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時, 為何努爾哈赤的軍隊就是打不進來?

程文順


魏忠賢雖然無惡不作,但對國家軍事,還是比較重視的,不會輕易換帥,更不會肆意妄為,不輕易瞎整明朝兵部。
(魏忠賢劇照)

畢竟只有國家在,國土穩定,宦官們才能逍遙快活。這一點,老奸巨猾的魏忠賢,自然明白。

朱由校繼位,改元天啟。魏忠賢跟朱由檢的乳母交好,兩人串通,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逐漸掌握朝廷大權。

同時,朱由校能夠成功當上皇帝,也多虧了東林黨的鼎力支持,所以,在朝廷六部、內閣中,東林黨的正直人士,都能夠得到天啟帝的重用,擔任要職。

於是,在天啟初年,政局煥然一新,朝中大臣多是正直、有能力的大臣。在這些大臣的極力支持下,面對遼東局勢,先後啟用熊弼廷、袁可立、袁崇煥等優秀將領。使得遼東局勢,在天啟初年,大為樂觀。

對於這些將領的任用,以及他們對待後金的軍事策略,魏忠賢基本上沒有太多阻撓,這也使得、天啟年間的遼東局勢一度好轉。反而是東林黨的一些文臣們,相互內鬥、構陷遼東將領,使得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

(魏忠賢與東林黨 劇照)

遼東局勢中,最為優秀的軍事將領袁可立,是被明清歷史選擇遺忘的人物。

因為有他的存在,才使得天啟年間,乃至崇禎年間,在遼東戰場中,明軍才有機會,大肆攻擊後金的軍隊,後金的努爾哈赤的囂張氣焰,才被得以壓制。(明末遼東軍事圖)

袁可立,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帝師,深得明熹宗信任。隨後迫於遼東戰事的危機,袁可立臨危受命,在登萊建立戰區,意圖從海上壓制努爾哈赤的軍隊。

在袁可立的積極調度下,明軍從海上、陸地發動積極攻勢,一度取得重大勝利,還收復了被後金攻佔的大部分遼南地區,打的努爾哈赤、毫無還手之力。

這是明末時期,僅有的一次主動進攻的成功戰役。

此外,袁可立積極策反後金的高級將領劉愛塔。劉愛塔,在後金漢人中,政治地位崇高,努爾哈赤也是極其欣賞他,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劉愛塔目睹了,後金殘忍對待漢族同胞,決心反抗後金,報效明朝。(策反劉愛塔 劇照)

於是,積極策反後金統治區域內的漢人,反抗努爾哈赤。後金區域內的漢人暴動,再加上袁可立的軍事打擊,一度使得後金岌岌可危。

趁亂之中,劉愛塔找了個跟自己酷似的金兵,把他燒死了,採用“狸貓換太子”之計,自己成功逃離後金。而後金的人一直以為劉愛塔為國捐軀,被燒死了,努爾哈赤十分惋惜,下令好生安撫後事。

後來,後金得知真相,怒不可遏,一直將這件事情當做奇恥大辱,對袁可立也是懷恨在心。這也就導致,在滿清編寫史書時,極力消除袁克立這個“可惡”的漢人,甚至為他大興文字獄。(袁可立劇照)

總體而言,在遼東軍務上,袁可立從大局出發,不參與黨爭,為遼東戰事規劃了一條正確的軍事路線,海陸兩棲作戰,安撫悍將毛文龍,調和各個邊關將領的矛盾,在後金內部策反投降的漢人,最終為天啟年間、崇禎年間的遼東戰事,勾畫了一條堅不可摧的軍事路線。

只要明朝將領,堅持袁可立的軍事路線,從大局出發,不在邊關抄家、鬧彆扭,鎮壓、消滅後金,是遲早的事情。

而此時,身在宮禁之中的魏忠賢,也深知袁可立的軍事才能,一直不輕動明朝兵部,讓袁可立掌握兵權,處理遼東軍事。因此,遼東戰事,得以在天啟年間逐漸取得喜人的成績。(魏忠賢與袁可立 劇照)

