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0年20年哪個地方最有發展前景?珠三角,長三角,中部地區,大家推測一下?

Dori1


長三角城市群無論從人口、體量、整體發展水平都當之無愧第一,先發優勢明顯,勢頭強勁,中國經濟最強引擎,珠三角穩坐次席,傳統排列京津冀城市群第三。

重點是今後10-20年誰會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我認為第四極只可能在成渝城市圈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中二選一。我是長沙人,重點說說長江中游城市群。這個群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主,其中武漢是中軍,長沙是付帥,中心城市各自都有自己的城市圈,現在最大問題是相互輻射協調支撐不夠,沒有展示出區域的整體優勢,如果解決好輻射協調支撐問題,長江中游城市群完全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畢竟在體量上是高於成渝圈。


天心觀宇


這沒有可比性,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由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而中部地區的範圍很大,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個相鄰省份,面積約102.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3.68億人,這不是一個體量級的對比,因此沒有可比性。

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其實兩者的體量已經差距很大了,長三角由江蘇、浙江、安徽以及上海三省一市組成,城市數量多達26個,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常住1.5億;而珠三角由廣東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城市數量11個,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萬左右,體量也不是一個級別的,至於誰更有發展前景,可以說兩者各有優勢吧!

如果以總量為依據,不用討論都知道是長三角最好,2018年GDP高達17.85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5;而珠三角GDP為10.87萬億元,約佔全國的1/8,兩者差距還是非常大的。長三角是國家定位的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也是世界級六大城市群之一;而珠三角或者現在說粵港澳大灣區,雖然經濟實力遠不及長三角,但卻擁有香港、廣州、深圳三個世界一線城市,影響力也不同凡響。這兩個城市群都是國家級戰略,擁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未來的發展前景可以說都非常好!

而中部地區,各省份的發展水平不一,但自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迅速,經濟佔全國比重上升。中部地區歷史厚重,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工農業基礎雄厚,是我國的人口大區、交通樞紐、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錦繡中源


目前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只有6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

而有一些比較著名的灣區連躋身世界城市群的機會都沒有,比如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舊金灣城市群等等。



托馬斯肖克


看看這張表格,哪個城市還為國家做貢獻,說明哪個城市還不錯吧。



專業生產拉鉚槍三爪片


把珠三角擴大到廣東省,把長三角縮小到江蘇省,除了總的GDP,人均GDP及其他的所有指標廣東都比不上江蘇。江蘇的所有經濟指標均佔全國的百分之十以上。珠三角脫褲子奔跑也永遠趕不上長三角,怎麼比?

至於廣東稅收高於江蘇,那是深交所騰訊招行總部等非實體經濟的稅收撐著,無參考價值。


泰不囧1


從國家戰略部署來考量,目前的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喜人。

在未來20年後的中國,發展的進程可能更快。長三角不僅是世界級城市群,而且輻射中部地區崛起,珠三角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不僅是屬內經濟發展喜人,將帶動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到那時,國家經濟發展不是現在的片狀形勢,而且連片成整體,整個中國,出現華東、華南、華中(現在的中部地區)、西南、京津冀地區成了一片,除東北、西北地區稍次點外,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土地面積佔百分之五十,經濟總量則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現在的中部地區崛起的腳步已經越來越快了,南邊有珠三角輻射,東邊有長三角推進,北部有京津冀的照應,優勢明顯,再加上自身的功底紮實的中部地區,以後的發展速度是超出你現在的想象空間。中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又處在長江經濟帶上。

這一戰略目標的佈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是一致的,一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國,引導世界和平的巨人是再也不受欺辱啦!


萬里浪1


中部和珠三角、長三角沒可比性。

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領先優勢太大了,這不是中部的發展節奏能比的。

雖說中部的起點低,經濟增速快,理論來說應該更具發展前景。但是別忘了,起點的巨大差距會讓增速失去實際意義。

比如A君月收入10000元,C君月收入3000元,A君月目前漲薪速度只有6%,而C君高達10%。看似C君增速喜人,但3000的10%只有300元,而10000的6%卻有600元。A君在增速遠低於C君的情況下,實際增加值卻比C君高出一倍。按照同比例增速,20年後A君月收入是32071元,而C君則是20182元。C君在增速領先了20年的情況下,差距竟然從現在的7000元擴大到了1.2萬元。所以實際上這20年裡兩者誰更具發展前景?

這A君就好比長三角、珠三角,C君就好比中部,增速再快也是逐年被擴大差距的,如何對比前景?

