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真有那麼偉大嗎?

0詩意0769


除了英國,歐洲全部淪陷,差點被滅,叫做偉大的衛國戰爭,與我們稱之為抗日戰爭有什麼不同呢?戰爭對抗的規模激烈程度確實有不小的區別,現代戰爭就是鋼鐵對鋼鐵,日軍裝備較之德軍差很多。


天叔傳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德戰爭的意義還是比較大的,但個人認為對二戰結束不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大家注意,希特勒也明白,徹底征服蘇聯不可能,因為這個國家太大了。

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德軍基本佔領蘇聯的歐洲地區,殲滅蘇軍主力,用空軍炸燬蘇聯烏拉爾山區的工業區。

然而,蘇聯因軍隊被殲滅,工業被重創,無以為繼,被迫投降,割讓歐洲領土,變成了只有西伯利亞、中亞和遠東的小號蘇聯。

當然,這只是希特勒的一廂情願。

誰告訴你,蘇聯丟失了歐洲部分就會投降、和談?

人家憑什麼不跟你繼續打下去。

而西伯利亞地區,條件極為惡劣,地域有極為遼闊,德軍根本就不可能在這裡獲得什麼勝利。

所以,就算德軍佔領了蘇聯歐洲部隊,蘇軍也絕對不會投降,只是繼續作戰,持久戰。

至於依靠空軍炸燬烏拉爾地區的軍工廠,也是無稽之談。炸燬山區的工廠這麼容易的?

只有比轟炸倫敦難上百倍。近在咫尺的倫敦尚且解決不了,何談炸掉山區工廠。

當年日軍對重慶轟炸了5年,最終灰溜溜的主動停止轟炸。

為什麼?

重慶都是山地,轟炸的效果太差了。

所以,蘇德戰爭中,蘇軍根本就不可能徹底失敗,最低程度是打個平手,吃一些虧而已。

但退一步說,就算是蘇聯投降了,英美獨自對付不了德國?

對不起,當然對付得了。

美國參戰以後,以百分之三十的實力,主要是海軍為主對付日本,剩下百分之七十對付德國。從諾曼底登陸以來,美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一直殺到德國境內。

即便著名的拉登反擊戰有些損失,但美軍損失並不比德軍要大。

為什麼?因為英美各國盟軍登陸部隊超過400萬,當地法國、荷蘭、比利時等民眾都支持盟軍反攻。

而盟軍完全掌握制空權、制海權,想不贏都難。

其實阿登反擊戰時期,德軍在西線的部隊已經佔到百分之四十,雖然沒有東線百分之六十這麼多,也算差不多了。

即便德軍在西線增兵一倍,仍然不是盟軍的對手。

就軍事實力上,英國的工業實力和德國差不多,而美國是英國的四五倍之多。

英美聯手,德國工業根本就支持不住,非常懸殊。

就人口來說,美國人口1.3億,德國7000萬,英國則有4700萬。英國和美國相加,人口是德國4倍。

更重要的是的,當時世界主要是英美法控制。法國垮臺以後,它的殖民地多被英美接管。

所以,德國雖然囂張,只是侷限在歐洲而已,英美則稱霸整個世界。德國北非軍團的慘敗,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即便沒有蘇聯,英美諾曼底登陸以後,一樣可以打垮德國,只是過程艱難一些而已。


薩沙


為什麼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真有那麼偉大嗎?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是非常重要的戰爭,它既是蘇聯保家衛國的戰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蘇德戰爭對蘇聯人來說,是實實在在的衛國戰爭,但是卻被蘇聯稱之為偉大的衛國戰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真的有那麼偉大嗎?

