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燕國為何一直不能強大?

珂夢歷史人文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魏國、楚國、齊國、燕國、韓國、趙國;這七國中,魏國是第一個霸主國,秦國、齊國曾並稱東西霸主,楚國一直是大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強大曾是唯一能夠對抗強秦的國家,只有韓國、燕國一直沒有強大。

韓國的原因好分析,地域小,人口少,地緣政治惡劣,是天下嚥喉,處於四戰之地,四周強國對其虎視眈眈,向西抵抗秦國東進之路,也阻礙魏國,楚國和齊國爭霸活動,韓國受到四方牽制,國力一直強大不起來。我們來看看燕國為何不能強大?

燕國是西周時期最早的諸侯國之一,其立國時各方面的實力都遠超於秦國,導致燕國不能強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燕國因循守舊實行迂腐的王道統治,在制度上不思進取,這與齊國的吏治統治,秦國的法治統治相差甚遠,燕王噲竟然將王位禪讓給大臣子之,可見迂腐到什麼程度。

其次,燕國國君失敗的外交策略,使燕國國內發展陷於被動狀態,反覆無常的邦交策略,先是和弱國合縱抗秦,後又與秦國連橫對付中原諸國;燕國的邦交毫無戰略性,更多的是為私仇考慮,例如,燕國對齊國有私仇,死咬齊國不放,樂毅聯合五國伐齊,本來一鼓作氣能滅掉齊國,但燕國因固守王道傳統沒有趁機滅掉齊國,反而後來被齊國咬了一口。

此外,燕國對自己的鄰國趙國也採取鄙視的態度,當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國君沒有想到唇亡齒寒這個道理,沒有把趙國當作阻擋秦國的屏障,當趙國滅亡後,燕國離亡國也就不遠了。燕國眼中只有大國,秦強跟秦混,楚強跟楚好,齊強也依附齊國,但哪一方關係都不牢固,每次合縱連橫時,燕國都得不到實際的利益,還得罪不少大國,就這這種夾縫中生存狀態,燕王卻自得其樂。

再次,燕國懷有濃厚的貴胄情節,它與秦國統一天下的出發點完全不同,燕國反對大一統國家,嚮往西周時期那種諸侯國的狀態,想回到西周老牌諸侯國那種自豪感,這就是沾沾自喜的貴胄情節,正是這種思想情節下,燕國總是在墨守成規,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改革、變法創新發展之路,燕國怎能不敗。


資深人士說文史


在戰國七雄當中,燕國算是最為正統的諸侯國。趙、韓、魏時通過三家分晉竊取了晉國的土地,齊國是通過田氏代齊取代的齊國,楚國則只是一個子爵,秦國在東周之初才被封為諸侯。

因此,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燕國都不至於弱小到如此地步,那麼到底是什麼制約了燕國的發展,使得燕國一直無法強大呢?

地理位置的因素

西周分封之初,為了通過分封宗親開疆擴土,周王室將許多的王室子弟分封在當時的邊疆地區,燕國就是其中一位。

燕國的始祖是燕召公,在當時是權力十分大的存在。而燕國的位置就在當時的最北方。那裡不僅十分寒冷,而且多山脈,少耕地。這在春秋戰國那種生產力水平低的時代,是十分致命的。

在當時,兩個國家之間的國力比拼,其實沒有那麼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產量。而這一點恰恰就制約了燕國的發展。最為要命的是,燕國的北方還時常受到戎狄的影響,使得燕國的發展受到了許多的制約。

另外,燕國一直被兩個大國夾在中間,受盡欺侮。春秋之時,燕國兩側是晉國和齊國,兩個老牌大國。而到了戰國時代,燕國兩側則是趙國和齊國,同樣是兩個大國。

這兩個大國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燕國的發展。

燕國外交政策的反覆無常

秦昭襄王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是因為秦國的強大。燕國如此弱小,其外交政策就應該是交好趙、齊兩國,而不是一味的在後面撿便宜。