從規模來說,中部最大,長三角其次,珠三角最小。

但是從繁榮度來說,珠三角最強,長三角其次,中部最弱。

從整體實力以及發達城市數量來說,長三角完勝。

羅列下這三個區塊的主要城市,發展也就一目瞭然。

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

中部六省: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南昌、太原、洛陽。

長三角: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無錫、寧波、常州、南通、揚州、泰州、鹽城、台州、嘉興、鎮江。

以GDP規模看,上述城市中4000億以上規模城市,長三角有14個,珠三角5個,中部5個。珠三角和長三角同樣是五個,但珠三角的五個是連起來的,中部的五個各自相距幾百公里,沒有任何聯動,六個省會各自為戰,非省會城市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這相比於長三角十幾個強市銜接在一起的威力是有多大的差距?

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較也很明瞭,珠三角的繁榮度高度集中,但畢竟地方小,就這麼幾個城市,長期來說跟長三角的整體競爭會逐漸落於下風。

因此對於這三個區域的預期判斷,我認為是長三角>珠三角>中部。


城市發展報告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會發展的最好。理由一:從科學的觀點出發,一個區域最適宜集中發展的面積為半徑60公里左右,配以各種交通工具,一小時工作生活圈(或交流交往交換等)最適宜人們的工作方式,各種要素聚集度高,大灣區剛好;理由二:原住民具備拼命謀生的個性,外來移民有強悍的立足意志,這點大灣區內的原住民,從幾百年前大多就是從中原為躲避饑荒而逃生過來,而新移民大多又都是改革開放後從兩湖/廣西/江西/四川等敢吃第一個蟛蠏的敢死隊員,這些人都具備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理由三: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大灣區冬夏氣溫比其它地區要好,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沒有大雪封山封路/高溫高寒/地震洪水等,365天天天一樣工作;理由四:大灣區內有一區二制三關稅,無論哪種優勢都盡沾,哪好往哪辦,並且都有現存的,不需要重頭來,重頭來的只是如何融合的創新;理由五:大灣區私營經濟佔大頭,沒有頭疼的大國企阻滯,並且大多國際化,特別是香港的全球中心地位(國際A+一線城市地位);理由六:教育方面有超過北京上海的香港(查看國際大學排名可知),職業培訓廣州已領先全國(國際技工大賽可看出):理由七:中央為應對香港,將深圳已宣佈為先行示範區,這是政府宏觀政策的利好,這甚至超過了40年前成立特區的意義。供諸位思考!


式樣月秀板形周正


房產從業10年經驗的我來啦!解答購房問題,必須有我!

基本已經沒有推測的必要了,我國城鎮化怎麼發展,未來經濟區域發展的格局已經有定論了。


在《求是》雜誌裡發佈的重磅文章,已經明確說了: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西安都被點名,這10個城市均是區域發展的關鍵佈局。


另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被提及。


未來,這些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將成為發展的新動力源。


長三角、珠三角一定是會繼續蓬勃發展的,中部地區的話中心城市會率先發展起來,圍繞著中心城市的城市輻射圈應該也會有一定的優勢。


51哇房


發展的核心是人,錢不是根本!

  • 先看看各地區人口
  • 按常住人口
  • 按淨流入人口

看看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其根本是青年流動人口大軍

  • 青年流動人口大軍優勢
  • 不能落戶,則對應極少的父母跟隨,極低的生兒養女。
  • 城市贍養、撫育社會責任和負擔低。
  • 部分私企可以推行996工作制,加大對勞動力有效時間使用。
  • 有父母、子女的戶籍人口無法承受這種體制。
  • 這些城市自然知道,勞動人口是發展的動力,為什麼不鼓勵生育,提供持續勞動力?
  • 核心是摘桃,奪取利益,將社會責任和負擔留給別人。
  • 這能推動社會持續發展嗎?有可推廣性嗎?能複製嗎?
  • 不能!只能是特區,宛如兵營,社會供養的兵營,其GDP 中一大部分來自社會輸血,離開供給,自個兒就萎縮。
  • 因此,主要看對新生人口的撫育,對老人的贍養耐力!

從上表看,淨流出人口多,新生人口多的地區才是真正脊樑。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以高生育、高培養、高贍養擔起重任!
  • 江蘇
  • 浙江
  • 廣東
  • 主要依靠使用他人培育的勞動流動人口增產,又以極低的比例養育這些人的子女,照顧其父母及本人養老。

政策一但變化,失去支援,自身將更加虛弱。後10年20年主要看政策導向。

  • 如果繼續堅持,讓一部分地區優先發展,其他地區忍重支援,會保持當前勢頭。
  • 如果開始注重可持續、平衡發展,原優先發展地區將逐漸失去優勢,擁有大量人口,尤其是新生人口比高的地區將逐漸走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