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才能寫好散文?

哎喲___喂


高中生寫好散文的方法:選材獨特,立意深刻

之所以說愛寫散文的學生多,能寫出佳作的學生少,因為很多學生容易進入選材的誤區:或是套用他人的寫法,或是胡編亂造子烏虛有的故事,或是素材陳舊老套。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得抓住“獨特”二字。“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視角獨特文章才能新穎、深刻,給人留下非同一般的印象。那麼獨特的素材哪來呢?

首先從“自我”中積累獨特的素材,寫真正只屬於“我”的事,抒真正只屬於“我”的情,寫出我的真情實感。有關“自我”的素材肯定很多,那就得認真想那些素材是真正屬於我的獨一無二的材料,那些素材可能會與其他同學的素材撞車?這樣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多準備些素材,然後進行篩選。比如以“合作”為題進行寫作,從自我角度選材可以有這樣幾個角度,-寫我與同學的合作,二我與父母的合作,三我與老師合作。這三個角度無疑第三種更為獨特,但是絕大多數同學選擇的是第一種,選材大同小異,作文想得高分很難。

其次從“閱讀”中積累獨特的素材。讀與寫是緊密相連的,平時閱讀時養成收集素材的好習慣,名人名言、好詞好句、逸聞趣事、民間傳說等等在適合的時候都可能化為我們的新穎素材。先人有言 雲“腹少筆墨常侷促”,又說“胸中有丘壑,筆藏千萬兵”,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從“時代”中積累獨特的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除了從學習生活、家庭生活中獲得素材外,還可以從社會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站在“時代”的前列,傾聽時代的呼聲,聽從時代的召喚,描寫時代生活,展現時代風采。凸現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樑,時代的弄潮兒的神韻。

高中生寫好散文的方法:結構嚴謹,方圓得體

文章的結構決定於文章的內容,為什麼這篇文章分五段,那篇文章分三段,為什麼先說這層意思,後說那層意思,這些.都是文章的內容決定的。根據內容安排結構要作到以下兩。

首先要思路清晰,對所寫的客觀事物形成鮮明的印象、看法、態度或感情。要使思路清晰,必須善於觀察事物,能夠理.解事物和認識事物。只有從鍛鍊觀察能力和理解、認識能力入手,才能培養起既活潑而又嚴密的思路,進而使文章有好的結構。例如寫一種花,如果對花期、形態、特性都不知道,或知道得不清楚,文章將怎麼寫呢?再如寫- -件事,如果對事情的六要素都不明白,文章又將如何組材,展現事件發生的作用或意義所在?總之,自已不明白,就無法使讀者明白。

其次要根據選材謀篇佈局,使文章方圓得體,稜角分明。一篇優秀的散文定然有著鳳頭、豬肚、豹尾,但決不是三段,式。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一個好的開頭能抓住讀者的目光,跟隨著你的思路走。根據“鳳頭”的要求是:簡潔明瞭,迅速入題。中間部分內容充實飽滿猶如豬肚。起承轉合線條清晰,層次分明,意蘊深厚,過度自然。以“豹尾”為標準,結尾筆法要簡潔、明快、乾淨、利落,猶如豹尾掃地,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餘地。要做文章結構謹嚴,要多練習,多摸索,站的讀者的立場上為文章尋求最佳的謀篇佈局。

高中生寫好散文的方法:語言清新,大氣精妙.

如果說材料是文章的內涵,那麼語言是文章的服飾。散文不同於議論文,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議論文要求更高。一篇優美的散文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不僅具備豐富的內涵,還擁有精美的語言外衣。

