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啥好吃的東西?

河南小田田


'好吃的很多,但你吃的時候一想到那些殘留和添加,你還能有多少食慾?農村的東西也一樣,無論果蔬糧食,(這是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不上化肥,不施農藥,你那產品還能稱商品嗎?連你自己看到都不順眼。

道是小時候,絕對美味多多。那是候糧食緊張,常常有吃不飽的情況,所以看到什麼都是美味。

特別是秋到來時,糧食成熟,瓜甜果香,田野裡黃燦燦一片,吸一口氣,都能滿足味覺的需求。

那時候,我們每每放學回家,(沒有家庭作業,沒有輔導班):下午的任務,常常是打豬草。我們一夥人便打打鬧鬧的,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偷些生產隊的黃豆,再弄些柴禾,便架火燒一大堆

你還別說,這燒出的新黃豆分外好吃,清香甘醇,是絕對的美味。我們常常吃的是胃滿肚圓。每每吃畢,再看一個個滿臉滿嘴都是黑灰,跟花貓似的。我們常打打跳跳,到天快黑時才想起,打豬草的籃子還是空的。便偷些生產隊的紅苕秧子,明知回去大人要責罵,也管不了許多,總比空著籃了好些。


龔彥生


在我的記憶力,老家的冬天特別冷。但是在這最冷的日子裡,我總是心心念念著一件事,那就是我傢什麼時候殺過年豬。

到了臘月23,24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會問母親,媽我們什麼時候殺豬?母親總是回答我說再催肥幾天,等紅薯給豬喂完了,就殺。

盼啊盼,終於等到殺過年豬那天了。


殺豬匠一大早如約的趕到了我家,穿上了他那條歷史悠久的油光的皮圍裙,便幹練的指揮我的舅舅,姑父還有鄰居叔叔,伯伯開始幹活。母親這時候也從外面回來了,他是去通知我們隊上的所有人家,下午來我家吃殺豬飯,順便喊幾個嬢嬢來幫忙打下手燒飯。姐姐和我工作就是負責給土灶添柴。土灶是父親提前一天砌的,上面搭了很大一口毛邊鍋,可以一次燒三桶水。我和姐姐幹練的添加著柴火。舅舅找來兩條了木凳子,把豬圈的門卸下一塊放在凳子上,就做成了一個殺豬臺。父親把豬從豬圈裡趕出來,殺豬匠指揮大夥,把豬的腳和耳朵捉住,把豬按在殺豬臺上,豬拼命的叫,玩命的掙扎,不想被眾人擺佈,但是終究抵不過被吃的命運,被我的家人按在了臺子上。殺豬匠把圍觀的小孩趕走,母親們也都不準讓我們這些小孩看殺豬匠怎麼把刀伸進豬的脖子的,但是我們這些男孩都是偷偷的在窗戶裡看,隨著一聲歇斯里底的慘叫,豬被殺了。豬血從豬脖子的刀口往外噴湧,母親趕快用盆子接住豬血,一點都不能讓豬血浪費。因為豬血我們要做一種叫血饃饃美食,就是豬血和豆腐,再加上調料做成的豬血丸子。豬血丸子用煙燻幹,十分美味。


豬放倒後,我和姐姐燒的水也沸了,大夥把開水舀準備好的大木桶裡,再把豬扔到桶裡面,燙一會兒,豬的毛很容易掉了。我最期盼的一個表演環節來了。殺豬匠先把豬的一個後腳割一個口子,然後用一根鋼筋做的棍子,大概一米來長,從豬腳的切口伸進去,朝幾個不同的方向,插進住的身體,他們土話叫打挺腸,下一步,殺豬匠嘴對著切口,拼命的往裡吹氣,氣順著剛用棍子打通的氣道,四處往豬身體裡亂竄,一會兒豬的身體就鼓起來了,殺豬匠用麻神把豬腳切口綁好,他就開始吆喝大人們用石頭錘豬毛了。大人們嘴裡叼著煙,說說笑笑,用石頭有節奏的錘著豬毛,小孩們也忍不住上去薅幾把豬毛。現在想想真是其樂無窮啊.這一天我們都很開心


