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會通過吃幽門螺旋桿菌病人的東西而被傳染嗎?

二胎寶媽陪娃成長記


“焦慮”是現在很多家長育兒過程中的代名詞,關心寶寶健康,焦慮,關心孩子學習,焦慮,關心孩子成長,焦慮……,其實很多時候,這種焦慮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家人,影響家庭的整體氛圍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很多時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能夠共同成長,保持平和心態,戒除焦慮,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很多成年人、老年人都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如果寶寶吃了這些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吃過的食物,是不是就一定會感染幽門螺桿菌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是要提醒大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戒除焦慮,科學辯證的去對待遇到的各種問題。

寶寶吃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吃過的食物,確實是有一定幾率會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幽門螺桿菌不單單存在於胃部,在人體的口腔、腸道排洩的糞便中,都含有幽門螺桿菌,因此,幽門螺桿菌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主要是兩種方式——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因此,如果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接觸過的食物,寶寶又繼續吃,就會有一定的幾率感染幽門螺桿菌,但如果說絕對會傳染上,也未免危言聳聽,過度擔心。

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不管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都不建議成年人自己吃過的東西,再餵給寶寶吃,一般不但要給寶寶使用專用的餐具,吃東西時也要儘量的與成年人分開,這樣對於避免幽門螺桿菌的交叉感染,口對口傳染,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家庭,年輕的爸爸媽媽很忙,需要老人照顧孩子,如果老人有口對口餵食的老習慣,一定也要說明白,這樣的方式並不健康,而且有一定的幾率會傳播幽門螺桿菌等相關致病菌,絕對是不提倡的。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要避免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除了要注意給寶寶專用餐具,避免口口傳播以外,也一定要注意全面的清潔衛生,比如說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就非常重要,如果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在餵養寶寶的過程中,不注意飯前便後洗手,也容易造成幽門螺桿菌的糞口傳播,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幾率會寶寶感染幽門螺桿菌。

這些注意事項該注意的當然要注意,但如果比方說出現寶寶偶爾吃了一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吃過的食物的情況,也沒有必要過分驚慌,更沒有必要一定要去檢查是否真的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一來本來這種傳染就存在一定的幾率,並不是一定會感染幽門螺桿菌,而對於無症狀的兒童幽門螺桿菌,一般也不建議去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更不建議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治,而相關研究還發現,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的幾率會在生長期自愈。

與其糾結孩子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是否要檢查幽門螺桿菌,是否要根治幽門螺桿菌,不如在孩子的日常養育過程中,孩子和大人都保持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儘量避免幽門螺桿菌的交叉感染來的更為重要;即使偶爾有一次兩次的接觸暴露感染機會,也不必過分擔心和糾結,給孩子培養好習慣,健康飲食,合理運動,加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從小給孩子養好脾胃,這些方面都比是否根治幽門螺桿菌這樣的問題,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都是更為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出現胃部不適症狀,或者存在營養吸收不良,不明原因的貧血等問題時,可以結合情況,去檢查下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並在醫生的建議指導下,看是否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治療。


李藥師談健康


作為消化科醫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有可能被傳染的。

寶寶會通過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東西而被傳染的,幽門螺桿菌就是通過糞口傳播,很多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就是吃進去的。吃了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食物或者其他東西而感染的。所以現在都提倡孩子單獨碗單獨的筷子,煮好的菜先單獨裝一點到孩子碗裡,孩子的碗筷定期用開水消毒一下。不要嘴巴對嘴巴喂東西,特別是奶奶、外婆帶孩子的時候要特別提醒一下,也不要隨便去親孩子的嘴巴,還有就是要提醒一點,如果奶奶、外婆嘴對嘴餵養的時候奶奶要老公去提醒,外婆要老婆去提醒不要這樣喂,特別提醒:媳婦千萬不要隨意去糾正婆婆的不對,特別是強制糾正,即使你認為是對的也不要,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的,要老公去提醒,外婆同理!

為什麼我會懂這些?因為一個優秀的醫生不僅要回看病,還要懂得觀察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把病看好。😄

當然孩子即使感染了也不要太緊張,只能說這是他的命,我個人是強烈不建議抱孩子去查幽門螺桿菌的,查出來又能怎樣,除了增加緊張和悲傷沒有任何的好處。

孩子好好養,多運動提高免疫力有些孩子長大了就會自己把幽門螺桿菌靠自身免疫力跟根除了,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藥每天要吃20幾顆,你叫孩子每天吃20幾個藥藥孩子肯定不幹的。而且根除幽門螺桿菌藥裡面含有劑量很大的消炎藥抗生素,孩子吃太多抗生素和消炎藥沒什麼好處的。

所以不要給孩子查幽門螺桿菌,跟不要想著吃藥根除,除非有胃潰瘍、胃糜爛胃鏡證實了或者證實胃痛難受跟幽門螺桿菌有關係那可能需要根除。要不然沒症狀的不建議根除。好好保養,吃好、睡好休息好。

倒是父母親如果胃都不好還是建議根除一下幽門螺桿菌,給孩子一個沒有幽門螺桿菌的環境可以明顯降低孩子得幽門螺桿菌的概率。


消化內科葉醫生


已經有不少醫生回答了此問題,但是,作為臨床醫生,非常清楚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問題一直困擾了許多家長的育兒。

我們先介紹幽門螺桿菌是怎麼到寶寶的肚子裡的?也就是寶寶怎麼感染上幽門螺桿菌的?