但在東林黨人的教唆下,袁可立不知不覺中,參與了黨爭,最終與魏忠賢發生了摩擦,被迫遠離兵部。而袁可立經此一事,意氣用事,不再參與朝中大事,最終看著自己親自規劃的遼東軍事防線、一步步崩塌。

最終,在天啟年間的後期,由於後來的遼東將領們,孫承宗、袁崇煥缺少袁可立的大局意識,調度無方,在加上朝中東林黨、閹黨內鬥,不顧遼東的軍國大事,使得明朝水師進攻一度被廢棄,導致遼東局勢逐漸惡化。


歲七夸父


魏忠賢不死,大明著實難滅!

魏忠賢的確是一個大奸宦,但又不得不說,沒有魏忠賢的大明,離死更進一步!



魏忠賢如何大奸大惡,但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勢,始終要維護好大明朝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因此魏忠賢不遺餘力的打壓東林黨文官集團!

東林黨除了打嘴仗,幫倒忙,其他可以說是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因此,魏忠賢,二話不說,幹他!

二,強行對以東林黨為後臺的南方中上層士紳地主階級徵收賦稅!

大明後期,南方賦稅系統基本癱瘓。而南方賦稅作為主要稅收來源,導致整個大明財政入不敷出。既要保證邊關不破,又要鎮壓內部起義,再多的錢也不夠燒。

東林黨支持南方士紳地主階級不納稅以及搗亂中央納稅系統,因此魏忠賢又得拿東林黨開刀!瞌睡來了枕頭到,魏忠賢做夢都笑醒了。

因此,不管文官集團如何上躥下跳,邊關如何戰火連天,地方如何揭竿起義,魏忠賢都能不動如山。而他要做的就是穩住這將傾的大廈——大明。

三,不拘一格,無視陣營之分,提拔邊關將領,鎮守九邊!

魏忠賢對寧錦大捷中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等人論功封賞!

魏忠賢不因為袁崇煥是自己人,而赦免袁崇煥的怕死避戰之罪,從而罷免了袁崇煥!

魏忠賢也不因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做對的東林黨人,從而收拾毛文龍。

四,沒有了,再有魏忠賢就不是奸宦了!開玩笑。

綜上所述,魏忠賢其實經營了一個比較穩固的大明,因此從外部基本難以攻進來。可惜的是魏忠賢死後,大明反倒被內部農民起義搞垮了!

記得幫娜迦點贊、收藏、評論、轉發(⊙o⊙)哦!


娜迦style


1644年4月,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盡的時候,特意在衣襟上寫了句“然皆諸臣誤朕”甩鍋,曹化淳也忍不住感慨:“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對於抵擋努爾哈赤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實際上,魏忠賢此人素來喜歡排除異己,也喜歡斂財,說他能力強也不見得,可他確實又比朱由檢強,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魏忠賢還活著的話,應當能夠為明朝多撐幾年,也只是幾年而已。

魏忠賢之強於朱由檢,一則強在斂財,二則強在用人。

明朝到了朱由檢,或者說到了朱由校手上的時候,財政已經離崩盤不遠了,這也是朝廷沒有錢的原因所在。

可是,朝廷沒有錢,卻不代表官僚士紳集團沒有錢,相反他們很有錢很有錢,說他們富得流油也不為過,因為他們趁著國難之際、百姓潦倒之時兼併了很多的土地,並且沒有上報,這就是說他們拿到了這些土地並獲利,卻不用繳稅。

明朝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一個是農業稅,一個是商稅。

官僚士紳偷偷拿了地所以不繳稅,明宗室佔了地則不用繳稅,這麼一來,明朝能夠收到的農業稅顯然直線下降。

農業稅作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農業稅少了,明朝政府能不窮?

