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有哪些事情的發生,看起來很荒謬,但是事實上是很合理的?

不才講史


國軍只有430萬,為什麼3年期間被殲滅了800萬?

戰爭史上有個非常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我方殲敵數量比對方總兵力還要多。典型例子是,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總兵力是430萬,但三年內戰打下來啊,居然被殲滅了800萬。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兩個數據都是真的。

解放戰爭,一般說的是從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發生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一場真正,這場戰爭是中國人民推翻國民黨暴政的正義之戰,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大決戰。

解放戰爭初期,雙方的實力對比是:

國民黨方面:86個整編師(軍),248個旅(師),約200萬人,非正規部隊約74萬人,特種兵36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部隊、軍事機關和院校約101萬人,總兵力約為430萬人。

共產黨方面:總數約為127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1萬人(計有24個縱隊及相當於縱隊之師、11個旅及相當於旅之師),地方部隊66萬人。

這些都是國共雙方公認的數據,毫無疑義。

具體在某一戰場上,解放軍最強的東北戰場,國共雙方最初兵力三比一;其他戰場兵力對比可想而知。

430萬vs127萬,國軍為何會被殲滅800多萬?解放軍傷亡總共有多少呢?

解放軍給出的數據是,全體指戰員負傷104萬人,犧牲26萬人,失蹤或被俘19萬人。而國民黨方面給出的每次戰役戰役數據,如果相加,殲敵人數超過了10億。很明顯後者完全不可信。

對於解放軍的殲敵數量,一般來說有三種流行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共消滅國民黨正規軍554.247萬人,非正規軍252.888萬人,總計殲敵人數為807.135萬人。第二種說法則把國民黨收編的各類土匪算進來,總殲敵人數達到了1065.8萬人。第三種說法則是消滅國民黨正規軍5542470人、非正規軍2528880人。以上兩項總計為8071350人。

總體來說,解放軍殲敵數量為800多萬,這一統計數據是比較完整的。

為什麼解放軍殲敵數量,遠遠超過了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原因有三:

1,非正規軍數量可觀。

前文中提到,國民黨的430萬軍隊,包含了正規軍、非正規軍和各類軍事部門。但是國民黨在後期損兵折將,通過金錢收買了很多土匪、重建了很多地方民團。比如臭名昭著的還鄉團,就是這種類型。這些非正規軍,其實也被算入了殲敵數量中。

2,國民黨軍隊建設一直在進行,新兵補充快。

與解放軍作戰的,其實並不只是前線的430萬國民黨軍隊,還有國民黨控制下的龐大財政經濟體系和3億多人口。戰爭前期,國軍後方一直在整訓軍隊、補充武器彈藥。比如有名的74軍,兩次被全殲,兩次重建。淮海戰役中被殲滅的黃維兵團、孫元良兵團,都在胡璉和孫元良指揮下重建了。

3,存在很小的一部分重複計算。

國民黨軍隊中,有向解放軍投誠63萬餘人,起義和接受改編114萬餘人。被俘人員中,有280萬加入瞭解放軍。可是,也確實有一部分頑固不化的國軍死硬分子,在被俘後逃跑,在起義後叛逃。長沙起義中,陳明仁兵團10萬人有6萬人在白崇禧蠱惑下叛逃,間接釀成了著名的青樹坪戰役和衡寶戰役。

解放戰爭中,弱小的解放句軍面對的僅僅是430萬的國民黨軍隊,所以一開始"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其實收效不大,敵人補充很快。隨著戰略大決戰的展開,越來越多國軍被成建制全殲,這才造成了國軍戰鬥力整體下降,一潰千里。

這就是國軍只有430萬卻被殲滅了807萬的真實原因,看起來難以置信,但這是歷史事實。


歷史知事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2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的野戰部隊一下子從九個縱隊減少到四個縱隊,總兵力驟減了10萬人左右。而這種減少既不是部隊調往其它解放區、也不是發生了戰鬥損失,居然是晉察冀軍區主動進行的軍隊復員所致,是不是感覺有些匪夷所思?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

與此同時,蔣軍卻在積極向四處運兵備戰,有記者告訴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將軍,說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都看見蔣軍正在招兵買馬以擴編部隊。如此,八路軍實施的裁減軍隊員額、安排官兵復員等做法,其行動之迅速和規模之龐大,讓那一刻的歷史顯得有些荒誕,在今天看來甚至有些荒謬。

