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學 視 導

新時期教學主要矛盾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與教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個別現象表現在:

1、計劃:欠合理、欠科學、欠操作性的假大空的放炮師;

2、教案:下載課件不優化組合、抄襲別人教案的克隆師;

3、上課:滿堂灌、一言堂、獨佔講臺,滔滔不絕的講師;

4、作業:走馬觀花、一筆帶過地批改學生作業的騎馬師;

5、輔導: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亂彈琴的鋼琴師;

6、評價:只重視知識技能,不重視過程和育人的精算師。

堅持教學問題導向,直奔解決教學常規工作的問題,我們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工作作風,打贏新時期教學常規工作的藍天保衛戰。

學校的工作好繁多、好複雜,但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常規的教學工作包括:計劃、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教研、科研,具體要求:

一、計劃

農村很多家庭在除夕團圓之際,都會總結一下今年成績和問題,規劃一下明年方向和任務。同樣的道理,開學初,我們學校和老師就要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教研組計劃、興趣小組計劃、學科計劃,學科計劃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教材內容的基本分析、教學目標和任務、主要措施和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改革)的設想、教學進度安排、教學設施要求、重大教學活動、教研教改的安排等。開學第一週,教導處要審核教學計劃,在相關表格簽字蓋章。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到了期末要進行教學總結反饋。

二、備課

為了開好一次會議,領導都會根據會議主題、單位實際、參會人員等情況,寫好講話稿,這相當於老師的一次備課。講話前,領導還會再熟悉講話稿,這相當於老師的二次備課,會議開得好不好,領導"備課"很重要。同樣的道理,我們老師只有熟悉了課文、熟悉了學生,老師才能駕馭課文、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選擇適合的方法、才能設計好教學的流程、才能挖掘教育點育人。因此,老師上課前只有認真的備好課,才能構建有效課堂、打造高效課堂。學校要把好"備課"關,對"二次備課"的要求和制度要落地、要落實、要落細、要落小。

三、上課

(一)身處"對罵"後的雙方對"事件"印象最深、有觀眾參與的演唱會效果最好、用卡拉ok形式學唱歌更快一些,這些都是"互動"起作用。因此,課堂不要搞單邊主義,應搞雙邊主義,單邊主義容易產生"霸權"主義。課堂要師生之間"互動"、不要老師個人的"響動"。"互動"包括思維、語言、行為等互動。這就是教學的雙邊活動,這就是《教育學》的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

(二)課本知識披了一件神秘的面紗,要掀開面紗、要剝開畫皮,在教學中,就是要採用圖片、掛圖、模型、多媒體、演示、實驗、參觀、直觀語言等直觀形式,這樣具體、生動、形象、直接,能使學生更容易更快樂地瞭解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這就是《教育學》的直觀性原則。

(三)在延安時期,毛 澤 東在一次工人座談會上,針對工人階級的現狀說道,"工"字和"人"字,合起來就成了一個"天"字,因此我們工人要同心同德、團結起來,就比天還大。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舉生動的例子、舉生活的例子,舉身邊的例子、舉熱點的例子、舉興趣的例子、舉貼切的例子,這樣使學生更直接、更明瞭、更愉快的接受、理解、掌握知識,這就是教學要生活化,這就是《教育學》的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四)樓梯要一步一步的登、遠路要一步一步的行、田要一行一行的犁、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同樣的道理,教學要採取剝洋蔥的方法,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片一片的剝、一層一層的剝,層層推進,步步深入,這就是《教育學》的循序漸進原則。

(五)山民"不同的山唱不同的歌"、醫生"對症下藥"、農民"因地制宜"、裁縫"量身裁衣"、外交家"入境問俗"。同樣的道理,我們老師"因材施教",就是說我們老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以學定教、因人而異、因人施策,這就是《教育學》的因材施教原則。

(六)貨物進了倉庫,是凌亂的、零散的,倉庫保管員就必須整理貨物,這樣到要調取貨物時,就順當了。同樣的道理,學生初學課文知識是感性的、碎片的,在上課時,老師就要教學生整理知識方法,這樣到要考試時,調取知識就順當了。教學生整理知識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抽象概括等能力,這就是《教育學》的發展性原則。