首先積累文化因子。我國是一個擁有濃郁文化的國度,悠久的歷史沉積了許多寶貴的文學語言。如果在我們寫作中能引用、化用這些寶貴的資源,- -定能為我們的作品增添光彩。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精讀實記了大量的詩詞、名言、成語、俗語,又能結合相似聯想以及遷移思維,做起文章來定然文采飛揚,語言汩汩滔滔,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其次一語千金,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凝練美是其- -。語言的凝練體現在語言有力度、簡潔、明快、不繁瑣。若敘事則敘.事有條理,描寫傳神;若議論則用詞準確到位,耐人尋味;若抒情則情隨意到,字字含情。修辭美是其二。俗話說“人靠衣裝”,語言則需修辭來裝飾。一篇文章中,比喻用得好則生動活潑,意蘊豐厚; .排比用得好氣勢如虹,震人心魄;擬人用得好,則活靈活現,獨具一格;對比用得好,則美醜勁盡顯,相得益彰。個性美書其三。個性化的語言能給人耳目- -新的感覺,或大氣、或輕靈、或深邃、或絢麗、或質樸、或犀利、或幽默等。


分享學習新思路


多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用畫面般的文字表達。句子裡多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副詞,這樣你所寫的文字就有畫面感了。散文是要把讀者帶到你所描寫的環境中去的。平時多練習寫畫面感的句子,可以天天練習,把你看到的東西描寫出來或者說出來,比如:桌上有很多水果。你可以說的具體點,桌子上有兩筐紅紅的蘋果,一筐黃色的香蕉,還有三筐青色的梨等等。生活中一定要仔細觀察,作家都是帶著顯微鏡觀察生活的。要做到準確表達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拍給你看


高中生如何寫好散文?本人認為按以下方法去做,則可寫好散文。

一要對十篇左右的好散文有深刻的印象。這十篇散文不一定是名家所寫,但一定是自已所喜愛的。放入腦子,經常悉心體會其中的妙處,以便在自己寫散文時能有所啟示。這十篇散文可扶持你登堂入室。

二寫散文不必用現成的語句,要平實如話就好。如某美女身材高,不可用亭亭玉立之類的詞彙。語要從心上出,象和最親近的人說話就好。

三語言儘量晶瑩一些好。表達某種意思都可能有幾種表達方法。選最晶瑩的方法為好。所謂晶瑩不譁眾,不取寵,不濃抹,少修飾而合適為宜。

四散文和詩其實是近親文學,語言有時形象些也好。如某美女長髮披肩,人讀了未必有印象。但寫成:她的長髮灌溉她的花衣裳。當更亮色的。

五筆尖帶著感情去寫。要想別人感動,必須先自己感動。帶著感情去寫,才能寫得動人。

六古人寫字有入木三分之說。寫散文亦應如此。立意不要停在表面,要挖掘深些,再深此。寫出更深層的東西,方有貴妃出浴之美。

要堅信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多修改是必要的。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我提供以上意見,敬請喜歡散文寫作的高中生參考。


花甲山人


提高寫作水平,需要多讀,多寫,多交流。

1.多讀名家作品。讀書不能僅僅限於純散文作品。

要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如小說,古體詩,現代詩,紀實文學等等都要去讀,從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同時,要學會品味名家作品的精妙之處,學習觀察角度,掌握寫作方法。

寫散文不是僅僅掌握散文的寫法就可以了。其實也沒有說哪種寫作方法只適用於散文寫作,哪種方法只適用於詩歌寫作。沒有這樣的明確的分界線。

各種寫作方法都是相同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多寫。多練習寫作,多動筆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途徑。

及時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不用去過多的考慮所謂的寫作技巧。

在高中階段,不可能會有專業的老師做寫作輔導,也不可能有更專業的講座。

多寫可以從記日記下手。每天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記錄下自己的讀書心得,用自己的筆觸記錄下自己和同學朋友們的生活點滴……

這應該算是最好的練習方法了吧。

3.多交流。不能閉門造車。

交流是發現問題取長補短的最好的途徑。

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文學作品的優劣,探討寫作方法,分享完成作品,找出優點和不足,集思廣益,這樣能更快速的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辦公自動化E課堂


一般來說,寫文章就是說事。事情說清了,文章也就寫完了。但是,寫文章又和說事不同,因為文學是形象思維的,寫出來的東西是要人看的,為了讓人愛看,看了後感同身受,要達到說的事動人、被說的人感人,需要有高超的語言手段,高妙的語言技巧,這就需要講求語法修辭,語言能力。寫文章要有中心,要讓看文章的人知道你要說的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就要突出中心。在寫的時候,要考慮佈局合理,還要講求藝術手法等等。為了把寫作過程說明白,下邊,我分幾個方面加以敘述:

