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駕崩前是如何對待李績的?後者為何要把武則天捧上臺,以便禍害唐朝呢?

文史磚家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唐太宗臨終時對李世勣的做法

唐太宗去世之前,把李世勣給外放了,擔任疊州都督(從三品)。

唐太宗外放李世勣的原因,兩唐書均有很明確的記載,據《舊唐書》李世勣傳記載: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

據此看,太宗是想讓李治重用李世勣,李世勣原本是武將,但太宗準備讓李治任命他為僕射,真正的“出將入相”。而李世勣這個人,從以往的表現看,屬於不輕易表明自己立場、悶聲發大財的類型,太宗活著的時候,駕馭李世勣是遊刃有餘的,但是,太宗一旦去世,李治對李世勣沒有恩,能否駕馭得了這個重臣,太宗心裡沒有底。因此,太宗才想出了這個辦法,由自己把李世勣外放,再讓李治即位以後,重新重用李世勣,這樣的話,李治對李世勣也就有了恩典,君臣關係也就更加順暢。此外這對李世勣而言,也是讓他必須表明態度,因為一旦外放,以後還會不會把他再召回來,就是由李治來決定了,如果李世勣接受這一安排,也就相當於向李治宣誓效忠。

應該說,太宗在給李治的人事安排上,也是採用了因人而異的方式,他留給李治好幾位大臣,包括長孫無忌、褚遂良、程知節等,但是,李世民對他們是比較放心的,因此也就不需要特意做出這個安排。而對於李世勣,他的特點是不太願意表態和站隊,所以太宗要對他做一個特殊安排。

對於太宗的這一安排的用意,李世勣也是心知肚明的,他接受了這一任命,向太宗和李治都表明了態度。

這裡多說一句,對於太宗的安排,兩唐書均未記載假如李世勣不接受任命,而是遷延顧望該如何辦,而《資治通鑑》則加了一句:

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資治通鑑》根據什麼史料加的這句話,我不得而知。

二、李勣是否支持武氏的問題

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去世後,因為避諱,李世勣改名為李勣。

很多人認為,李勣在永徽六年(655)支持李治立武氏為後。實際上,從史書記載來看,李勣在這個事情上表現的並不積極,還是秉承他以往的一貫風格,不想表態。

當時,高宗把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和李勣叫到內殿,商議立武氏為後的事情。李勣對此的反應是,”勣稱疾不入

“(《資治通鑑》),顯然是不想摻和這件事情。

第二天,高宗又召集宰相商議此事,這一次,褚遂良犯言直諫,高宗大怒,幸得長孫無忌救護,褚遂良才沒有當場受處分,于志寧不敢說話,而這一次,史書仍然沒有記載李勣的態度,可見,李勣要麼又稱病躲起來了,要麼雖然在場,但還是不說話。

後來,高宗單獨召見李勣,這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要求李勣必須表明自己的立場,李勣實在躲不過去,才對高宗說:

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舊唐書》褚遂良傳)

可見,李勣還是不想表態,只是說讓高宗自己決定,只不過這話的意思說明,李勣自己不反對立武氏為後,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對高宗的支持。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貞觀二十三年,病危的唐太宗突然下達了一道迢命,貶李勣(音同"績")為疊州都督。李勣,原名徐世勣,因立下赫赫戰功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單名勣。

李勣平生為人謹慎,善於審時度勢,深得朝廷上下賞識,這樣的人竟無緣無故被貶去窮山惡水的甘肅疊州任職,令人不解。

太子李治也為李勣意外遭貶感到不公,就向父皇求請。唐太宗便對兒子說:"李勣才智有餘,但你對他沒有恩澤,恐怕不能駕馭。如今我有意貶他,如果他口無怨言,馬上動身走,我死後,你就把他用作宰相。如果他牢騷滿腹,推三阻四,就是懷有異心,必須早除後患。"

幸虧李勣明白太宗的心事,接詔後沒有回家就前往貶所。

沒過多久,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繼位,李勣最終得以重返長安並提拔為宰相。

永徽六年初,唐高宗李治開始謀劃廢立皇后之事。遭到了貞觀老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的強烈反對,但李勣在心裡是支持立武昭儀為皇后的。

有一天,高宗與李勣一見面,就說:廢立皇后這事,長孫無忌、褚遂良都反對,他們都是先朝顧命大臣,看來這事真不好辦。如果不行,只好算了。

李勣微微一笑說:"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這句話似乎沒有正面回答皇上的詢問,但實際上明確地告訴了高宗:不要聽他們的,自己決定的事不要猶豫,他們不敢把皇上怎麼樣。

這句話啟示了唐高宗和武則天。

不用贅述,武昭儀最終被立為皇后。

那麼,李勣、李義府等為何要支持立武則天為皇后呢?