(七)考駕的學員學了理論後,在教練的陪伴指導下,大部分時間在公路、場地練習駕駛技能,此事告訴我們:"知識"轉化"技能"的唯一途徑就是練習。《賣油翁》告訴我們"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學習後就要時常練習"、"溫故知新"告訴我們"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學生了解掌握了知識後,就要不斷鞏固、練習。練習就是考試、考試在於練習。練習不能少做、練習不能多做、練習不能亂做。這就是《教育學》的鞏固性原則。

(八)農村俗語"賴孵雞麻都不願意孵,凹斷她的腳都沒用"。同樣的道理,"不憤不啟"告訴我們:學生沒有經過學習,沒有經過"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抽象概括"等思考,沒有"達到想通而通不了"的狀態,就不要啟迪他;"不悱不發"告訴我們:學生沒有經過學習,沒有經過"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抽象概括"等思考,沒有"達到想說而說不了"的狀態,就不要啟發他。簡單地說,學生不思考,就沒有必要啟發他。換言之:學生要學思結合,這就是《教育學》的啟發性原則。

(九)不教規矩的學校,必定是混亂的學校;不教規矩的課堂,必定是混亂的課堂;不教規矩的老師,必定不是好的老師。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習慣,學生才能做到紀律就能自覺、行為就能自動、學習就能自主。在教學中,要教品行、要教習慣、要教規矩。《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歌詞"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我們老師要借課本的知識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這就是《教育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給合的原則。

(十)只有更好的"課",沒有最好的"課"。人無完人,金無赤金。人在糾錯中成長,人在修正中成熟。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敢於承認這是你我的錯。改了、糾了就是我們老師成長、成熟、成才量積累的過程。老師在總結反思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這就是《教育學》的教學反思原則。因此,我們老師課後要進行教學反饋。

四、作業

衡水中學大膽地提出:練習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練習。"知識"轉變為"技能"唯一的辦法就是練習、就是作業。學生做課堂練習、課堂作業、課外作業、家庭作業,目的就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我們結合教育的形勢提出了:"練習不得不練、練習不能少練、練習不能亂練、習不能多練"。沒有練習、沒有作業,小孩要有個好成績必定是一句空話。老師對作業要全批全改,要認真的改、仔細的改,發現學生主要錯哪裡?為什麼錯?老師的原因?學生的原因?學生錯在分析?綜合?分類?比較?推理?判斷?抽象?概括?老師通過批改作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五、輔導

村背後的"後龍山"有:杉樹、松樹、紅豆杉、柳樹、大葉榕、白玉蘭......我們肯定不能說,只有杉樹才有建房做棟樑之用,松樹沒有作用,可能松樹在特定之下更有價值。同樣的道理:村學校學生中有:知識型、體育型、美術型、音樂型、舞蹈型生、動手型的學生.....我們肯定不能說,只有知識型的學生才有出息,舞蹈型的學生沒有希望,可能舞蹈型的學生更有出息。因此,我們學校、我們老師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開設各類的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好、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六、評價

年終時,農民會總結一年的勞動及收成、工廠會總結一年的生產及收入、單位會總結一年的成績及問題,同樣的道理,學生的學業水平也需要總結、評估、評價。學校通過考核、考試,瞭解學生學的情況,這樣才能精準診斷、及時反饋、及時糾偏。學生的評價內容包括單項評價、多項評價、綜合評價,學生評價對象包括同伴的評價、家長的評價、科任教師評價、班主任評價、學校領導評價等。學生學業評價有單元檢查、中段考試、期末考試。建議:第一、摸底監測,給學生總分和學科進行定位定級。第二、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精準統計學生的總分進位晉級情況和學科進位情況。第三、根據學生進位積分情況,進行發放教師績效工作。第四、美術、書法、音樂、體育、信息技術等學科也要考核抽查,也要納入績效工作分配。

七、教科研

學校和老師的教研活動、科研課題,要求要接地氣、要有人氣、要長才氣。教師在每週的教研活動前,要提出在課堂教學遇到的:教學困惑、教學困難。每週的教研會時,科組教師:談看法、談建議、談主張、談措施、談方法。教研內容、科研課題必須是上課遇到的"問題",通過教研、科研,解決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實在問題、有價值的問題、有意義的問題。

八、評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