小編認為,蘇德戰爭雖然是蘇聯的衛國戰爭,但是無論從參戰人數、慘烈程度,還是從歷史意義來說,都不得不說是一場偉大的戰爭。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爭。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戰爭起始於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結束於1945年5月9日,蘇聯紅軍攻佔柏林。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德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的190個師組成北、中、南3個集團軍群,迅速佔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先後歷經了庫爾斯克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莫保斯科衛戰、柏林會戰等眾多戰役。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部隊累計死亡人數為865.6萬人左右,包含300萬上下死亡的俘虜,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在對蘇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的120多萬德軍)。累計死亡人數為380萬餘人,含戰時30萬至57萬死亡的俘虜。

二是為了與拿破崙入侵沙俄的“衛國戰爭”區分。因為本來的“衛國戰爭”是指1812年,拿破崙入侵沙俄最後失敗的“俄法戰爭”。但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最後也被俄國人擊退,後來為了紀念“蘇德戰爭”,也將其命名為“衛國戰爭”。後來為了與“俄法戰爭”區別開來,又在前面加了“偉大的”,最終變成了“偉大的衛國戰爭”。

三是因為蘇德戰爭是二戰德國第一次重大受挫,也是整個戰局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在蘇德戰爭中,雖然蘇聯犧牲了眾多的生命,損毀了大量的財產和物資,但納粹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闢。最終德國的陸軍主力在蘇德戰場被決定性的擊敗,可以說德軍的東部防線徹底被蘇聯突破,首都柏林被蘇聯紅軍攻克。因此,蘇德戰爭對世界人民來說是偉大的。

四是因為蘇聯的衛國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因正義而偉大。

蘇德戰爭是蘇聯人民與納粹德國侵略的正義之戰,就蘇聯國內來說,為了贏得戰爭勝利,全國上下軍民一心,不怕流血犧牲,甚至成為了二戰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他們鮮血和生命阻斷了法西斯的世界包抄妄想,保護二戰東線免受屠殺,蘇聯為世界愛好和平的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斯拉夫人的精神,用偉大二字不足為過。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蘇德戰爭從參戰人數、傷亡人數、作戰範圍、慘烈程度和偉大意義來說,蘇聯的衛國戰爭都不愧是偉大的。


葛大小姐


蘇德戰爭,從蘇聯的角度看,當然是一場偉大的祖國保衛戰。即使從我們第三者的角度看,也能體會到這場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地位。

大體上我們可以列出四點:

第一,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家動員

蘇德戰爭,蘇聯進行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動員工作,幾乎所有壯年人口都要參加軍隊或軍工、農業生產,為打贏戰爭服務。相比之下,德國在1941年還未真正進行全面動員,在蘇聯壓力也被迫開足了戰爭機器,但為時已晚。

1943年7月雙方兵力最高峰時期,蘇軍總兵力達到1030萬,其中前線672萬,德軍總兵力682萬,其中東線393萬。1943年的工業勞動力數量,蘇聯為750萬人,德國為1110萬人。德國看似勞動力數量較高,但工作時間較短,而且大量勞動力還用於非軍事生產。

相比之下,蘇聯的工業勞動力從1941年的1100萬下降了許多,包括煤炭、鋼鐵、鋁材石油產量也都大幅下降。在戰爭期間,德國煤炭產量是蘇聯的五倍,鋼鐵是蘇聯的三倍多,電力是蘇聯兩倍多,只有石油產量比蘇聯少。

但蘇聯將全部資源集中投入到軍工生產上,讓坦克、飛機數量壓倒了德國。以1942年為例,德國鋼產量和鋁產量均為蘇聯的4倍,但坦克產量卻只有蘇聯的38%,飛機產量只有61%,德國軍工生產的效率之低由此可見。

可以說,蘇聯方面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才能在獲得戰勝納粹德國的物質基礎。

第二,人類史上最大的戰爭傷亡數量

為戰勝納粹德國,蘇聯在近四年中付出了2000多萬人的死亡,其中平民1140萬以上,軍人866萬以上。其中,蘇聯被俘軍人就達到了大約405-570萬之間,被俘期間死亡高達224-330萬人。