實際上,這個現象的出現是有深刻歷史原因的,在重慶談判的《雙十協定》簽署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又派遣馬歇爾作為特使來華,監督和調解雙方的執行情況,一時間國內和平口號甚囂塵上。為此,延安方面對和平民主建國也表現出較大的誠意,同意並簽署了《關於軍隊整編之基本方案》。



根據這一方案,八路軍、新四軍將被縮編為12軍36個師的規模,而當時的我軍主力部隊已經發展到120萬人以上,因此延安給各解放區下達了縮編復員指標:在三個月內至少將部隊數量減少三分之一,第一階段復員人數將達到24萬人。當然這個命令也在幹部戰士間引發了思想混亂,他們無法在未來究竟“戰與和”之間做出準確的政治判斷。

在之前的1945年10月,經過整編的晉察冀軍區部隊已經擁有野戰軍219000餘人,地方武裝104000人(民兵不計在內),合計正規軍總兵力約為323000餘人。因此,按照延安關於部隊規模縮編三分之一的命令,復員10萬人的數字又是合理的,這也是特殊時期的一次特殊行動,儘管許多幹部戰士對此大為不解。

(馬歇爾來華)

內心充滿矛盾且不太理解的還包括聶榮臻司令員,面對表示置疑的部下他這樣解釋到:“我也有矛盾,一面擔心內戰又起,一面又看見中央的決心很大,蔣軍不能打下去,美國也不支持他打下去,那就按中央的決心辦吧”。而事實證明,晉察冀軍區的裁軍復員工作,極大影響了後來與孫連仲(第十一戰區)和傅作義(第十二戰區)等敵軍的作戰行動,造成兵力嚴重不足。

另外一邊的蔣軍雖然也公佈執行了“復員計劃”,然而卻是採取了掩人耳目的“稱謂縮小,人馬照舊”之辦法,將抗戰時期的集團軍名義上縮編為整編軍(或綏靖區)、步兵軍名義上縮編為整編師、步兵師名義上縮編為整編旅,其實是換湯不換藥,除了藉機裁撤了一些雜牌軍外,其嫡系部隊編制兵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充實了。

(聶榮臻、肖克與馬歇爾)

比如我們熟知的第74軍1946年夏季縮編為“整編第74師”後,部隊人數不降反升,從30000餘人達到了32000餘人的規模,如果有時間完成三個整編旅九個步兵團的調整,其總兵力將達到38000人以上,完全超過晉察冀野戰軍一個野戰縱隊的人數。雖然該師還沒有完成擴編即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消滅,但是蔣軍“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已經昭然若揭。

更有甚者,遵照蔣某人“機密甲9269號手令”的要求,蔣軍各嫡系部隊在整編過程中都直接要求增加兵員,例如第3軍擴充了9036人、第16軍擴充6958人、第30軍擴充6875人、第92軍擴充7305人、第94軍擴充6922人。

(主持整編的陳誠)

同時假意宣佈對55000名軍官和150萬名士兵實行“集團轉業”,而實際上是把這些裁汰官兵全部改編為仍然具有作戰能力的“兵工建設總隊”,即便如此,到中原解放區被圍攻之時,蔣軍仍然有30個軍的龐大部分連虛假的整編都沒有進行。

隨後爆發的戰爭事實證明,我軍此番充滿誠意的的大規模復員,嚴重影響了戰爭初期的作戰能力,晉察冀軍區在大同戰役、集寧戰役和張家口戰役中,都出現了兵力不敷分配的情況,一度造成戰場被動。而圍繞裁軍、整編過程中發生的這一系列事件,也充分暴露了南京政府“假和平、真備戰”的虛偽嘴臉,使其進一步喪失了公信和民心,儘管初始兵力佔據絕對優勢,仍然在三年時間裡被徹底擊敗。


度度狼gg


戰爭史上發生的看起來很荒謬,但是,事實上很合理的事情還是有很多的。我們說一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這種事情吧。

我們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場十分著名的戰役叫做孟良崮戰役。

可以說張靈甫發動的這一次戰役,就是看起來十分荒謬,但是,事實上有很合理的一場戰役。

為何我們說這個戰役比較荒謬呢?