當時的商稅也好不到哪兒去,尤其是晉商更可惡,他們發了多少國難財,鬼才知道呢!明朝這邊明明已經越來越難了,可是他們仍然為了幾個錢和後金交易,說他們通敵、資敵並不為過。

所以,明朝之亡,也少不了晉商的搗鬼。

晉商的背後是誰?是明朝官僚,所以說到底還是官僚士紳在給明朝挖坑,然後活埋了明朝。

魏忠賢對官僚士紳可一點也談不上客氣,下起手來比誰都狠。

魏忠賢掌權的時候為什麼能夠颳得到錢?正是因為他拿那幫嘴皮子功夫一流、撈錢一流、能力沒幾個入流的官僚士紳集團開刀了,收刮商稅更是收颳得東林黨嗷嗷直叫。

這一點,朱由檢可就遠遠不如魏忠賢了。

朱由檢剷除了魏忠賢之後,東林黨沒了對手,勢力迅速發展,後來更是不把朱由檢這個皇帝放在眼裡。

對於農業稅,朱由檢還是不敢收,可是商稅都快被東林黨給取消完了,這也不能收,那也不能,朱由檢一說要收,東林黨直接挑起來指著他的鼻子罵他與民爭利,他還不敢頂嘴。

可是沒錢怎麼辦呢?朱由檢想向自己倚重的文官集團借點錢支撐一下,可是沒人搭理他,太尷尬了。

朱由檢沒錢了,還怎麼繼續維持明朝的正常運轉?你拿不出錢來,誰還願意給你賣命?所謂的“忠君愛國”只是文官拿出來忽悠人的玩意兒,說白了一分錢不值。

魏忠賢拿得出錢,所以有人願意跟他,所以明朝也能打得起仗,自然也能繼續和努爾哈赤打下去。

對於用人,朱由檢和魏忠賢一比,更是差得讓人鄙視。

說實話,一旦到了亂世的時候,武將的作用是高於文官的作用的,或者說相輔相成,如果再用崇文抑武、以文馭武這一套的話,絕對會亂套。

可惜,朱由檢卻想不明白這一點,他對文官的態度可用如今的一個詞形容——跪舔!對於武將的態度,卻可以說是蹂躪,是踐踏。

所以,朱由檢一手將原本仍然具有一定優勢的牌打成了“文官只求財不忠君,武將不願忠君不肯賣命”的局面,洪承疇等武將為什麼一個接一個地投降?說白了還不是怕朱由檢的清算,怕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得不到保障。

對於武將,朱由檢是用誰疑誰,恨不得將武將全給殺了,這樣的朱由檢誰願意給他賣命?沒有武將賣命,這個朝廷也就離死不遠了。

但是,魏忠賢卻不同。

魏忠賢是所謂的“閹黨”,可以說天生就是文官集團的敵人,所以魏忠賢掌權的時候是盯著文官集團打壓,錢也從他們的身上刮。

反倒是對於武將,或者由文轉武的人,魏忠賢表現得更“友好”一點。

拿遼東來說,不論魏忠賢出於怎樣的目的,孫承宗能夠督師薊遼也少不了魏忠賢的放手,孫承宗能夠放開手腳守住薊遼也少不了魏忠賢在背後支持,魏忠賢讓人送武器裝備、錢和物資去遼東給孫承宗也是事實。

魏忠賢當然不是和孫承宗是一個陣營,但是他敢用孫承宗,這一點,朱由檢這個廢柴行嗎?顯然不行,袁崇煥的下場證明了一切。

朱由檢的用人之道可謂是一塌糊塗,可堪一用的人要麼被他殺了,要麼被他逼得投降了,他還能用誰?東林黨別說不會給他賣命了,即便有人會,他們的筆桿子又有何用?

錢謙益的“水太涼”,言猶在耳呀!