蘇聯方面巨大的死亡,主要是戰爭的殘酷和德軍的野蠻,還有醫療物資的不足。蘇德戰爭可以說是創造了歷史上死亡數字最高的戰爭,尤其戰鬥直接殺傷的數字更是空前絕後。僅非正規的游擊隊,蘇聯就有超過40萬人戰死,這個數字令當時任何國家都望塵莫及。

相比之下,德國在東線死亡的軍人大約為413萬人,被俘在273-300萬人之間,被俘期間死亡人數約50萬。德國方面的軍人損失,也是僅次於蘇聯方面的。

其實關於蘇聯的損失數字,歷史考證的結論並不統一。例如白俄羅斯的死亡人數,被認為多達365萬(佔全部人口的40%),而不是以往估計得220萬(佔全部人口的25%)。但是,蘇聯損失的巨大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人類歷史上最寬大的陸上戰線和進退最遠的陸上縱深

蘇德戰爭,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路上戰線。從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到南方的高加索山脈,南北相差25個緯度,直線距離超過3000公里。如果考慮到曲折蜿蜒情況,雙方接觸線長度可能接近一萬公里。

在幾千到一萬公里的戰線上,雙方投入的幾百萬兵力,每公里平均大約幾百人到一千多人不等,相當於每個士兵要防守1-5米寬的戰線。考慮到多數士兵是不可能一次性部署於一線陣地,所以蘇德戰線很多地方兵力密度並不高。

不僅是戰線長度,戰線在四年間不斷移動,經歷過的陸上縱深也是非常遠的。從柏林到斯大林格勒,橫跨了31個經度,東西距離超過2000公里。在這東西兩千公里的土地上,幾乎所有城市和鄉村都遭到嚴重戰爭摧殘,所有土地都浸透了戰死士兵的鮮血,並反覆經受炮彈的洗禮。按照戰線推進的速度,每個月要前進或後退70公里左右。這種先後的大踏步前進和後退,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第四,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炮戰、步兵戰和坦克戰

蘇德戰爭更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步兵戰、炮戰和坦克戰。步兵師的番號,蘇軍和德軍均超過了500多個,雙方坦克師(蘇聯為坦克軍)也均有50多個。雙方均編成了幾十個集團軍、坦克集團軍,軍隊編制規模不僅歷史空前,其他國家也遠遠不及。

1941年-1945年,蘇聯生產坦克和自行火炮近10萬輛,德國則為6萬多輛,蘇聯生產飛機13.6萬架,德國則為10萬架。蘇軍戰時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96500輛,裝甲車37600輛,飛機10.3萬架。德軍在東線損失坦克和自行火炮42700輛,裝甲車超過10萬輛,飛機7.5萬架。

事實上,德國在很多武器生產上並不弱於蘇聯。例如德國在1940-1944年共生產了159.5萬噸炸藥,蘇聯在1941-1945年卻只生產了50.5萬噸炸藥,另有盟國租借法案援助的10.5萬噸,德國在炸藥用量上幾乎三倍於蘇聯。這也是蘇軍傷亡更大的一個直接原因。

軍火的生產數量,代表著雙方的戰鬥規模和慘烈程度。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初期兵力僅18萬多人,德軍攻擊兵力不過27萬人。然而半年廝殺,雙方累計投入三百萬兵力,坦克上萬輛,導致蘇軍傷亡113萬人,德軍傷亡87萬人。

還有1943年的第聶伯河戰役,蘇軍投入263萬人,德軍為125萬人。蘇軍付出了128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其中戰死和失蹤34.8萬),德軍則傷亡28萬(其中戰死和失蹤8萬人)。

還有1944年的白俄羅斯戰役,蘇軍累計投入250萬人,德軍為103萬人。近兩個月時間裡,蘇軍傷亡高達77萬人(其中戰死18萬),損失坦克近3000輛。德軍則戰死20多萬,其中被俘15萬人。

