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同意明朝是亡於“自毀長城”的觀點嗎?有什麼例子說明嗎?

騎蝸牛走高速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同意明朝是亡於自毀長城的觀點。

明朝的滅亡有其客觀原因,但是本質上是因為封建王朝的屬性決定的,封建王朝制度的短板、生產力的落後等決定了整個國家總是被置於人治之下,人治的社會充分依賴於統治者的能力和情操,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盛世皇朝無不是因為當時皇帝的英明神武和勤於政事的原因。

但是人性都是有弱點的,那些從小在皇室長大、沒有受過苦的人,他們的能力和情操往往不如為他們打下江山的祖先,讓這樣的人來對國家進行人治的必然結果就是權力結構的不科學,進而導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皇權缺少必要的約束和限制,官權沒有足夠的監督,民權得不到有效保障,聰明的官員們鑽法制的漏洞那是易如反掌,再加上整個社會科技意識和科技創新的能力不足,生產力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撐,導致了資源總是優先被掌控權力的人享用並揮霍,老百姓的生活很難長久得到溫飽,一遇到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之時國家的抵抗能力就會顯得很薄弱,這時候皇朝的統治基礎就會逐漸被摧毀,皇朝就會被別的更聰明和戰鬥力更強的政治群體所取代。

和其他皇朝一樣,作為封建皇朝的明朝也不可能永遠存在,它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這是封建皇朝的必然宿命,只是統治時間長短的區別。而作為死社稷的皇帝崇禎急火攻心、昏招頻出,出現了包括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等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只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不同意明朝是亡於自毀長城的觀點。舉例如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崇禎殺袁崇煥之前明朝的國家形勢。

天災:此時的明朝處於明朝小冰河時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人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沒有得到及時、有效鎮壓。

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肆虐整個西北、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三分之一的國土遭到起義軍的攻佔或者長期攻佔,幾十萬的起義軍和明軍玩起了游擊戰,耗費了明帝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了1644年(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朝統治宣佈結束。

外患: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領導的後金軍隊的持續攻伐,大明東北方城池已經大部分被後金佔領,而儘管袁崇煥利用堅城大炮取得了寧遠大捷,緊緊守住後金的入關防線,但是後金充分利用與蒙古的聯姻同盟優勢,經常繞道蒙古進攻北京,直接威脅都城的安全,而袁崇煥也正是在北京保衛戰之後被崇禎騙進皇城後扣押並處死,處死袁崇煥以後帶來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給軍心穩定造成了極大傷害。

起義軍攻佔北京之後,一系列的傻逼措施導致了百姓怨聲載道,更導致了吳三桂打開關門,放後金軍入關,從此後金軍如龍入大海,開始在中原大地大殺四方,滅南明、破義軍,最終奪取了政權,明朝歷史徹底結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滅亡主觀上是起義軍攻下北京,崇禎自縊。而袁崇煥他的主要作戰區域在東北方,作戰對象是後金軍隊,而他的實力只適用於勉強與後金軍打防守戰,根本沒有與起義軍有過正面作戰,再加上當時明朝朝政昏暗,黨爭不斷,奸佞之臣充斥於整個朝廷,導致朝廷烏煙瘴氣,造成袁崇煥手下明朝最有戰鬥力的軍隊糧餉短缺,這樣從客觀上決定了袁崇煥也沒有實力先消滅後金軍隊,再平息農民起義,袁崇煥即使不被崇禎殺死,他的軍隊也會因為糧餉短缺而最終敗於後金軍隊,袁崇煥也同樣會被後金殺死。

天災加人禍加強悍的外敵,再加上朝政的暗無天日,決定了明朝必亡,這不是一個袁崇煥就能阻擋的,這是歷史的必然,更是封建王朝逃不過的宿命。


鐵匠波波


首先是地球氣候變化,恰巧明末清初時遇上小冰期,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對當時社會文明的發展,農業經濟,民族遷徙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這也是明朝末年饑荒連年,農民叛亂疊起的原因之一,那時候馬鈴薯和玉米等耐寒食物還未在中國廣泛種植。這有點像天要亡明,可能是明的氣數真已到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國運不超三百年,而明朝已享國兩百七十六年還沒包括後來的南明)。

還有一個就是制度問題,明朝的制度文重武輕,後期又親信宦官,從萬曆開始政治弊端就尤為突出,黨爭,貪汙斂財,土地兼併,民族矛盾,直到後金崛起。

最後崇禎這個人,要是像他的前任們那樣不作為,讓太監、內閣們去做事,明朝反而不會亡在他手裡。他既無治國經驗,又無軍事才能,卻因為鬥倒了魏忠賢便覺得志得意滿、天縱英明,事事都想為,卻事事胡作為,弄的文不敢諫,武不能戰,關鍵時刻自斷臂膀,遇到困難當朝痛哭流涕。

