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文:搖滾不見得是叛逆


​​

楊乃文:搖滾不見得是叛逆



“搖滾是一種態度,是這樣的。”楊乃文握緊拳頭,往空氣中揮去,眼睛直直地看著我們:“你們明白嗎?”


這是2019年,冬天的北京,天氣晴朗,國貿高樓層的房間裡圍坐著四五個工作人員,暖黃色的燈光打在茶几上,切得四四方方的果盤被襯得分外誘人,而進屋的人還是能夠一眼看到楊乃文,空氣和目光遊走到她身上時,似乎突然就變得冷峻起來:條紋緊身露肩T恤、黑色破洞牛仔褲、馬丁靴,讓人不禁回憶起歌迷對她的稱謂——搖滾繆斯。

“搖滾”作為標籤貼在楊乃文身上,大概是2000年,楊乃文憑藉專輯《Silence》拿下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獎。在這張專輯裡,她翻唱了花兒樂隊的《靜止》和超載樂隊的《不要告別》,其他作品幾乎也都包含著電吉他強烈的 riff,加上楊乃文自身硬朗的唱腔,《Silence》成為了當年華語樂壇最另類、前衛的代表。


楊乃文:搖滾不見得是叛逆


選擇這樣的風格並不是靈光一現,或是團隊的偶然操作,楊乃文的青春時期是在澳洲度過的,相比美國當時 R&B 和 Hip-hop 的風行,相對滯後的澳洲還流行搖滾樂,Radiohead、Lou Reed 和 Nick Cave 陪伴著楊乃文,以至於在選擇要唱什麼歌時,楊乃文不知不覺就選擇了很多搖滾樂,“我相信一個人青春期時喜歡的歌,會變成他們一輩子最愛的音樂”,她說。

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也跟與魔巖的結識不無關係,在接受我們採訪時,張培仁提起魔巖的另類,還拿楊乃文舉了例子,魔巖當時在臺灣是跟主流唱片工業對抗的姿態,是一個被嫌棄的地下的角色,“主流唱片工業要求音樂人要會做人,溫良恭儉讓,但當年玩搖滾的人誰會做人啊?你去訪問楊乃文試試看,她不會跟你說好聽的話的。”

即使在唱片工業黃金時代的末期,那時的魔巖依然給到了楊乃文足夠的自由度,隨性的楊乃文一度被稱為“臺灣脾氣最大的歌手”,跟我們聊起這件事時,楊乃文有些無奈,當年,5歲就隨家人移民的她大學休學回臺灣,想找一個唱歌的機會,但的確是有些不適應文化差異,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媒體,“一些小小的東西,只能一邊走一邊學”,20年過去,她算是學會了面對不同類型的媒體如何作答。


楊乃文:搖滾不見得是叛逆


而在音樂上,楊乃文在不同的音樂風格中游走,搖滾作為音樂風格的標籤在她身上漸漸淡化,但就像她自己說的,搖滾不止是音樂,作為一種態度的“rock”似乎仍續存於她的人生中,最近,Apple Music 邀請楊乃文擔當音樂嚮導,連續四周推薦四張以“音樂公路”為主題的歌單,她把“音樂公路”劃分成四段路程——“微醺途中”、“愛的迷途”……在她挑選的第一張歌單《微醺途中》裡,有草東沒有派對的《醜》、也有Radiohead的《House of Cards》……

從新專輯《越美麗越看不見》的誕生上也能看出一二,這張專輯的名字原本被團隊定為了“悔過書”,楊乃文認為“越美麗越看不見”更適合,因為比較模糊,是悲傷的,也可能是悽美的,能夠包含整張專輯裡所有的歌,最後修改了這個決策,這樣的事也發生在專輯的封面、選曲、製作中,“選擇的標準就是我喜歡”,她說。

這樣的標準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楊乃文的低產,一直遇不到符合自己心境和審美的歌,那就乾脆先不唱,之前跟她合作的火星電臺聽說楊乃文在收歌,便為她寫了一首,楊乃文收到之後告訴他們:不要因為她在收歌就硬寫不適合的歌,等有感覺再寫。