所以,魏忠賢掌權之時尚有餘力去擋住努爾哈赤,朱由檢不行。

當然了,這也並不是說魏忠賢沒死的話,後金就一定打不進來,只是後金還沒有積蓄夠實力而已。

努爾哈赤從拿十三副遺甲起兵到建立後金,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因為他需要積蓄力量。所以,他想要打敗明朝,也需要積蓄力量。

可是,明朝和後金實際上是一個此消彼長的狀態,明朝越來越弱,後金越來越強,對於這一點,不論魏忠賢掌權與否都沒辦法改變,所以後金打進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不會因為魏忠賢在不在而改變。

所以說,魏忠賢對明朝的作用也遠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重要。

事實上,不論是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還是東林黨,抑或是朱由檢,他們都是明朝的破壞者。


寧糊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又是胡說八道。

魏忠賢掌權是從1620年到1627年,大概7年時間。

然而1619年,滿清剛剛取得薩爾滸戰役勝利。

大家注意,薩爾滸是明軍大舉進攻滿清,被滿清在境內防禦擊潰。也就是說,在1619年,明軍對滿清是戰略進攻的勢頭,滿清只是勉強防禦成功而已。

實際上,薩爾滸作戰中,滿清其實有6萬精兵,而明軍總數只有8萬多人,還有一些壯聲勢的朝鮮、葉赫軍隊,沒什麼用處。

當時滿清6萬大軍戰鬥力,已經大大超過8萬明軍。

然而,滿清在此戰之前毫無信心,到打贏了以後才萬分慶幸。

實際上,明軍如果穩紮穩打,未必會輸。

但他們過於輕視滿清的實力,上下都認為是此役是一場速戰速決,十日內便能打敗女真人。於是,他們將8萬大軍分散為3路,最終導致被各個擊破而慘敗。

即便被分為的3路,仍然繼續分兵。

以杜松為例,他西路大軍有3萬多人,卻只留下2萬守薩爾滸,1萬多人出擊攻打女真人。

結果滿清集中接近4萬主力,首先猛攻薩爾滸守軍2萬,後者兵力太少打不過,幾乎全軍覆沒。

隨後滿清調頭圍攻杜松1萬多攻擊部隊,也將它殲滅。

可以說,滿清在此戰勝利是有一定偶然性的。

同時,明軍此戰傷亡4萬多人,但仍然有4萬人撤退回去,只傷亡了一半。

所以,明軍在關外仍然具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並沒有崩潰。

那麼問題來了,滿清既然在1619年剛剛防禦成功,而明軍在關外的防禦並沒有崩潰,他怎麼可能迅速進關呢?

直到1626年,也就是魏忠賢被殺前1年,滿清大舉進攻寧遠(遼寧省興城市),結果被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被轟死,那還入個屁關啊。

實際上,魏忠賢在這短短几年期間,導致遼東局面一度崩潰。

遼瀋被後金攻佔後,明廷再次起用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又以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

其中王化貞為魏忠賢的心腹,同熊廷弼不和。

魏忠賢重用無能的巡撫王化貞,架空熊廷弼。

結果1621年,滿清開始出兵5萬,南下進行局部進攻。

王化貞認為滿清沒什麼了不起,要求主動進攻。

熊廷弼認為必須進行戰略防禦,但苦勸吳用。

王化貞派部下約3萬人同滿清激戰,熊廷弼也被迫出兵支援。

結果,明軍又是孤軍深入,遭5萬滿清大軍圍攻,幾乎全軍覆沒。

消息傳到大本營廣寧城,廣寧守將孫得功反叛。

此時明軍還有約10萬規模,但由於王化貞亂指揮軍心大亂,各部逃出廣寧南下退入山海關。

王化貞僅剩下數百部下,還是靠熊廷弼給了5000人才穩住陣腳。

此時北方是滿清5萬大軍,而關外支點又沒了。

由此,關外明軍被迫全線放棄,撤退到山海關。

由此關外防禦幾乎崩潰。

結果,王化貞因為是魏忠賢心腹,僅僅被免職而已,而熊廷弼則被處死,還傳首九邊。

如果不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翻臉,努爾哈赤被迫先對付蒙古人,當時如果大舉南下,早就殺入關內了。

