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膝關節置換,是越往後拖越好嗎?最佳年齡段是多少歲?

久遠之芬芳


這個問題特別的好,很多人都認為關節置換手術能拖就拖才好,實在受不了了再做手術就行。但任何事情都是要講時機的,如果關節早就有置換的手術適應症而不做,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很多老年患者的關節會面臨越來越重的骨質疏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內科疾病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比如血脂、血糖、血壓的變化,手術的風險也會越來越大。

臨床上我們認為關節置換比較適合的年齡是60歲到65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老年患者,即使有一些內科疾病,但是也不是特別的難以控制。而且骨質疏鬆也不會特別的嚴重,不會影響手術當中的操作。

這個年齡段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患者症狀特別的明顯,常年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已經到了非手術不可的程度,低於這個年齡段或者是高於這個年齡段也是完全可以的。

比如一個常年被類風溼關節炎折磨的女性患者,年齡55歲,已經關節出現了明顯的活動障礙,疼痛難忍,那麼也是完全可以進行關節置換治療的。



再比如一個年齡80歲左右的老年人,關節變形疼痛比較嚴重,而且主觀上有想做關節置換的需求,那麼經過術前的評定,如果沒有手術的禁忌症,也是完全可以手術的。



談談骨質疏鬆、血壓、血脂、血糖這些問題對於關節置換的影響,大家可能會更理解,為什麼我們建議,關節置換的年齡在60~65歲之間。

骨質疏鬆對於手術的影響


大家仔細的看一看上圖就會明白骨質疏鬆對於關節置換這一類手術的影響了。當一個患者年齡比較大,骨質疏鬆比較明顯,而且沒有進行過抗骨質疏鬆治療的時候。我們在手術當中,很有可能因為一些力量比較大的操作導致骨骼出現劈裂甚至更嚴重的骨折

。這是我們在關節置換手術當中,最不樂意看到的一種情況,因為一旦關節置換手術,出現骨折再需要內固定,內固定如何選擇,以及內固定是否影響患者將來的功能,這都是非常大的問題。


謝醫生曾經經歷過一次嚴重骨質疏鬆手術患者的手術,術中在用吸引器吸取手術當中出血的時候,竟然能將患者的骨松質吸走

,大家就可以知道嚴重的骨質疏鬆是多麼的可怕,還好那次手術沒有出現併發症……

高血脂對於手術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血脂高就高了,並不是特別的重要,但是在手術的過程當中,如果血脂過高會出現什麼樣的風險呢?那就是醫生和患者最不樂意看見的~靜脈血栓形成

過高的血脂會導致血液粘度的增高,尤其是在外科手術的過程當中,由於做關節置換可能會需要

使用到下肢的止血帶,就會對血管內皮造成一定的損傷,而手術過程當中不可能不損傷到血管,如果血脂過高,那麼肯定會增加術中術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

雖然出現了靜脈血栓,也是完全可以給予治療的,但是在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如果出現了靜脈血栓,那麼患者就需要制動,這將會大大影響患者的術後康復。

而且術後靜脈血栓有脫落的風險,一旦脫落迴心的過程當中栓子進入肺部就是肺栓塞,如果是脫落到腦就是腦梗塞,如果脫落入到心臟就是心肌梗死,其嚴重程度不言自明。

血壓對於關節置換手術的影響

對於血壓,很多人的認識是吃藥控制下來就好了,跟年齡沒什麼關係,這種想法其實也是對的,但是應用到關節置換的手術當中就不是這麼回事兒。

如果一個人的年齡過大,常年高血壓,他的血管經歷了常年的高血壓的刺激,一定會變得脆性增大,尤其是對於血壓的變化出現血管栓塞或破裂的可能性就更大。那麼這跟關節置換的手術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是非常大的,因為關節置換的手術需要麻醉



麻醉這個過程會使患者的血壓有一定的變化,通常情況下是導致患者的血壓下降

。而且關節置換手術為了減少患者的出血,也要求儘量將血壓控制在比較低的水平。那麼如果患者平時的血壓比較高,而且高血壓的病史時間又過長,那麼從一個比較高的血壓,因為麻醉藥的作用降到一個比較低的血壓的過程當中,血管是面臨一個重大的考驗的。這個血壓落差如果過大,那麼很有可能誘發患者出現急性的腦梗塞,心肌梗塞

有的朋友會說,那如果我平時間血壓控制的好就可以了,確實是這樣的。但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長時間有手術需要,但是沒做手術,拖的年齡比較大的情況,即使血壓平時控制的再好,那高血壓10年和高血壓20年,血管的變化是必然不同的,對於手術的耐受程度也是絕對不同的

對吧?