在殺袁崇煥這件事情上中了後金反間計而不自知,下手極為極端,憑著自己的懷疑在未經過慎重調查,便對立下郝郝戰功的邊防主帥處以極刑:凌遲碎割兩千多刀。比之宋高宗處置岳飛更毒辣、更極端,最後落得個江山破碎,吊死煤山的悽慘下場實在是咎由自取。

滿清為袁崇煥平反之用意,在於徹底收服天下士子之心,讓天下士子看到明朝的昏聵,大清的聖明。連鐵桿對手袁崇煥都可以敬重,其胸懷雅量相比崇禎的偏激狹隘讓天下人心自行衡量。這也就是清朝亡國時儒家很多遺老渾然忘了自己曾經是大明子孫,要為大清殉葬的註腳吧。崇禎雖有中興之心卻無中興之志,剛愎自用,在錯誤的政策思想以及識人,用人的人事安排上的一連串失誤,自毀長城,造成邊關將領人心起伏,內憂外患之際,優柔寡斷,不能自覺,已至戰事失利,最後走向滅亡。

最後聲明一下,明朝在滅亡時軍隊戰鬥力依然十分頑強,在當時世界上依然名為前列,如果沒有內亂(李自成,張獻忠),滿清很難入關,說到底中國曆來怕的不是外敵而是內亂。



清水隱士


崇禎確實自毀長城。

祟禎原為信王,本來是當做一名王爺來培養,其不懂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一上臺便搬倒魏忠賢,又不培養新的打手,致使東林黨人坐大,朝政失衡,從此大明走上了滅亡之路。

崇禎在當信王時,受到了錦衣衛的嚴密監視,因此怨恨錦衣衛。在其上臺後,也不待見錦衣衛,致使東林黨失去天敵,為所欲為。

當然明朝滅亡還有因印第安人遭到滅絕,導致美洲大規模綠化,致使全球氣候變冷,使農作物大量減產,政府又無力賑災,於是農民變流民,流民變流寇,惡性循環。

而北方少數民族因為氣候變冷,不僅農作物減產,連牛、馬、羊等牲畜也大量凍餓而死。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為了度過難關,不得不頻繁南下劫掠,使明期不勝其擾,因此明朝不得不加強國防建設,此舉又嚴重增加了明朝的財政負擔,使明朝不得不加徵稅收,又導致民變峰起,終至亡國。

又因山西農民去內蒙墾荒帶回鼠疫,使整個北方皆為疫區,進一步消弱了明朝的經濟與軍事力量。

綜上,崇禎搬倒魏忠賢,自毀長城,明朝滅亡,有積弊己久之因,有天災,但崇禎也要承擔一半的責任。




當代曹植


同意!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簡單的逐條分析,採用舉例子的方法,在故事中以小映大,來折射一些!

第一,崇禎自毀寶刀!

崇禎皇帝自己親手摧毀廠衛集團,廠衛集團一直以來是皇帝的一把尖刀,明代酸腐的文臣集團到後來根本不問國事全力黨爭,甚至東林黨還製造皇帝落水事件!而後來文官集團不斷壯大並且貪汙腐敗,廠衛甚至人手不夠,而崇禎直接廢殺魏忠賢導致朝廷原本平衡的力量直接失控,皇帝無法控制文官!

第二,大明官員迂腐虛偽奸詐!

李自成圍攻北京,崇禎曾不止一次暗示大臣需要有一個人提出南遷,大臣都心知肚明皇帝想南遷,但是為了不揹負歷史對違背祖宗定下的天子守國門的規矩而留下的罵名大臣都極力反對南遷,但是私底下卻把所有財產轉移到江南!

第三,摳門皇帝!

皇帝摳門是因為: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決定給崇禎一個機會,讓崇禎承認他為王,並賞銀100萬,並承認山西陝西為封國,崇禎不給!李自成最後怒攻皇宮,還有吳三桂需要一百萬軍餉去抗擊滿族,崇禎不給,吳三桂投降滿清!有人說皇帝沒錢!是國庫只有40萬,而最後李自成從崇禎宮內搜刮3700萬白銀,而且珍寶不計其數!

第四,摳門臣!

崇禎募捐錢財,臣下都說沒錢,有一件事就是崇禎對老丈人說您那麼有錢您帶頭捐個500萬吧!不算多吧,老丈人說明天你派人拿吧!第二天,小太監門都沒進去就回來了,崇禎問要到了嗎?太監說:門都沒進去,我到門口,我看您老丈人門前貼一個條子“此房出售”!您說他都窮到賣房了我怎麼敢要?而最後呢,國破時李自成搜刮的大臣家產共有7000萬兩!相當於現在110億!