魏忠賢就是一個棒槌。

現在有人捧魏忠賢的目的,是為了貶低東學黨。魏忠賢就是朝廷內部掌握實權的垃圾,而東學黨才是真正有著良知的知識分子。


薩沙


今天這個問題,好像一直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一夜之間成了大明朝的柱石,成了力挽狂瀾的泰山石敢當,真讓我無言以對。

前一段時間,是把袁崇煥說成是歷史罪人,後來又聽說岳飛死得也不冤,去年經中外專家一起討論,得出秦檜從未說過“莫須有”這三個字的結論。

昨天下午在評論區裡說了一段話,主要講梁山好漢不是黑社會。結果召來一群質疑,一直回覆到半夜。

今天早晨又看到這一問題,不想再多說了,只想說一句:“我太難了。”


三維看歷史


努爾哈赤打不進大明,並不是魏忠賢做對了什麼,而是崇禎做錯了好多事。

就好像在學校裡,前任校長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結果新校長上任以後學校拆遷了,沒了。我們不能說,前校長對學校做的貢獻是對的。

所以有必要先討論一下崇禎。

我們知道,崇禎是一個只做正確的事的人。不管什麼事,見榮譽就上,見黑鍋就讓大臣背。比如之前提過的陳新甲、孫傳庭,他們都是一代名臣/名將。但是就因為被黑鍋,該有的錢的待遇跟不上,名譽甚至也跟不上。

所以崇禎真的做到了“愛他的時候叫人家小甜心,不愛的時候叫人牛夫人”。

袁崇煥被信任的時候,殺掉重臣名將毛文龍,沒事;不被信任的時候,凌遲。

所以在崇禎治下,官員為自己打算的前提,就是不給崇禎幹活,大不了改朝換代就是了,即便為了理想,也不是為了崇禎的理想。然後大家消極怠工,愣把明朝拖死的。

但是,魏忠賢不一樣。

魏忠賢本質上就是天啟的狗奴才。

天啟沒了,魏忠賢也就沒了。同時,魏忠賢的主要對手,是以周宗鍵、左光斗為首的東林黨人。

這幫人都是文人,魏忠賢不管多麼飛揚跋扈,針對的也都是他們。

至於武將?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唄。反正和九千歲的關係也不大。

於是:毛文龍等武將愣是稀裡糊塗的躲過了朝堂上的黨爭。大家都是忠君愛國的武將,工作就是和努爾哈赤打架,那按自己想法打唄。順利開闢了敵後戰場,打的有聲有色。

但是,毛文龍也的確是天才,董其昌這麼評論毛文龍的:

“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

結合前面的內容翻譯一下就是:

魏忠賢和東林黨鬧他倆的黨爭,毛文龍打他的後金。反正不花國家的錢,一切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真的是既要馬兒跑,馬兒主動不吃草……

不得不感慨一下:真不是魏忠賢能力多高,實在是天啟皇帝命好啊!


酒騎風


魏忠賢是天啟皇帝的“得力助手”,因為天啟皇帝酷愛木匠,而且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木工上面,因此很多朝政大事都落到了自己寵愛的魏忠賢頭上,魏忠賢一度成了當時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權臣。魏忠賢當權,那麼大名鼎鼎的東林黨當然就不能容忍了,因此魏忠賢成了東林黨派的眼中釘,恨不得立刻將其拔掉!而東林黨同時也成了魏忠賢的肉中刺,因為天啟皇帝的支持,在天啟年間魏忠賢一直壓制著東林黨派。



大明王朝除了閹黨和東林黨派的內鬥,還有來自東北女真族的侵犯,以努爾哈赤的女真族是少數遊牧民族,世代以遊牧為生,所以他們個個生的比較彪悍,但是和大明王朝比還是差遠了的,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女真族都無法和大明王朝所比擬,就連努爾哈赤都死在了大明王朝的炮火攻擊之下!