血糖對於手術的影響可能眾所周知了,那就是容易增加切口不癒合和感染的風險。就如同前面所說的血壓,10年的高血壓和20年的高血壓會有明顯的區別,那麼血糖也一樣,如果是

10年的糖尿病患者和20年的糖尿病患者對於手術的耐受是完全不一樣了

而且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種高的狀態是互相影響的,20年的高血糖患者,血脂和血壓相信也不會特別的好。

綜上所述

所以從綜合的角度來看,60歲到65歲這個年齡段,老人的身體狀態還是比較好的,對於手術打擊的耐受也肯定比更大年齡段的患者要強的多。即使有一些內科疾病,那麼經過醫生的調理,也是完全可以控制在可控範圍內。患者手術的風險和術後康復的效果要好很多。

絕對不是有了問題,越拖越好。

相信看了謝醫生的介紹,大家應該對於關節置換的手術時機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接下來給大家順路科普一下,做關節置換手術之前應該做哪些康復的動作,更好的幫助醫生和幫助自己來達到最好的術後康復效果。

推薦給大家以下一些常見的康復動作,準備做置換的患者可以學習並堅持鍛鍊一下:

第一,踝泵,術前結束後都需要嚴格堅持的康復動作,其實就是屈伸我們的踝關節。要求每天能做400~500下左右。

第二,膝關節下壓。這個動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鍛鍊我們的股四頭肌,動作很簡單,就是我們將膝關節儘量向後方擠壓即可。



第三,直腿抬高。這個目的也是為了鍛鍊我們的股四頭肌,大家記住做這個鍛鍊的時候,腳尖一定要繃住,將整個膝關節繃直以後緩慢的抬高,堅持5~10秒之後緩慢的落下,最好是雙膝都坐。



第四,股四頭肌鍛鍊。這個動作要求我們將膝關節下方墊一個比較軟的墊子,最好是專用的泡沫軸,緩慢的抬高小腿,目的也是為了鍛鍊我們的股四頭肌。



第五,蚌殼動作。這個動作因為做起來像開合的蚌殼而得名,其主要的目的是鍛鍊我們的髖關節肌肉,是為了需要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後能更好的進行步態訓練而做準備。


第六,單腿獨立。建議鍛鍊的時候,身邊一定要扶著一個椅子或者是柺杖。鍛鍊的時候單腿獨立的時間不要過長,主要是為了訓練我們整個下肢的平衡感,為了術後更好的康復做準備。



以上就是對您問題的解答,關節置換的手術時機非常重要,絕對不要一拖再拖,如果確實有明顯的休息痛以及靜息痛,而且患者有主觀要求手術的態度,那麼及時手術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年齡往往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一條因素,患者的需求才最關鍵。

如果您還有疑惑的地方可以私信我,或者是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我點個贊吧,謝謝了!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看到有人說不建議置換,要保守治療的我也沒什麼話說。。。首先要拍x片看膝關節老化成什麼樣了,結合患者的症狀,比如是否還可以自行走路,生活能否自理,疼痛症狀是否影響到生活。如果已經疼痛影響到生活了,那麼就必須採取手術治療,這是唯一的解決問題的治療方式,現在膝關節置換也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手術,不要有太大的心裡負擔,不過一定要去正規的公立醫院,最好事先打聽好哪個醫院骨科強。然後就是做手術的時間問題,一般而言手術是越早越好,因為人越老身體的基礎疾病就越多,但是考慮到現在的人工膝關節使用壽命一般在20年左右,所以建議到60之後做比較好,太年輕了就做,20年後可能還要翻修,人也老了可能經不起折騰了,一般60以後做這個手術沒有問題而且儘量早做。還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望採納。


每日學中醫


我退休不久就膝蓋疼痛,嚴重的時候走路也困難,一瘸一瘸的,經檢查膝蓋有一定程度的磨損,還長了骨刺,大腿肌肉也開始有一點萎縮。後來每星期堅持騎健身單車3到5次,每次一小時以上,騎的時候用輕檔快速,儘量減輕腿的壓力,達到鍛鍊腿肌肉的效果。還咬牙堅持適當走路,除下雨天和急事外外出基本不坐公交車,15公里內基本都騎共享單車。現在,膝蓋基本不疼了,走路也正常了,開始萎縮的大腿肌肉也開始粗壯起來。


強哥5834482818


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應該是60歲以上的病人,所以早中期的患者,不必強求一步到位地治好骨關節炎,但可以採取藥物、物理治療等延緩病情的發展。 人工關節置換 最好60歲以後做




關愛健康從梯瑪開始


人工關節有年限的比如八年十年等,如果現在六十多歲最好在多拖幾年進行關節置換,這樣換了之後就不用再換了。免得二次置換,畢竟是個手術,而且費用不低。


任亞峰


膝關節節換置,從根本上不能清除關節痛症,這是西醫一直的錯誤性的誤導患者。換置後的關節機件與骨關節形狀大小一樣嗎?差幾微米?這種情況 需要換置的患者最好在沒手術前,尋找關節換置的人員的健議後在做手術。中醫中藥施治膝關節症能徹底的治癒。恐怕手術後膝關節疼痛永久性的難除。


民間傳承9


60歲左右可以換,因為這個年齡段換了後的人工關節可以用20年,基本上後半生夠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