一、選材選材很重要。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裡,大千世界的生活異彩紛呈,萬花盛開,我們周圍的各個方面都有許多動人的事蹟,古今中外,有好多事情值得我們研究,有好多的事物值得我們探討、歌頌和讚揚。對於作者來說,他的興趣、愛好、感受、、熟悉程度和探討願望又不同,面對的對象也不同,這就有個選材的問題。首先,你要確定這篇文章為誰寫,為什麼寫,給什麼人看,這是一個前提。是批評還是歌頌,批評的要切中時弊,歌頌的要恰到好處,要批評或歌頌,觀點要對,論據要充分,就是手裡要有好多雄辯的論據,能說明問題,就是說理要有說服力;要歌頌,要說出原因,要明確歌頌的理由,有哪些方面值得歌頌,為什麼歌頌,佩服在哪裡,也就是先要搞清楚要寫的文章的中心思想。這就要先做到心中有數。

選材就是要先在頭腦中思慮一下,什麼事在我的心中最想寫,我的頭腦裡已經有了那些思考好了的東西,必須把它遣於筆端。有時,想寫,但又不知寫什麼好,那就先不要動筆,硬寫是不行的。南北朝時,南朝有個才子叫江淹,很有文采,詩賦名聲遠播。有句詩是“江淹得筆聰”,說他做夢想要寫出最好的詩賦,結果,有人贈他一隻好筆,從此,他詩興大發,寫出了好多的好文章,好詩賦。後來他不行了,頭腦混亂,寫不出東西來,人們說是“江郎才盡”了。這是說要有靈感,很多時候,你的靈感上來了,頭腦中的東西在翻騰,心中的思緒在撞擊,已經到了不寫不行了的程度,那就好辦了。如果沒有想好,那就翻翻書,或看看報,啟發啟發自己的思維。必須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好辦了,就是確定想法是第一步。然後,像蓋房子似的,看看都需要寫什麼料,要先把需要的原料置辦好,要先把需要的磚瓦沙石,鋼材水泥,木料白灰搞齊全了,料全了,就可以動工了。

二、列提綱列提綱很重要,列提綱的過程也是打腹稿的過程。要列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寫什麼,怎麼開頭,怎麼結尾,在什麼地方議論,怎麼議論,議論幾個觀點;在什麼地方抒情,抒發哪幾個方面的感情,怎麼抒情。這裡要強調,文章的開頭結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常說要“虎頭蛇尾”,就是開頭要有力,像老虎的頭似的,結尾要像蟒蛇的尾巴似的,有氣魄。這當然要看寫什麼樣的文章而定。對於記敘、抒情一類的文章,有的以開頭總領全篇,有的以最充沛的感情抒情開篇,有的開宗明義,交代出事情的來龍去脈,這都不能一概而論。要看怎麼佈局。像有的作者用“題記”,也是一種方式。但是,要強調的是,一定要新穎,不落俗套。列提綱最好細一點,甚至最典型的句子也要列進去。提綱要把你想說的都囊括進去,列完之後,縷一縷,看看該說的落沒落,有沒有囉嗦的地方,囉嗦的、不該說的堅決砍下去。所謂該砍的,就是那些與主題聯繫不大的內容,或者與主題聯繫不是很緊密的部分。這樣,你要寫什麼心理基本有數了,怎麼寫、寫什麼,文章的脈絡都基本清楚了,心裡也有底了,就可以動筆寫了。