恰巧努爾哈赤就是死在了魏忠賢權傾朝野的時候,崇禎除掉魏忠賢之後女真族和大明王朝的勢力對比一直在不停的變化著,直到大明王朝的滅亡。那麼努爾哈赤的死和魏忠賢有多大的關係呢?



答案是沒有什麼關係,東林黨和閹黨在朝堂之上斗的如火如荼,但卻並沒有影響邊關的戰事,由於大明王朝的腐朽,大明王朝在不停的衰敗著,而女真族則剛剛興起。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的時候大明的勢力剛好墮落到和女真族旗鼓相當的地步,再之後女真的一步步崛起必定要壓著大明打了,所以說努爾哈赤打不進來和魏忠賢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無論是魏忠賢還是東林黨都是禍國殃民之輩,壞人之間沒有非要比較一個誰更壞,他們都對大明的覆滅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唐朝的長老


搞笑,實在是搞笑。

1622年的廣寧之戰是怎麼回事?明軍至少三萬人授首。1626年圍攻寧遠、破覺華島又是怎麼回事?麻煩提問者給我解釋一下,廣寧之敗和覺華島水師基地以及糧食被毀是不是需要魏閹來負責。

努爾哈齊之所以沒有進軍關內,一是因為努爾哈齊潛意識裡就是要當滿洲之主,二是後金並不穩定。

第一個原因沒什麼好說的,從目前我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我還沒發現能證明努爾哈齊欲取代明朝的志向,這也間接說明了努爾哈齊的目的就是當滿洲之主。重點說一下第二個原因,為什麼後金內部不穩定。

實際上這是遼東漢民反抗的結果,跟魏閹沒有關係。努爾哈齊征服遼東之後,由於一系列保護滿洲旗丁利益以及民族壓迫政策,導致遼東漢民大量造反。再加上當時趕上了全球性的小冰期,導致滿洲糧食減產,努爾哈齊為了保證其地位穩固以及鞏固自身的武力基礎,把滿洲旗丁的生計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割漢人的韭菜來供養滿洲旗丁。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遼東漢民自發反抗努爾哈齊的統治。輕則投毒、打落單滿洲人的悶棍,重則集體叛變逃亡到明朝控制區。所以努爾哈齊此時主要精力放在鎮壓遼東漢民的反抗運動,沒功夫收拾明朝。直到皇太極繼位後調整政策,對遼東漢民採取懷柔的政策,並且解放漢人農奴,招募漢族知識分子,遼東漢人才逐漸停止反抗。

所以我很納悶魏閹的孝子賢孫哪來的勇氣把遼東漢民反抗運動的結果扒拉給魏閹,另外我也很納悶,都21世紀了,哪來那麼多魏閹的孝子賢孫。

而且魏閹當道的時候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內鬥上,根本就沒重視過如何應對滿洲人的威脅。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魏忠賢明朝著名的一個大太監。拋開各種史料來談論他,魏忠賢絕對是個大智苦愚之人。但是在那個年代又有誰知道呢?

