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國玉璽可能還存在嗎,可能存在於何處?

無聊的凡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如果是單純的玉璽它確實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地方,只不過就是皇帝用的印章罷了。但“傳國玉璽”就不一樣了。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它本身的印章作用。傳國玉璽更是一種信物。誰擁有它就意味著誰擁有天下。在傳國玉璽沒有出現之前王朝的傳承並沒有什麼象徵信物。而在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以滅趙國後得到的和氏璧令李斯雕刻傳國玉璽。並且在玉璽上刻字“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寓意就是“既然我順應天命當了皇帝,那麼老天就應該保佑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由此來看秦始皇此舉就是為了以寶物來鎮壓秦朝氣運希望秦朝可以延綿萬世。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傳國玉璽”就成為了正統皇帝的傳承信物。


從秦國之後傳國玉璽為歷代王朝必勝之物。擁有玉璽才意味著天命在身。如果手中沒有玉璽就代表著名不正言不順。要知道古代人都是很迷信的。歷代帝王都很在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而玉璽就是保障。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孫堅得到玉璽之後馬上就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就是因為擁有玉璽就意味著可以擁有天下。但孫堅的美夢也沒做多久玉璽就被袁術奪走了。而袁術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當中之所以敢第一個稱帝就是因為袁術掌握了玉璽。而且他天真的認為自己就是真命天子。結果皇帝的癮也沒過夠就一命嗚呼了。


所以正是因為玉璽的重要性下導致玉璽在歷史上多次遺失又多次出現。獲得傳國玉璽的皇帝拼命的用玉璽證明自己合法繼承皇帝的地位。比如曹丕篡漢建立魏朝的時候就讓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就是想要告訴世人自己是順應天命。不是謀反篡位。再比如後趙石勒滅了前趙得到了傳國玉璽。為了證明自己真命天子的身份,石勒讓人在傳國玉璽右邊刻字“天命石氏”。而沒有傳統玉璽的皇帝就底氣不足了,整個人也慌的一匹。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的時候就沒有傳國玉璽,所以唐太宗為了安慰自己就刻了數顆玉璽起名為“受命寶”、“定命寶”等。目的就是為了確保自己的皇帝的合法性。後來李靖討伐突厥給唐太宗拿回了玉璽。李世民才停止了自己刻玉璽玩的荒唐舉止。


玉璽雖然“命運多桀”但始終還是有跡可循的。但在元朝時期玉璽徹底斷了線索。元朝忽必烈駕崩後有人發現傳國玉璽在國都大街上被人販賣。被當時元朝丞相伯顏買了回去 。後來玉璽就渺無聲了。朱元璋滅掉天朝之後之所以多次率軍攻打漠北蒙古族就是為了尋找傳國玉璽。但朱元璋最終也一無所獲。而有傳言當初購買玉璽的伯顏有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他很喜歡收集歷朝歷代的玉璽然後打磨成光滑的玉之後在送給各大臣製造敵人印章。有人懷疑玉璽也可能遭到了伯顏的荼毒。但並沒有明證。元朝之後再無玉璽。直到今日玉璽下落還是成謎。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傳國玉璽依然存世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玉璽失蹤的時間節點共有三種說法,一是失蹤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在洛陽自焚,二是靖康之難後被金兵擄走,三是清末消失於瀋陽故宮。其中存在於洛陽的可能性最大。

傳國玉璽的來歷之說

在中國歷史上下落不明的寶物中,傳國玉璽排第一應該是毫無爭議。關於傳國玉璽的來歷,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人以藍田玉為材料精雕細琢出了一塊玉璽,又命玉工孫壽刻字於上面。

第二種說法是廣為流傳,就是由寶物和氏璧所打造。據記載,和氏璧乃是楚人卞和在楚山尋獲的一塊玉璧。卞和為了獻寶,先後被楚厲王和楚武王刖去左右足,最後被楚文王識得此寶,剖開玉璧得到寶玉,取名“和氏璧”。

秦昭王欲那十五座城池換取此寶,結果被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滅掉趙國後,如願以償的得到和氏璧。殲滅六國後,秦始皇讓李斯用和氏璧雕琢傳國玉璽,並令玉工在四寸玉璽上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至此,傳國玉璽成為歷代皇帝的信物,是正統繼承者的標誌。秦代之後,各朝帝王以得到此璽而榮耀,並將其當作國之重器。得此璽者便是“受命於天”,失此璽者便是“氣數已盡”。傳國玉璽是各朝開創者的必備之物。

傳國玉璽的流傳經過

秦朝滅亡,劉邦攻入咸陽之時,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至西漢末年,兩歲的劉嬰即位,傳國玉璽由王莽的姑母王太后保管。王莽篡漢後,命人向王太后索取,因太后忠於漢室,一怒之下將玉璽擲在地上。