在這些戰役中,儘管蘇軍傷亡總是高於德軍,但蘇聯卻能夠節節推進,將德軍徹底趕出了國境線。

可見,這場戰爭的偉大不僅僅是規模的巨大,而且也是對戰爭代價的承受程度。只有擁有這種堅定意志的國家,才能夠不被侵略者征服,並最終戰勝人力、物力資源遠勝於自己的敵人。(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沒有蘇聯用人命抵抗德國,或蘇聯投降,就美國的德性,會參戰嗎?事實是在41年以前幫助中國抗日的只有蘇聯,美國尚在大賣鋼丶鋁丶石油給日本,如果蘇聯投降了,美國是否會切斷日本能源還是個疑問,日本就不會發動珍珠港事件,美帝不會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只怕現在還在打游擊。沒有蘇聯拖住德國,德國搞一搞歐洲還是有把握的。世人只知"諾曼底"登陸,如果沒有蘇聯,德國放手在英國搞個"諾曼頂"登陸,英國也就快完蛋了。正如中日戰場,雖然舊中國搞不過日本,節節敗退,但拖住了日本大部兵力,如果中國不堅持抵抗,日本搞澳洲,搞中東,直通非洲或歐洲都有可能的。

蘇軍巨大的傷亡和被俘數目和前期的被動挨打有關,由於德軍不宣而戰的閃電行動,蘇軍前期一直不能建立穩定的防線,部隊不是處於包圍就是在撤退途中。隨著戰線的穩定,蘇德戰損比就慢慢迴歸正常了。至於德軍的殘暴也是事實,曼帥在後期大撤退時搞焦土政策讓無數俄羅斯人在冰天雪地裡凍死餓死,還有納粹對於佔領區的經濟剝削,都嚴重損害了蘇聯平民的利益。

如果蘇聯放棄抵抗,希特勒會從蘇聯獲得,石油,小麥,鐵礦砂等各種戰略資源,可以從戰領地徵招撲從軍,又有戰領地的縱深,美英可真不好說,太平洋戰爭,日本從某方面來說,就是拼光了資源,又被美軍封死了海運所以慘敗,德國也一樣,戰爭後期德不到資源,兵員的補充,當然與希特勒的指揮失誤也有很大的關係。1921-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他們中的很多人在1941年6月20日-22日中學畢業。6月21日晚上,他們參加畢業篝火晚會,他們在禮堂裡跳舞,他們在小樹林裡吻自己心愛的姑娘,他們在餐廳裡試著喝下一小杯伏特加。但命運已經安排好了他們的死亡。當第二天的太陽昇起,戰爭已經降臨,他們將要走上戰場。為什麼勃涅日列夫死後,蘇聯共產黨讓健康欠佳年已7旬的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接班?為什麼他們找不到合適的55-60歲領導人?因為1918-1925這代人中,大部分的優秀男兒都犧牲在了偉大的衛國戰爭的戰場上。這個國家的國力,其實早已經耗盡。

年輕矮壯的前中亞拖拉機手駕駛者已經著火沒有彈藥的t34曏者大它一倍的虎式坦克撞了過去,國內是一個老兵帶著一個不是親屬的娃娃兵在軍閥混求生,最後老兵在大會戰中拿這炸藥包炸了日本豆車,下一個炸的是沒槍高的娃娃兵。第二個是還活在臺灣的老飛行員,他喝酒玩女人打牌不管家每次給了戰鬥犒勞都花個精光,而且在出徵前還要在風騷老闆娘賒一筆用犒勞換。一個排長在用步槍指揮防空的時候被機槍打成兩節。一個文書擅長用腳踩匕首槓桿原理娶屍手戒指。

如果沒有斯大林的大清洗就不會發生所謂的“衛國戰爭”。希特勒聽說大清洗以後就說“蘇聯成了一隻沒頭的老虎”高興的差點給斯大林頒發一枚鐵十字勳章。自己種的因自己吃果實,只是可憐了那麼多冤死的士兵罷了。