豬毛處理乾淨了,殺豬匠把豬立在木桶上,在豬的背部開一道口子,在口子裡撒上米和粗鹽,還要給豬頭上批一塊紅布。母親找來香和火紙,祭拜一下豬神,祈盼來年養的豬又肥壯。

祭拜完,就到了殺豬匠表演的時間了。他麻利的割下豬頭,吆喝大夥把豬掛在架子上,他左手握著磨刀棒,右手拿著殺豬刀,先霍霍的磨幾下,然後專業的給豬開腸破肚,先把住的內臟一一切割下來,然後把大腸小腸,交給大人們處理,大人們先把腸子裡的粑粑處理乾淨,然後用那根棍子,給大腸小腸翻面。殺豬匠把豬一分為二,母親讓他先切一大塊上好的豬後臀後和精瘦肉,要準備做殺豬菜了。


殺豬菜最少不了的就是豬肉丸子湯,這道丸子湯是我最饞的一道菜。嬸嬸接過母親手裡的肉,,先切一部分煮在鍋裡,做回鍋肉。剩下大部分便和蔥姜一起,亂刀剁成肉沫,最後撒上一層澱粉,放上各種調料,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勁後就可以做丸子了。剛才母親用盆子接的豬血,這時候基本凝固了,嬸嬸切下一塊煮在小鍋裡,等下和丸子,白菜一起這道美味的豬血丸子白菜湯。這是她的拿手菜。肉這時候也快煮熟了,輪到我媽出場了,她的拿手菜便是回鍋肉和小炒肉了。肉從鍋裡取出晾冷,用刀切成薄片,在鍋裡倒上菜籽油,把肉片下入鍋裡,炸出肥油,煸炒成耳朵狀,撈出,鍋底留少許底油,媽媽自己做的蠶豆醬炒出紅油後,倒入肉片和青蒜苗,加少許的醬油和白糖,一大盆回鍋肉就出鍋了,隔壁小孩都饞哭了。嬸嬸切好的瘦肉絲也碼好味了,遞給母親,母親倒入油鍋,麻利的把肉絲滑熟,倒入自家泡好的酸辣椒塊,再配上酸薑絲和香芹,再來點泡蘿蔔梗,又一道美味出鍋了。



這時候母親叫上我和姐姐,讓我們再到我們隊裡去挨家挨戶再去請一遍他們來我家吃飯。村裡的人都很講禮數,喊一遍是不會來的,必須在去請第二遍。他們便會一家派一個代表,來我們家做客。


我們請完客人回來,父親已經在家裡擺好了桌子,菜也在陸陸續續的上,殺豬匠也把肉分割好了,大人們嘴裡叼著煙,喝煮茶,準備著主人家招呼開席。“開席了,上桌了”,父親一聲吆喝,忙碌了一天,終於開席了,男人一桌,女人們一桌,小孩一桌。熱鬧極了,大人們,喝著酒,談論這村裡的一些事趣事,小孩搶著菜,哭著要喝更多的飲料。現在想想這一切都在昨天。


皮皮凡手工飾品


農村有啥好吃的東西?

農村裡好吃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我這座標江西,江西每個不同的地方有其不同特色的美食。

有回聽一贛南的同事深情款款地談起他們家鄉的美食,我們圍在一起聽的同事個個羨慕不已,暗自偷偷嚥下去不知多少口水。

說說我們這南昌附近的農村吧。在城市裡待久了,去農村裡看看,很多東西都會讓你有新鮮感。有些菜與我們在菜市場裡見到的不同,或者還有可能根本就沒見過。

田間地頭的野菜,在春季與初夏時特別多,野薺菜這個就不說了,很多地方都有,也很多人都喜歡吃。這個估計是南、北方農村的田間地頭都比較常見。

我想介紹下野生的茭白,我只在農村裡見到過,在菜市場裡還沒見到過。農村裡的茭白瘦瘦小小的,不像在市場上售賣的那麼肥大。

雖說瘦小,但味道很好。與田邊一大片野草一起生長,人們對它從來不管不問,等它成熟後,想吃的時候就去打上一些。

我第一次吃這茭白時,心中是有個疑問的,哪來這麼多野生的茭白,還這麼好吃,誰種的?