小鵬雜談歷史


不同意明朝亡於“自毀長城”,認為是亡於內憂外患。明朝末期,政府處境艱難。一方面天災不斷,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農民不斷起義,另一方面蒙古的隱患一直沒有消除,女真族不斷做大,消耗明王朝大量實力(軍隊、財政等力量)。加上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繼位匆忙,從政經驗不足,崇禎帝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明王朝最終被折騰地在他手中終結。

明朝亡於“自毀長城”,有一定道理,個人認為都是表象,沒有任何制度是十全十美的,都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條件,這個可以參考統一中國前實行的商鞅變法。“自毀長城”的行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先後有殺袁崇煥、催促洪承疇決戰、催促孫傳庭進兵等行為。崇禎帝頻繁換內閣大臣,殺兵部尚書,這些行為都是有史可查的。最後關頭,他又拒絕南遷,喪失了最後的一點機會。


像一陣風吹


我基本同意,但是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明朝滅亡原因第一:兩百多年積累的體制弊病,早已積重難返,病入膏肓。同時,無法抑制權貴集團的土地兼併,難以逃脫“三百年王朝週期律”,終於內憂外患,難以為繼,用直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的話說,就是“氣數已盡”

第二:崇禎帝為人雖勤於國事,然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目光短淺,當時名將不得重用,孫傳庭,熊廷弼,盧象升,袁崇煥,洪承疇等等,或死或鬱郁不得志,都沒有得到正確的使用,不然明朝也不會在1644年滅亡,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內閣基本年年換人,導致了人心離散,最後破城,基本上孤家寡人。

第三:明朝遭遇罕見的天災,崇禎十年到十六年,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和山東等地區持續大旱。基本每年都有事情發生,很多人將明朝的滅亡簡單歸結於小冰期,那是不準確的,同樣是小冰期,另一邊的大英帝國也還在昂揚向上的發展,怎麼明朝就滅亡了呢?

第四:明朝的外交手段缺乏,君臣處理國家問題不靈活,縱觀明朝一代,在對外交流中,總是以戰爭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根據情況靈活應對,意思就是永遠用最高成本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孫子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就是,在國家之間,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而是多種手段並用,最典型的就是南宋時期,偏居一隅,依然可以通過外交方式存在一百多年,最後聯合蒙古滅亡宿敵金朝,要是每一次國家遇到問題都通過戰爭解決,富庶如南宋尚且不足,何況明朝,明粉中間有一句話“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表面看可以認為是讚揚明朝皇帝剛烈,但是作為一國皇帝,足可見明朝對外交流中是有很大問題的,最後崇禎帝死守國門,不肯南渡,導致南明半壁江山因繼承人問題持續內耗,華夏衣冠,千年文脈,被外族所辱,如果崇禎帝能夠及時南渡,雖然沒有死社稷,但是卻可以使明朝國祚延續。




弦間映月



125878215蜂獾


我個人認為,崇禎皇帝的做法是在“自毀長城”,因為他殺了兩個最不該殺的人。第一個宦官魏忠賢,儘管此人有許多行為令人不齒而遭受詬病,但他卻能夠招賢納士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軍隊,並積極主動的提供糧餉,為支持明軍打擊後金的行動盡最大努力提供幫助,魏忠賢的手下人也積極配合,因此當時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嚴重打擊。魏忠賢倒臺後,許多明軍高級將領受牽連被治罪 ,又因糧餉供應不足使明軍戰鬥力迅速下降,努爾哈赤後金政權才“得以喘息”而逐漸壯大起來。所以魏忠賢不該殺!

第二個不該殺的就是薊遼都師袁崇煥,這個人的故事大家都比較清楚,我就不多說了。

雖然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但大明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大廈將傾,即使不殺掉魏忠賢和袁崇煥,大明帝國也會走向滅亡,只不過能多堅持十年二十年。

封建社會的經濟以農耕為主,土地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唯一資源,也是朝廷賦稅的主要來源,卻被不斷增加的皇親貴族和氏家大族佔為己有而不納稅,到了明朝崇禎年間,此種情況更加嚴重,要命的是小冰河期又出現了,當時的氣候條件極其惡劣,不是連年大旱就是冬季異常寒冷,農民不是沒了土地,就是地裡不長莊稼。怎麼辦?還能怎麼辦?造反唄!於是農民起義軍出現了,幾個比較出名的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大明朝本來就被後金汗國不斷襲擾,又遭受農民起義軍的不斷打擊,再加上崇禎皇帝三番五次“自毀長城”,不滅亡才怪呢。[霧霾][霧霾]


徐國後裔


封建王朝的滅亡都和土地制度和土地兼併程度有關。其他情況只是加速或延緩這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