據說,當時玉璽的一個角被磕掉了。後來王莽讓人用黃金鑲補,這也成為辨別傳國玉璽真偽的一個標記。東漢末年,東吳孫堅攻入洛陽後在一口深井中打撈出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傳國玉璽輾轉又到了曹操手裡。

曹魏使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後來的司馬家族也效仿曹操在玉璽上刻了字,表明得位之正。到五胡十六國時,傳國玉璽被匈奴人所得,後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在玉璽右側刻了“天命石氏”四個字。

後來冉閔建立冉魏後,將傳國玉璽獻給東晉,玉璽在南朝歷經滅胡時,為了得到東晉的支持,將傳國玉璽獻出,玉璽傳至南朝,歷經四朝更迭。隋文帝統一華夏後,傳國玉璽進入隋宮。煬帝死後,蕭皇后將玉璽帶入突厥。

唐代時,李靖討伐突厥得到傳國玉璽。唐末時,傳國玉璽先被後梁的朱溫所得,十六年後又被後唐李存勖所得。再十三年後,石敬瑭將契丹軍引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這是玉璽的第一次失蹤。

到了北宋哲宗時期,傳說洛陽一農夫挖出一方玉璽,後獻於朝廷。經過十三位大學士依據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此玉璽乃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玉璽。靖康之難時,這塊傳國玉玉璽被金兵擄走下落不明,這是玉璽的第二次失蹤。

有傳言說,元順帝曾攜帶傳國玉璽逃往漠北,徐達當年遠征漠北目的也有尋找傳國玉璽之意,但最終沒有結果。到了清代,多爾袞討伐蒙古叛亂時,在察哈爾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一塊玉璽,上面刻有“制誥之寶”四個篆字。

史料中記載,此玉璽是“交龍為紐,光氣煥爛”。從其特徵來看,這塊玉璽顯然不是傳國玉璽,當時以假亂真就是為了籠絡人心。到了乾隆年間,乾隆欽定二十五寶時,把此玉璽確定為贗品。此玉璽最終消失在瀋陽故宮。

傳國玉璽可能在哪裡?

有人認為傳國玉璽在洛陽早已被焚燬,玉石通常來說應該不會被燒燬,最壞的可能就是高溫發生碎裂,但絕不會消失,況且上面還有一角是鑲金的。據記載,當時石敬瑭遍尋宮中火場,但沒有找到傳國玉璽。

我們再看傳國玉璽出現在宋代時的情況,據文獻記載,說咸陽一農民段義偶爾得到一方玉印,後來獻給蔡京,蔡京為了鬥爭需要,偽造了傳國玉璽以博取宋哲宗的歡喜。後來到徽宗時,蔡京有如法炮製了新鑄六印。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失而復得的傳國玉璽,都是人為製造的贗品。從歷代的文獻考證來看,自從李從珂懷抱玉璽自焚後,傳國玉璽就再沒有真正出現過。還有傳說明朝也得到過玉璽,但被明孝宗鑑定為假的。

而幾百年後元順帝后人博碩克圖汗得到的傳國玉璽,實際上是一位牧羊人從綿陽蹄子上刨得的,還有說是昭君出塞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無論如何,都是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相去甚遠。

從以上的記載分析可知,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出現應該是在李從珂殉國之時。李從珂死後的一千年間,出現的有關傳國玉璽的消息基本上都是假的。由此可以推斷,傳國玉璽存世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就在洛陽。


野史也是史


相傳公園前689年楚國人卞和自荊山上得到一塊玉石,前後敬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並被以欺君之罪先後斬斷左右腳,卞和抱玉痛哭,瞎了雙眼,血淚澆灌了玉石,後來的楚文王得知此玉是珍寶,經過打磨雕逐,以卞和之名命為和氏碧。

幾經輾轉,落入秦王之手。 秦王命著名工匠孫壽雕刻。張牙舞爪盤踞的螭龍(一種吉祥的神獸)。孫壽的雕刻技藝,那是鬼斧神功,巧奪天工!再由時任宰相的著名書法家李斯題文,製成一方代表了皇權的傳國玉璽。 此璽以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蓋世無雙的書法而聞名於世。 此圖,就是“演義”裡顯示的傳國玉璽上那八個字,我把它寫出來,大家看看,由於玉璽字跡就等同於現在的印章,所以字是反的: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古時歷代帝王均以傳國玉璽為至寶。傳自唐末遺失。經考證,宋、元、明、清所謂的玉璽都屬贗品。真正自秦時傳下了來的玉璽也不知所蹤!有說已然毀壞的,有說仍在民間的,有說在國外的,反正眾說紛紜,無從考證……

惜哉!哀哉!我中華瑰寶!