三、起稿起稿的過程是文章好壞的關鍵。因為在起稿中,除了按著提綱所列的順序寫之外,還要考慮語法修辭的運用,什麼地方運用比喻、誇張、借喻的手法,什麼地方運用擬人、誇張的手法,排比句手法在什麼地方用,敘述、議論、抒情的運用怎麼擺佈,詞語怎麼搭配用,語言怎麼取捨等等。寫的時候不要拘泥,要放開筆,放開思維,大膽寫。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有一句名言,所謂“行文大略如行雲流水,當行於不可以不行,當止於不可不止”,就是說,該說的一定要說到,該停下來時一定要停。敘事要簡潔明瞭,言簡意賅,不能拖沓,這裡有一個故事,不妨借鑑一下:北宋的詩人秦觀(字少遊),與黃庭堅、晁無咎、張耒齊名,由於他們共同尊奉蘇軾(蘇東坡)為師,時人稱之為蘇門四學士。據《花菴詞選注》說,蘇東坡在四學士中最喜歡秦觀,對他的詩文常常讚譽不已。有一次,秦觀從會稽遠路回京後,前去拜望蘇軾,正巧晁無咎也在座。大家談起了創作,東坡問少遊近日作了哪些詩詞,少遊說出了自己喜歡的:“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幾句。東坡聽了微笑著說道:“十三字只說得一人騎馬樓前過。”缺點是“字多意少”。秦觀也問東坡近日作品,蘇軾唸了一首:“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晁無咎聽了高興地說道:“三句話說盡了張建封燕子樓的一段故事。”兩人十分歎服。像這樣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名氣的人,同時用了13字,尚且反映出不同的效果,我們這些人在寫文章選用詞句時,就更不可不多費點斟。




