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和黃芪哪個補氣作用更好?

用戶3247083697750


人參和黃芪雖然在藥效上都有補氣的作用,但是卻不是一檔子事。

《神農本草經》中對人參的記載是: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而對黃芪是: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所以,兩者雖然都能補氣,但是人參的藥力主要向內走,能固五臟之氣;而黃芪的藥力則向上走,向肌表走,故能治癰疽、排膿。

所以,如果按照兩者補氣的適用範圍來講,還是人參的補氣效果更好。其實補氣用現在的話和提高免疫力也差不多,近年來很多人提倡用人參中的主要功效物質人參皂苷提高免疫力,但是卻從沒見過有人讓用黃芪提高免疫力吧。


看遍江山萬里


黃芪和人參都是補氣效果很好的藥,在臨床上也經常相須為用,補氣效果各有各的長處,究竟誰的補氣效果更好呢,下面主要從功效主治,臨床應用等方面來分析一下:

黃芪的功效主治以及臨床應用

1、黃芪有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託毒之功。

2、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兩點:

①脾氣虛弱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虛中氣下陷引起的久洩脫肛,子宮下垂。脾虛水溼運化不正常引起的水腫。

②肺氣虛弱引起的久咳,氣短,神疲乏力,表虛自汗。

人參的功效主治以及臨床應用

1、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之功。

2、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幾點:

①因久病,大病或久汗,大瀉引起的元氣極其虛弱的危重病症。

②脾氣虛弱引起的倦怠乏力和食少便溏,脾虛不攝血的失血等。

③肺氣虛弱引起的氣短,咳喘,聲低懶言等。

④心氣虛衰引起的心悸,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等。

⑤腎氣虛不納氣之氣短喘促以及腎虛陽痿等。

⑥熱邪損傷體內津液引起的口渴,煩躁等。

至於哪個補氣效果更好則要因人而異

1、對於久病大病術後或年老者用人參補氣效果更好。

2、對於年輕人,平時日常保養泡茶則黃其效果最好。


希望以上介紹對您有所幫助,如有不當之處請指正。我是從事中藥相關工作10年的執業中藥師,希望瞭解更多的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健康醫藥養生匯


健康醫藥養生匯


一、人參的作用功效

人參自古譽為“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人參具有補充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益腎助陽、補氣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保護肝臟、提高記憶力、抗疲勞、抗衰老、抗病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無力等症。

二、鮮人參與幹人參區別

鮮人參和幹人參的作用功效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只是鮮人參相對營養成分損失少,但不易於保存,保存不當很容易發生黴變。所以人們常用來泡酒或者曬乾、烘乾。

三、人參禁忌

人參性溫,實證、熱證、溼熱內盛及正氣不虛者忌服。孕婦,嬰幼兒慎用,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四、黃芪的作用功效

黃芪的功效是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託瘡生肌。現在研究表明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黃芪用途廣泛,一般可以炒熟或者炮製來增強其藥用。經過加工後都有哪些不同呢?

五、生黃芪與炙黃芪的不同之處

1、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2、炙黃芪長於補氣生血,適於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六、黃芪禁忌

黃芪既會加重上火的症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 起、無汗、食積內停、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陰虛者不宜食用。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 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溼熱者不宜食用。溼熱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嬰幼兒禁用。孕婦慎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經過以上介紹,大家可以看自身是哪種症狀或者體質來進行選用。

★本文由中醫藥師編寫,若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人參和黃芪,哪個的補氣作用更好?

若問人參和黃芪,哪個補氣好,那麼毋庸置疑,人參的補氣效果是第一。這裡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味中藥。


人參屬於補氣藥,是一味十分著名而且昂貴价值高的中藥。它性溫,可以歸肺,脾,心,腎經,它的特點就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回陽救逆,安神益智。人參是治療虛勞內傷第一要藥,因此凡是大失血,大汗,大吐洩,以及一切疾病導致的元氣虛極欲脫證,單用人參即可達到效果。

所以人參不僅補氣效果第一,還可以治療虛脫症,而且效果是最顯著的。


而對於黃芪來說,這是一個十分常用也比較常見的一箇中藥,相信很多人平時在家裡燉湯,泡水都用到了它,的確黃芪是一個補氣佳品,它很適合日常人們作為保健養生中藥來服用。


而人參不僅昂貴,同時服用起來也有很多注意事項,人參作為大補元氣的藥,一般人不能亂用,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

關注脾胃範兒,為您分享一些乾貨!


脾胃範兒


1.黃芪,補氣昇陽、生津養血、利水固表、消渴自汗,浮腫血虛、痺痛麻木的功效。

2.人參:生人參(白參/生曬參)稟性醇正,無剛烈氣象,是以補氣滋養陰津,健脾胃,尤其獨步。若陰虛之體,相火易升,則宜用生人參,不宜用紅參/高麗參。

黃芪和人參兩者需看體質看自身身體表現選擇,黃芪補氣可加當歸補血或黃芪加枸杞子均可選擇搭配。

人參9g可加麥冬9g、五味子3~6g(生脈散)按自身情況搭配!