“不要硬湊”,這既是楊乃文對詞曲創作人們的要求,也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就像在專輯中,她等郭頂那一首《越美麗越看不見》的曲子等了很久,楊乃文很欣賞郭頂的行事,在被邀歌的時候,郭頂如果沒有靈感,就會直接告訴別人,“不想寫,沒靈感”,等到有靈感時再寫時,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好的,而她也願意給他這樣一個緩衝的時間,因為在自己沒有表達欲時,楊乃文也不會硬湊。

剛出道不久就遇到唱片工業受到數字音樂衝擊、一家家倒閉的時代,楊乃文度過了很多艱難的時間,卻從未放棄自己對音樂的審美和要求。

在對待世界時,她時不時還是會冒出那麼一下子“搖滾”的痕跡,她形容搖滾是一種態度,在遇到愛情時是強烈的,在對待一些社會現象時也是強烈的,而這種強烈不一定表達為叛逆,就像 Nick Cave 的歌並不充滿了憤怒,有時反而是溫柔的、戲謔的、不屑的。

說著,她收起了拳頭,開始沉思我們提出的、關於“搖滾已死”的問題,末了,她慢慢抬起頭,輕輕地說:搖滾是不會死的,它永遠不會死。

以下是北方公園與楊乃文的對話。Q=北方公園 A=楊乃文Q:我們從新專輯聊起吧,用“美麗越看不見”為這張專輯命名是你的想法嗎?

A:原本公司的同事在開會的時候已經差不多決定了專輯叫“悔過書”。我聽到的時候是立刻反對,我說“妄想”或者是“越美麗越看不見”比較適合當這張專輯的名稱。

Q: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

A:“越美麗越看不見”因為它比較模糊,它可以是悲傷的,它也可以是美麗的,或者是悽美的。它其實有很多想象空間,比較能包含整張專輯裡面所有的歌。

Q:《悔過書》裡面有一種“我越沉默但是還是會引起風波”這樣的表達,在你看來這樣的表達是符合你當下或者之前的心境的嗎?

A:我覺得它還蠻符合幾乎世界上所有每個人當下的想法。因為在我們的社會里面有很多標準,什麼才是標準的美麗,標準的這個,標準的那個,再完美的人都會被影響,不可能不被批評,一定都會被批評的。所以我不會覺得那是之前的我或者未來的我,那個是每個人當下的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他一定有某個地方是跟這個世界的所謂的標準答案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Q:聽到《如今》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A:我自己就是有開過玩笑說,這張專輯有包含三首歌是失戀三部曲,《路痴》就是一段關係就要結束了,但是你還在為他努力,但是你慢慢地發覺其實你永遠找不回來在他心裡的位置。

《如今》就是接下去就分手了,十分痛苦,然後很悲傷,到最後還會吶喊出來說“你是所有的遺憾”。《不再》就是釋懷了,你已經可以面帶微笑的去看待過往的這段感情,畢竟你的過去還是你的過去,所以我相信每個人的回憶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因為你所有的回憶的總結就是你自己。


Q:在這個專輯的簡介裡面一句是:“不被束縛的名字,楊乃文”,好像大家提到楊乃文就會覺得是叛逆、酷的,這個標籤是什麼時候開始放在你身上的?

A:我沒有過這方面的意識,都是他們愛寫文案。那個時候他們剛寫完這張專輯的文案的時候在公司開個會,除非他們講的東西會讓我會覺得不大舒服的話,就隨便他們寫了,因為我該做的已經做了,我的歌我強勢的部分已經強勢完了,除了我專輯裡的東西我必須核對,其他的,比如說我拍時尚雜誌的話,那我覺得在創作的人不是我,是造型師、化妝師,他們基本上可以擺佈我。

Q:長久以來在歌迷和大眾輿論上,你會不會厭煩一直被標籤化成一個很酷很叛逆的形象?

A:我也慢慢學習到你真要做一行的話,一定會有人放很多很多的標籤在自己身上,而且第一印象其實還蠻難磨滅的,所以大家都會永遠回去到以前說,我什麼高冷,就是那些你們在講的那些標籤。比如其實我自己都沒覺得我很可愛,但是在歌迷粉絲群裡面,他們都覺得我很可愛,他們也超級愛做表情包。所以這可能在跟媒體反問我的方式、用的那些標籤是不大一樣的吧。

Q:理解,這個不會太困擾你?