幽門螺桿菌是通過手、不乾淨的食物、餐具、糞便等途徑傳到大人和孩子的肚子裡的,也有家族遺傳的因素,但是,幽門螺桿菌不耐高溫,只要經過高溫消毒或煮沸就可以滅活。一般孩子感染上幽門螺桿菌是通過飲食習慣如口-口相傳、糞-口相傳、接觸汙染了幽門螺桿菌的物品等途徑感染。

但是前面我們說的是一些幽門螺桿菌暴露感染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輪狀病毒感染、諾如病毒感染、細菌性痢疾感染等也都是通過飲食衛生傳染的,因此,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是保護好孩子的第一關,只要做好,就會減少孩子接觸感染的機會。

那麼怎麼做好飲食衛生習慣呢?

1、餐前餐後及便後洗手是關鍵: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從小養成不洗手的習慣的成年人,要做到這一點真的是要經過不斷的培養。家長要時時提醒孩子,當一個囉嗦媽:“吃飯了,洗手去”,儘管囉嗦,但是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做醫生就是素來:不洗手不碰吃的。

2、獨立的一人一餐一消毒: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養成自己吃飯一套餐具,餐具清洗完後要控幹消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開水煮沸15分鐘就是了。孩子在小的時候,更要分開飲食,獨立給孩子一套餐具,奶瓶,定期消毒,給孩子餵飯試溫度,最好將飯滴在手背試溫,要耐心告訴爺爺奶奶這個道理,不能把嚼過的食物再喂進孩子嘴裡。這也是一個餵養觀念的問題,相信現在的爺爺奶奶都懂得。

3、平時要注意食品安全:不要從冰箱拿出來的東西直接給孩子吃,尤其是敞開的飲料、食物,這都有暴露感染的機會。過期的食品不要怕浪費,該扔得扔。督促孩子飯後漱口,每天勤刷牙,洗臉盆、坐便器要勤消毒。

總而言之,只要做好飲食衛生這一關,就可以減少感染管他是幽門螺桿菌還是輪狀病毒,都能達到預防的作用。

最後,幽門螺桿菌也不至於家長那麼緊張,孩子偶然一次,也不是百分百的幾率,何況,孩子平時胃腸道健康,腸道菌群是平衡的,幽門螺桿菌未必就能見縫插針,不要太緊張。





兒科周醫生


幽門螺旋桿菌在國內感染率挺高的,北京約68%,西藏約90%,我呆的新西蘭37%,我感覺一次接觸未必能感染,證據是曾經我一直是隱性,我老婆是陽性,我們倆的親密接觸多複雜呀。所以hp感染還真的蠻複雜的。最好的手段是去測一下,確定下是不是感染了,而且即使是陽性,也不能確定是這次事件感染的,可能是既往感染,我想糾正一下,只有hp相關的疾病,沒有hp患者,如果如你所言,68%的北京人都是病人嗎?顯然大部分人只是帶菌者。目前治療指南,只是帶菌者自己要求,或者有hp相關的疾病才施用根治術。根治術的好處是可以轉陰,風險是把腸道菌群搞亂,引發更嚴重的疾病,而且hp因為在人群中感染率如此大,它會反覆感染。那麼感染途徑有哪些呢?

糞口傳播

“糞—口”傳播的根據是胃粘膜上皮更新脫落快,幽門螺桿菌隨之脫落,通過胃腸道從糞便排出,汙染食物和水源傳播感染。犬的糞便可以培養出hp,自然環境水源中可以分離出。幽門螺桿菌在牛奶和自來水中不能繁殖,但可存活10天和4天左右,並轉為球形菌。正常生物的十二指腸液對幽門螺桿菌有很強的殺菌作用,一般情況下幽門螺桿菌不可能通過這一屏障在糞便中存活。一般因為胃腸紊亂而在糞便中出現菌。

口口胃口

“口—口”和“胃—口”傳播的根據是幽門螺桿菌可存活在胃液中,通過胃—食道反流可進入口腔,滯留在牙菌斑中,通過唾液傳播感染。典型證據是西非一組報告母親通過咀嚼食物後餵養的幼兒,與非咀嚼餵養的對照比較,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險係數為2.9倍。