上善若水36526


傳國玉璽象徵著皇帝身份和權威。

秦始皇統一大國後,下令鐫造一枚皇帝玉璽,當做“皇權神”的信物,而且,傳說傳國玉是用著名的“和氏璧”製成的。從此,歷代帝王都將其當成權力的重要象徵,擁有它也就可以一統天下

楚威王的時候,有一個名叫昭陽的將領消滅了越國,立下戰功,楚威王一高興,就把和氏璧賞給了他。後來,昭陽宴請賓客,並拿出和氏璧給大家觀賞。大家都沒有見過這個稀罕的玩意,於是紛紛湊到一起上前觀看。突然,一條足足有一丈大的大魚從潭裡一下子跳躍起來,後面還跟著一群各種各樣的小魚。人們從沒有看見過這麼新奇的景象,於是紛紛前往潭前觀看。等魚群散去人們回到房間時,卻發現和氏璧不見了。
昭陽懸賞千金,追查和氏璧下落,這樣偷盜者遲遲都不敢將和氏璧脫手。過了很多年,有一天,和氏璧突然在趙國的首都邯鄲出現。秦昭襄王知道了這件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這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之後,和氏璧一直都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國攻破了趙國,和氏璧由此落入了秦國的手中

隨著秦國的覆滅,和氏璧也經歷了命運多舛的時刻。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兵攻打咸陽,秦王子嬰向其獻上自己的傳家寶物。

傳國玉璽,劉邦細心呵護著玉璽,並將其珍藏在長樂宮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他也想要找到那塊傳說中的玉璽。當時,玉璽是由漢孝元太后王政君,也就是他的姑姑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感情深厚,因此不願意交出玉璽。最後王莽命自己的弟弟威逼老太后交出玉璽,老太后深感痛心,一怒之下將玉璽重重扔在地上,玉璽被摔掉了一角。雖然,王莽命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死後,玉璽就藏在他的屍體上,後來被獻給了更始帝劉玄

不久,赤眉軍打敗了劉玄,傳國玉璽也就到了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手上。再後來,劉盆子投降了東漢的劉秀。於是,傳國玉璽徹底變成了漢朝的玉璽,自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歷代皇帝的手中流傳,負責保管玉璽的則是洛陽的東漢宮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幾經周折,玉璽最終落到了漢獻帝的手裡。公元220年,曹不建立曹魏,傳國玉璽又變成曹魏的皇權象徵。曹丕派人在傳國玉璽上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最後西晉結束了三國時期的戰亂紛爭的局面,玉璽到了惡人的手裡。

西晉末年,朝代更迭頻繁,時局動盪不安,玉璽就在這樣不穩定的環境下開始了自己的顛沛流離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此時群雄崛起,很多人想要稱王稱霸,於是他們都想得到那個象徵著至上權利的玉璽。但天下畢竟只有一個玉璽,而這塊玉璽又很難得到,最後他們只好想出了一個卑劣的手法,那就是私刻玉璽。像東晉朝廷和西燕慕容永,他們都是自己刻了一個玉璽。幾個人這樣,旁邊的人看到這種做法後紛紛效仿,於是,象徵權利的玉璽的數量越來越多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天下,將各地流傳著的假玉璽全都被沒收了。

隋唐皇帝的江山坐得十分穩固,因此,玉璽也就沒再出現任何的顛沛流離,而是一直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後來朱溫篡位,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割據勢力紛紛迭起,而玉璽再遭厄運。朱溫得到玉璽沒幾年,就被後唐消滅掉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陷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了,就抱著玉璽跑到玄武樓上自焚,可是,大火過後,人們從灰燼中卻不見“傳國玉璽”的蹤影,甚至連一塊外形稍像玉璽的石頭也沒有找到。從此,玉璽的去向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玉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開始,真假“傳國玉璽”不斷出現

後周太祖郭威在登基的時候,一心想得到玉卻始終都沒能找到,無奈只好自己刻了兩方印璽,作為安慰。從此,這兩塊玉璽就代替了真玉璽,一直到北宋都還是皇權的象徵。但實際上,宋朝一直在大張旗鼓地對玉璽進行著搜索和尋找,其中也有很多關於玉璽在國內被找到的消息流傳出,但卻沒有一個消息具有真實性,全都只是道聽途說,不足為信。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大病歸天,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鐵穆耳。就在他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張九思獻上了一枚“傳國玉璽”,並說這個玉璽是傳世的珍寶,至今還沒有人見過。從這句話上就可以判斷出玉璽是假的,因為真正的玉璽別說是無以計數的人看過,就是擁有過它的人,也已經很多。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遣徐達深入漠北,帶兵攻打元朝的殘餘力量,其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
玉璽,但最終一無所獲。到了明清兩代,“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聞增多,但並沒有真正的玉璽,都是一些仿造的贗品。同時,人們愛而不得,已經不再將玉璽看得那麼重要了。

按理說,傳國玉璽是由材質獨特的和氏璧製成,應當能夠保存萬年。也許,總有一天世人會把它找出來也說不定。

有傳說真正的“傳國玉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了漠北。“傳國玉璽”究竟還在不在這個世上?難道真的是“玉石俱焚”了嗎?它還能重見天日嗎?至少在目前,這是一個難解之謎。你說呢?