長平一戰,趙國被秦國坑殺了數十萬趙軍,實力下滑嚴重。此時的山東六國,應該已經意識到了恐懼,並與趙國一起合縱抗秦。

有的國家確實是這麼做的,比如楚國和魏國,他們在邯鄲之戰中支援趙國,並大敗了秦國,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但是很顯然,燕國就沒有這種覺悟。公元前251年,燕國聽說趙國長平之戰中遭到重創,決定派兵攻打,結果沒打過,被廉頗大敗,只好求和。

燕國的這種外交政策,註定了其無法成長為大國。

燕國沒有進行過變法

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強兵富國,紛紛開始裡變法活動。魏國有著名的李悝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齊國有稷下學宮,而燕國僅僅只是在燕昭王時期強盛國一時。另外,燕昭王時期燕國的強大,更多的是因為燕昭王的賢明領導,而非燕國的政治改革。

這在局勢複雜的戰國時代,是十分不利的,這也是燕國一直無法強大的原因。

結束語

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之前,軍事力量孱弱,趙武靈王深感痛心,才決心改革。就是這樣的趙國,燕國也打不過。可見燕國,有多麼的弱小。


小云軒談史


大家好,我是調侃君。歷史問題我來答。

燕國的故事,可謂黑色幽默。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享國八百二十二年。(司馬遷定論,因為燕國具體年代無歷史考據)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除了燕昭王高薪聘請樂毅和荊軻刺秦王事件,燕國在整個春秋戰國史中一直沒什麼存在感,曾經差點還被山戎打到滅國,最後是齊桓公出兵相助,不然戰國七雄恐怕就要改名了。是什麼造就了燕國的存在感這麼低呢,根本原因就是弱,所以,調侃君今天就帶大家瞭解瞭解燕國為啥硬氣不起來。

考慮到燕國的歷史記載很模糊,也很簡單,燕昭王之前的燕國史幾乎是空白的,所以大多數都是調侃君自己分析,如有錯誤,請指出。

地理位置

歷史上的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平定遼東等)

燕國地處北疆,農耕區極少,而且東面由於渤海海侵和黃河故道的原因,產生了一大片沼澤地,在那個時期是“苦寒之地”,東到遼東,西至太行,北抵草原,南面是趙國、中山國與齊國,在以農耕為主且並不發達的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更別提強國了。而且由於位置遠離中原,脫離了交戰區,雖然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安逸,可是缺少碰撞,軍隊實力不夠。

堅守舊制,固守王道

在整個戰國時期,燕國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個例。在那個時期,各國在不同地域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索與創新,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每一個國家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探索著自己的生存方式。

燕國的始祖是召公,這是西周分封的1800多個諸侯國之中最重要也最特殊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周公旦,魯國)

史料顯示,召公曆經文、武、成、康四代,是西周時期最長壽和權力最大的權臣,有傳言說他活到了180多歲,從“歿若顏淵,壽若召公”就可以看出召公是一個長壽的人,燕國的政治就被長壽的召公奉行的王道所凝固了(就是以德服人) 。但這種政治在戰國時期就顯得十分可笑,而一旦有新君主想要進行一些變動時,老貴族階級就站出來說不尊重祖先,召公的帽子太大,扣在了燕國的頭上。在那個時代推翻這樣一個大BOSS的制度除非是一個能力壓群臣且有雄主之風的人外根本辦不到。這就導致了燕國一直迂腐到滅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樂毅攻齊,齊國只剩下最後兩座城池,樂毅本來打的下來,可是燕昭王對齊的態度突然發生了變化,改用王道德政,在齊國推行了5年,有這時間,齊國怕是早打下來了。這也是後來樂毅為什麼堅持不回燕國的原因,他已經發現了燕國迂腐所造成的危害。

還有就是長平之戰後,燕國不與其他國家一起聯合,反而因為仇恨一直攻打趙國,完了還打不贏,打不贏不休養生息反而繼續打,這也是王道的迂腐思想。范雎就是利用每個國家的弱點進行遠交近攻。