主要原因是:他們對長孫無忌等人獨掌相權、把持仕途的局面深惡痛絕。他們不滿現實,要求改變現狀,企圖通過廢立皇后的辦法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千形萬象


作為“千古一帝”,唐太宗深諳御下之術,喜歡使用權謀把群臣玩弄於股掌之中,使他們在為自己賣命的同時,不敢有絲毫的異心。不過對於皇帝的這些做法,個別絕頂聰明者不僅能善於應對,而且還能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反擊”,比如開國元勳、宰相李勣便是其中的典型。這件事,還要從太宗臨終前的一道命令說起。



唐太宗臨終前,將太子李治託付給妻兄、宰相長孫無忌,然而考慮到後者的權勢和地位,覺得很有必要再選擇一兩個位高權重的大臣,幫助新君牽制長孫無忌,以防止他攬權專橫。可是就能力、地位、名望而論,能與長孫無忌平起平坐的大臣們或已經作古,或老朽不堪重用,唯一能與之抗衡的,便只剩下宰相、英國公李勣一人而已。


然而唐太宗深知,李勣才智超人、功勞蓋世,除了他能駕馭外,若想讓他竭盡全力地侍奉新君,卻是難上加難。原因無他,李勣身為宰相、爵至國公,已是位極人臣,新君不可能再給他施加恩惠,而得不到恩惠,任誰也不會死心塌地地給主子賣命,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好在唐太宗深諳御下之術,喜歡劍走偏鋒,往往能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來解決難題。唐太宗為了能讓李治有機會賜予李勣恩寵,便決定先將他貶謫出京,等到自己駕崩後,再由李治將其召還、起復,如此一來,雖然是繞了一個大圈,但卻給了李治施加恩惠的機會,就手段為目的服務而論,實在是再好不過。所以在公元649年五月,太宗頒佈詔書,將李勣外放為疊州都督。


太子不明其故,便向乃父詢問原因。太宗語重心長地跟他講:“李勣才智超人,我準備讓他輔佐你,可是你平時對此人沒有恩惠,恐怕難以讓他真心效忠。現在我把他貶謫到外地,如果他立刻動身赴任,那麼等到我死後,你就提拔他做僕射(宰相),並重用他治理國家。如果此人徘徊觀望,那麼就殺掉他。”太子聽後,深有所悟。


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李勣聰明絕頂,對皇帝的心思看的很清楚,所以從接到詔書的那一刻,都沒向家人告辭,便動身赴任,片刻也不敢停留(“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引文同上)。不久,唐太宗駕崩,太子李治登基為帝,是為唐高宗,而高宗在即位的當月,便將李勣重新召入京師,並超拔他為宰相(初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很快便晉升為尚書左僕射)。


經過這波“神”操作,李勣表面上確實對唐高宗感恩戴德,發誓肝腦塗地,竭力報效皇帝,但內心深處卻對唐太宗父子恨之入骨,認為他們是拿自己當“猴”耍,而當年自己若不是腦子轉的快,恐怕早已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場。李勣看穿這一切,然後便在暗中等待機會,準備給李唐皇室一個教訓,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衝擊”。



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終於讓李勣在高宗改立皇后一事上等到了。公元655年,唐高宗計劃以“無子”為由廢黜王皇后,改立寵妃武媚娘為皇后,卻不想遭到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一干顧命大臣的強烈反對,讓他很是氣餒。就在此時,李勣卻以“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為由,幫助高宗堅定廢王立武的決心,事情就這樣辦成了。事成之後,高宗對李勣感激不盡,而後者心中卻是冷笑不止。


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引文同上。



李勣沒有看走眼,武媚娘不愧是唐朝的“破壞者”,登上後位沒幾年時間,便架空高宗,成了帝國實際上的主宰。等到高宗駕崩後,武后更是步步為贏,沒幾年時間便篡唐建周,並大肆屠殺李唐皇室,若唐太宗、高宗地下有知,恐怕連腸子都要悔青。而這種局面的出現,跟被他們戲耍的李勣有著很大的關係。凡害人者必被人所害,唐太宗當年之舉,實在是咎由自取。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太宗晚年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他不得不為太子將來佈局。他無辜壓官遠放功臣李勣,識探其反應。李為官多年久經風霜深懂帝王心術,接旨後連家人辭行都不敢,立刻走馬上任,以消帝之疑心。后帝交待太子,李勣若用必重用,否則殺之。高宗即位後為立後之事與顧命大臣發生激烈衝突,孤掌難鳴無可奈何。便想到了剛被招回朝中,在家養病的李勣,徵求意見。李對帝講,立後乃帝王家事也,何必問人。一句驚醒夢中人,高宗果斷出手力排眾議立後成功。自後顧命大臣不是被殺就是被貶,唯有李勣深得高宗武后重用,安度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