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風景如畫的村落,幸福美好的生活

——葛炎管絃樂曲《馬車》美學分析

一、作品簡介

《馬車》是著名電影作曲家葛炎先生在建國初期創作的一首管絃樂小品,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春風吹動了麥浪,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山谷裡響起了幽靜的歌唱。遠方奔馳過來一輛馬車,小夥子在車上揮動皮鞭,馬蹄揚起了塵土,馬鈴響徹了晴空,馬車越跑越遠……最後消失在田野上。”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二、美學分析

管絃樂曲《馬車》的結構形式,為帶有引子的復三部曲式特點,其結構圖式:引子+A+B+A。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引子是用鋼琴高音區的密集和絃,發出銀鈴般的節奏,模仿馬鈴。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同時伴隨著絃樂器輕輕的撥奏,即將出現的“馬車”主題旋律在此隱約可聞,由弱到強,自遠而近,宛如在幽靜山谷的道路上,從遠處飄來清脆的鈴鐺聲和馬蹄聲。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第一部分A段)為C徵調,2/4 拍子,這是大、小串鈴烘托板胡的主旋律。也就是說,在大、小串鈴的“ xxx xx | xx xx |”節奏伴奏下,板胡奏出了非常活潑且有生氣的“馬車”主題旋律: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接著,小提琴在其他聲部愉快的伴奏下,重複這一音樂主題,馬鈴與馬蹄聲交融一片,表現出熱烈歡快的情緒。在這個樂段快結束時,中提琴、大提琴與木管連續三個八度的半音階上行,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再次出現歡快的旋律,好似馬車奔馳而過,小夥子用力揮舞著皮鞭,馬蹄揚起了塵土,馬鈴清脆聲音,響徹雲天。這部分主要是描述馬車疾馳的心象,以及趕車的小夥子面對豐收景象的喜悅心情。

第二部分B段)為D 宮調,轉入4/4 拍子,速度減慢,在平穩的象徵馬車“轆轆聲”那行走的節奏音型襯托下,趕車的小夥子唱起了優美抒情的“讚歌”,它彷彿是在歌頌人們愉快而幸福的生活: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當小提琴八度重複這一主題之後,上述兩個音樂主題重疊出現,並進一步在單簧管、小號與圓號、長號上作卡農式的模仿。顯然,作者調動多種手段重複這個寬廣樂觀的音調,其目的主要是描繪秀美的農村景象,表現人們喜悅的心情和他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隨著板胡上“馬車”主題旋律的再現,樂曲進入第三個段落——再現部。

第三部分A段),這個樂段是主題旋律的再現,小號的旋律使抒情的音調發展得更加寬廣遼闊。接著,主題轉移到小提琴上,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同時又聽到那熟悉的鋼琴的叮噹聲,音樂由強漸弱,“2161 2151”這樣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漸次伸開,直到四分音符。當板胡的主題旋律重現時,彷彿是這一輛飛奔的馬車,馳向山谷大道,越跑越遠了,飄忽在晴空的銀鈴聲隨著白雲漸逝,馬車消失在綠色的田野上……。可是那小夥子喜悅的笑臉、優美的歌聲乃至滿載豐收果實的馬車形象,卻給人們留下了久久難忘的印象。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通過管絃樂曲《馬車》的聆賞、分析與研究,孩子們不但弄清了A+B+A的曲式結構,而且明確了各種樂器與伴奏功能的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分析與綜合能力,又掌握了伴奏織體中各種要素為深化音樂主題和揭示音樂意境的表現作用,還深化了他們所學的知識。