3. 醫源性傳播,比如胃鏡進入體內的部分清理不好,這個非常罕見了。

所以hp偶然接觸傳播難度不低,自然條件下,hp通過人傳播,而通過動物、寵物,昆蟲傳播證據還需要確認,但也有一些報道。

所以我覺得不必恐慌,可以求助消化內科醫生做一下檢查。


伊伊醫療


你好,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就是糞口傳播和口口傳播,幽門螺桿菌患者的大便和口腔裡面都有幽門螺桿菌,如果通過嘴對嘴餵食或者接吻,都有可能導致幽門螺桿菌傳播。



小孩感染幽門螺桿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父母或者長輩,將食物嚼碎了,然後嘴對嘴餵給自己的寶寶。

所以,現在強調,寶寶需要使用單獨的碗筷,不要嘴對嘴餵食,不要將食物嚼碎了餵給小寶寶。

寶寶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會怎麼樣

大部分寶寶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並不會出現症狀,有少部分寶寶會出現口臭,腹痛,噁心,消瘦,貧血,胃潰瘍,胃炎等情況。

需要給寶寶查幽門螺桿菌嗎

根據我們國家的指南,不推薦對14歲以下的寶寶查幽門螺桿菌,因為大部分寶寶不會有症狀,查出來了只會徒增煩惱,因為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有四種,包括兩種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對寶寶的傷害大, 副作用明顯,寶寶吃藥的依從性很差。而且,一部分兒童,隨著免疫力的增強,幽門螺桿菌可以自愈。

除非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消化性潰瘍和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其他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不需要治療。

所以,小孩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應該以預防為主,使用單獨的碗筷,分開清洗,不要嘴對嘴餵食。


普外科曾醫生


幽門螺旋桿菌,是至今發現的最耐酸的細菌,也是唯一能在強胃酸的環境中生存繁殖的桿菌。我們口腔的分泌液也呈酸性的,可是口腔是幽門螺旋桿菌生存的溫床,幽門螺旋桿菌病人的口腔有大量的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口一口傳染。如健康人與幽門螺桿菌帶菌共同用餐而沒有隔離,與帶菌者共同使用餐具後未經消毒複用,夾菜沒有使用公筷,與帶菌者親吻等,都會被傳染病菌。另一條是便口傳染。主要是通過吃了幽門螺旋桿菌的腸道排洩物一一糞便汙染的東西,糞便可以汙染源,喝了被汙梁的水,被汙染的瓜果,蔬菜等,都可能被傳染。

寶寶吃了另外帶幽門螺桿菌吃過的食物,共飲一壺水,共用一個杯子,共用一個奶嘴,都可能傳染。還有一些玩具,如口哨,啦叭,口琴,帶菌者用過了,其他小朋友未經清染,消毒拉著用也有傳染機率。

寶寶的手會經常放進嘴裡,所以,要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勤洗手。別的小朋友用口接觸過東西,不要讓寶寶再用嘴接觸。


李昌平8


如果家中父母或者老人,有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那麼建議跟孩子分餐!!!雖然這很難!

關注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的關係之後,我們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建議中國人分餐制,但是這在家庭很難實現,在外面也很難實現。

但我們不得不去憂慮一個問題,在全世界的胃癌發病率當中,中國佔到40%,這和中國人的共餐制有沒有關係?

現在雖然沒有科學研究對此發表意見,但是,我們還是要繼續建議,分餐是可以避免幽門螺旋桿菌傳染,而且可有助於降低胃癌的發病。

幽門螺旋桿菌是明確的,可以經過消化道、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所以在孩子的餵養過程中,如果出現您說的那種情況,那麼是存在著傳播的可能性的。

在抖音“遼瀋名醫”的平臺上,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暨瀋陽市腫瘤醫院腫瘤外一科主任孫金利短視頻,引來了30多萬人的點擊。

他談論的就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問題,有的人經過治療,變成陰性,有的人治療反覆治不好,有的人治療之後又復發,那麼復發的原因也不得不去考慮共餐的問題。

我們看到歐美的影視劇裡邊,演員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一人一個盤子。最近在網絡上有一個視頻曝出來,是說外國人在中國吃飯,七八個人點了七八個菜,結果每個人端著一盤菜放到自己面前。


分餐共餐哪個更健康、更科學呢?我覺得大家的答案心知肚明。

以往在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的時候,我們還經常看到有的老人將食物嚼碎之後,嘴對嘴餵給孩子的情況。

雖然這種情況,現在雖然很少了,但是也不得不說,從歷史的沿革來講,我們中國人對飲食的健康與衛生其實是不夠精細化的。

目前學術界有一種爭議,說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發病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我們很難去接受這種觀點。您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遼瀋名醫


先說結論:題主所提到的正是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寶寶吃或直接接觸Hp病人的東西是會有較大幾率被傳染的。


