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日本雄厚的電子技術,為什麼沒有出現如蘋果、三星、華為這樣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品牌手機?


日本今天經濟社會

日本的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停滯,然後一直到到現在。當然,有過接觸的人,覺得日本其實很有錢,它已經將很多實力轉變到資本運作上,比如,澳大利亞的鐵礦有日本人的股份。

但是,一國的經濟並不是僅僅有沒有錢賺,而是社會生產能力如何。日本在80年代之後,普通經濟受到打擊,大公司可以向海外轉移資產,有錢財團可以收購全球的股票和資產,所以日本其實並不缺錢。但這些都不是直接生產的部門,如果把工廠也轉移到海外,那麼大量的工人也不是日本人了。

國內的日本人呢?對於普通日本人來說,經濟不好,工作崗位少,賺錢機會少,激情下降,極簡生活是這個時候開始產生的。“宅”是這代人的特點,其實是無奈啊,因為社會固化,個人沒有多少改變命運的可能。後來日本學者提出了“下流社會”、“低慾望社會”的概念。這裡的下流,是指社會階層往下滑,從準富人變中產,中產變下中產,……

社會上人是一代代更替的,80年代出生成長的人,很可能將這種低慾望的生活延續下去,當他們的年齡到了中青年時,那麼社會的整體創造力就下降了。

我們今天還能看到兢兢業業的日本人,但他們普遍歲數偏大;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有創新想法的日本人,但技術創新的一般也年齡偏大,而年齡年輕一些的往往是娛樂創新,現在連娛樂創新也讓位給韓國了。

產業上的跟頭,電子技術更新快

電子行業的發展很快,在芯片技術上,根據摩爾定律,每18個月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就翻一倍。那麼做電子行業,就需要始終是狂奔狀態。日本由於80年代的衝擊,錯過了電腦時代的機會,到了2000年以後,基本上就沒有機會了。它的其他產品,比如電視、冰箱、空調等,也沒有守住。因為勞動了成本關係,這些家電產業整體向西轉移,也就是韓國、中國開始崛起,到了今天,這些家電基本上是中國企業佔領全球市場。

沒有足夠的公司數量,沒有足夠的從業職工人數,那麼也就很難有轟轟烈烈的發展。個人有多少聰明才智?一生申請200項專利了不起了,而華為,2017年申請的專利2300多項。


迎春財經


產品做大做強了容易被搞、抵制、還面臨一堆品牌競爭,零部件都是尖端產品只有他控制你停你供應企業就犯傻控制了話語權,打壓同行研發企業保持自身高競爭力位置,其它國家想做同類產品質量行不行不說,日本稍微調價格外國同行就得破產庫存等著扔大海。高明


羅柏義


看了很多日吹的文章,說日本什麼厲害,不再組裝,只搞零件,真的是可笑。零件是沒有品牌的,如果在大學的工商管理科,上過市場推廣課程都會知道,沒有品牌是不值錢的,品牌是價值。蘋果手機,十分賺錢,零件成本不到手機的15%價錢。日本人是不是這麼笨,大錢不搵,只顧搵小錢。日本的手機不成,是日本人及商社不成,看看韓國及中國,勇於學習,勇於嘗試,日本人太死板,也太守舊。他們的匠人精神是在一個產品中,作精益求精的改善,但作創新方面及新產品方面,便沒有什麼作為。看看5G通訊,日本一點也不成。他們不是沒有手機,但發展不出市場來,因為鬥不過中韓的競爭,他們的手機只有日本人用,日本以外便不成了,因為他們跟諾基亞及摩托羅拉一樣,2G手機轉3G時,轉得太慢,被中韓廠家趕上了。


Tak3670


因為美國不允許日本製造這一部分。所以日本就玩不了。廣場協定就是分界點,在那之前,日本是準備包攬電子產業的全部環節,nec,東芝,日立,富士通都躍躍欲試,結果被美國強行摩擦以後,就只能安心做配件了。

雖然松下,索尼的電子產品很好,但是沒有晶體管的話語權,只能被人牽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