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高科技帶來新希望

2月1日,記者從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獲悉,在病毒溯源、對症藥物、疾病預防、疫苗研製、重症救治等方面,基因測序、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投入使用,為打贏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提供了堅實支撐,帶來了新希望。

加快檢測試劑研製,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

“1月28日,北京第一家獲批診斷試劑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書。此診斷試劑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聖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研究得到了科技部應急專項支持。”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採用RT-PCR熒光探針法,保證了檢測結果的特異性和準確性,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快速、簡便、精準的核酸檢測方案。

據北京市科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卓誠惠生研製的核酸診斷試劑盒已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每日產能可達20萬人份;萬泰生物開發的快速PCR診斷試劑已投入臨床驗證試用,具備5萬人份/日的產能;京天成公司受國家疾控中心委託,設計研發針對病毒N蛋白的多克隆抗體,獲得相關特異性抗體後,可作為開發免疫學診斷試劑的核心原材料。

北京毅新博創正與協和醫院合作開發基於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和飛行時間質譜技術的RNA病毒檢測試劑盒,可在同一個反應體系內對12種RNA病毒分型檢測的試劑盒。目前,已完成適用於新冠病毒RNA檢測的全套引物設計和試劑開發,正在開展引物的驗證優化和試劑盒的臨床驗證評估。

精準的基因檢測,能解除數量龐大的疑似患者的焦慮,緩解臨床診治的壓力。高通量基因測序,也是讓病毒“現出原形”準確可靠的方法。疫情出現後,華大基因快速建成萬例通量的檢測中心,迄今捐贈診斷試劑20000人份,提供免費超高深度測序300餘例,其檢測試劑盒、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已首先獲准上市。另有20000餘人份的檢測試劑已發往世界各地,幫助各國共同應對疫情。

2月1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將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並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浙江省疾控中心基因測序負責人孫逸博士表示:“公開信息顯示,該病毒是基因組序列最長的病毒之一,全基因組序列全長29847bp,臨床診斷需要將患者樣本與該病毒基因序列進行比對才能確定診斷結果。該平臺利用阿里達摩院研發的人工智能算法,採用全基因組檢測技術,對疑似病例的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序列分析比對,變異病毒也能精準檢測。基於該平臺,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測確診病例,也為後續疫苗與藥物研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打開圍牆”,加速新藥開發

在藥物篩選方面,1月27日,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會同清華大學藥學院免費將藥物研發資源開放給全社會科研人員,共同加速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發。

“此次免費開放的平臺包括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和多個化合物分子庫、計算化學和藥物虛擬篩選平臺等。GHDDI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和大數據平臺將針對SARS/MERS等冠狀病毒的歷史藥物研發進行數據挖掘與集成,開放相關臨床前和臨床數據資源,以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老藥新用’預測結果,並跟進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科研動態,實時向科學界和公眾公佈,為新型冠狀病毒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介紹,開發藥物有其客觀時間規律,一般需要5~10年,但“老藥新用”通常可以大大縮短時間。目前GHDDI正在運用“老藥新用”的研發手段,即通過篩選已經過一期臨床實驗驗證的安全性有一定保證的藥物,加快候選藥物的研發速度;同時制定中長期的目標,即研製更安全有效的藥物和疫苗。

干擾素治療是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重要手段。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凱因益生”,通過霧化吸入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預防和治療用藥。1月24日已提供6萬隻注射液發往武漢,目前正在加班生產。另外,北京三元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日產重組人干擾素α1b注射劑10萬支,日產重組人干擾素α1b噴霧劑和滴眼液各20000支,目前近200萬支庫存已被工信部儲備。

人工智能、5G等讓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就醫”

2月1日,北京醫學會宣佈開通“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線醫生諮詢平臺”。北京醫學會會長封國生介紹,該平臺採用5G、人工智能、視頻通信、遠程醫療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在疫情防控期間,7×24小時面向廣大市民提供服務,讓市民足不出戶獲取疫情防治知識和醫生在預防、就醫等方面的專業指導,引導市民緩解焦慮、有序就醫,減少交叉感染風險,減輕公共醫療資源佔用壓力,已有近2000名呼吸、感染、感控、重症以及兒科、產科、腫瘤、心腦血管和全科等方面的醫生積極報名,他們會利用閒餘、零散時間參與諮詢問診。

據介紹,在平臺新技術方面,百度、阿里健康、京東健康、華為等參與共建,踴躍開放數據、信息、醫生等資源和渠道,短時間內組建近100人的技術團隊,加班加點進行平臺開發,廣泛運用雲存儲、語義理解、需求識別、搜索引擎、智能推送、流量優化等技術,在北京醫療專家和信息技術企業攜手共同努力下,僅用6天平臺就建成並正式上線,呼吸、感染、感控、重症以及兒科、產科、腫瘤、心腦血管和全科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將通過視頻方式講解疫情防治、就診等方面的知識。

(光明日報北京2月1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02日 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