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農業"特產"與氣候有關呢,還是與地理位置有關,試舉例說明?

聚焦鄉村


各地的農業“特產”既同氣候有關,也同地理位置有關,特殊的地理位置會形成特殊地域的小氣候,那麼這個小氣候條件下就孕育了當地的“特色”農作物品種,比如:四川廣元市蒼溪縣境內就孕育出第一株變異的獼猴桃品種~紅心獼猴桃,進而通過當地農業科研部門的不斷馴化,使之成為國內非常優質的特色紅心獼猴桃品種~紅陽,這個品種只有在當地種植才能表現其良好的品種特性,這與當地的山區環境、海拔、經緯度等因素形成的小氣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個品種移栽到其他很多地區都就很難表現出其良好的品種特性!

當然,國內國際各地區都有很多因地理環境造就的區域小氣候而形成諸多農業特產,而有些不同區域即使有相同的農業特產,也會因為在某些導致氣候條件存在部分差異的情況下,使這些相同的農業特產的品質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為了突出各地農業特產,每個國家都會對各地的農業特產進行地理標識認證,以代表其地方特色農產品。





農匠張雲峰


各地的農業“特產”取決於當地的氣候,而地理位置的經緯度、海拔高度又直接影響著當地的氣候。例如我國北方氣候較為乾燥,南方氣候相對較為溼潤,像比利時杜鵑植物比較喜歡溼潤的環境,所以在南方養杜鵑會比北方較為簡單。再比如我老家福建龍巖和漳州兩市相鄰,氣候卻相差很遠。漳州靠近沿海,海拔高度相對較低,平日裡的溫度都是高於龍巖,所以種出來的香蕉甘蔗產量要比龍巖高且個子比較大。所以地理位置直接影響當地的氣候,而氣候又決定著當地的農業“特產”。



永福花農


我認為,農業特產與氣候、地裡位置都有關係,而且它們所佔比重是很難劃分的,不過氣候條件肯定是前提條件,沒有特殊的氣候條件,是形不成特產的。同時沒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區位條件),哪怕是特產,也銷售不出去。不過近幾年,隨著國家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以及互聯網的興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逐漸削弱,這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吧。

  1. 大家都知道,攀西地區(涼山州和攀枝花)是四川的水果王國,櫻桃、枇杷(含二季枇杷)、蘋果、石榴、仙人掌果、芒果等等,這就是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決定的,因為屬於高原氣候,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有利於養分的積累,而光照充足,有利於糖分的積累。另外,攀西地區以其豐富的旅遊資源,更是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旅遊,不過這都是與有利的區位條件息息相關的,如果沒有機場、沒有火車、沒有雅西高速,我相信,最終結果肯定是大相庭徑。

  2. 對於涼山州,在一些偏遠的山區,任憑有再好的氣候條件,許多特色產品最終也不能成為特產,因為你沒有銷路,特產在沒有沒有進入消費者的世界裡時,就不能稱之為特產,頂多算是你這地方盛產什麼。


Power泡兒


俗話說,“因地制宜”。不同的水土環境造就不一樣的產物,農產品所需的生長環境各異,但無一例外,氣候會對農產品產生影響。

就葡萄而言,葡萄是一種喜光植物,對光的要求較高,光照時數長短對葡萄生長髮育、產量、品質都有很大影響。在我國,很多暖溫帶地區都有種植葡萄,但每個地區的葡萄口感、質量都不一樣。

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吐魯番葡萄吧。吐魯番在新疆中部的低窪盆地上,被稱為“火洲”。是中國葡萄主要生產基地,總產量佔全疆的52.84%,是全中國的五分之一。由於這裡氣溫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因而瓜果豐茂,又因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吐魯番的地下水貯量豐富,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 盆地獨特的氣候條件,使葡萄糖分更高,生長更快。

所以說,各地的農業特產不僅與氣候有關,也與地理位置有關,氣候決定了農產品能否生長,而地理位置影響著農作物的產出、質量還有口感。


鄉村芬丫頭


不是專家,但是農民的兒子,海拔地理不同,氣候就不同,就有不同海拔地理氣候地方的特色農產品。遠的不說,就說同一個地州的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和維西縣,香格里拉海拔3300米,屬於高海拔寒冷地方,主產青稞,無法種植小麥、玉米和豆類,連蔬菜種植也困難,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而維西縣海拔1600到2200 之間,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蔬菜、水果,又不適合種植青稞。只有土豆是都可以種植,但不同海拔氣候的土豆的品質、口感差異較大。所以地理海拔決定氣候,氣候覺定不同的農產品。


滄江藏羚羊


各地當然有各地的氣候特產,南北3000公里的地域差異溫度差異土質差異造就了非常大的地方特產,比方說南寧的南寧屬於熱帶地區,常年溫度比北方高雨水也多,所以廣西的水果特別多,但是呢蘋果🍎就是不屬於廣西能種植出來,再舉例廣西的甘蔗廣西的香蕉都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特產,還有廣西的黃皮果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地方特產。但是北方也有大家吃的最多的陝西紅富士蘋果只能北方生長,南寧方還真沒有看到過哪裡可以生長,我本人是湖北孝感人,我的家鄉可以長柑橘但是口感不佳,可以長黃皮梨,總結一下就是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產。說的不好請大家包含




老王volg


農業“特產”既與氣候有關,也與地理位置存在聯繫。就以位處西南的四川瀘州來說,它居然產荔枝、桂圓等熱帶水果。這些不是嶺南佳果嗎?四川瀘州怎麼可能有這些……很多人表示驚奇!