司馬遷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寫道:召公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且人乎!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乎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太史公將燕國長存的原因歸於德,卻不說滅亡的根本,可這正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


調侃歷史


燕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時代除了樂毅伐齊有可圈可點之處,其他時候基本就是默默無聞,算是戰國七雄裡的小老弟,之所以比較弱。

一,當時燕國的地理環境不好。當時燕國的鄰國是趙國和齊國。加上齊國和趙國一直都是比燕國強大的,這就直接導致了燕國很難越過他們倆去參加中原事務,這樣燕國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較低了。而且趙國和齊國也一直在中原爭霸,沒有時間去理會燕國,這就導致了燕國長時間的安逸,戰鬥力自然也就弱了。

二,燕國在春秋戰國期間領土擴張比較大的地區就是遼東地區。當時那個地方都是未開化的地區,所以燕國對付他們不需要多大的技術含量。時間久了就導致燕國不會大幅提升軍事力量水平,也就出現了突然間和中原國家戰鬥,即使幾倍於敵也依然慘敗的結果。

正如晚清時期一樣,長期的閉關鎖國必然導致戰鬥力下降。而燕國正是被齊國和趙國給閉關鎖國了。

燕國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他也毀了他,成就在於地理位置相對安全,毀也會毀在這裡,想參與中原事務,耍存在感也是很難的。



奮鬥的阿龍286


咱們從地緣格局、氣候地域、變法改革、內憂外患等四個方面來說燕國為什麼一直不強大?

1、以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為參考。燕國的疆域主要包含現在的京津塘和遼西平原以及遼西走廊。疆域範圍內山地平原交錯。主要為山地。可耕地面積少,人口少,東北部氣候寒冷。缺乏爭霸天下的物質基礎和兵員補充。從本質上就缺乏人力和物力條件。

2、南部和齊國接壤,西部和趙國接壤,北部有匈奴草原遊牧民族,東北部有東胡森林漁獵民族。南部面臨齊國戰略空間的壓縮,西部同樣面對趙國居高臨下的威脅。北部隨時面臨著匈奴草原遊牧民族的掠奪,東部又會受到森林漁獵民族的侵襲。

齊趙兩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可以爭雄天下的大國,燕國是在齊趙兩國的夾縫之中生存。無論是從疆域範圍,還是從軍事能力。燕國都不能和齊趙兩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相等的對抗。

其次北部的匈奴草原遊牧民族的侵襲掠奪一直存在,以至於燕國修建了燕長城。這樣就造成了燕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把很大比例的國力消耗在了北部邊境。這對於人少,地少,物力貧乏的燕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東北部的東胡森林漁獵民族雖然記載比較少,但是對燕國的破壞和侵襲還是一直存在的。

綜合以上條件來看,燕國從最開始就缺少爭雄天下的資本。雖然同時期的秦國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受到魏楚兩國的壓制。也要面對義渠國這樣的草原遊牧民族。但是秦國本身就居天下關中,易守難攻。無論是北部的義渠草原遊牧民族還是魏楚兩國都沒有威脅到秦國的統治核心地域。又有涇渭兩河肥沃的關中平原。能源源不斷的提供豐富的物資和兵源保障。所以雖然地緣格局秦國和燕國相差不大,但本質上還是不同的。

3、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變革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魏國的李悝變法、齊國的管仲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都是那個時期最鮮明的時代特色。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軍功晉爵等等,無論是從土地所有制、生產方式還是國家管理方式進行了一系列變革。而同時期的燕國卻碌碌無為。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這也從根本上錯過了一次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

4、大爭之世,合縱連橫。燕國並沒有像秦齊趙魏楚那樣去參與戰國的爭霸。蘇秦的連橫,張儀的合縱。都在那個時代熠熠生輝。而燕國在同時期並沒有處理好和趙國齊國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作為。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沒有一整套連貫的外交政策。這也使得燕國在戰國時期不斷面臨周邊國家的威脅。鄰里關係非常不和諧,不時受到齊國的進攻。從外部環境上就破壞了內部的完整性。

在戰國的後期,東方六國都要面對秦國的威脅。趙國是橫貫在燕國和秦國之間的屏障。而此時的燕國並沒有處理好和趙國的關係,唇亡齒寒。整個戰國時期可以進入史冊的,只有荊軻刺秦王。哪怕成功,但也不能阻擋滾滾的歷史潮流。

綜合以上觀點來看,首先是燕國不具備爭雄天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資源,還錯過了歷史變革的重要節點,內政外交一塌糊塗。所以燕國在戰國時期一直都不是強國!