東方中小學數學


如何寫好散文   文體一詞,有種種含義,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專指文章之體制。或曰體裁。我國古典文論裡的“文體論”、“文章流別論”、“文章辨體”說等,就是對文章體制(體裁)的論說。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風格上。如簡煉,如舒徐,如清新,如剛健,如沉雄,如秀麗,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於文章的體制、風格。同作家的個性、人格有密切關係,所以又往往將文體同作家藝術風格聯繫一起,如所謂“冰心體”,周作人的“小品體”,梁遇春的“伊里亞體”,魯迅的“雜感體”,……等等;可是,在一篇文章裡,其體制上的特點,同其體性上的特點,又常常是結合著的。比如魯迅雜感文的“體制”,同其“簡煉”的“體性”的統一;再如,稱梁遇有的散文為“中國的伊里亞體”,那是由於他的散文在體制與體性上,都有點像英國十九世紀散文家查理.蘭姆(筆名伊里亞,著有《伊里亞文集》)的隨筆散文。   因此,人們在使用“文體”這一概念的時候,有時專指散文體制;有時系言散文之體性;有時則兼有雙重含義,僅有所側重而已。   這裡所論之“文體美”乃是指體制與體性統一的,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體美之於散文   讀一篇散文,我們首先觸感到的是它的文體。正是通過其文體,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內容的。所以斯密茲在《小品文作法論》裡這樣說:在文學上,文體的可愛是無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適如栩栩的禮儀之於社交。甚至認為:“在文學史中。文體每每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個人所說者,並沒象他用什麼方法說出那樣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與否,是靠其文體”。為說明這一論點還作了一個比喻:如有一鄉下少年,在一車房裡,向你背誦哈姆萊特偉大的獨白,雖則或許字字背得十分準確,然而你卻覺得其平凡適如該少年;倘如由一大戲角背誦出來,則你好象“在閃電光下讀莎士比亞”。   的確,優秀的文體,能夠使我們在讀散文的時候,產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李廣田說,讀英國散文家瑪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體,“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一座破舊的老屋裡,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在低聲地同我們訴說前夢,把人引到一種和平的空氣裡”。同樣,冰心的文體,常常將讀者引進一個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聽她溫柔的低訴;周作人的文體,則又彷彿把我們帶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飲茶,一面聽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閒話;讀徐志摩的散文,猶如在華採紛呈,瞬息變幻的夕陽裡,聽雨後亂泉的直流,狂流;而讀梁遇春的散文,則彷彿仰首夜空,看滿天星珠的閃爍……。散文文體之美,確實是豐富多采,不可形容的。梁實秋在《論散文》裡曾說: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莊嚴簡煉的文字,所以我們才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   《聖經》文學,是否“空前絕後”,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優秀的文體,兩者完美結合,才有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這確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們在不斷鍛鍊思想的同時,不可不重視鍛鍊自己的文體。   二、文體美之主要表現   誠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體美;但是,就散文這一體裁本身來說,在文體美上有什麼特殊要求。共同特色呢?   我想,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精悍、清新、流動。   散文文體應當是精悍的散文的文體,首先應當是精悍的。我們從浩繁的論述散文特點的文字裡,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散文是一種最精悍的文學體裁。所以,僅從形式上著眼,散文的精悍,同文體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體的精悍,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前面已經講過,“集中在一點上”,“尖銳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徵之一。一篇散文,總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種感受的最精彩的一點寫出來。最忌材料的龐雜、冗漫。儘管有時旁徵博引,說古論今,但其材料也是經過了精心剪裁取捨的。如周作人的《山中雜記》,無論從取材,還是從行文上看,乍讀都給人以支離、繁雜的感覺,但仔細一讀,就會發現其“雜”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統一的主旨和情調。   二是語言的精確。我們說,散文的語言既要簡煉,又要暢達,簡煉與暢達統一的基礎就是準確。沒有語言的精確,狀一物,寫一事,費辭甚多,尚不能達情盡意,又何談文體的精悍!楊朔的文體,是眾所公認的短小精悍,乾淨利落的。顯然這是同他語言上的精確、簡煉分不開的。試以他對散文《海市》開頭幾句的加工修改為例:初稿是:我的故鄉蓬萊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特別是城北丹崖山陡亂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杆一望,只望見海天茫茫、那種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臟六腑洗得於乾淨淨。   經過三次修改,(一、二兩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從略),最後定稿發表時的文字是這樣的: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風景卻別緻。特別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飛的蓬萊閣,更有氣勢。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洗得乾乾淨淨。   通過兩稿比較,可以看出:兩處較多的、重要的改動是:   (1)將初稿中的文字:“景緻卻不錯。不是小,倒也有點小小的”刪去,改寫成:“城不大,風景卻別緻”。由原來的十五個字,錘鍊作七個字。文字減少了大半,而對蓬萊古城特點的描寫,卻更加準確而突出了。   (2)將初稿中的“你走到閣上,倚著欄杆一望”,改為“你倚在閣上”,既交待出觀景的地點,又寫出觀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而將那“一望”的動作留給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這就寫出了那種放眼遠望的開闊氣勢;又將“空明清碧”改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僅詞義更加精確,而且讀起來也感到音調更加鏗鏘和諧了。   