天天開心歷史


中國的國寶重中之重的傳國玉璽,因為其中所蘊含的“皇權天授,正統合法”,被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使得這件國寶在世上忽隱忽現,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傳國玉璽的來歷

傳國玉璽來自賭石祖師卞和的慧眼識玉,卞和為了賭這塊寶玉被砍了兩隻腳。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是寶玉,將它獻給了楚歷王,楚歷王看不出這是啥美玉,不就是一塊石頭嗎?認定卞和欺君,砍了卞和左腳,但是卞和不死心,在楚武王的時候又把這塊石頭獻上去,又被認定欺君,卞和的另一隻腳也沒了。

卞和很傷心,在荊山日夜哭泣,後來楚文王聽說卞和的事後,召見了他,卞和說道:“

我傷心的並非是丟失了雙腳,而是傷心寶玉被看成普通石頭,忠貞之士被看成欺君之人。”

楚文王於是命人破開石頭,果真得一美玉,因為是卞和所獻,故稱“和氏璧”。楚威王時,昭陽滅越國立了大功,得賞和氏璧,後來昭陽出遊赤山水潭,在潭邊高樓上宴請賓客,並拿出和氏璧給眾人觀賞,當時潭中突然躍起一條大魚,足有一丈多長,還帶出一群小魚,眾人覺得稀奇,都跑到潭邊觀看,等眾人回到房間卻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昭陽在楚國勢大,和氏璧失竊後出千金懸賞追查,偷盜者一直不敢出手,多年後,和氏璧突然出現在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得知消息後,把和氏璧收歸囊中。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國力日漸強盛,聽說了這塊寶玉,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派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出使秦國,看到秦王想使詐,藺相如先是拿出寧為玉碎的氣勢,後又偷偷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留下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不過這塊寶玉最後還是落入了秦國之手,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命丞相李斯將這塊寶玉雕成玉璽,並在上面刻下“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個字。從此“和氏璧”多了一個皇權象徵,成為歷代君主必爭之物。

傳國玉璽的傳承

秦始皇想著要萬世而為君,卻不料僅僅傳了二世秦王朝就沒了,“即壽永昌”的願望落空,劉邦滅秦得天下後,秦王子嬰脖子上繫著這塊玉璽,獻給了劉邦,從此之後,這塊玉璽就成了“傳國玉璽”,而任何新王朝想要證明自己的“天命所歸”,就必須得到這塊“傳國玉璽”。

王莽想要篡漢,就派了堂弟安陽侯王舜向自己的親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要這塊玉璽,老太后大怒,將玉璽扔向柱子,玉璽便缺了一個角, 王莽得到玉璽後,將其鑲上了金邊。王莽死後,玉璽就在他的身上,起義軍將玉璽獻給了更始帝劉玄,後來劉玄被赤眉軍打敗,到了赤眉軍小皇帝劉盆子手中,再後來劉盆子投降了劉秀,玉璽又到漢室手中。


東漢末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丟失,到董卓作亂,各路諸侯前來討伐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 ,在宮中一口枯井中發現了玉璽,孫堅大喜,將玉璽藏起,後被袁術奪得,只不過都沒能“受命於天”,袁術死後,玉璽又回到漢室。

之後漢分三國,三國歸晉,晉又分西東,中原大亂,晉永嘉五年,晉懷帝司馬熾被前趙劉聰所俘,玉璽到了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還在玉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四個字,十幾年後玉璽隨著後趙滅國到了冉魏手裡。

後來冉魏乞兵東晉,用玉璽換,沒想到被晉將領騙走,玉璽又到了司馬氏手中。此後經歷宋、齊、梁、陳四代,最後隋統一華夏,到了隋宮,隋傳二世,隋煬帝被殺後,傳國玉璽被蕭後帶到了漠北突厥,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得到玉璽帶回了唐宮。

唐末朱溫篡位後,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玉璽再次遭遇亂世,厄運連連 ,朱溫建立的後梁十幾年被後唐取代,玉璽到了後唐手中。


公元937年,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攜帶傳國玉璽,帶著曹太后、劉皇后及皇子李重美等人,登玄武樓自焚,大火過後,眾人在灰燼中尋找,都沒發現傳國玉璽,甚至連一塊象玉璽的石頭都沒看到,傳國玉璽就此下落不明。