愣頭青的筍寶


宋國是春秋時期的笑話,燕國就是戰國時期的笑話。

別說燕國沒強大過,其高光時刻差點兒拿下了整個齊國。但是,架不住燕國人自己作啊,硬是把崛起的機會給弄丟了。然後呢?然後就是繼續自己折騰么蛾子的本性,一直在幹損人不利己的事。

戰國時期,燕國的存在感極低。但是,燕國充分說明了啥是生命不止、折騰不息,從來不在東北一角踏實待著,從來都要製造點兒國際玩笑。

編輯搜圖

01.燕國要強大,只有兩個途徑

秦國據關中之險,這地理位置算是得天獨厚了。但是,燕國的位置也不錯,起碼比韓國和魏國強,而且強太多。它跟秦國一樣,只有一面遭戰,不用擔心腹背受敵。韓國和魏國,是四面遭戰之國。所以,從列國競爭的角度看,燕國的位置不錯。

燕國是人少地少,但地少的問題好解決,因為到處都是荒地,只要有人就能開墾出來種糧食。整個戰國,總得來說就一直是地廣人稀。所以,土地不是主要矛盾。

戰國競爭的主要矛盾是人口,人口才是硬實力。比燕國更慘的就是秦國,前期被戰國群雄集體瞧不起。而且,周王東遷後,關中秦地也剩下不了多少人口。沒人口咋辦?那就鼓勵移民。秦國的人口主要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招攬的六國人口。只要國家給政策,人口的問題也好解決。

編輯搜圖

燕國也可以解決,就看它想不想解決。

土地的問題雖然不嚴重,但要爭霸天下,就得逐鹿中原,就是往黃河邊上打,打通黃河通道才是關鍵。所以,燕國要強大,就得在中原能發聲、在黃河有地盤。這就得往南發展,而往南發展立即會遭遇兩個對手,一個是趙國,一個是齊國。

這兩個國家,哪個都不好惹。所以,燕國的南向發展,就一直受限。

首先是齊國。戰國之世,秦國最強、楚國最大而齊國最富。齊國是能與秦國和楚國較量一番的,所以燕國不是能不能打齊國的問題,而是怎麼才能不被齊國打的問題。

編輯搜圖

其次是趙國。秦國之強,強在了綜合國力,表現在虎狼之師的軍事實力上。但是,單拼軍事實力,趙國一點兒不比秦國差。整個戰國,也就趙軍能在戰場上跟秦軍較量一番。所以,燕國是屢屢挑釁戰國,但是屢屢被趙國打得滿地找牙,從來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編輯搜圖

所以,這個南向發展問題解決不了,燕國就別想強大。窩在東北一角,除了打打東胡,燕國連國際新聞都製造不出來,因為沒人理他。

02.燕國也有春天,它迎來了崛起的機會

燕國的國際新聞全是齊國給製造出來的,就是齊國要麼揍它、要麼玩它、要麼折騰它。齊國不折騰的它的時候,燕國就自己折騰自己,弄出來一個子之之亂。就是燕王噲非要效仿三代搞禪讓,要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這時候是公元前318年。

編輯搜圖

商鞅秦國變法是公元前356年,吳起楚國變法是公元前386年,申不害韓國變法是公元前355年。春秋無義戰、強國定章程,到來了戰國就更是無義戰、強者滅弱者。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戰國的同志們都在搞變法圖強。而在這幾十年後,燕國不僅不變法,還要效仿三代,玩什麼禪讓。真心無法解釋燕國的騷操作,只能說它在東北呆得太寂寞,非要製造點兒國際新聞、刷刷存在感,要不大家都得把它給忘了。