A:我要是為那個東西困擾的話,也太累了吧。

Q:你這次跟 Apple Music 合作的歌單中,有老王樂隊和草東沒有派對的歌,可以聊一聊你對臺團的看法嗎?

A:我當時是因為要參加《歌手》,需要選一些歌來唱,我覺得《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很可愛,很適合我,差點就唱了,草東沒有唱是因為不太適合我。

Q:我們聊聊過去的事情,當年你從大學休學然後到臺灣打工這件事情,我們挺好奇的,為什麼會想到從澳大利亞回到臺灣?

A:這是我快高三畢業前做的決定,我想要找尋唱歌的機會,但是我想念完大學,不想浪費時間,所以我就決定好大一跟大二中間休學休一年,那為了不浪費大一,我一定會回去念,後來的確那麼做了。我蠻幸運的,我那一年就找到了。所以我不是特意回去臺灣打工的,我是回去要找唱歌的機會,當歌手的機會,打工是因為我要錢過生活。

Q:所以當時臺灣的音樂和市場,這些情況是在你的預期內嗎?是有超過你的預期還是沒有你預期中的好?

A:有一些文化上面的差別。就是聽那麼多的不一樣的音樂,然後我就覺得各式各樣的歌手和團體都有,那我覺得大家都還蠻踴躍的在表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管是從 Whitney Houston 是那樣的一個流行 R&B 的歌手,到今天現在可能 Imagine Dragons。各式各樣的人都出現過,他們用不一樣的方式去面對媒體。當時我出道的時候我以為我也可以,但是華人的文化不是這樣的,所以我適應的還蠻久的。

Q:大概多久?

A:就是有一些小小的東西,就是一邊走一邊學。因為比如說之前公司會跟我講說“你回答問題太認真了”,其實有的時候有些主持人不是那麼地認真。他們說,乃文你不要想那麼多,比如說你今天上電臺節目的話,他們只聽得見你的聲音,我很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他們就教我說,因為你在思考,所以就是安靜的,下次你在思考的時候你就說“嗯……”,就是讓大家知道你在,不要有空檔,不然就是你不理人家的意思。所以就是這些小東西就是要慢慢去習慣。

Q:在你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是沒有這一套的?

A:畢竟剛開始當歌手的話,它的確是一個新的事情。之前我是學生,當了一輩子的學生,大概就是那樣子。

Q:當時你唱的歌很多都是搖滾風格的,為什麼?

A:我也沒有特別去選哪個風格,我相信一個人在青春期的時候聽的音樂,會變成他一輩子最愛的類型,很難跑掉。

Q:骨子裡的東西。


A:對。

Q:當時搖滾樂在華語樂壇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當時在大陸魔巖三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在臺灣搖滾樂大家會很喜歡嗎?

A:臺灣的樂團不侷限搖滾樂,反正那個時候唱片就是很黃金的年代,各種曲風都是百花齊放。而且搖滾是一個態度,它並不是一首歌一定的樣子,所以你說它暢銷不暢銷,你覺得伍佰是搖滾嗎?張震嶽是搖滾嗎?其實搖滾一直都是一個態度,它並不是某一種音樂的形式,而且之前不管你是什麼音樂,如果我很喜歡你的話,我可能會說“rock“,但是對方不見得唱的是搖滾樂。所以大家常常會說搖滾樂是某一種音樂的時候,我就會覺得說,其實這個很難回答,搖滾其實就是一個態度而已,而且因人而異。

Q:搖滾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A:我覺得根本還是一個態度。通常會是一個比較強硬的態度吧,不見得是叛逆,比如說我講愛情,那個態度是很強烈的。或者我現在講一個社會現象的時候,我是很有態度的。搖滾精神大概是這樣子,也可以是不屑的,那個也是很強烈的態度。它不是某一種音樂的方式,或者吉它一定要這樣、鼓一定要這樣的。

Q:關於搖滾有這樣的論調,嘻哈音樂好像跟消費場景更貼近,會讓你覺得搖滾樂跟現在這個時代脫節了嗎?或者說這個時代是不是還需要所謂搖滾精神這個東西?

A:搖滾精神不會死,它永遠不會死。因為其實很多嘻哈東西也蠻搖滾的。包括你今天看一下,已經很多東西都結合了,音樂本來就是一個多變的東西,你愛怎樣就怎樣。只是說我們可能需要談論才會因此分出類型跟貼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