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就是一個明白人。在臨終告訴崇禎皇帝魏忠賢就是個人才,可以託付大事,但是崇禎就是不聽一上臺就把他給殺了。明朝不久也就亡了。


閹黨沒有自己的理想,是依附於皇帝的,他們必須保住眼前的這位皇帝的江山,自己也就生存著,保不住就與皇帝同死,所以,魏忠賢絞盡腦汁幫皇帝,沒有個人野心,最多貪財享受。東林黨或者文人則不同,他們要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要向皇帝輸出自己的理念,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高明,他們要出名,要留芳百世。於是,他們往往是不願採納別人合理化建議的,總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以示高人一籌。文人相輕也是有道理的。

而認為魏忠賢掌權時,努爾哈赤打不進來的地方主要就是加強對邊關少數民族的防範,重用袁崇煥等邊關名將,建立邊防線以抵禦努爾哈赤。因為太監權力來自皇權,所以他自己就要拼命維護皇權,而對於東林黨人換政權對他們這樣的士大夫階級影響不大,因為社會影響力,生產資料的擁有上他們都是占主導地位。


對東南沿海富裕地區徵收工商稅,雖然這樣他自己也撈了很大一筆,但是這個可以彌補以前萬曆三大徵造成的國庫空虛,保證了邊關後勤以及政府的財政運營。而後來他死後被重用的東林黨人多為江南士大夫家族出身,很多還是當地的豪族,所以為了自己利益,就取消了工商稅,然後加重農民賦稅,精簡人員,取消驛站制度,正好遇上連年大旱。而且他們內部的黨爭把抗金名將袁崇煥等人給牽扯了進去,最終導致袁崇煥被殺害。

這樣他們既沒有保證邊關的後勤,也沒有駐守邊關的良將,還加劇了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於是農民起義不斷,在旱災嚴重的陝西地區,李自成的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最終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獨秀文苑


這個人妖九千歲,雖說是壞的一匹,但從某些角度上來說——他倒是對於大明有功,有效的阻止大明加快步入深淵的步伐,談不上飲鴆止渴,也絕非歪打正著

天啟年間,縱橫江湖身為武林盟主的魏忠賢,的確保持了明朝的穩定,防止因為黨爭造成的內耗,成功的給大明續了一波命

但是,他也絕非什麼善男信女,打黑槍、撈黑錢、玩陰謀權術,初衷也是為自己大權在握,並不是有什麼崇高的理想追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天啟年間的大明朝,可以說上下鐵板一塊——閹黨一統天下,不是壞事

魏忠賢掌權前後,各黨派之間鬥爭不斷,東林黨雖然處於霸主地位,但仍然不能實現一統江湖,這就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穩定,畢竟各派系之間的互相鬥爭,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互相制衡,互相掣肘的,根本沒法集中力量辦大事

但是九千歲不一樣,在他的淫威之下,普天之下皆閹黨,大家都跟著九千歲幹,也就不存在派系鬥爭,辦個事兒也利索的多,無非就是錢嘛!作為武林盟主,魏忠賢控制著所有部門,一切都是他說了算,對內對外也都不會出現什麼亂子

明朝流行以文制武,和平時期倒也無所謂,一旦出現戰亂,這就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如果二人所屬派系不同,自然要影響到前線的作戰效果,甚至會影響到戰事的成敗。薩爾滸之戰咋輸的,名將尚存且能力很強,奈何卻被楊鎬這樣的白痴統帥,最終全軍覆沒被人逐個擊破。而楊鎬之所以能成為三軍統帥,是因為朝中關係,派系的支持,為了給他混個軍功。說起來也是讓人唏噓不已,為了黨派的利益,國家利益竟然也可以拋諸腦後,也真的是悲哀

反觀天啟年間,一切都是老魏說了算,在外打仗不用怕什麼有人搗鬼,給老魏送夠了錢,修明白生祠就行了!安安心心守你的邊關,一切有九千歲撐腰

努爾哈赤雖然已成氣候,奈何遇到了人生的剋星——孫承宗師徒

要說,其實大明朝也沒有那麼鐵板一塊,邊關守將也好,監軍也好,掌握大權的也都是閹黨的人,這些人不說是沒有啥能力吧,縮在城裡自保還馬馬虎虎,帶兵打仗攻城略地就不行了,所以努爾哈赤也是瞅準了這個機會,準備給大明朝來一發