真假傳國玉璽傳聞不斷

北宋哲宗時,有個叫段義者的農夫在田裡發現了一塊玉璽,送到京城,蔡京為首的十三位大學士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秦始皇所制的傳國玉璽,不過當時朝野有識之士卻多持懷疑態度。

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遺囑由皇太孫鐵穆爾回朝即位,鐵穆爾在回大都路上,右丞相張九思獻上“傳國玉璽”,說這個就是秦始皇相傳的國璽,只不過這玉璽沒有被其他人看過,這話說的可信度也不高。


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遣徐達深入漠北,對遠遁的蒙古殘餘力量窮追猛打,其中一大目的就是想尋找傳國玉璽,最終無功而返。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的“傳國玉璽”。

總的來說,明清時代,雖然不時出現“傳國玉璽”的傳聞,但拿出來的玉璽都是附會防造的贗品,因為一直得不到,皇帝對傳國玉璽的態度也大為改變,不象前朝那麼重視。

乾隆即位後,命人驗證了皇太極傳下來的所謂“傳國玉璽”,認定是贗品,後來乾隆命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璽,放置故宮交泰殿,向天下宣稱自己就是能夠代表“天命”的朝代。


至於真的傳國玉璽畢竟是材質奇特的和氏璧所制,應當是萬年不壞,有可能它現在深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底,總有一天能夠重見天日,讓人們再次見到它的光彩!


歷史紅塵


從很老的老祖宗開始,中國人就流行用印章了。老百姓的印章叫作手戳,官員的印章叫官印,皇帝的印章叫玉璽。而所有的印章中,地位最尊貴的,最獨一無二的,那就要數傳說中的“傳國玉璽”了。

  • 前傳——和氏璧的逆襲

戰國時期,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了一塊玉石(應該是塊原石)。大概那時候卞和也抱著跟現代“賭石”者一樣的想法,拿著玉石去獻給了楚王。如果成功,他就成了卞大人;如果失敗,那就成了小卞。

當時的楚厲王讓磚家辨別玉石,結果磚家說是石頭。厲王大怒,就沒賞給他什麼官做,而是賞了他一根柺杖,玉石也沒留下,而是留下了他一條左腿。

小卞很傷心。

後來厲王掛了,武王繼位。這時候的小卞已經成了大卞。他一瘸一拐地又來獻寶。

武王又請來一個磚家來鑑寶。不知道這位磚家還是不是上次那位,但結論是一樣的:這是塊石頭。

慶幸的這位磚家不叫王剛,手裡也沒錘子。不幸的是武王又送了大卞一根柺杖,又留下了大卞一條右腿。

卞和從“鐵柺李”變成了“段延慶”,但他依然不死心。

等到武王也掛了,文王即位,大卞已經變成了老卞。他又來獻寶了。

文王的“文”字不是白得的,有文化就是不一樣。他不聽磚家說什麼,直接讓人剖開玉石,於是就得到了絕世美玉,用卞和的名字命名為“和氏璧”。

後來,楚王把和氏璧賜給了功臣昭陽。而昭陽在一次喝酒喝嗨了之後,拿出和氏璧曬朋友圈,不料曬完之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了。這個事件中有一個人被誣陷是盜玉者,被抓起來痛打了一頓。後來這個人逃到了秦國,再後來這個人成了秦國的相國。這個人叫張儀。

和氏璧失蹤了一段時間之後,忽然出現在趙國。趙王得到之後,也愛曬個朋友圈。不料,朋友圈裡不一定都是朋友。潛伏在趙王朋友圈裡的秦王相中了這塊寶玉,就要拿十五座城池來換。於是就引出了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最終,這塊寶玉還是輾轉到了秦王手裡,並傳到了秦始皇嬴政這一代。秦始皇命工匠把和氏璧雕琢成玉璽,並命李斯題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至此,和氏璧終於完成了它由普通奢侈品到皇帝身份證的華麗蛻變。此後,它改名叫作“傳國玉璽”,併成為了皇權的不二象徵。

  • 中傳——傳國玉璽歷險記

公元前219年,愛公款旅遊的秦始皇搞了個洞庭湖水上七天樂活動。沒想到搞得動靜太大,驚動了水神,掀起了滔天巨浪。萬般無奈之下,秦始皇把傳國玉璽扔進湖裡。水神沒收了皇帝的身份證,這才收了神通,風平浪靜。

過了幾年之後,有人又拿著玉璽回來獻給了秦始皇。其中的細節無人知曉,不過,傳國玉璽總算是失而復得了。

劉邦大軍攻入咸陽,子嬰向劉邦投降,並把玉璽獻給了劉邦。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王太后大怒,將玉璽扔在地上,磕掉一角。