原因就是張靈甫在發動戰役之前,他竟然沒有去實地考察。看看孟良崮到底是什麼山,在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他就悍然發動了這場戰役。

結果最終張靈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師的滅亡,也有這件事有關係。

因為山上沒有水,沒有吃的東西,這就表明他們不可能打持久戰的,若是無沒有援軍到來的話,等待他們的就是死路一條。

那麼,為何又說他發動這一場戰役又十分的合理呢?

原因就是張靈甫帶領的七十四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呀,他們擁有最為先進的武器設備,還有七十四師都是身經百戰的士兵。

在張靈甫看來,自己打這個仗肯定是可以勝利的。畢竟自己具備了華野軍不具備的優勢。

況且他們用的計策,本來是想先把粟裕的華野軍給引誘到孟良崮,然後在和其它國民黨的大部隊,把粟裕的華野軍團團給圍住,最後把華野軍予以殲滅。

可以說這個計劃是天衣無縫的,正是因為如此,張靈甫才敢發動孟良崮之戰的,因此這樣看來,這個戰役的發動也是十分的合理的。

可是,張靈甫遠遠沒有想到的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軍,他們的戰鬥力真的是太強悍了,強悍到他們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另一個令張靈甫沒有想到的是,他等待的國民黨大部隊的援軍,遲遲沒有到來。直到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全部被消滅,國民黨的軍隊還是沒有來。

沒有想到自己的盟友是如此的不給力。

在這種情況下,張靈甫以及他帶領的七十四隻能等待死亡了。

所以說孟良崮之戰的發動,對於張靈甫來說就是一件看似荒誕,但是事實上很合理的一場戰役。

不得不說他們之所以失敗,就是失敗在對細節的把控不準上。


漢史趣聞


公元379年,前秦苻堅發兵十萬猛攻東晉襄陽城。東晉拼命死守,最終襄陽失守苻堅獲勝。而離奇的是,苻堅攻打襄陽居然是為搶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就是釋道安。苻堅攻下襄陽如願以償。現在看來這場戰爭實在是無法理解,但是在那個時代佛法和精通佛法的高僧是極受推崇的。釋道安是東晉人,東晉皇帝都是他的信徒。苻堅知道要是禮請東晉肯定不允,所以就發兵去搶了!


用戶一個人


國共內戰就是看起來很荒謬,幾十年後,當時的對手們,以及對手的孩子們也已經基本離開人世後,大家才逐漸理解了。

1927年,蔣介石突然發佈清黨命令。這是我知道這件事以來,一直無法理解的一個問題。北伐剛剛打到上海,各地軍閥還實力強大,蔣為什麼如此不顧一切的要打擊當時還實力非常弱小的共?共根本不可能對當時的蔣構成執政威脅,甚至還有很大的幫助。

直到蔣的日記被公開,人們才知道,這種“堅決反對共,決不允許共在中國生根發芽”的意志,竟來自於很多年前,他被孫中山委派,到前蘇聯的一次訪問。那次訪問後,他就堅定了對共的反對。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內戰在雙方都堅定的意志下再次爆發。這就更讓人困惑不解了。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國軍雖然敗多勝少,但優勢仍然很明顯。尤其是在美國要消耗自己大量的二戰武器儲備後,被美軍武器裝備了的國軍反倒速敗。特別是淮海戰役,從兵力、訓練、武器裝備等等條件看,就算是打敗,也不應該如此一敗塗地啊!正如電影裡的一句臺詞說的那樣,“就算是一群豬等著被宰,也不應該如此的不堪”。

我記得陳毅元帥說過一句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早就聽過這句話,可我就是不理解,怎麼也不明白,這是為啥呢?為啥兩年前的抗日戰爭裡就從來沒有這樣的事?為啥只過了幾年而已,同樣的一群人,卻做出了完全不一樣的事?

直到幾年前,聽過清華秦暉教授的對“土改”問題的分析,我才終於明白了,原來新的土地政策,目的是為了戰爭,並很快就清晰地體現了出來。血腥的土地政策,把依附於土地的農民捆綁在了戰車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怕槍林彈雨,我也不得不衝向前方。最後,竟然是武器裝備優勢方面臨著彈盡糧絕,劣勢方則兵強馬壯,兵源補充、後勤補給、消息傳遞、士兵作戰意志,所有的戰爭因素,都倒向瞭解放軍。可以說,這不是兩軍之戰,而是一軍與全民之戰,焉能不速敗?