不難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夠準確、簡煉;定稿的文字,則十分簡潔,故其文體也顯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徹。透徹,這是更深刻的精確。散文的狀物寫景,表情達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準確,而且還總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強勁、透徹。所寫的內容,不光使人一目瞭然,而且還要有“力透七札”之感。這種透徹,也就是老舍說的“一針見血”地把事物寫出來的功夫。讀透徹的描寫,會使人感到有著“剝去一層”的明晰,古人云:“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猶如“鑿開頑璞,方始見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論是抒情、描寫或議論,都應當有這種開璞見玉的透徹。   透徹同真正的含蓄並不矛盾。真正的含蓄,可以說是透徹的極致,是透徹的一種“變形”的表現。批評家們認為:藝術上的“朦朧”,是一種“深奧之明白”;“幽默”,實在是一種非凡的“機智”;“反語”,正是把真相看穿的產物。   總之,上面所說的“集中”、“精確”、‘“透徹”,乃為文體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體應當是清新的美好的文體給予讀者的感覺,總是十分清新的。就象鄭振擇所描述的那樣: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潔的夜月,翠綠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愛,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愛,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麗,明年乃至無數年之後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麗。……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體呢?主要途徑有二:   一是洗去陳詞濫調。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夾雜一些陳詞濫調,就象是皎潔的夜月被雲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著一些紙屑、油垢,其皎月。碧湖給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斷創造新的形式和文體。鄭振擇在《新與舊》一文裡,著重談的就是新形式的創造。他說:我們稱某某體的文藝為新的文藝,乃是說,這種文體是新鮮的,是尚待大作家去運用他的,他的聲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異的,可以使厭見厭聞陳腐文體的人,心神為之一爽,並不是說所有這種新的某某體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裡,還批判了所謂“舊皮袋裝新酒”的觀點,他說:“我們要知道舊的形式既已棄敝而使人厭倦,即使有天才極高的人,有意境極高的想象,而一放在舊形式中,亦覺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層枯腐的灰色塵,把意境和文才都毀壞無遺”。   清新的文體,常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勝的魁力和長久的生命力。那些散文名字的文體,之所以使人“可愛”,甚至有不少人爭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僅在語言文字上,務去陳詞濫調,而且在構思上,結構上,描寫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創新。當前,我們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文體上的進一步解放和創新。讀者渴望讀到文體清新的散文;作者應當在對於那些散文名家優秀文體認真研討、借鑑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自己的新文體。   散文文體應當是流動的散文的文體,應當象是一泓清泉那樣的活潑流動的,而決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樣的停滯和沉悶。   文體的流動,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語言文字中的有節奏的前進。我們正是伴隨著這種有節奏的流動,感受著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曲折、起伏的。使人有時人新地。時見新意之感。   構成文體流動美的因素,主要是語句的變化。   短句的排比,給人以快速的流動感,象:卷地的狂風,爽利的冰雹,傾落的驟雨,震驚的疾雷,呵呵!千萬鐵甲中的金鼓的鳴聲,無量數的健兒吶喊……   這種急促的節奏,快速的流動,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急風暴雨、電閃雷嗚、瞬息變幻的氣氛。再如: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這種流動不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簡直象是一道急流,打著漩渦向前流去。   長而散的句式,給人的流動感是緩慢的。這種流動,是很適合於娓娓敘事和綿綿抒情的,如:進屋裡來便見你的影子更顯得黯淡了,我就取筆在你的影子周圍描出一個輪廓,你的影子漸漸的模模糊糊地,朦朦朧朧地化為縷縷的青灰的霧痕嫋移著,我凝目望那煙子直扯著一根線穿出了窗欞以後,才覺到有些什麼失掉了。我惘然對著你遺留下的黑曲線的輪廓掉下一滴淚來。   這種緩慢的流動,好似一根扯不斷的長絲那樣嫋娜、纏綿。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給人以跳動、閃爍感。如:“這笑容彷彿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作者在“我曾”後面使用了省略號;後面,不說“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將一個“想”字,分成兩個層次,在第一個“想”字後,跟進一個“默默的想”,形成一種流動的跳蕩和閃爍,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作者獨自默想時的思緒活動狀態。再如:在這豔麗的日輝中,只見愉悅與歡舞與生趣,希望,閃爍的希望,在盪漾,在無窮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裡,在蟲鳥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夏之榮華,春之成功。春光與希望,是長駐的;自然與人生,是調諧。   這裡,排比、倒裝、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種跳蕩、閃爍而又湍急的流動美。   三、文體美之構成   如前所述,文體美乃是一個“以作者個性為主導,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諸種因素融合成功”的整體美,而不是一枝一節的美。約翰生在談到關於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斷章取義的讚揚莎士比亞,好比賣屋的人拿一塊磚到市場上去做廣告。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論金豹,須總觀全局,看它所生的總印象如何。