掉了一角的玉璽也值錢。王莽得到玉璽之後如獲至寶,用黃金補上了缺角,從此傳國玉璽又得了個外號——“金鑲玉璽”。

只可惜,玉璽還沒抱熱乎呢,王莽就被起義軍幹掉了,玉璽又到了劉秀手裡,成了東漢皇家的傳家寶。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老董抵擋不住,一把火燒了洛陽,劫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孫堅攻入洛陽後,在宮中一眼井裡打撈出一具女屍。那女屍脖子上掛了個大吊墜,仔細辨認之下竟是傳國玉璽。

孫堅私匿了玉璽返回江東,中途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殺。其子孫策把玉璽獻給了袁術,以換取一席安身之地。

沒有皇帝的命卻患了皇帝的病的袁術驚喜若狂,真的以為“玉璽在手,天下我有”了,竟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悍然稱帝。不久兵敗身死。

袁術死後,玉璽又迴歸漢室。曹丕篡漢自立,玉璽到了曹魏手中。

再往後三家歸晉,玉璽歸了司馬氏。可司馬懿萬萬也想不到,他有兩個很牛的兒子,一群很彪的孫子,最終卻把江山斷送在了一個很虎的曾孫子手裡。

五胡十六國亂華,傳國玉璽幾經轉手。可那麼多人自稱天子,玉璽明顯不夠用了。怎麼辦?一群辦假證刻私章亂髮小廣告的站出來了:“辦證、刻章,立等可取,比真的還真!”於是,一大批A貨玉璽流入市場。

南北朝之後,隋文帝一統江山,把所有版本的玉璽統統沒收,除了正版的傳國玉璽之外,所有A貨全部銷燬。傳國玉璽終於又恢復了它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

卻不想盛極一時的大隋二世而亡,隋煬帝命喪江都,蕭後攜帶玉璽出逃。演義中上演了一段精彩的“玉璽換蕭妃”的戲碼。這裡簡介如下:

宇文化及勒死了隋煬帝楊廣,劫持蕭妃並攜帶玉璽出逃。諸侯中的瓦崗寨跟夏明王竇建德聽到了消息,於是兩路人馬紛紛埋伏在半路等著劫殺。

程咬金跟羅成在前,殺死了宇文化及並奪走玉璽,回去交給了西魏王李密。而後到的竇建德卻從宇文化及的隊伍中被程、羅二人忽視的轎子裡找到了蕭妃。竇建德計上心頭,如獲至寶。

十八路諸侯返回途中被李唐大軍阻擊,被要求交出傳國玉璽。西府趙王李元霸天下無敵,十八路諸侯無計可施,一籌莫展。竇建德仗著是李世民、李元霸的舅舅,自以為外甥不會搶自己的玉璽,於是私下裡跟李密做了筆交易,拿蕭妃換了玉璽。

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元霸拿下了竇建德,搶了玉璽;李密得了蕭妃,自此沉迷酒色,失去人心。瓦崗眾將離心離德,紛紛出走,李密最終兵敗。

故事雖然精彩,但只是演義而已。史實是蕭後在隋煬帝死後攜玉璽北逃突厥。唐貞觀年間,李靖攻滅突厥,將蕭後迎歸長安,傳國玉璽自此又歸了李唐。

再到唐末,朱溫篡唐,玉璽歸了後梁;李存勖滅後梁,玉璽又歸了後唐。後唐末年,石敬瑭帶著乾爹爹來打幹大舅哥,反正都是乾的,幹誰不是幹!幹大舅哥李從珂被幹壞了,於是點火自焚,陪葬的除了他的后妃跟兒子以外,還有在歷代皇家傳了一千多年的傳國玉璽。

玄武樓一場大火之後,塵歸塵,土歸土,天下歸了石敬瑭那個不要臉的二百五,而傳國玉璽卻自此消失無蹤。

  • 後傳——不要瘋狂地迷戀我,我只是個傳說

世間雖再無傳國玉璽,但之後的一千多年還會有一堆一片的皇帝。沒有了正版的身份證,皇帝難道就是黑戶了嗎?當然不是的。沒有那麼兩把刷子還當得了皇帝?沒有玉璽刻就是了。

從此,五花八門的玉璽層出不窮。有時,一個皇帝手中握有幾塊玉璽,不同場合就蓋不同的戳。

而且,江湖上雖沒有了傳國玉璽,卻一直沒斷了關於它的傳說。宋、元、明、清各朝一再傳出傳國玉璽重現江湖的傳說,卻一再被證明是贗品。

直到今日,仍不時有人提起傳國玉璽的往事,甚至有人像題主這樣探求它的所在。但是,無論傳國玉璽還在與不在,它都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歷史,它與它的故事都伴隨中國歷史走過了兩千多年,並將一直走下去。