何處是家鄉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德國之外,他所謂的盟友基本上都不太靠譜。尤其是其中的意大利,在二戰戰場上簡直是搞笑的,別說連那些強國,就是連弱國埃塞俄比亞都打不過。

很多人就想以德國的實力,幹嘛要找這麼一個垃圾的盟友,找一個強大的盟友,豈不是勝算更大。但事實上不是德國不想找強力的盟友,而是根本找不著。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可謂是任人宰割也賠了巨量的賠款,在當時,真正的強國都是圍繞在英國和美國身邊,德國想把他拉過來到自己這一陣營中,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事實上,意大利當時也算列強之一,已經可以算是德國能夠拉來的最強力的盟友之一了。當然德國還有另外一個比較強力的盟友日本,不過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關係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雙方之間根本就不怎麼配合。德國曾經還想把中國拉入到他的陣營中去,只不過因為日本和中國交戰,最終德國不得不在中國和日本之間選一個的時候,比較弱的中國自然就被拋棄了。

事實上二戰的時候德國雖然威風凜凜,但是他的境況並不好。別的不說,想找一些強大的盟友都很難,在一戰的時候也只不過找了奧匈帝國土耳其這些不怎麼靠譜的盟友,到了二戰之後依然是如此。所以盟友的不給力註定了德國只能夠單打獨鬥,在這種意義上,說德國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註定了會失敗。不是德國不想找強大的盟友,而是那些強大的盟友,根本就不會投靠德國。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解放軍越打越多。

1947年,為了應對國民黨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解放軍成立了西北野戰軍,總人數達4.5萬人。面對胡宗南15個旅14萬大軍的進攻,毛主席主動撤離延安,轉戰西北。解放軍開始和胡宗南“打游擊”了。

經過一年多的運動戰,西北野戰軍雖然傷亡42970人,接近開戰前總兵力。可是,西北野戰軍總兵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翻了一倍多,達到了95000餘人。那麼,解放軍的兵力從哪裡補充的呢?

等到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向軍委彙報自己手下現有軍隊情況之時,曾這麼說:(我來總結下)

我部7個軍又2個騎兵師,共有士兵95000餘人。一、二兩軍各師兵力最多,一個師也就7000人。其它各軍每個師不到5000人。除了兵力不足的問題外,我軍80%為俘虜兵(解放戰士)!最厲害的是,不只是普通士兵中有俘虜兵,排班一級指戰員也大都是俘虜兵:班長基本上都是俘虜兵,排長、副排長一級有一半是俘虜兵。。。。

彭老總的兵,都是胡宗南送過來的。。。西北野戰軍80%的兵,都是南方人。而且,解放軍俘虜國軍的過程大都很簡單。

例如:三五九旅有一個小戰士,就曾孤身一人抓了三十多個俘虜。當時,他就是揹著槍沿著公路走,見到國軍士兵就招手:“同志們,不要怕,集合了,我們歡迎你們。有槍的自己送過來。”有槍的,就把槍機拆下來交給解放軍小戰士,然後揹著槍跟他走。被俘的戰士還要輪流幫小戰士喊話,“我是原某某部隊的,在哪裡解放的。不要怕,解放軍優待俘虜,歡迎你們。”

看似很荒妙,其實,也能理解。

解放軍當時並不比國民黨富裕,吃穿都是問題。所以,俘虜兵能夠融入解放軍,並不是因為待遇好。相反,這些俘虜兵到解放軍隊伍以後,吃得苦更多。因為,解放軍的後勤比胡宗南還差,經常餓肚子。

但是,解放軍會搞思想工作。

俘虜兵來了以後,先搞“訴苦”:訴說舊社會的苦,訴說國民黨的苦,訴說地主欺壓窮人的苦。然後,再“三查”,派出頑固分子。最後,講講我黨的奮鬥目標和土改政策。

俘虜兵只要是窮人出身,馬上就會加入解放軍。

當然,俘虜兵能夠被融合,還因為解放軍執行“官兵平等”的政策。解放軍雖然物資緊缺,經常吃不飽。但是,各級黨員幹部也都一起餓著肚子。你士兵三天沒吃飯,上面的師長也沒吃,你還有怨言嗎?