上乘的作品的佳勝處,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練。   文體的“佳勝處”,即“文體美”,也都在“總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煉”。比如前人評司馬遷之文:“連山斷嶺,峰頭參差”,“如畫長江萬里圖”,“如大塘上打纖,千船萬船,不相妨礙”;評韓非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且有“淵然之光,蒼然之色”,評周作人文體,曰“舒徐自在”,“平和沖淡”;評冰心文體,曰“溫柔雋麗”,“一清如水”,評朱自清文體,曰“真摯清幽”;評魯迅文體,曰“簡煉得象一把匕首”……,很顯然,這些評語,都是文章給人的“總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為“總印象”的文體美,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是方法的:二是語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每個散文家都有表現思想感情的習慣方法。這方法,包括構思、剪裁、結構、描寫等具體特徵。   一般來看:在構思上尋找意境,或找出“焦點”的構思方法,易使文體富有“詩畫境”的精緻美;反之,只牽著一縷情思,圍繞一箇中心(題旨)即興發展的寫法,易使文體顯出“行雲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對材料,嚴格取捨,刪繁就簡,再三剪裁,其文體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瓏;反之,談古論今,東拉西扯,旁徵博引,其文體也自有一種瀟灑勁兒,但弄不好,就會失之於支離、散漫。   在結構上佈局精巧者,其文體顯得謹嚴有致;大開大闔者,其文體顯得氣勢磅礴;順勢行文者,其文體顯得自由流動。   在描寫上工筆細描,其文體有柔膩之美;夾敘夾議,其文體有樸素之味;冷嘲熱諷,其文體必使人感到嚴峻刻峭;反語暗喻,其文體常使人覺得藹然有趣。   總之,表現方法上的特徵,都是構成散文之文體美的重要因素。   (二)語言的。在文體美的構成上,語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紀念》一文裡,談到散文流派時,有這樣一段話:……志摩可以與冰心女士歸在一派,彷彿是鴨兒梨的樣子,流麗清脆,在白話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歐化種種成分,使引車賣漿之徒的話進而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文章,這就是單從文體變遷上講也是很大的一個貢獻了。確實,文體變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和標誌,就是表現工具語言上的變化。   我們說,語言並非是構成文體美的唯一因素,但確是一個較“方法的”因素更為重要的因素。諸如:文字的精確、簡煉,必然帶來文體的明晰、簡潔;詞藻的豐富、華美,常使文體顯得繁褥、濃麗;多用長句者,其文體自有一種浩瀚流轉之勢;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體顯得精悍、緊湊;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體常有簡古之風;而多用口語者,其文體自有活潑之趣。偶句,使文體凝鍊。散句,使文體流動;排比,給文體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重複,給文體帶來一唱三嘆的節奏;……   還有,如字音的清濁,語調的低昂,節奏的快慢等等,所有這語言上的種種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響著散文文體的特色。而一個作家的性格,他的文體美,也是通過他的語言具體表現出來的。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豔麗的詞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揚而變化的音調……,無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華麗文體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個人主義、乍喜乍愁、熱烈衝動的性格的具體體現。   (三)性格的。構成文體美的因素,不僅有“方法的”,“語言的”,還有“性格的”。有人說:文體“絕對不是一個個別的品性,卻是一個人所有智識和道德的總集合,適如光之於別的集合住而成為日球”。這話是頗為中肯的。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在文體美的構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這是因為:不論是“方法的”或“語言的”選擇,無不受著作家性格的制約;同時,作家的性格,又無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語言的”因素中去。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裡,正是結合作家性格來分析其文體、風格的。他說,魯迅是“一味急進,寧為玉碎”,“盡是誅心之論”,表現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兩語,把主題道破,文字“辛辣乾脆,全近諷刺”,其文體“簡煉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而周作人則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樸素自然,故其文體舒徐自在,平和沖淡。他評論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傷,動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極致”。其它像:朱自清、豐子愷、葉紹鈞、許地山……;其文體的特徵,無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關係。   只不過作家的性格在文體構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調合、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體分析文體構成的諸種因素時,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單獨拿出來加以論述。   實際上,如果我們忽視了性格的作用,那麼,在文體美上所表現的異采紛呈的現象,便難以得到圓滿的解釋。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在散文的結尾處可以使用象徵的手法,這樣可以起到含蓄昭示的作用,讓人們在品味結尾處象徵意蘊的同時產生意味深長的感覺,這能讓散文的厚度有所增加。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散文創作的過程中用象徵的手法來結尾,讓學生欣賞一些經典散文結尾部分的象徵表達,感悟其中的深刻含義,再來嘗試創作,掌握行文關鍵。


欣欣向榮森


寫好散文要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當然如果散文要寫得有文采,那作為高中生平時的字詞積累和名言警句積累就必不可少。所以說平時的博覽群書和課外閱讀很重要,是一個人擴大視野和拓展知識面的重要渠道。


吳話不聊


排除先天優勢,首先自己得心地善良,多多接觸生活,多讀一些散文集,語文基礎要紮實。最重要的還要自己勤奮,要多寫,多思!假以時日散文寫作功夫就出來啦!


猴子騎老牛


多看古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