可以說,最初努爾哈赤是嚐到了甜頭,眼見大明朝的這些人沒有一個能打的,他有些得寸進尺,準備玩波大的,到關內旅旅遊,可惜就碰上了他一生中的夢魘——袁崇煥

起身微寒的袁書生,靠著老師孫承宗的指導,一路走來成長為一個堅毅果敢的人,也正是他的橫空出世,保住了大明王朝的邊關,守住了國門。面對氣勢洶洶的後金騎兵,他沒有像閹黨一樣撤離至山海關固守,而是在寧遠這座殘破的小城築起了防線,最終憑藉著自己對於軍事的理解和運用,他成功抵禦了後金猛烈的攻勢,並擊傷了努爾哈赤(據記載,他很有可能用紅夷大炮打中了努爾哈赤,並導致其半年後身亡)

正是這一場以少勝多的戰鬥,保住了大明的邊關防線,並在此基礎上修建了清朝直至入關都未能突破的寧錦防線!可以說,沒有孫承宗和袁崇煥的力挽狂瀾,或許努爾哈赤早已率兵入關,至於那時候大明會不會被打的七零八落,還真的不好說!

話題回來了,跟魏忠賢有什麼關係?答案是有的!他負責邀功收錢嘛,然後繼續讓袁崇煥接著幹,好給他創造更多的受益。雖然聽起來很荒唐,但對國家來說,反倒不是什麼壞事!

小亂雖然常有,但是大方向不會錯——權傾天下的好處,就在這兒

有人說,袁崇煥很有實力,也證明了自己,無論放在啥時候都能接著幹,魏忠賢不過是撿漏了而已。問題是,真的如此嗎?且不說袁崇煥無根無派,就是他在朝中有大樹撐腰,也保不齊會出什麼簍子。要知道,黨爭不斷的明朝,言官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彈劾(軟刀子殺人),如果你沒什麼根基,分分鐘向皇帝告你的黑狀,本來是作戰有功,弄不好到最後就成了什麼結黨營私、結交近臣,圖謀不軌了!皇帝萬一信了,撤職還算是好的,拉出去砍了的,真是比比皆是

而如果他原本就有根基,那更容易招風了,政治對手肯定想搞倒搞臭你,如果根基深厚還好點,萬一不夠深厚,份額分鐘成為政治犧牲品。這就是政治,很殘酷很無情,願意為國家社稷著想的人不少,但是為了自己利益的人也挺多的

但是到了魏忠賢這兒就不一樣了,老魏什麼人,閹黨一把手!朝中上上下下都是閹黨的人,只要老大聽挺你,放心大膽的幹就得了,耍黑槍什麼的,不存在!要麼說後來袁崇煥被崇禎論罪的時候,就有人拿出他的黑料(給魏忠賢修生祠),以此來攻擊他。說句難聽的話,那時候誰不給老魏修生祠呢,袁崇煥這麼做且不說是為了個人發展了,就說他在邊關待的那些年,對於明朝的貢獻,修個生祠又怎麼了?

所以說,天啟年間社會動盪是不假,但不至於亂!況且魏忠賢這個人,還是很有數兒的,他搜刮錢財的對象和打壓的階層集中體現在官商士紳,對於貧苦百姓倒是從不坑害,估計是覺得老百姓也沒啥大油水撈,出發點我們暫且不管,至少結果是好的

有個說法,叫做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雖說有失公允,但卻有一定的道理,畢竟這個魏忠賢指的並非是魏忠賢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一種現象

黨爭不斷的明朝,在中後期尤為明顯,到了崇禎一朝更是變本加厲,可以說黨爭的不斷惡化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而魏忠賢所代表的,是權力勢力高度集中,綜合了臣權、宦權、皇權的一種體現。

中央集權制度的好處,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兒,倒不說魏忠賢能幹大事兒,但是在他被幹掉後,崇禎並沒有完成有效整合,最終,他在一步步的錯誤中,徹底丟掉了大明王朝!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