這個問題我問過當地的朋友,他也說不清楚,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那塊長茭白的地兒就一直是那樣。

當然,為了擴大田地,還是減少了茭白的佔用面積,但人們仍然給它們留了一片生存的地方。茭白如野草般自生自滅,卻又是生生不息。

後來搞清楚了茭白的生長過程,倒是不難理解野生茭白怎麼來的。

"六穀",是中國古代的六種主要穀物,主要是指:稻、黍、稷、粱、麥、菰。茭白就是其中的“菰”。

李白曾有"跪進雕胡飯,月光照素盤"的詩句,所謂"雕胡",就是指“菰米”。在唐代,雕胡飯是招待上客的食品,據說用菰米煮飯,香味撲鼻且又軟又糯。

唐代詩人很多都鍾情於它。如杜甫的"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王維的"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等詩句都提到了它。

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無病象,莖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也就是現在食用的茭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農村會有很多野生茭白的原因。

除了野生茭白外,還有野生小細筍,這種小筍與長成毛竹的竹筍不同,這個要嫩很多,剝去層層外殼,只留底部最嫩的那一部分。

剝筍殼時也是講技巧的,不然,整根細筍都剝沒了。炒這小嫩筍要油多,用五花肉來炒,特別的香,也特別的好吃。

藕帶,在農村不要錢,在城裡若是10元一斤,大家也是要搶著買的。初上市時,15、6元一斤,最早還賣到過18元一斤。別擔心它賣不出去,即使貴,也自有它的消費群體。

藕帶在鄉下的野池塘裡常能見著,是蓮的幼嫩根狀莖,由根狀莖頂端的一個節間和頂芽組成。藕帶膨大後就成為了藕,通常為白色、黃色、粉黃色。

最合適的採摘時間是夏季的雨後,順著伸出水面的“綠樁”向下直至淤泥中的根,在連著兩根藕苗那一端,粗的一根就是。

我最喜歡藕帶的烹飪方法是清炒,曾有人說過: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就是對食材最大的信任。

藕帶自帶大自然的清香,用最簡單的方法烹製,保存它最本真的香味。挾一筷入口,清脆爽嫩,藕的清香在齒頰間流轉。

同樣在野生池塘裡的還有一種食材——雞蓮梗。雞蓮梗與藕帶一樣,也是夏季特有的食材,但卻少了藕帶那份清香,味道有點微酸。

在我心裡,總以為此菜如同“雞肋”般,吃與不吃都可,我也不知它的作用是什麼。不過,世間萬物,都會有其一定的作用,雞蓮梗也是如此。

它其實還是一味中藥,夏天吃特別好,所以喜歡吃它的人,那是特別的喜歡,三天兩頭的買回家做菜。

對“雞蓮梗”這一詞,大家或許比較陌生,但若是說到芡實,大家都會熟悉。其實雞蓮梗就是連接芡實的那根莖。

很多人把它與藕帶搞混淆,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它與藕帶無論是外形還是口感上,都是不一樣的。

既然我們這裡提到了芡實,那就不得不再說說芡實的新鮮果實——雞頭米。那是很多人兒時的零食,因外形像“雞頭”,人們稱它為“雞頭米”。

剝開果實的外殼,裡面像石榴一樣含了一粒粒的籽,那是新鮮的芡實。新鮮芡實在吃之前,還要剝去外面的表皮,味道粉粉的。

說到了藕帶與雞蓮梗,還有兩樣東西不得不說,那就是:蓮子與菱角。

鄉村田野池塘裡的野荷,在夏季開得很是恣意,站近距離仔仔細細端詳,由心深處會感悟到它們的“出淤泥而不染”。

從未有人管理,卻美得端莊、大氣、脫俗,甚爾還有一種堅韌感。也許就是這種堅韌感,那是公園裡的荷花所不能相比的。

荷花開過以後,蓮蓬便也慢慢成熟。蓮蓬,是埋藏荷花雌蕊的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

花托表面具有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而稱之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有一枚小堅果即為蓮子。

