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的是遠投竿,中魚的時候要不要一邊揚竿一邊繞線輪呢?

場上終結者


海杆一般情況下都是釣大魚用的,特別是遠投海杆:其硬度要比普通海杆要硬,竿身和竿稍都特別的強,其竿稍的靈敏度要弱於普通海杆。其用的線徑和鉛墜要大於普通的海杆。

遠投海杆最大的優勢是:用的線徑大,配重的鉛墜重,拋投的更遠,博大魚更容易掌控。多數用於大型水庫。

由於各種海杆其硬度和長度不一樣,這就決定了拋投的遠近。

我用的是遠投竿,中魚的時候要不要一邊揚竿,一邊揚繞線輪呢?

這要分兩個步驟來完成

一答:中魚時要揚竿刺魚,把剛剛咬鉤的魚在用力穿刺一下,這樣魚鉤更容易穿刺牢固。

再揚竿刺魚的同時,要根據你的海杆的線徑的大小,和海杆的強硬度來做揚竿力到的調整。

二答:在判斷揚竿刺魚的過程中,判斷魚的大小,小魚直接可以繞線出魚。大魚要判斷紡車輪的卸力,和大魚刺魚後是否逃竄掙扎。正常情況下,大魚會順著大水面逃竄,紡車輪的卸力會吱吱放線。這時候你就不要搖輪。等大魚完全不發力的情況下搖輪。

正確的做法是,上揚竿,下收線。

就是揚竿到一定的程度下,再往下落竿,在落竿的同時搖輪收線。要保持一氣呵成。還要保持魚線和竿稍的結合,不要產生,主線和竿稍之間產生流線。這樣更輕鬆繞輪收線,更加容易揚竿收魚,不會產生竿 和 魚之間硬對硬的搏鬥。“這就是魚竿最大的用處,以柔克剛”。

在來回的搏鬥中,要時刻保持竿稍和主線的結合,切記不要產生流線。

如果是大魚,揚竿同時來回繞線,這樣費力,還費紡車輪,會出現紡車輪搖不動,還會出現:在正常合適的卸力下,出現紡車輪空轉,主線出現麻花一樣扭曲。減少線的壽命和繞斷線的危險。

其實海杆最好操控了,記好這幾句了就行了。

調整卸力,上揚竿,下收線。


睿智戶外


大力揚竿主觀上是考慮魚鉤剌入,實際海竿定置釣法出現有效魚訊,基本上是已發生剌入,過於大力揚竿並非必要,掌握不當會有弊病。

大力揚竿後不自覺緩線就不好了!經常看到釣友有大力揚竿又不自覺放回竿體角度的動作。

鯉科魚類上鉤刺入點如果在嘴兩頰,大力揚竿還可能拉出空洞易跑魚。

快速收線繃起竿體是最重要的,馬上搖動魚輪收線是第一要務。

要儘量不出現緩線失誤,保持好整竿繃線角度和力度,收線繃緊力度適應竿體線鉤組的強度範圍,使在魚的掙逃力度中發生進一步的可靠刺入(剌過倒剌)。

所以一般釣況不必刻意揚竿,迅速收線即可。

有底掛較多釣點宜適度有揚竿動作,並同時勻速收線,無魚小魚更不可停頓。






華胄大道


一般用海竿釣的魚,都是比較大的!上了三五斤以上的魚,你必須先楊竿,把魚嘴鉤牢固了,在一邊收線,一邊退點點,遇到大魚了,你還要邊收邊放線,這樣才穩當擒拿大魚。

魚不大,幾兩一斤吧,就可以不放線,直接收線到岸邊,一提上岸!

魚大點,就用抄網,抄魚入戶。


夜貓子陳哥A


很高興回答這條問題,我也是野釣愛好者,自己用手竿改了磯杆遠投竿,非常好用[大金牙]三米九的竿自我感覺比我十二米的大炮竿好用,首先說拋投夠用,再者就是容易控魚,輕輕鬆鬆魚就上岸入戶了。至於中魚揚竿要不要繞線輪。我的操作一般是先揚竿刺魚,然後在下壓竿頭的時候,順便就繞線輪,然後在揚竿在繞線輪。前提是在拋竿前檢查線輪出線的情況,拉線稍微有點力就好。最後在刺中魚後看魚的大小在操作線輪的力度。刺中後魚的疼痛感必定會衝刺,所以自己要掌握好喲。我用輪子就是為了好控魚,它跑隨它跑,反正線長慢慢在收回來嘛[笑哭]



鄉村小夥的vlog


本人只玩磯竿和路亞,也只玩帶輪子的!第一,發現有口,揚竿刺魚是必須的。第二,刺中魚後,溜魚的過程中,手感魚的大小,魚勁大,就得把洩力放鬆,揚竿後,邊輕放低魚竿竿稍邊收魚輪,保持魚錢繃緊狀態!魚勁足,切記不可強力硬拉硬收!小魚可直接收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5b000ae895e4340c38\

阿明戶外滑漂釣


不請自來!

這個動作是多餘的!

拋投基本都是死口。但是,揚杆刺魚還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打個體。有的魚鉤更本就沒有鉤透魚嘴。直接繞線會有跑魚現象。

應該,揚杆刺魚。並且,感覺一下魚的個體及力道。繞線,並調整卸力。

切記暴力揚杆,不然會斷線跑魚。只是提竿刺魚就夠了。如果,力道很大。向外逃竄,應先調整卸力。


小懵哥釣魚


剛好在釣魚!要的,力度要撐握好!



小時候影剪


用!因為上揚那一下就是為了下一步收線的時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上揚時不要和魚形成拔河狀態,如果大魚它要線讓它要好了,還有卸力要調整好,它不要線了就把握上揚的力度,然後收線再上揚收線。


德系火炮兒



宇澤178144287


需要的,只是中大魚後楊杆收不動線,這個根據個人操作,只要能上魚,怎麼操作都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