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鋼醫院: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

(池俊亞 高建強報道)始建於1958年的新興際華醫藥控股海南海藥集團所屬的鄂鋼醫院,坐落於長江之濱、鄂州市風景秀麗的西山腳下,與黃岡市隔江相望。這裡距離武漢市僅40公里,原本是鄂城鋼鐵廠職工醫院。該院是一家集醫療、預防、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醫院、愛嬰醫院,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咸寧學院的教學醫院;同時也是鄂州市交通事故醫療急救定點單位。早在2016年,海南海藥集團併購了鄂鋼醫院,曾經屬於武鋼集團的鄂鋼醫院正式從國企剝離,成為民辦醫院。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疫情’,讓這裡上演了一幕幕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的大戲,講述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鄂鋼醫院: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

在疫情蔓延的緊急關頭,作為鄂州市120急救中心指定合作醫院、武漢協和醫院協作醫院,鄂鋼醫院被鄂州市列為第一批抗擊疫情定點醫院,“抗擊‘新冠疫情’,既是鋼醫醫護人員職責所在,更是鋼醫醫護人員榮譽所在。我們醫院被列為定點醫院,這裡就是戰場!上了戰場,就要勇往直前,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痛擊‘新冠’!”鄂鋼醫院院長朱役如是說。

1月21日,朱役院長第一時間把戰“新冠”、抗肺炎消息通過微信轉發給了大家。“請全體醫護人員迅速回到醫院,堅守工作崗位!”

撇下孩子,夫妻雙雙齊上陣

接到信息的綜合內科醫生李靜靜剛要回復“收到”,電話卻即時打了進來:“李醫生,請你和孫主任馬上回醫院,情況緊急。”平時溫文爾雅的朱院長,還沒等李靜靜說話,就掛斷了電話。

電話裡提到的孫主任叫孫火忠,是鄂鋼醫院ICU主任,也是李靜靜的愛人。他們倆育有兩個小女孩,一個六歲,一個兩歲,正是小棉襖依戀媽媽的年齡。此刻的兩個人,一個正在廚房做飯,為孩子們準備晚餐;一個在客廳陪孩子玩耍,教孩子讀書識字。

“快!火忠,院長來電話,咱們馬上回醫院。”接到電話的李醫生立即撇下孩子,邊找衣服邊衝廚房裡喊。

孫火忠什麼都沒問,立即放下鍋碗瓢盆,拿著車鑰匙就朝樓下奔去。作為ICU主任,聽到電話就行動,是他一貫的條件反射。

“爸爸媽媽要上班。你倆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啊。”李醫生不顧孩子的哭喊,毅然關上家門,鑽入車子,與孫主任一起駕車向醫院飛馳......

從這天起,夫妻倆就再也沒有回過家。來不及帶東西的他們,只好電話“遙控”家裡的老人把衣物送到醫院門口。兩個人直接與家人隔離,戰鬥在醫院的隔離區、戰鬥在醫院的病房中。還不是很懂事的孩子卻丟給了年邁的父母。連續幾日不見的女兒們每天噙著淚,在哭喊著要“媽媽”的思念中入眠。

他們撇下了家庭和孩子,選擇了事業和病人,一同戰鬥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是災難來臨時的超級英雄,是美麗的白衣天使,是給人們帶來生的希望的一線神聖戰士。唯有戰鬥到底,才是他們的人格主導。

鄂鋼醫院: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

守護在病床前的孫火忠


十七年後,當年的抗擊非典夫婦再上戰場

同時接到緊急電話的還有骨科周擁軍主任和康復科曹美蘭護士。這對夫婦17年前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戰鬥。

電話響時,周擁軍、曹美蘭夫妻倆正在討論這場驚心動魄的抗擊新型冠狀肺炎戰役,研究此次疫情與十七年前的非典疫情相似之處,討論是不是可以借鑑抗擊非典的經驗,等等。他們有些擔心,鄂鋼醫院並非治療傳染病的專業醫院,連傳染科都沒有,要承擔這場戰鬥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而此時的電話召喚,打斷了他們倆的討論,曹美蘭被指明回醫院接受戰鬥任務。朱院長知道,周主任前段時間才做的腰部手術,走路一直都要靠推著支架,腰直不起來。這場戰役,不能讓周主任參加!