叄把刀客


所謂的傳國玉璽,乃秦國宰相題文,由當時著名雕刻家虞金壽在和氏璧上製作完成的一方國印。【戰國策】記載,虞金壽在製作過程中,把修整下來的多餘和氏璧刻了一個玉牌,傳給自己的孫女虞姬,霸王別姬時,虞姬把玉牌投入烏江,化彩橋一座,兩人一馬,奔馳而過,遠離紅塵。坊間傳說,當年和氏璧餘料刻成的玉牌,在1958年重修烏江時出土,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傳國玉璽最後一次現世是在清朝,被和紳藏於府中,和珅說,和氏璧是他們老和家的玉,是物歸原主。雖然傳言袁世凱稱帝時從和珅後人手中天價買回傳國玉璽,被鑑寶那幫專家說是高仿。袁世凱氣死。

1939年,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一個白髮飄然的老人坐在樹下。老人複姓夏侯,乃光緒皇帝貼身侍衛夏侯遠的第四代孫。夏侯老人雙目有神,精氣內斂,一看便知是位內家高手。簡單的行囊,手中提著一根黝黑的鐵棒。

夏侯老人一路展轉,從河北滄州來到山西。當年其祖臨危受命,光緒帝駕崩前,把傳國玉璽交付給夏侯遠說,大清氣數已盡,此印乃華夏之物,當屬華夏,望傾力保護,獻於後世王朝……。夏侯遠不負使命,幾代人默默守護華夏之寶。

夏侯老人離開家鄉滄州,一路西行,傳國玉璽在他行囊中依然安好。老人抬頭看了一眼夕陽,微風吹起他額頭一縷白髮,眼中隱約閃出淚花。滄州落雁灘一戰,日軍出動五百忍者,夏侯家十三名兒郎,拼死護寶,突出重圍的四人,也在日本忍者一路追殺中,僅剩夏侯老人一人。

月色下的雙峰山,老人手持鐵棒,面對十八個忍者,寂靜過後,十八忍者同時出手。老人手中鐵棒化成翻騰的烏龍,三個忍者倒下了……。老人看著面前躺著的十三具忍者,血從左腿的傷口一滴滴流出,五個忍者再次圍上來時。遠處傳來一聲冷笑,五道光華射向忍者,一個僧人瞬間出現在老人面前。

夏侯遠師出五臺山,此刻出現的僧人玄弘禪師,也算是夏侯老人的同門。玄弘救走夏侯老人,從此夏侯老人隱居亂世,據說為了國寶的安全,傳國玉璽被埋在山西一個小寺廟內。


用戶3892928207086


按系統要求,為領域認證做答:

傳國玉璽,顧名思義,是傳國的最重要寶璽。皇帝只有擁有了他,才具有做皇帝的正統合法身份。

民間有句戲言:做官丟了印,不如回家拾大糞。可見不管是官或是帝,一旦失去了印、璽,其身份將不被承認。試看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

據說他本是戰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發現的寶玉,故稱和氏璧。後至趙國,秦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得此寶,藺相如聰明機智,才有了後來"完璧歸趙"的成語。


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後,稱始皇帝,命丞相李斯把該玉雕為一方傳國玉璽,上書大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一世、二世……萬世傳下去。故稱傳國王璽。

但秦二世而亡,該璽在之後的傳續中也時隱時現。

一,西漢未年,王莽篡漢,逼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玉璽,王政君氣不過,將璽砸向王莽,結果毀了一個角,後人以黃金補齊。


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攻入皇宮,掌璽太監將璽投入宮中井中,被東吳孫堅打撈走後,以此璽做抵押,借得三千精兵,從此開創了幾十年的基業。

三,玉璽最後露面是在五代時期。朱溫滅唐得此璽建後梁,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最後一位掌璽的就是後晉末帝李從珂。

公元936年,有名的兒皇帝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和后妃投火自焚。從此傳國玉璽沒了下落。

有人說,當時已毀於大火中,也有人認為可能埋藏於洛陽舊皇宮的某處。千年來,一直沒有音訊,實在可惜。


晚亭與落霞同暉


傳國玉璽,其實就是塊能代表皇帝是正統的石頭。我們看到的這枚玉璽其實假的傳國玉璽。

歷史上說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製成,大家都不否認吧!據傳是秦始皇叫李斯題的字,李斯用了蟲鳥篆字寫了8個字:“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然後由玉工孫壽雕刻在玉石上,印璽四周環刻“雙龍戲珠圖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線(代表大海)、雙邊(內邊線較細、外邊線較粗)。