子之之亂,差點兒把燕國折騰亡國了,折騰的主要禍首肯定是齊國。因為齊國折騰燕國是有傳統的,燕國沒事要折騰,燕國出了這麼大么蛾子,齊國要是不動手都對不起燕國。

子之之亂後,燕國應該是被揍醒了。咱們不能在這麼玩了,必須得發憤圖強,不說統一天下、不說爭霸中原,起碼也得報仇,就是收拾齊國。於是,在燕昭王時期,燕國終於勵精圖治了一番。

而且,老天真得很眷顧燕國。齊愍王主政齊國時期,齊國當真是彪悍得要命,么蛾子都是空前絕後的放,把能得罪的主要戰國全給得罪了,終於招致了五國伐齊。當然,這時候幹齊國幹得最猛的肯定是燕國。名將樂毅領兵,燕軍高光時刻,佔領了齊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這兩座城池。

編輯搜圖

秦國太遠夠不著,打完齊國也佔領不了齊國,戰事結束乾脆退兵。三晉和楚國把好搶的齊國土地和宋國土地都給搶了,然後也就回去了。

燕國就不一樣了,勵精圖治而國力上升,名將領兵而燕軍彪悍,關鍵是跟齊國有滅國之仇。所以,齊國就跟老天送給燕國的一樣,打著報仇的名義,滅了齊國簡直就是合理合法。

但是,燕昭王一死,燕國就立即開始折騰。前線換將,樂毅下課、騎劫擔當。而後,田單火牛計就把燕國打回了東北老家,燕國就再也別想什麼南向發展和中原逐鹿了。

一個天大的餡餅砸到了燕國腦袋上,而且沒人跟他搶。而燕國呢?燕國竟然被餡餅砸暈了。

這以後,燕國繼續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玩命地製造國際新聞,但仍舊是沒人願意搭理它。

03.燕國就是一個國際玩笑,真別指望它能強大

六大戰國,也不是沒人瞧得上燕國,秦國就比較喜歡它。原因是秦國要實施遠交近攻的大戰略。所以,就要交好齊國和燕國這些不接壤的國家,而死命揍三晉和楚國。

齊國,倒還聰明,知道秦國的詭計,但是可以樂得消停,看著你們打,自己優哉遊哉。但是,燕國就不能消停了,秦燕結盟後就開始跟趙國死磕。只要趙國政局不穩、只要趙國跟人打仗,燕國就肯定得偷襲一下趙國。

秦趙長平之戰,打得要多慘有多慘。

編輯搜圖

這時候,列國看得都很清楚:最強大的敵人就是秦國,這傢伙是天下公敵;能幹秦國的就只有趙國,但趙國這傢伙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所以,大家最好的做法就是坐山觀虎鬥,等打得差不多了,再援助趙國、揍秦國。

但是,燕國這時候幹了一件什麼事?它才不管誰是天下公敵。秦國在上黨揍趙國,自己就在北邊揍趙國。你燕國不幫忙就算了,這麼落井下石真心不仗義。

秦昭王死了,秦國算是要戰略退縮一把。於是,秦燕結盟也就淡了下來。然後,燕國趕緊跟趙國結盟,咱們休戰不打了。為表誠意,燕國不僅跟趙國簽訂了友好條約,而且送上五百鎰黃金為趙王擺酒祝壽。這就是燕國的操作,你要是真拿出五百鎰黃金,送給趙國的丞相和權臣好不好。這些人跟趙國之間還有利益接合部,到時候向燕國出賣點兒國家利益都有可能。你送給趙王是怎麼回事?