督戰隊不是子虛烏有,而是確有此事,如果你有懷疑你可以去觀看央視一套《偉大的衛國戰爭》第一季,這是俄羅斯官方的紀實片,可信度最高。裡面明確提及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成立了督戰隊,對違反命令擅自撤退的軍人進行懲戒處罰,我沒有記錯的話確實如這個人所說制止了14萬人撤退,槍決了幾千人。蘇聯軍民在戰場上的勇氣值得欽佩,但是蘇聯政府確實在戰爭中使用了“堆人牆”這種極不人道的方法,在1941年大潰敗後可能8-9個蘇聯士兵才有一杆步槍,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新兵蛋子,根本來不及接受系統的訓練,所以他們死傷慘重,不是死在德國人的機關槍下,就是死在督戰隊的槍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俄羅斯人勝利保衛了自己的國家,拿了援助又怎麼樣?保衛自己的國家民族不偉大嗎?美國是有貢獻,但他參戰前兩邊發財,參戰後也是因為要與蘇聯爭奪歐洲控制權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援助蘇聯也是為了讓蘇聯能牽制德國這些也都是事實,如果德軍精銳沒在東線消耗,而是及時調往西線,就算英美在北非佔了便宜,但想在歐洲跟德軍決戰那也沒好果子吃,戰後的秩序是戰勝國共同建立的,冷戰的爆發相當比重的原因是因為意識形態,你沒必要這麼片面的看待戰爭吧?豺狼進了家門,打擊入侵不叫衛家嗎?德國大軍入侵蘇聯,蘇聯奮起反抗。不是衛國戰爭是什麼?蘇聯這種不低頭不投降,趕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偉大實至名歸。


歷史深度揭秘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真有那麼偉大嗎?

1941年到1945年的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歷史科學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在這場戰爭中,成千上萬的軍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也讓1942年5月20號設立的衛國戰爭勳章,成為蘇聯歷史上頒發量最大的勳章,到1992年為止,蘇聯一共頒發了一級衛國戰爭勳章248萬枚,二級衛國戰爭勳章668萬枚!

這場戰爭始於1941年的蘇聯邊境,1941年6月22號,德國執行巴巴羅薩計劃,550萬軍隊越過邊境向蘇聯縱深發動攻擊。

在大約三個月的時間裡,300萬蘇聯軍隊被德軍殲滅,平均每個月被殲滅100萬人,以當時蘇聯的軍隊規模來看,到年底蘇軍就得全軍覆沒了。

但是,蘇聯人並沒有放棄抵抗,當德國軍隊在1941年冬天逼近莫斯科城下的時候,這裡成了蘇聯人們反擊德軍的前線。經過血戰,莫斯科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在9月30號開始投入了125萬人,最終兵力增加到270萬人,使他對德軍有了27:18的兵力優勢!

到1942年1月7號,蘇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直接導致了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並且取得了殲敵30多萬人的戰果。

在莫斯科保衛戰期間,最令人震撼的是蘇聯紅場大閱兵。

當德國軍隊推進到莫斯科近郊的時候,正趕上蘇聯革命紀念日,面對兵臨城下,斯大林在他的將軍們建議下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為了防止敵軍破壞,這次閱兵一直保密到最後一刻,閱兵那天,蘇聯空軍擔負了難以想象的任務,那就是不能讓德軍投下一顆炸彈。

與此同時,大批陸軍正在向莫斯科集結,他們準備通過紅場接受檢閱,然後直奔前線殺敵!

這場盛大的閱兵不僅對莫斯科保衛戰起到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對整個蘇聯的士氣都有一個巨大的提高。

1942年7月17號到1943年2月2號,蘇聯又粉碎了希特勒發動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中蘇聯殲滅84萬德軍,此戰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到1943年,蘇聯軍隊開始逐步對德軍展開了反擊,直到衝入柏林徹底擊敗納粹。

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蘇軍是以德軍作戰的主力,東線戰場擔負了與德軍作戰80%的戰鬥任務,如果沒有蘇聯對納粹德國史詩般的抵抗,德國法西斯很可能會完全佔領歐洲。

所以,不僅在蘇聯人看來這場衛國戰爭是偉大的,即使以整個第2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來看待,蘇聯的衛國戰爭也是偉大的,甚至目前任何對這場戰爭的評價都不存在高估的現象!