曹美蘭二話不說,在周擁軍主任的支持下,立即做好準備,踏上了回院參加戰鬥的征程。送曹護士出門的時候,周擁軍叮囑她要保護好自己,千萬不要倒下。曹護士則囑咐老周要注意調養,沒人依靠,自己要照顧好自己。

當曹護士走出家門後,周主任默默地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消息:“愛人去抗擊‘新冠疫情’一線了。不為她點贊,只願她平安!”配圖是17年前曹美蘭護士在非典結束時的一張合影。

鄂鋼醫院: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

周擁軍一直珍藏著曹美蘭當年抗擊“非典”時的照片


當晚,曹護士一到醫院,即和大家一起投入到科室病區的緊張工作中。計劃、做單、領物、搬運……,她與同事們一樣,往返都是在跑步前進。

故事到這裡,本應該有個頓號。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第二天,周擁軍卻不聲不響地拖著病體出現在了鄂鋼醫院骨科病房裡。同事們知道老周腰部手術不能長時間工作,都勸他回去休息,不要硬撐。周擁軍卻擺擺手拒絕了。他說:“在醫院,我心裡踏實。”從這天開始,周擁軍每天白天都守在醫院裡。他堅定地對院長說:“我承諾:如果骨科病區有一個醫護人員感染,我辭去科主任職務!”

晚上,同事們堅定地要他回家,奈何不了身體狀況,他晚上只有回家略事休息。回到家裡的他也沒閒著。為了提高大家的免疫力,他買來中草藥在家裡熬製,第二天帶到醫院發給大家服用。

經歷過非典,經驗豐富的老周,還善於發現疫情防控過程的各種問題。他及時向院領導彙報;看到年輕醫護人員就不厭其煩地提示其自身的防護。

1月28日,大年初四,骨科也成為專門收治發熱患者的病區。夫婦兩人所在的科室都被改造成了隔離區,兩個人距離很近,但卻不能相見。幾日不見愛人的周擁軍只得請同事轉告愛人:“‘不論生死’是醫護人員的決心和承諾,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防護服是重中之重,脫防護服更是關鍵。每日上崗要提醒大家,脫防護服是最容易導致個人暴露的環節,尤其要注意不要損傷皮膚。老曹,你年齡大了,手的靈活性不夠,脫防護服時一定要面對鏡子。旁邊最好有人監督、輔助,保證脫防護服不被暴露。”

就是這樣,周擁軍、曹美蘭夫婦二人琴瑟和鳴,十七年後再次聯手戰鬥在抗疫第一線,成為疫情中的逆行者。

鄂鋼醫院: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

骨科主任周擁軍和康復科護士曹美蘭


我們選擇當醫生,就不能退

放射科醫生夏曉兵,呼吸內科護士王娜,也是因為疫情而成了咫尺天涯的夫妻。他們身處一線科室,緊張的工作和科室的隔離,讓年輕的夫婦時空交錯,鮮有機會見面在一起。

“之前每個星期我們還可以一起散步兩三次,因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現在老公的工作更忙了,我們科室護理的事情也多,大家都在忙。雖說在同一個醫院,幾天不見,我們連想的時間都沒有。每天的一兩個電話或視頻都成了我們的奢求。”王娜介紹說。看著手機中的愛人,她抿嘴一笑,說:“我們倆從選擇這個職業開始,就選擇了面對風險。我們沒有後路,不能退卻,每一位患者都是我們的父老鄉親。對他們,我們不能拋棄、更不能放棄!”

已經有6天沒看到愛人,相互之間只有電話或視頻問候和互報平安。夏醫生說:“不管怎樣,都不能悲觀。敵人是不可選擇的,困難是不可選擇的,唯有我們的心態可以由自己決定。我們要堅強地面對病毒。我們有信心戰勝它!”工作間隙,他為愛人寫了一段祝福的話:“美好在心中,與時俱進,砥礪前行,娜娜(王娜)加油!!”

鄂鋼醫院:夫妻上陣戰“新冠”,紙船明燭送“瘟疫”

放射科醫生夏曉兵將要對妻子(呼吸內科護士王娜)所說的話打印在紙上


像這樣的故事,在鄂鋼醫院還有很多很多。據醫院負責人介紹,鄂鋼醫院486名員工中,“夫妻檔”有15對。疫情面前,他們把年幼的孩子委託給老人,不能在生病的父母床前盡孝,放棄了原本定好的休假......等等等等。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在各自崗位上忙碌著。微信群裡、見面一兩句簡短的交流,都在為彼此加油鼓勁。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在一線,誰都不能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