溫馨提示:吃人參黃芪是補氣,不能吃蘿蔔綠豆是順氣。


DX19888888


黃芪,人參有什麼區別?哪個補氣效果更好?首先從黃芪談起功效的,黃芪具有補虛,益氣,止汗之功效的,

生用黃芪的,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功效的,適用盜訐,血痺,浮腫,

黃芪還可以具有補氣血功效,養血,益中功效的,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洩瀉,血虛,氣虛,氣衰老等症狀,

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血糖,降血壓,保護心臟,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可以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

人參,功效的是具有補氣生血,健脾益胃,強心提神,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功能,對於肺虛喘咳,體虛欲脫,肢冷,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竭,

也具有生津祛暑,降虛水,解酒作用,人參花用來泡茶具有興奮作用。

那個效果作用好處?人參與黃芪配方是比較好的方法,本草正義,黃芪是補益中上,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黃芪是補宜五內之氣,補宜人參,

本草綱目,人參冶男婦一切虛證,但服用人參時忌食山楂,失去藥方作用,以上的比例可知道結實證明還是黃芪是多種方式,是治療方法多用治療!


1理念起航


人參和黃芪都為補氣藥,個人覺得人參在補氣方面作用更強,因為中醫有一味湯劑名--獨參湯,即使用大劑量的人參,煎水,治療氣脫證。

但是二者除了補氣作用外,各有千秋,可以結合輔症選擇用藥

人參

性味甘、微苦,微溫。

歸脾、肺、心經。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黃芪

性味:甘,微溫;

歸肺、脾、肝、腎經;

功效補氣固表、利水退腫、託毒排膿、生肌

用於氣虛自汗盜汗;肺脾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證;下肢水腫;創口久治不愈

希望回到對您有所幫助!


南方健康


補氣之藥多指補肺氣,在兩者中我首選黃芪,黃芪具有補氣、升提、固表、發散表邪之效,而人參補元氣、總體五臟之氣,卻沒有黃芪之升、固、散之效,且直入上焦肺氣,如人聲音無力低微,有外感而氣虛、中氣下陷、臟腑下垂、陽虛氣下等等,都是首選黃芪的,如古方補中益氣湯、玉屏風等以黃芪為君為主藥,故你說那種補氣力強?


李始漢1


黃芪和人參有什麼區別?哪個補氣效果更好?

人因為有氣才能活的健康,有了氣人才有了生氣,氣是萬物之源,是人體的物質基礎。

人體缺少了氣就會受寒氣、病毒等邪氣侵襲,影響人的健康,並且氣還有促進生血、行血的功能。氣不順,則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等疾病問題。所以,養生必須養氣。

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請您先點擊右上面的“關注”,關注【參度養生】。每天分享健康養生知識。

“補氣三兄弟”人參、黃芪、黨參哪個好?

中藥補氣的藥物很多,但常用的主要有人參、黃芪、和黨參,被譽為是補氣“三兄弟”。雖然都是補氣的要藥,但應用起來應有所區分。人參側重於回陽救逆,大補元氣,它補氣的作用迅速,能很快的緩解氣虛、安神生津、緩解心血管疾病。但是,正因為它作用比較剛猛,所以人參不易天天吃,以免虛不受補。

相比人參,黃芪和黨參補氣的作用就相對平和。黃芪自古以來就是補氣的佳品,因為它不但可以補氣,還可以昇陽,防止中氣下陷引起的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及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這是人參所不具備的。

當然,人參安神生津的作用也是黃芪所不能的。而黨參,則兼備了前兩者的補氣作用,既能補氣昇陽,又可生津安神,通常和他們合用。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黨參補氣兩者兼備,還要合用呢?這主要是

因為黨參補氣之力相對較弱,調整機體需要一個過程,所以臨床上補氣常常要跟人參和黃芪合用。


看完上面的文章,相信你一定了解人參、黃芪,還有黨參補氣的區別,但是要想補氣,建議根據自己本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要自己盲目的選擇。可以去諮詢醫院的醫生。


感謝大家的閱讀,您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擊“關注”關注【參度養生】”,關注公眾號【參度】
謝謝支持.每天帶來更多實用的健康養生乾貨。

參度養生


你知道人參和黃芪哪個補氣的作用更好嗎?

認識是寶 2019-01-08 19:19:32

相傳,在2000多年前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因為這位老人雖然形體消瘦,面肌淡黃,但是他為人厚道,待人謙和,還善於為當地的老百姓治療疾病,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黃耆”。 有一次為了救一個病危的兒童,他不顧風險上了高山去採一種可以補虛的藥,不料一失足而墜崖身亡。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採回來的那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而且在民間廣為流傳。”這黃芪,又名綿芪。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是人參歷來被視為百草之王。人參,一名人銜,一名鬼蓋。味甘微寒,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單是獨參湯就能治療元氣欲脫,婦人血崩。症見突然出血不止,大汗出,面色蒼白,氣短脈微等。

而黃芪雖然也以補虛為主,但是藥力沒有人參大,常使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