當然,為了取得對德國的勝利,蘇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根據俄羅斯官方提供的最新數據,在整個二戰戰爭期間,蘇聯共損失大約2600萬人,其中包括軍人和普通平民。

其中平民的損失大約為1400萬,還有大約有1200名士兵在戰場上被殺,被俘虜或者失蹤。


歷史風暴


自吹自擂唄。美軍西邊打德國東邊打日本,戰後又維護世界和平幾十年,都沒有自詡偉大。蘇聯拿著美國援助,卻只知道一味蠻幹,死傷超過千萬,偉大在哪裡?


夢浮橋84732441


稱之為偉大其實完全沒啥問題的,德國人怎麼想,和俄羅斯人無關,和蘇聯人無關,至少蘇聯人解放了自己的領土,不能因為個人情緒,去否定蘇聯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貢獻和犧牲。而且對於當代的俄羅斯而言,這也是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事情,稱之為偉大的衛國戰爭,這是站在蘇聯人自己的角度上去看的。同樣,我們也可以將我們的抗日戰爭稱之為偉大的抗日戰爭,去歌頌緬懷我們的先輩,去肯定他們所做的一切。

在頭條上看過一個《神聖的戰爭》的演唱,下面的觀眾全體起立,很多人熱淚盈眶,這就是他們的情懷,對於先輩的犧牲,對於來之不易的生活的一種感慨。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可能去忘記自己先輩們做出的犧牲。不光是不能忘記,而且一定要弘揚先輩的犧牲,這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人良心的問題。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為了抵抗德國的入侵,蘇聯付出了將近千萬士兵的生命,有一千七百萬老百姓死於戰爭,被德國人屠殺的蘇聯人數不勝數,德國人對蘇聯人進行種族滅絕式的屠殺,屠殺的人數遠遠高於對猶太人的屠殺。

如果,當年蘇聯打輸了,德國人肯定是變本加厲的大屠殺,斯拉夫人在德國人眼裡都屬於是亞人類,和猶太人一個級別。就算沒有全部屠殺,到頭來,倖存的蘇聯人也都成為了奴隸,終生處於德國人的奴役之下,當著下等人。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蘇聯人玩了命的抵抗,玩了命的和德國人交戰。

而蘇聯人通過抗爭,擊敗了入侵的納粹德國,解放了自己的領土,解放了自己的人民,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蘇聯,這稱不上是偉大麼?

如果再從整個反法西斯戰場上看,蘇聯人通過蘇德戰爭的戰場,拖住了大量的德軍,德軍主力深陷蘇德戰場的泥潭中無法自拔,為整個反法西斯戰爭贏得了時間,消滅了幾百萬德軍。這些都是事實,想抹滅也抹不掉的事實。

對於蘇聯人來說,只要是有良心,不可能去否定他們先輩們的犧牲,現如今的俄羅斯人也不可能忘記過去的歷史,這是他們親身經歷的苦難,從苦難中走出,就是對自己的肯定。現在的俄羅斯人,對於當年的戰績都是津津樂道的。


軍武文齋


簡單的介紹一下蘇德戰爭,不涉及具體的、詳細的戰役,只用於幫助讀者大致理清蘇德戰爭的歷史發展行程。

蘇德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19日

第二階段:1942年11月19日-1943年12月31日

第三階段:1944年1月1日-1945年5月9日

第一階段

1941年夏秋防禦戰局

1941-1942年冬季進攻戰局

1942年夏秋防禦戰局

特別強調,1941年6月22日-1941年7月9日的邊境地區的軍事行動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從1941年夏秋防禦戰局中單獨列出分析,即蘇德戰爭的開始,分為邊境地區的軍事行動、1941年7月-1941年9月的防禦行動