編輯搜圖

燕使慄腹送完黃金回國,就對燕王說:我看長平之後,趙國滿大街都是小孩子,根本就沒有壯丁,這時候揍他肯定行。

剛簽完友好條約就要開戰、剛送完金子就要送棍子,在哪個戰國看來,這都是非常不要意思的事。但是,燕國不一樣,因為它就喜歡幹這種事兒。所以,說幹就幹。

公元前251年,燕國大軍奔著趙國殺了過來。但是,燕國真是要多慫有多慫。長平之戰被揍沒半條命的趙國,回首一掏,就教訓了燕國怎麼做人,還把燕國國都給包圍了。

燕趙之間的恩怨還沒完。圍困燕國國都的是老將廉頗。

公元243年,老將廉頗被趙國君臣擠兌走了,燕國又發現了機會,於是馬上殺向趙國。凡是趙國有點兒風吹草東,燕國肯定動手。但是,每次動手都被剁手,趙國再一個回手掏,乾死燕軍兩萬多人。

公元前228年,秦戰國的統一戰爭已經如火如荼,直接幹到了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基本被滅,而且秦軍兵臨易水、虎視燕國。

燕國這時候要做的就兩種策略,一個策略就是舉國備戰,一個策略就是求和秦國,能晚一天被滅就晚一天被滅。而且齊國和楚國都還在,大家還能搞搞合縱。但是,正常思維從來都不是燕國的特色,它非要幹出與眾不同的么蛾子來。

燕太子丹居然虎口拔毛,搞了一個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徹底惹怒了秦國,就是不滅齊楚,也得先把燕國給滅了。

編輯搜圖

然後,就是燕國國滅了。

這個戰國奇葩的生命終結於公元前222年。別說燕國能搞什麼抵抗,看它在趙國面前的戰績就能知道,秦國滅它就是大人打小孩兒。


減水書生


農業生產力不強、邊患問題嚴重同時受到齊國和趙國的遏制,所以一直以來燕國都不是特別強。

當時的燕國國土,雖然在佔據了遼東地區後,得到了極大的擴張。但是山地以及未被有效開發的土地,佔據了相當大的國土,尤其是燕山地區耕地較少,這極大的限制了燕國的農業生產。因此,燕國要想保障一支強有力的軍隊,顯然是缺少一定農業基礎的。

同時,邊患問題也成為了制約燕國發展的障礙,細心觀察戰國長城的地圖時,我們能夠發現,燕國的長城當時由燕趙邊境到達了遼東地區。由此可見,燕國對於邊患問題的重視。因為,早在春秋時期,燕國就被北方的山戎打到近乎亡國,後來在齊桓公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並且,當時燕國的發展,還受到了當時趙國與齊國的遏制。這一點對於燕國來說,無疑是最為致命的。因為,這兩個鄰居在戰國時期,都屬於比肩秦國的強國,燕國如果想要發展成為強國,就必須給過這兩個鄰居的關。在那個時代,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強國的話,僅依靠文治而不依靠武功,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燕國在變法上的緩慢,也是燕國始終都無法躋身於強國行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的情況主要體現在,當時因為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從過去春秋時期遵循禮儀的戰爭模式,徹底的演變成為了你死我活的爭鬥。


老鼠paul


燕國不能強大的原因很多。首先,與舊勢力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如何自大?周武王一十三年,召工夥同周公等在牧野之戰中幫助武王滅了商紂王。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高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能有為領導牽馬墜蹬之榮,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之資,可見召工與周之姬族不分彼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繼續輔佐周王室。即使到戰國時期,周王室名存實亡,燕國仍有“復召工之政,納貢於周王室”之舉。

其次,燕國不能強大是因為改革不夠徹底。樂毅經天緯地之才也。但燕昭王之用其強兵,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本來挺好的局面,可惜關鍵時期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騎劫平庸無能,並無軍事才能,他代替樂毅為將,造成了燕國軍心動搖。田單則故意誘使騎劫犯錯誤,以激勵齊軍的士氣。田單以火牛陣一戰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復了失陷的70餘城,趁勢復國。前272年(燕惠王七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燕惠王為燕相公孫操所殺,並立惠王子燕武成王為傀儡。從此燕國一蹶不振,每況日下。

天下大爭之時,本是赤膊上陣之際。與舊勢力瞻前顧後暗送秋波,自己內部又亂的一團麻。還談什麼強大?