正是這種優良的作風,讓俘虜兵很快融入解放軍,並有了集體的榮譽感。這就能解釋,為什麼這些士兵在國民黨那邊,戰鬥力就不行。而到了解放軍,就成了勇猛無敵的戰鬥英雄。

例如,率先攻入南京總統府35軍,就是在濟南戰役起義的國民黨軍吳化文部。

還有,解放軍第50軍,原來是滇軍60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也是立過功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的萬家嶺大戰中,薛嶽帶領的中國軍隊,打的日本106師團不得不用飛機往戰場上投放軍官,就是一件看似荒謬,但是,事實上有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說這個事情十分的荒謬呢?

原因就是戰場上正在激戰的雙方,是很少或者幾乎就沒有出現過,用飛機直接向戰場上補充兵力這個說法的,更何況是補充軍官了。

但是,日軍卻這樣腦洞大開的做了。

事實上他們從飛機上投放下來的軍官,基本上還沒有落下來,很大一部分就被擊斃了。還有一部分落下來的,也不可能落到日軍的戰場上。

落到我軍戰場上的要麼俘虜,要麼擊斃。

正是因為如此, 所以這件事看起來十分的荒謬。這哪裡是補充兵力呀,這明明就是直接來送死的呀。

可是,日軍偏偏就這樣做了。

那麼,日軍為何要這樣做呢?

就是因為他們被薛嶽的軍隊給包圍了,而且日軍的傷亡十分的慘重,若是戰役在持續幾個小時,日軍106師團,就有被殲滅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總部不得不下命令,無論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都要把106師團給救出來。

要知道當時在戰場上作戰的日軍,基本上就剩下士兵了。我們都知道,打仗的話軍官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若是一支軍隊,沒有了軍官,他們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面對這種情況,日軍只好通過飛機來向戰場上投放幾百個軍官的方式採取自救。

只有這樣,若是投放成功了,他們還有活下去的希望,若是失敗了,也算是他們盡力了。

所以日軍這樣做,似乎又是很合理的一件事。

我們都知道,最終薛嶽帶領的中國軍隊,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取得了萬家嶺大戰勝利,史稱萬家嶺大捷。

可以說這一次戰爭中,發生的日軍向戰場上投放軍官的行為,就是看起來十分荒謬,但是事實上很合理的一件事。


史學達人


解放戰爭時期,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全部給殲滅,就是看似一件很荒謬,但是,事實上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為何要這樣說呢?

因為當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距離國民黨的大本營,也就是劉峙駐守的徐州集團僅僅只有五十里地呀。

打仗的話五十里地,應該不算是距離了。

等於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在國民黨大部隊門前,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殲滅的。

那麼粟裕是如何做到全殲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的呢?

本來黃百韜知道自己不是粟裕的對手,因此,他在知道粟裕向自己靠近的時候,他就對蔣介石說,要帶領著自己的兵團,就找徐州的劉峙。

這樣大傢伙在一起,有事好商量。

蔣介石也同意了,但是,需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等連雲港的一個軍,和黃百韜混合之後,他們在一起撤退。

就是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浪費了黃百韜的兩天的時間。

好不容易把連雲港的兄弟們給等來了,黃百韜帶著他們趕緊逃,但是,在逃走的過程中,他們來到運河邊上,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

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搭渡河的浮橋。

你說這種情況下,沒有浮橋幾十萬大軍,怎麼可能過得去呢?

若是現在在搭浮橋,肯定沒有用了。畢竟時間不允許呀,於是,黃百韜不得不放棄逃跑的計劃,他只能在原地構築工事,等待和粟裕的華野軍一戰。

可以說沒有搭浮橋這件事,就導致了黃百韜的敗北。本來這就是一件小事,但是,黃百韜考慮不周,導致了他自己的失敗。

當戰役打響之後,黃百韜沒想到華野軍的戰鬥力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強大。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粟裕的華野軍圍殲在碾莊一代。

劉峙知道黃百韜被圍之後,也派了兩個兵團來援助黃百韜,但是,面對粟裕華野軍的強大火力,他們始終突圍不過去。

在這種情況下,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最終被粟裕的華野軍給殲滅,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說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之所以會被殲滅,就是一件看似比較荒謬,事實上十分合理的一件事。

.