莫斯科會戰(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分為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941年12月5日)和蘇軍的反攻(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7日)兩部分,其中防禦戰役又細分為10月的戰鬥行動、11月的戰鬥行動

冬季反攻(1942年1月8日-1942年4月20日)

西南方向的戰鬥行動(1942年5月-1942年7月)

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禦戰役(1942年7月17日-1942年11月18日)分為遠接近地的戰鬥行動(1942年7月17日-1942年8月17日)、近接近地的戰鬥行動(1942年8月18日-1942年9月12日)、城市內的戰鬥(1942年9月13日-1942年11月18日)

第二階段

1942年-1943年冬季戰局

1943年夏秋戰局

斯大林格勒反攻(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分為合圍敵軍主要兵力(1942年11月19日-1942年11月30日)、發展進攻和粉碎敵軍解救被圍兵力的企圖(1942年12月)、殲滅敵軍被圍兵力(1943年1月10日-1943年2月2日)

1943年冬季總攻(1943年1月-1943年3月)

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分為防禦戰役(1943年7月5日-1943年7月23日)、蘇軍反攻,蘇軍反攻細分為奧廖爾進攻戰役(1943年7月12日-1943年8月18日)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1943年8月3日-1943年8月23日)

1943年夏秋戰局分為總攻、強渡第聶伯河,攻佔和擴大登陸場

第三階段

1943-1944年冬季戰局

1944年夏秋戰局

1945年歐洲戰局

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進攻戰役(1944年1月-1944年4月)

白俄羅斯戰役分為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戰役、博勃魯伊斯克戰役、明斯克圍殲戰、殲滅被圍敵軍並發展進攻(1944年7月5日-1944年8月29日)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分為解放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各次戰役、解放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東部的戰鬥行動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分為突破維斯瓦河防禦地區(1945年1月12日-1945年1月17日)、發展進攻(1945年1月18日-1945年2月3日)

柏林戰役分為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1945年4月16日-1945年4月19日)、合圍並分割敵軍(1945年4月19日-1945年4月25日)、殲滅被圍敵軍兵力-攻克柏林(1945年4月26日-1945年5月8日)


楊紫好漂亮啊


對於以東斯拉夫人種為主蘇聯來說蘇德戰爭就是他們的衛國戰爭,他們抵禦了以日爾曼人為首的入侵,他們以民族和國家的名義進行反抗,在道義上來講對於他們來說是絕對神聖而偉大的。蘇德戰爭的意義就相當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和大和族之間的戰爭,而這種國家民族的戰爭,往往會決定兩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而對於反抗入侵的一方來說,能打贏民族戰爭絕對是神聖而偉大的。



杜黑曾在《制空權》一書中曾說過"能夠飛躍前線對敵後重要城市、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的出現,那麼戰爭就不僅僅是前線士兵的事,而上升到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事情"。而這種大規模並能亡國滅種之間的戰爭在中國古代比比皆是,只不過以華夏民族為首的國家政權能克服一切困難,一直延續2000多年,雖然在後期也曾經斷過兩次300多年,但是流淌在中國人體內的鬥爭血液比誰都清楚,民族戰爭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意義。




其實蘇德戰爭對於蘇聯來說,在很大程度上也緩解了國內的矛盾,由於戰前蘇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而輕工業受到忽視,而且由於實施農業集體化的原因,再加上烏克蘭大饑荒,農業遭受重創導致蘇聯國內的矛盾四起,特別是在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失利,蘇聯的一些弊端已經顯現出來。但由於日耳曼人的入侵,使得國內的矛盾可以先擱置在一邊,共同抵禦外敵入侵。在曠日持久以及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可以同仇敵愾。這也應了中國那句古話"兄弟鬩於牆,外御其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