彈筒、迫擊炮、步兵炮等前沿輕型炮火包括重機槍和狙擊步槍的打擊和獵殺對象,重機槍的戰損率包括重機槍手的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

輕機槍橫空出世,就是為了加強步兵班的火力,由於輕機槍的重量遠低於重機槍,一般只配一名射手、一名供彈副手,實際上一人也可操控,在配備足夠的彈匣時,必要時射手也能端起10公斤左右的輕機槍伴隨步兵衝鋒,重機槍因重量的原因,是不可能伴隨步兵衝鋒提供即時火力的。

(MG-42通用機槍)

事實上,軍械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輕重機槍在某些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二戰時期,德國軍工天才般地發明了MG-34/42通用機槍,隨廠出來時槍管上就有兩腳架,此時就是輕機槍狀態;當裝上三腳架時,有成了一挺重機槍,輕機槍適合隨步兵班行動,而重機槍是連級作戰單位火力的標配。

(M-249班用機槍)

二戰結束以後,通用機槍被美俄中等軍隊普遍接受,各自研發裝備了通用機槍,重機槍則搖身一變,不再是二戰時期的重機槍,而是原先歐美12.7毫米、蘇俄14.5毫米的高射機槍成了重機槍,因此,現在所說的重機槍就是二戰時期包括戰後發展起來的這兩型大口徑機槍。

綜上,戰後通用機槍被世界大都數國家的軍隊所採用,輕機槍則變成了班用機槍,重機槍則已經式微,現在的重機槍就是以前的高射機槍,也稱大口徑機槍,基本上都成了車載機槍。

(89式12.7毫米重機槍)

步兵作戰,除了步槍以外,最主要的就是班用機槍,通用機槍提供遠程火力,少量半自動步槍則提供遠距離精準打擊。

事實上,輕機槍並未取代重機槍,卻演繹成了班用機槍;重機槍已經式微,被通用機槍所取代;目前的重機槍,不是二戰時期的重機槍,而是以前的12.7/14.5毫米高射機槍。

班用機槍、通用機槍和重機槍,都不斷髮展變化中,同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有各的特長,不存在相互取代,在軍中都各司其職。


國平軍史


輕機槍和重機槍的用途並不完全一致,所以不可能相互取代。

輕機槍的作用是要用不間斷的火力支援步兵,所以對於機動性的要求很高,一般都是要跟隨步兵班前進,所以輕機槍或者是班用機槍一般都是單人操作,頂多是兩個人,副射手幫助正射手背子彈和機槍備件,現在的班用機槍大部分的單兵操作,不過有可能是步兵班裡邊其他成員幫助機槍手背一部分彈藥,不過這個也就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物資比較分散,很可能是碰上那種機槍手身上的子彈沒有了,結果身邊的同伴子彈也沒有了的情況。

不過,現在由於步兵班武器全自動化,原來的那種輕機槍地位下降,象美國海軍陸戰隊準備用M-27步槍全面裝備步兵班,這樣步兵班裡邊就沒有專門的機槍手了。但是這個目前只是一個實驗,其他國家並沒有跟進。

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可以說是開創了自動武器的新時代。

而重機槍是步兵連的主要支援火力,而且現在通用口徑的重機槍除了一些老古董,都是使用兩用機槍,而兩用機槍現在主要是使用輕機槍狀態,使用三腳架的時候比較少。而原來的高射機槍現在通常使用平射狀態,對空射擊反而成了副業。
02式14.5高射機槍,其實是以平射為主。

高射機槍平射使步兵連的交戰距離一下子提高到了1200米,而如果是把那種14.5毫米的高射機槍平射,一般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2000米,而且14.5子彈的威力和20毫米炮彈類似,對於一般的步兵來說,可以說是很恐怖的。但是這些高射機槍的重量都是不小,一般的12.7毫米的高射機槍都是之前需要3個人,而如果加上彈藥手還需要2個彈藥手,這種高射機槍通常要放在車輛上邊,而14.5的那種一般都是用車拉,中國的那種單管的14.5毫米機槍也是要7個伺候,不過要是一般14.5機槍都是雙聯或者四聯,那個重量都是幾百公斤。
這個照片是對越反擊戰中的一幕,就是14.5高射機槍平射。

現在來說,原來那種像馬克沁一樣的通用口徑的重機槍,已經是被戰場淘汰,當然如果是那種象烏克蘭內戰一樣的衝突,雙方能找到什麼用什麼的時候,那種老古董也是會被找出來使用的。原來的高射機槍現在是取代了原來的重機槍。而輕機槍現在的是幾種路線都是並行發展,是重槍管化自動步槍還是輕量化通用機槍,或者直接是兩用機槍的輕機槍狀態,目前都在使用。


有痰


重機槍在一戰中憑藉極強的殺傷力以及較遠的射程,成為名副其實的步兵殺手。但是其重量過大,機動性極差,導致其特別容易成為敵方迫擊炮、擲彈筒之類活靶子。戰後針對其不易攜帶機動性差等缺點,各國研製了各種輕機槍。但是重機槍並沒有因為輕機槍的誕生而消失,這是為何呢?