不才講史



以前一次寫淮海戰役講到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經蕭縣,永城,渦陽,蒙城到阜陽一線南逃時,被解放軍在蕭縣到永城的大道上追上幷包圍。有人看到這裡,馬上表示我是胡扯,蕭縣在徐州西面,既然是南逃蚌埠,為什麼會往西面走,這不是荒唐嗎?

其實一點都不荒唐,因為事實就是如此,蕭縣在徐州以西沒錯,但從徐州出發,經永城到渦陽,蒙城,然後到阜陽,再從阜陽轉到蚌埠,這就是杜聿明當時設計好的逃跑路線,而且按照原計劃,是要在五天之內從徐州趕到阜陽,所以部隊只攜帶五天油料個糧彈物資,到阜陽之前不補給,到阜陽後再統一補給。

蚌埠在徐州南邊,這也是事實,而且有鐵路相通,這也沒有問題。如果要最快速度從徐州撤退到蚌埠,走鐵路當然是最方便的,而且這段鐵路並不長,是最便捷的。杜聿明當然也知道這一點,那麼他設計的逃跑路線為什麼不走鐵路,卻要繞遠路去向西走一段,然後向南折,到阜陽後再折而向東,到蚌埠呢?


這當然是因為徐州到蚌埠的鐵路當時已經被解放軍切斷了,而且徐州南邊有華野的強大阻援部隊,杜聿明衝不過去,如果能衝過去,不僅可以最短時間內到達蚌埠,而且還可以順手解了黃維之圍。到問題就是,解放軍中野部隊已經攻佔了宿縣,切斷了鐵路,並且有強大阻援部隊一直在徐州以南與杜聿明集團的部隊對戰,以防止他解救黃維兵團。

杜聿明再做徐蚌會戰計劃的時候,難道不知道宿縣的重要性嗎,為什麼沒有派部隊固守宿縣,保持鐵路暢通呢?網友夢想到的,杜聿明當時當然也考慮到了,而且也確實派了部隊負責保障鐵路交通,因為預定的會戰是以徐州為前線,以蚌埠為後方的,保持兩地之間的交通暢通和安全當然是毫無疑問非常重要的,而且承擔這個任務的就是剛從中原戰場調來的孫元良兵團。

所以孫元良兵團一路風塵僕僕從鄭州趕到蚌埠,然後又奉命北上駐守宿縣,任務就是保證鐵路線的交通安全。但沒想到會戰還沒開始就出了狀況。首先是黃百韜兵團該內來得及撤退到徐州,就已經唄華野追上並且包圍在了碾莊,已經撤退到徐州的李彌和邱清泉兩個兵團只好又去救援黃百韜兵團。


其次就是這時候張克俠何基灃突然起義了,導致徐州城防空虛。按照原定的計劃,應該是李彌和邱清泉兩個兵團東援黃百韜兵團,馮治安兵團駐守徐州,擔任城防。但是這時候張克俠和何基灃突然起義了,馮治安剩下的部隊劉峙也不敢信任了,趕緊南調蚌埠,馮治安回南京接受審查,徐州城防一下子空了。劉峙於是緊急命令孫元良兵團北上徐州,接替暫時由李彌兵團種抽調出來擔任城防的部隊,以便李彌兵團能夠全力東援。

在孫元良兵團北上徐州時,解放軍的地方部隊就開始在宿縣以北地區攻擊孫元良兵團的部隊,但是孫元良兵團的部隊仍然按計劃北上徐州,宿縣則按照當時的命令,應該由南線的劉汝明派部隊接替宿縣的防禦。但是李延年在把這個命令傳達給劉汝明的時候,劉汝明表示,他也是剿總副司令,李延年也是,憑什麼要聽李延年的?所以中野部隊佔領宿縣的時候,宿縣沒有國軍部隊防守,非常順利。

正是因為鐵路線被切斷了,宿縣被解放軍佔領了,所以之後國軍只能以更小的固鎮作為重要據點開防禦,宿縣好歹是縣城,固鎮只是和小鎮,各方面的情況當然都不一樣了。所以,黃維最終再決心突圍的時候,只能向固鎮方向突圍,而增援黃維兵團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也在固鎮附近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阻擊。這樣,如果杜聿明集團直接南逃,劉無法通過宿縣了,只能選擇沒有敵情的向西迂迴の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