新鮮剛剝出來的蓮子猶帶著荷花的清香,嫩而微甜,這時的蓮子芯也是甜的。

蓮子吃完一段時間後,便是菱角上場了。這菱角可作零食,也可用來炒菜。粉粉的,也是好吃的很。

菱角,又叫菱。二角為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為芰。生長在湖泊或池塘中,有野菱、家菱之分。菱落在泥中,最易生長,所以在鄉下無人看管的野池塘裡,經常能見到。

三角、四角的菱,由於角多,吃起來麻煩,二角的菱,最受我們的歡迎,生吃,脆脆嫩嫩,煮熟了吃,又粉又甜。

夏天,算是農村裡美味最多的季節。池塘裡的河蚌,田裡超大一隻的田螺,以及夏天城市裡夜宵攤上的“霸主”——小龍蝦,這些城裡人眼中的美味,在農村則普通到人們根本不屑於吃。

還有黃鱔與泥鰍,這些在田裡都能抓到,農村裡的人們對它們的興趣也不大,而這些對城裡人而言,卻是很貴的食材。

夏季是吃黃鱔的好時節,在河鮮食品中,黃鱔有“夏令之補,黃鱔之首”之說。經過一冬的蟄伏,黃鱔在春季覓食,到了夏季體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特別豐富。

在夏天食用,不僅味道好,而且對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都具有滋補功能,故在民間素有“夏令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除了抓黃鱔,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都抓過泥鰍。泥鰍素有“水中之參”之稱,從人們給它的稱呼上,可見泥鰍的營養價值非常之高。

泥鰍不僅是美味,還是良藥。肉質嫩而極鮮美,常常被人們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我個人覺得紅燒泥鰍真是太美味了,不需要什麼烹飪技巧,就能燒出濃郁的鮮美味道。野生的泥鰍,真是大自然饋贈的美味佳品。

上面僅僅是我知道的一些農村裡好吃的東西,事實上,農村裡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城裡的價格都不低,但在農村卻都不要錢!不要錢!不要錢!

羨慕吧?反正我是非常羨慕的。在城市,買一根蔥,一頭蒜都要錢;而在農村,想吃什麼到自家菜地裡拿,或是到田間地頭裡去尋找。在這些食物方面,農村還是比城市有優勢得多。

生活是很真實的柴米油鹽,一簞食,一瓢飲。謝謝閱讀,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烹飪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希望大家能為我點個贊,並關注我一下,最後別忘了幫我分享,轉發一下哦!特別感謝!


笑笑的麥子


我家就是農村的,每次從城裡回家,媽媽都做很多好吃的,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老母親燉香菇,還有就是公雞仔(還未開叫的小公雞)炒辣椒,再有就是每年插秧前後田裡黃鱔出來了,捉一些回家紅燒吃特別美味,當然夏天還可以在稻田或池塘邊撿田螺炒韭菜吃味道美極了,我們農村到冬天還可以挖葛根蒸熟吃,葛根蒸熟后里面很多米粉,嚼著特別甜。






愛生活的李


說起農村有啥好吃的,那真是太多太多了,城市人吃的東西原材料大多都是從農村出來的,農村家家有土灶燒柴火,土灶做出來的菜,那個香味那不是城裡集成灶能比擬的。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農村好吃的菜“土灶煎茄子餅”,由於農村家家都種地所以很多菜都是自家地裡長的,到了夏天種上秋天多的都吃不完。西紅柿,番茄,芸豆,茄子,辣椒。。額等等太多了,這個時候我就會讓家裡大人做“煎茄餅”,怎麼做呢。我給大家介紹下,①首先去地裡摘一大堆茄子,把茄子洗洗全部切成片,然後找一個大盆子,把切好的茄子片放進盆裡,在往盆裡倒入生抽跟鹽,攪拌一下,放置兩個小時一個是為了入味最終要的是把茄子裡的水分全部脫出來,②把盆裡茄子脫出來的水都倒出來,然後往茄子裡放點乾麵粉,用筷子攪拌,最後的狀態就是麵糊包裹著茄子,③土灶下面生火加柴,鍋裡放油,油冒煙了就把麵糊茄子放進鍋裡攤開,一次放一部分就行,這個菜必須用土灶做,下面燒火上面煎,火候掌握至關重要,火一大就糊了,火候不到水分出不來一點香味沒有,你要是用電餅鐺做,一點香味沒有,水分都在裡面,因為偷懶做過好幾次一點不好吃。④最後的出鍋的茄子餅就是外焦裡嫩,外面是焦黃中帶點焦黑,但是一點糊味沒有,吃進嘴裡香酥裡嫩,特別那個香味,我認為沒有一種食物能達成這種香,也許城裡的人無法理解,可能吃過的才懂,記住一定要用土灶做,電餅鐺跟煤氣罐都不行,不信的你可以試試,保證讓你香掉牙啊。