傳國玉璽一直被皇帝們所追寵,但自公元936年,後唐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自焚,傳國玉璽就在歷史上消失了。以至於明朝建立時,由於沒有傳國璽,朱元璋還命人做了一枚皇帝玉璽。

其中有兩個有記載的證據,讓人們知道為什麼現在的這枚玉璽是假的。

1.漢孝元太后王政君保管著傳國玉璽,她是王莽的姑姑,王莽造反時,叫她拿出來,結果王政君摔了玉璽,掉了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黃金補上了這個角。

2.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之後,得到了傳國玉璽,令人在背面刻了七個隸書小字“大魏受漢傳官璽。”

如今,故宮博物院裡的傳國玉璽大家都知道是很完整的,顯然它是假的了!而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中國,就算真的傳國玉璽出現了它也沒有什麼價值,頂多也就是個價值很高的文物罷了!


從小愛歷史


所謂玉石玉石,玉這玩意兒本來就是一種石頭,只不過由於這種石頭非常少見以及被人為賦予它具有特殊意義,所以價值才遠超普通石頭。

最著名的玉石可能就是見於中學教科書當中的和氏璧了,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這裡就不贅述了。筆者想說的是,當年的和氏璧,剛剛被發現的時候就是一塊尋常可見的大石頭,這石頭在沒有得到任何特殊賦予的意義之前,一連數個楚國的玉匠都拒絕認可它是一塊美玉。最後在發現者的一再堅持下,玉匠們這才發現它是一塊美玉,統治者大受感動,也正是由於這位發現者這種不棄不離的精神,這塊石頭被賦予和氏璧的名號。

這塊和氏璧後來被雕刻成了玉璽,這就是著名的“傳國玉璽”,傳國玉璽最先由大秦帝國雕刻,當時是由大秦丞相李斯負責雕刻,這就給他賦予了另外一層國家層面的特殊政治意義了。

我們可以這麼講,成為傳國玉璽後的這塊和氏璧已經不僅僅是一塊玉石了,它代表著皇權,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合法性。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這個傳國玉璽,他有很多特徵,比如說,上面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上紐交五龍,這些都是作為傳國玉璽的重要特徵。

此後,這塊傳國玉璽歷經戰亂,所有的統治者都對他非常的渴望,歷代統治者都以得到它為榮,失去為恥辱。原因比較簡單,那就是因為之前秦始皇給這會傳國玉璽賦予的正統意義,所以正是在這種心理活動下,這塊石頭陰差陽錯的算得上是整個中國封建史的見證者了。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歷代統治者都希望得到他,而不希望別人得到他,這一方面促使他成為了見證幾乎整個封建時代的一件國寶,另一方面也讓他的命運變得十分的坎坷。

當年漢代建立之後,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雙手奉上,因此,傳國玉璽被牢牢地掌握在西漢皇室手上,但是,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幾乎毀掉了這塊國寶,當時的王莽逼迫皇太后把玉璽交給他,皇太后不堪其辱,當場將這塊玉璽往地上一摔就立刻摔掉了一塊。事後王莽看著摔壞了一角的玉璽,也是很尷尬,於是派工匠用金子補上了這個角,自此,傳國玉璽又有了一個新的重要特徵——金鑲玉。

得到了被修復完成後傳國玉璽的王莽,卻並沒有同他所設想的那樣,沒有所謂的既壽永昌,他的腦袋被人砍了之後,作為戰利品一直被收藏在東漢的皇家庫房裡面。


由此可見,所謂得玉璽者得天下,所謂受命於天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戲而已。然而,統治者並沒有就此覺悟,依舊對著傳國玉璽頂禮膜拜,東漢依舊將傳國玉璽看的非常重要,直到東漢末年,玉璽被孫堅奪得,之後又輾轉到了淮南袁術手裡,元素和王莽一樣,總覺得得玉璽得天下,總覺得得了這個傳國玉璽,自己就應該順天命成為所謂的皇帝了,然而,它僅僅只是一塊普通的玉石而已,所謂這種特殊的正統含義,往往是由秦始皇(或者其他明君)這個人賦予它的,它不能賦予一個人帝王的意義,若有人將這二者搞混,那將萬劫不復,於是,袁術敗亡。

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是後人復哀之。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他最後一次有記載的出現,便是元朝皇室北逃過程中將它攜帶。據說後來被皇太極得到,但是終究是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不得不從國寶角度來說非常令人嘆息。


不過這裡我大膽猜測下,最後一次記載是為元朝皇室所攜帶而走,所以如今如果還存在的話,或許也是在蒙古方向了,畢竟被皇太極得到也只是傳言。一般元朝皇室死後會被埋在一個叫做起輦谷的地方,這個地方方位在哪?如今沒人知道。或許什麼時候能找到這個起輦谷,玉璽或許就有可能在那裡了。不過這只是個人猜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