等到荊軻剌秦不過是驚鴻一瞥曲終人散的鬧劇而已。



水易堂主


通常來說,被封在邊疆的諸侯國,其發展空間較大,也易於崛起。齊、楚、晉、秦,趙,莫不如此。但有一個諸侯國卻似乎是另類,此即是燕國。燕國雖也被列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其國力卻長期很弱,也缺乏存在感。若不是戰國後期,燕將樂毅合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而幾滅齊國的那一次驚鴻之舉,燕國真得很難被列入戰國七雄。

燕國之固弱,令人瞠目結舌,曾趁趙國長平之敗、壯者皆死的機會,而舉國伐趙。燕軍雖擁有五倍於趙的兵力,卻仍被趙國打得大敗、並圍了國都。數年之後,燕國見趙國數困於秦國,廉頗也去將離趙,想因趙國之弊再次攻之,結果又一次大敗,主將劇辛被殺,燕軍損失兩萬。可以說,論諸侯的實際戰績,燕國的表現對比中山國、宋國也都相形見絀。那為何地處邊疆的燕國,卻如此羸弱不堪呢?

燕國,為召公奭的封國。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輔政(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國,故由其長子克就國。燕國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僅位於魯國之後,也是北方最為重要的封國。但為何燕國卻長期默默無聞,發展緩慢呢?

首先,燕國的位置過於偏北,遠離了華夏諸侯的核心圈,甚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與成長。春秋時期的燕國,很少參與諸侯的事務與紛爭。故而,關於燕國的史籍記載也很缺失。而各諸侯強國,都是在交流與碰撞中,才得以成長與壯大的。燕國缺少這種歷煉,長久也就自然漸漸落後了。

再則,燕國雖立國甚早,卻歷經兩次滅國之災,影響了其勢力的發展。前7世紀,山戎勢力強盛,屢屢南侵,燕桓侯為躲避山戎侵擾而被迫遷都。燕莊公在位時期,燕國更是在山戎的大規模入侵之下差點亡國,後賴齊桓公出兵相救、擊敗了山戎,才得以保全。而進入了戰國中後期,因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發了“子之之亂”,齊國、中山國趁亂攻破了燕國,燕國再次幾乎亡國。雖然,燕國在燕昭王的招賢納士下,而使燕國得以恢復與富強,並差點滅掉了齊國。但畢竟底子過於薄弱,起步又太晚,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燕國的宜農地區也較為狹小,影響了其崛起速度。燕國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為東胡,南為齊、中山、晉(趙)等國。適宜農耕的地區甚為狹小,又易遭到海侵。故而,燕國一直很貧弱,影響了其崛起速度。司馬遷也曾對燕國評論道:..燕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通“強”)國之間,

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

。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澤宇明志


主要有下幾點原因:

一,當時燕國的地理環境不好。當時燕國的鄰國是趙國和齊國。加上齊國和趙國一直都是比燕國強大的,這就直接導致了燕國很難越過他們倆去參加中原事務,這樣燕國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較低了。而且趙國和齊國也一直在中原爭霸,沒有時間去理會燕國,這就導致了燕國長時間的安逸,戰鬥力自然也就弱了。

二,燕國在春秋戰國期間領土擴張比較大的地區就是遼東地區。當時那個地方都是未開化的地區,所以燕國對付他們不需要多大的技術含量。時間久了就導致燕國不會大幅提升軍事力量水平,也就出現了突然間和中原國家戰鬥,即使幾倍於敵也依然慘敗的結果。

正如晚清時期一樣,長期的閉關鎖國必然導致戰鬥力下降。而燕國正是被齊國和趙國給閉關鎖國了。

燕國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他也毀了他,成就在於地理位置相對安全,毀也會毀在這裡,想參與中原事務,耍存在感也是很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