重機槍相比於輕機槍,有著大威力、遠射程的特點。一般而言,重機槍的射程可以達到1200-2000米之間。而輕機槍的射程一般在600米左右。不論是在陣地戰以及城市戰中,重機槍的遠射程能夠有效地壓制敵方輕機槍以及步槍的火力。

在威力上,重機槍是遠比輕機槍大的。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的機槍子彈打在人身上只是倒下,實際上,一旦被重機槍的大口徑子彈擊中,基本上是身首異處的下場。輕則丟胳膊斷腿,重則攔腰斬斷,這對敵軍的心理殺傷力是十分之強的。

除此之外,得益於重機槍使用的大型槍架,其射擊穩定性與精度也是輕機槍無法媲美的。輕機槍使用兩腳架的穩定性不高,連續射擊之後,其射擊精度無法得到保證。如果精度得不到保證,那麼子彈基本上是浪費的。

即便到了現代,重機槍也是無可取代的。其對輕薄裝甲目標,以及掩體後的敵軍擁有較好的壓制力和殺傷力。因此,重機槍無論到何時,都不會被輕機槍取代。


利刃號


重機槍和輕機槍用途大不相同,兩者沒有取代不取代的關係,各有優缺。

20年代的時候,輕機槍逐漸走上歷史的舞臺,而在此之前,都是重機槍的天下。一戰時期,各國開始大規模裝備機槍,機槍的出現,改變了戰爭。而隨著戰爭不斷擴大,不斷走向新的時代,重機槍已經無法滿足要求了。這個時候,輕機槍才開始發展了起來。


重機槍最初其實都是在防禦作戰中大發神威,重機槍的三腳架,就決定了重機槍是固定在一點進行射擊的,三腳架根本就不可能隨時轉移。當然,也有應對的辦法,蘇聯人給重機槍加了兩個輪子。

重機槍的作用主要是進行壓制,重機槍普遍使用150-300發的彈鏈進行供彈,保證了火力的持續輸出。而且,重機槍射程足夠遠,火力壓制距離足夠長。

而輕機槍的特點就很明顯了,輕型,這就是最顯著的特點。使用兩腳架的輕機槍,可以做到隨時轉移陣地,可以在運動戰中,隨時架起機槍進行射擊,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提供火力支援。輕機槍的子彈數量,一直都比步槍要高,不高,根本沒法進行支援。



二戰時期的輕機槍主要是三十發的子彈,那個時候的步槍都是單發手動,而輕機槍的持續射擊,足夠支援。輕機槍主要是隨班組進行作戰,機槍小組一般就是兩個人,而重機槍不同,光一個三腳架就夠人手了,尤其當時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一個機槍小組要十個人。而輕機槍的缺點也就在於射程沒有重機槍長,火力持續性不如重機槍。


如今的輕機槍還是跟隨班組作戰,每個班一挺班用機槍。任務還是一樣,就是進行火力支援。而如今通用機槍也是更為流行,輕重兩用,不同的作戰環境下,不同的使用方式。如今的重機槍其實更多的還是搭載在載具上面進行射擊的,比如直升機裝甲車快艇軍艦一類。載具的移動,就決定了機動性,那麼久沒必要去弄一個火力持續性低射程近的機槍了。

可以說,輕機槍的出現,就是為了彌補重機槍的不足,但同時,輕機槍也有自己的不足,兩者根據自己的特點,做著不同的事。


軍武文齋


重機槍固然有許多缺點,整槍自身重,身管長,作戰機動不方便。但這個也造就了它的優點,由於重量大,克服了後坐力帶來的槍身後移和槍口上跳,使得射擊時候穩定性好,作戰效能高。射速快,一般達到600發每分鐘,射程遠,達到1000米左右,高低左右都可以調整射界。有的是水冷重機槍,就不用擔心散熱,需要清水,後勤保障麻煩,作戰時候不斷加水。對槍彈需求量大。輕機槍無法克服後坐力和槍口上跳,槍身震動問題,還有散熱問題,只有更換槍管停止射擊,它不具備重機槍的優點。直到現在,改進版重機槍仍然被使用,在軍艦,坦克,步戰車,直升機上面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