三、人物概述

葛炎(1922—2003),中國電影作曲家,上海電影製片廠作曲組組長,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副會長。曾參加過第二、三、四次全國文代會。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祖籍浙江杭州,1922年生於上海。少年時,曾在上海積極參加救亡歌詠活動,從事抗日宣傳。1936年2月,他在讀初中時參加上海市職業界救國聯合會,專心學習小提琴演奏。1938年隨“我們的孩子劇團”到延安。開始音樂創作生涯。這年冬月,16歲的葛炎已是八路軍129師的先鋒劇團的音樂隊長兼指揮了。那些日子,他常有機會見到師長劉伯承和師政委鄧小平。鄧政委與卓琳同志舉行婚禮時,葛炎還表演了小提琴獨奏祝賀呢!後在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文工團、東北軍政大學任音樂隊隊長、指揮和作曲。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抗日戰爭時期,葛炎先生寫過《春耕曲》等救亡歌曲。1948年調往東北電影製片廠(現長春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建國後,他致力於電影音樂創作,1950年,調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該廠作曲組組長,併為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在這個階段,葛炎進入了音樂創作的黃金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對於“葛炎”這個名字,也許大家還不熟悉,也許大家還不瞭解他。但是,只要提起他譜寫音樂的一部部電影,他一定會在你的腦際閃回……半個世紀的音樂生涯,為六十七歲的葛炎先生染上了縷縷白髮,在豐富的革命閱歷和卓越的藝術成就面前,他總是甘願默默無聞,猶如一顆明亮的星星隱沒在夜空裡,又好像是一片碧綠的草葉融合在春色中。四十個春夏,四十載秋冬,他用一支永不停歇的筆,一顆永遠搏擊的心,為《中華女兒》、《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天仙配》(任顧問)、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農家樂》、《洞簫橫吹》、《女司機》、《老兵新傳》、《聶耳》(與黎英海、劉福安合作)、《阿詩瑪》(編劇、音樂與羅宗賢合作)、《從奴隸到將軍》、《天雲山傳奇》、《筆中情》、《秋瑾》、《高山下的花環》等30餘部故事影片作曲。他在電影音樂創作中,十分注重民族化、群眾化。其他作品有管絃樂曲《百萬雄師過大江》(集體創作)、民樂合奏《枯木逢春》等。同時,還創作了《秧歌舞曲》、《歡樂的火把節》等優秀樂曲。其中《南征北戰》獲1957年國務院、文化部頒發的一等獎,《中華女兒》與《天仙配》獲二等獎;《聶耳》獲1960年捷克國際電影傳記片獎;《從奴隸到將軍》獲文化部及解放軍文藝優秀獎;《天雲山傳奇》獲1981年“金雞獎”;《高山下的花環》獲得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隨後又獲得了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編劇獎,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獎,獲1986年第三屆解放軍文藝獎等;《阿詩瑪》獲西班牙最佳舞蹈片獎;《芙蓉鎮》獲上海文藝創作優秀創作獎、影片獎、音樂創作獎,“金雞獎”最佳音樂獎提名、上影“小百花”最佳音樂獎。他創作的音樂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少電影插曲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在譜寫電影音樂的同時,葛炎還創作了《山西民歌聯奏》等。

197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了《青春》,年輕的陳沖在這部影片中初上銀幕而嶄露頭角,該片由謝晉導演、葛炎作曲,這是葛炎首次與謝晉的合作。謝晉是一位孜孜於尋求藝術與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電影導演,這位有強烈“巨片”意識、眼光瞄準“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藝術家,深諳葛炎的音樂風格和功力,曾多次主動找上門去,請葛炎與他合作,自從為《青春》這部影片作曲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天雲山傳奇》是謝晉帶著超前性、真正喚醒其社會意識的影片,是一部控訴極“左”路線的深刻悲劇。

管絃樂曲《馬車》是一幅描繪秀美農村的交響音畫

在這部影片的作曲中,葛炎致力於用音樂深深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影片到了悲劇美的境地。在女主人公宋薇含著淚花與吳遙結婚的一場戲中,葛炎摒棄了通常影片中慣用的充滿熱烈喜慶的曲調,而採用了低沉哀婉的旋律,使熱鬧的婚禮與低吟的音樂,形成了場面氣氛與背景音樂的強烈反差。由是,使該影片的內容產生了悲劇美學意味,飽含了悲劇美學色彩。這樣,用音樂深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引發了人們深層次的審美感受,體現了悲劇美的蘊藉。這種“蘊藉”構成了悲劇的意蘊美,使之具有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這種悲劇性的美的感受,反而使《天雲山傳奇》這部影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就是著名電影作曲家葛炎的絕妙之處、高超技法,也正是他的音樂美學思想和對電影藝術的審美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