鹹魚船長


小時後生活在農村,小學六年的時光都是在農村度過。1999年去城裡念初中才離開生活了10年左右的農村,而後高中,大學直至工作到現在只是偶爾回到老家農村。目前的我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回到農村感覺已不適應,火炕就住不了。

要說農村的美食,在我的記憶中。每到秋天去山上松林裡採摘野生的蘑菇算一個。我老家那邊的野生蘑菇有兩種,一種我們稱之為松蘑或油蘑(學名應該叫黃粘蓋牛肝菌)。這種蘑菇雨後即出,成長的很快,呈嫩黃色,根莖傘蓋肉質肥厚,菌蓋表面有溼滑的粘液,有松木香味,常常是成片生長。我比較喜歡這種蘑菇的口味,採摘回去撕開晾乾,做燉菜炒菜皆可。味道芳香濃郁,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東北的一道有名的菜“小雞燉蘑菇”即可使用這種蘑菇。另一種野生的蘑菇是紅蘑,這種蘑菇數量稀少,一般單個生長,蘑菇本身呈暗紅色,一般根莖相對較長,傘蓋厚實而相對乾燥。這種蘑菇由於產量稀少所以相對比較珍貴,口感緊實勁道,有“素肉”之稱。不過我覺得我更喜歡吃松蘑。

圖片便是松蘑晾乾後的樣子


史志辦張老師


說到農村的美味,大家可以都回憶一下,小時候都吃過什麼食物,自己現在還能回想到那個味道,但是已經好久沒吃過了。

有人說,那時候好吃的食物不是代表著食物本身多麼好吃,而是和那些小夥伴歡樂的時光才是最珍貴的。

有人說,雖然現在很多食物在城市也有賣的,不過已沒有了那時吃的味道。

還有人說,說到農村的美味,我就想吃媽媽給我擀的麵條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現在農村好吃的,在城裡基本都有賣的,不過,小幫手下面說的這幾種美味,還是在農村吃的多。

1、槐花

在每年的4-5月份,是吃槐花的時候,一顆樹上結的槐花,夠吃好多天,一般都是蒸著吃,配上蒜末蘸著吃,別提多美味了,雖然現在城裡超市有賣的,但不是新鮮的,也沒有那種剛摘下來就吃的口感。

2、香椿葉

香椿葉的營養價值很高,在農村也是蒸著吃的居多,吃法和槐花基本類似,由於它的功效更多,即使去城裡買,價格也很高,並且也不多。

3、薺菜

薺菜是地裡常見的一種草,在農業上是雜草,但是在美食上,則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初中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節就是講的挖薺菜,然後老師帶著我們去地裡全體挖薺菜,第二天老師在家做好後,帶到班級裡分給大家吃,過去了這麼多年,偶爾還會去地裡挖薺菜,有營養又好吃,估計城裡的朋友平常不怎麼吃吧(還有其他的野菜,就不一一說了)。

4、柴火燒出來的飯

用柴火燒出來的飯菜和用煤氣、天然氣做出來的,味道是有差別的,很多人說,為什麼柴火燒出來的飯那麼好吃,那是因為你好久沒有吃到農村家鄉的飯菜了,農村用地鍋蒸的饃、熬的肉、炒的菜,怎麼吃怎麼好吃,平常吃一個饅頭的,在這能吃倆,不過在城裡,地鍋見的不多吧。