但事實就是如此,瀘州下轄的三區四縣,除古藺、敘永外,其餘區縣都產荔枝、桂圓,而且據說當年楊貴妃品嚐的荔枝,就出瀘州的合江縣,而不是遠離長安4000裡的嶺南地區(快馬加鞭日行500裡的神速也需要8天,荔枝早已無法入口)。

1世紀,後漢楊孚著《南裔異物志》載:“龍眼、荔枝生朱提,南廣縣、犍為、僰道縣,隨江東至巴郡江州縣,往往有荔枝樹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實赤可食。龍眼似荔枝,其實亦可食”,瀘州則位於宜賓(僰道縣)至重慶(巴郡)隨江之間。

3世紀,瀘州桂圓栽培已有相當規模,左思著《蜀都賦》描述:“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綵實之離離,迎隆冬而不調,常曝曝而猗猗”。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秋,蘇東坡父子乘船途經瀘州張壩江心時,見張壩的桂圓樹上果實累累,村童在林中拾果,不禁生情,即興吟出“累累龍眼壓枝低,雨打風吹欲惋泥。倖免兒曹攀折苦,園東飽啖到園西。”的詩句,展現出張壩桂圓豐收時孩童歡樂的景象。

↑瀘州張壩桂圓林內的桂圓樹碩果累累


↑又到瀘州荔枝成熟時


瀘州產荔枝、桂圓,與其地理位置和氣候都有很大的關係。瀘州位於四川省東南, 全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永寧河、赤水河,沱江與長江交匯處。地理座標介於北緯27°39′-29°20′,東經105°8′-106°28′。在同緯度的江淮和江南北部地區是北亞熱帶氣候,接近溫帶氣候,當然不適合荔枝、龍眼等水果的種植,而瀘州由於長江等水系和盆地邊緣山脈共同作用,表現出來是中亞熱帶氣候的“小氣候”,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這樣的氣候就非常適合荔枝、龍眼等熱帶水果的種植。

瀘州的荔枝、龍眼只產於北部河河谷、淺丘小氣候區,這些區域土壤多為沙溪廟組、自流井組等母巖風化而成的紫色土和沿“兩江五河”臺階新、老沖積地,土層80—100釐米以上,pH值5.5—7.5,土壤養分平均有機質1.52%,全氮0.08%,全磷0.049%,全鉀1.025%。土壤礦物質養分豐富,這也是孕育荔枝、龍眼生長的沃土。


瀘火純情


上學時學過一篇課文《晏子使楚》,其中有一句話說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同的水土環境會造就不一樣的產物。

農產品所需的生長環境各異,但無一例外,氣候會對所有農產品產生影響。

在溫暖氣候裡生長髮芽的植物,在寒冷的冬天,大多數都會落葉枯萎。而在那些常年寒冷的地帶,則大多無法生存。

比如香蕉,我們聽說過來自菲律賓,來自馬來西亞,來自海南的,但是,我想沒有聽說過來自東北、來自俄羅斯的香蕉。這是因為香蕉是一種熱帶水果,適宜生長在氣候炎熱,陽光和水份充足的地方。

再舉個例子,我們知道中國的蘋果都產自於北方,因為蘋果最適宜的種植溫度是年平均溫度在8~14攝氏度之間,很顯然,大多數的南方地區都滿足不了這個條件。

可以說,氣候決定了農產品能否生長,而地理環境則影響著農作物的產出、質量還有口感。

我們知道,最好喝、最有名的茶葉永遠生長在山澤丘陵之間。東北肥沃的黑土地裡種植麥子、玉米肯定會比貧瘠的黃土高原產出高。北方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種植蘋果,可是最好吃的蘋果肯定在山東煙臺,因為那裡的地理環境最適宜蘋果生長。

種種例子,不勝枚舉。

可以說,氣候和環境相輔相成。只有在最適合的位置,有最適宜的氣候,才能有最好的農產品。


湘俚伢子


去年瞭解這類比較多,我是種人參果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也不同,種植的產品口感色澤也不同,比如人參果在比較潮溼的地方就不易生長,喜歡陽光乾燥,在光照特別充足的地方,每天日照超過10個小時,早晚溫差大,果子就會有清甜的味道,反之就沒有味道,所以在我們大西北這邊就比較適合種植,多數用大棚種植,保證冬季種植,也是一種特產。而在雲南相對恆溫,目前以改良品種,更加適應雲南的氣候,同是人參果因為地域和氣候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特色,各為當地特產。


大魚小蝦笨笨笨


不過迴歸到問題本身,我認為特產與當地的生活習慣有關如美食,與地理有關如南方香蕉北方蘋果,等等還是地域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