幽門螺旋桿菌胃炎是種傳染病

在臨床上,我們把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引發的胃炎簡稱為Hp胃炎,在最新的消化學科權威《Hp胃炎京都全球共識》中有提到,“即使患者沒有症狀,也不論有無消化性潰瘍、胃癌等併發症,Hp胃炎應被定義為一種感染性疾病”,並且稱“將Hp胃炎定義為一種感染性疾病是遲到的共識”。這兩個觀點將Hp與由其引發的胃部病變聯繫在一起,對Hp胃炎的預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論依據和行動基礎。

眾所周知Hp除了會引起胃炎以外,還是很多胃部疾病的致病因素,比如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甚至是胃癌。因此預防Hp感染或在感染後及時將其清除對胃病高風險人群來說,是必須要引起重視的。既然Hp胃炎或Hp胃病被定義為傳染病,那麼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就是消滅傳染源和阻斷傳染途徑,下面我們就結合題主的問題來看看Hp是如何傳染的吧。

幽門螺旋桿菌是如何在人群中傳播的

Hp的主要傳染源就是患有Hp的人類,一個Hp攜帶者不光要擔心未來患胃病的風險,也應該清楚自己是Hp向外界傳播的主要來源。所以根除Hp不僅僅是為了消除自身未來的疾病隱患,同時也是在源頭上掐滅Hp的傳播行為,利己也利人。

Hp在人群中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糞-口”傳播和“口-口”傳播,在飯前不注意洗手或在與他人進餐時沒有注意餐具的互相隔離都會給Hp的入侵營造良好的機會,使其趁虛而入。雖然有研究表明Hp在離體後4小時內會基本失去活力,但是其在2小時內的傳播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能經得住胃酸捶打的細菌一般都不咋好惹。

尤其是嬰幼兒出生後免疫力尚不及大人,在直接接觸Hp攜帶者的食物後,是有很大幾率被傳染的。有些家長願意用自己的嘴唇為孩子試食物或奶嘴的溫度,如果其自身是Hp攜帶者,殊不知這樣做孩子感染Hp的幾率將大增。

給大家總結一下常見的Hp傳播途徑:

共餐:不採用“分餐制”的聚餐往往是Hp傳播的溫床,Hp會通過共用的餐具肆無忌憚的遊走於人群之中;

餵養嬰兒:餵養嬰兒時大人願意通過嘴唇去衡量食物的溫度,這是大人傳播給嬰幼兒的主要途徑;

牙刷:有的家庭存在共用牙刷的習慣,Hp常以此趁虛而入;

接吻:一種浪漫的Hp傳播方式;


怎樣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預防Hp感染最好的方式就是與Hp隔絕,相信遵守以下準則的人會和Hp保持一定距離,不會受其侵擾:

1.飯前便後洗手;

2.食材經過高溫再食用;

3.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比如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抽菸喝酒等;

4.建議分餐;

5.禁止口對口餵食;

6.牙具定期更換。

雖然Hp會引起很多胃部的疾病,但是相信通過我們的介紹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避免被其傳染。即便在發現感染Hp後也無需過分擔憂,去醫院讓大夫制定根除方案即可,及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相信嚴重的胃病是不會輕易找上我們的。




如果有幫助記得關注五號醫生,在這裡將得到有深度、有數據的醫學健康科普,同時歡迎私信諮詢,有問必答。

參考文獻

1.劉文忠.“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解讀[J].胃腸病學,2015,(8):449-455.
2.鄺玉, 楊遠, 李婉宜, et al. 幽門螺桿菌體外培養影響因素探討[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誌, 2013(7).
3.祝雯雯, 傅爽, 孫雯, et al. 幽門螺桿菌在人工模擬環境中生存狀況的研究[J]. 中國衛生檢驗雜誌, 2013(03):123-125.


五號醫生吳昊


幽門螺旋桿菌被認為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口—口、手—口、糞—口傳播,如果家裡有人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定要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傳染給寶寶。

日常如何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避免使用共筷、共勺,儘量分餐,注意手衛生。孩子的玩具、奶瓶等完定期消毒。

現今指南推薦的為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療程為14天。療程結束1月後複查。

質子泵抑制劑:
抗生素選擇:無青黴素過敏的,首選阿莫西林。


心內科豪斯醫生


這個明確的告訴你,會!幽門桿菌的傳播途徑最常見就是通過口腔傳染,如果老人喜歡咀嚼食物後餵食,喜歡親寶寶臉蛋,嘴巴,覺得食物燙喜歡吹吹,這些都是傳染比較高的行為,寶寶會通過患者的唾液導致被感染幽門桿菌,所以家裡老人如果非常喜歡這麼幹,請科普她們,並且最好制止,當然,婉轉一點的溝通,避免吵架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