5、媽媽做的飯

有人說,在外面,不管多好吃的飯菜都沒有媽媽做的菜好吃,可以說是農村最好吃的美味,不過,由於要在外拼搏奮鬥,不得已離開農村的家鄉,一年下來也吃不到幾次媽媽做的飯菜,美味,永遠只有媽媽做的才算。








寶媽大園兒


小時候家裡窮總覺得城裡的東西什麼都好,什麼都稀奇。

長大了慢慢的離開老家在城裡奔波,偶爾回老家,覺得老家的啥都好吃,奶奶親手種的蔬菜,自己養的雞鴨鵝。

記得小時候城裡上班的叔叔嬸嬸過年回家總是帶很多東西回家給我們。現在過年回家家裡的老人總是把我們後備箱塞的滿滿的。

最喜歡吃媽媽做的手杆麵條,火腿肉,包穀稀飯,麥芽糖等等想想都流口水啊![捂臉]





瑞麗秋秋媽


說到農村的美味,大家可以都回憶一下,小時候都吃過什麼食物,自己現在還能回想到那個味道,但是已經好久沒吃過了。

有人說,那時候好吃的食物不是代表著食物本身多麼好吃,而是和那些小夥伴歡樂的時光才是最珍貴的。

有人說,雖然現在很多食物在城市也有賣的,不過已沒有了那時吃的味道。

還有人說,說到農村的美味,我就想吃媽媽給我擀的麵條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現在農村好吃的,在城裡基本都有賣的,不過,小幫手下面說的這幾種美味,還是在農村吃的多。

1、槐花

在每年的4-5月份,是吃槐花的時候,一顆樹上結的槐花,夠吃好多天,一般都是蒸著吃,配上蒜末蘸著吃,別提多美味了,雖然現在城裡超市有賣的,但不是新鮮的,也沒有那種剛摘下來就吃的口感。

2、香椿葉

香椿葉的營養價值很高,在農村也是蒸著吃的居多,吃法和槐花基本類似,由於它的功效更多,即使去城裡買,價格也很高,並且也不多。

3、薺菜

薺菜是地裡常見的一種草,在農業上是雜草,但是在美食上,則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初中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節就是講的挖薺菜,然後老師帶著我們去地裡全體挖薺菜,第二天老師在家做好後,帶到班級裡分給大家吃,過去了這麼多年,偶爾還會去地裡挖薺菜,有營養又好吃,估計城裡的朋友平常不怎麼吃吧(還有其他的野菜,就不一一說了)。

4、柴火燒出來的飯

用柴火燒出來的飯菜和用煤氣、天然氣做出來的,味道是有差別的,很多人說,為什麼柴火燒出來的飯那麼好吃,那是因為你好久沒有吃到農村家鄉的飯菜了,農村用地鍋蒸的饃、熬的肉、炒的菜,怎麼吃怎麼好吃,平常吃一個饅頭的,在這能吃倆,不過在城裡,地鍋見的不多吧。

5、媽媽做的飯

有人說,在外面,不管多好吃的飯菜都沒有媽媽做的菜好吃,可以說是農村最好吃的美味,不過,由於要在外拼搏奮鬥,不得已離開農村的家鄉,一年下來也吃不到幾次媽媽做的飯菜,美味,永遠只有媽媽做的才算。






鄉村大表哥


出外打工四五年了。最想的就是家鄉的殺豬菜。一到臘月了,父母在的時候,每年殺倆肥豬。分一個。留一個。年年殺豬請客二三桌。切十幾顆酸菜。七八個人抓豬,我愛人最能灌血腸。血腸的要領。油必須大,用豬的水油。食鹽必須多放。鹹中有味嗎?還有蒜。紫皮蒜必須多放。把大塊兒的肉放鍋裡,酸菜血腸。我那時也能吃肉。就愛吃肥的。天吶,太香了。我那桌兒都能吃肉。我愛人就給我們切。每個人都能吃個斤吧的,滿嘴流油。真的好懷念吶!四五年沒那麼感覺啦。自從父母進城以後,不再養豬了。我也進城打工啦!好想家的殺豬菜。好想家鄉的親朋好友。再也沒有那個味道了。那是家鄉的味道。過年的味道。家的味道。我要說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