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鐵哥們的父親去世了,我跟著哥們一起披麻戴孝,跪著磕頭合適嗎?

萌百樂童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父母死後用不用戴孝?

什麼是拜把子?拜把子就是:君父既吾父,君仇是我仇。

但這裡有兩種情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這兩種情況是什麼呢?

咱們分開來說。

一:同村拜把子兄弟

說實話,拜把子這種事,現在不多見了,以前在農村有很多,幾個人對脾氣了,或者在村裡從小玩到大,於是有人提議拜把子,別人多半也會欣然同意。

於是,幾個人學著電視裡面,點幾根香,撲通跪下,學著電視裡喊幾句口號,什麼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啥的。

一番口號喊過後,多半就會有人提議喝點,大家也同意了。

幾個人提點啤酒和白酒,簡單弄幾個菜,坐下喝著喝著,有人莊嚴的出去上廁所,有人不知道想起了什麼,突然就傷心了,有人站在窗臺邊上,用自己這輩子都沒有過的嚴肅表情唱《這一拜》,有人躺在床上,憧憬著電視劇裡那些結拜兄弟的種種神奇過往……

等喝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但從此,幾個人心裡親近了,總覺得有種神奇的紐帶把他們給無形的連在了一起。

不過,等到這群人中,有一個的父母去世了,尷尬就來了。

因為農村是個半封閉的社會,大家彼此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而且村裡又極為注重輩分。

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父親死了,自己去披麻戴孝嗎?如果不去,拜把子的意義何在?如果去了,按輩分,兄弟的父親該喊自己叫“爺”。這樣去哭,別說自己尷尬,自己老爹也不能答應啊!

那怎麼辦?

村裡想的辦法是:發孝服,但不強求穿,老人出殯時,自己想自己的輩分,如果能趴前面哭則可以,不能的只需要跟在靈車一邊就行。

這完美的解決了尷尬,所以農村人的智慧真的是讓人驚歎。

這種的是可以跟著靈車的,但下面的,就必須要披麻戴孝的哭了。

二:外地的拜把子兄弟

很多農村人長大後會外出,社交能力強的,就會結識很多朋友,脾氣對了,磕頭拜把子的也多。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理解這個拜把子是幹嘛的,就是結為異性兄弟,從此以後,就成兄弟了。什麼是兄弟?爹孃換叫,兒女改稱。

既然是這樣,拜把子兄弟的爹,也就是自己的爹,拜把子兄弟的爹死了,就跟自己爹死了是一樣的,需要披麻戴孝,需要靈前痛哭。

所以,某人家裡老人去世,如果是外地朋友來了趴靈前哭,那肯定是拜過把子了,給孝服的人也會詢問確認,然後給一套孝子的孝服。

總結:拜把子是從古時候就傳下來的一種習慣,中國人又喜歡結交朋友,所以拜把子沒有什麼不好的,只要不是聚集在一起危害社會,這種現象就會一直存在。

最後要說,題主看自己是什麼情況而定,能哭則哭,不能哭也不丟人!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在農村拜把子兄弟特別多,拿我哥哥來說,他有十來個拜把子兄弟,一到了過年哥哥的拜把子兄弟來家裡拜年,十多個男的我往家屋裡一站,原來很空的屋子瞬間就會覺得特別擁擠,以前他們過年都是在家裡聚會,每次聚會都要找幫手來做飯,還好這幾年都去飯店聚會。在農村拜把子兄弟雖然沒有親兄弟之間關係那麼近,但是不管誰家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去幫忙,這不前段時間哥哥的拜把子兄弟的媽媽去世,哥哥也是披麻戴孝待了三天才回家。

既然小輩的是幹兄弟,那麼幹兄弟的爸媽便是乾爸乾媽,在幹兄弟的母親去世後,在我們這裡有乾兒子也要披麻戴孝的習俗,但是隻是戴孝帽穿孝衣,但是不能像親兒子一樣穿孝鞋,頭白根不白,這樣別人能一目瞭然看清楚自己和逝者的關係,自己雖然和逝者的親兒子一樣履行兒子的義務,但是姓氏卻不一樣。

前些年在我們這裡很多人都會拜把子,比如我哥哥的拜把子兄弟都是他們的小學同學,歲數相同,又都在同一個村子裡居住,所以平時來往的特別的密切,雖然現在有很多人會在縣城買房子在縣城定居,但是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大家都會趕到。

在前幾年媽媽生病在醫院住院,雖然哥哥並未通過他那些拜把子兄弟,但是在大家知道以後,都帶著禮物來看望媽媽,媽媽當時還說,這以前看著個個都不著調的人,長大了個個都挺懂事。後來媽媽聽說誰家有人生病,也會叮囑哥哥多帶點東西去看望。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個個比親兄弟還親。

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同,在我們這裡拜把子母親去世後,拜把子兄弟是要穿孝衣戴孝帽卻不穿孝鞋,你們那裡是怎麼樣的呢


情感驛站奇哥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們幾個兄弟從小撒尿和泥長大的,幾家父母也都很照顧。到現在應該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了,一家是獨子,後來患病沒了,那家老人過了幾年也走了,走的時候沒兒子送鍾,他們村的人都指指點點。我那朋友幾個跟家裡說了一聲,就去祠堂領孝服了!代他們兄弟給他爹送終


用戶7279284386352


咱們分開來說。

一:同村拜把子兄弟

說實話,拜把子這種事,現在不多見了,以前在農村有很多,幾個人對脾氣了,或者在村裡從小玩到大,於是有人提議拜把子,別人多半也會欣然同意。

於是,幾個人學著電視裡面,點幾根香,撲通跪下,學著電視裡喊幾句口號,什麼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啥的。

一番口號喊過後,多半就會有人提議喝點,大家也同意了。

幾個人提點啤酒和白酒,簡單弄幾個菜,坐下喝著喝著,有人莊嚴的出去上廁所,有人不知道想起了什麼,突然就傷心了,有人站在窗臺邊上,用自己這輩子都沒有過的嚴肅表情唱《這一拜》,有人躺在床上,憧憬著電視劇裡那些結拜兄弟的種種神奇過往……

等喝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但從此,幾個人心裡親近了,總覺得有種神奇的紐帶把他們給無形的連在了一起。

不過,等到這群人中,有一個的父母去世了,尷尬就來了。

因為農村是個半封閉的社會,大家彼此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而且村裡又極為注重輩分。

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父親死了,自己去披麻戴孝嗎?如果不去,拜把子的意義何在?如果去了,按輩分,兄弟的父親該喊自己叫“爺”。這樣去哭,別說自己尷尬,自己老爹也不能答應啊!


俺是梁山人


你把他的父母當自己的父母,他就會把你的父母也當自己的父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422400008def730757ca\

創業鋒哥


有什麼問題?我發小是獨子,和他從五歲開始認識,一起玩一起長大。後來搬家,隔得兩小時車程,每年過年我第一家就是去他家裡。我正在出差時發小打電話說叔叔突然病故,我連夜趕回去。叔叔在家裡病故,所以就在家裡設靈堂。我打電話和老婆說了,讓她第二天早上再過來,我晚上就在靈堂裡守了一夜,老叔就在邊上,我一點都不怕。第二天發喪,發小捧排位,我捧著老叔遺像上山。老叔和老姨從不把我當外人,將心比心,這是緣分更是情意!


昭之翼


我們三個發小結拜兄弟,誰的父母有病誰家裡有事,另外兩個必定會到。因為都是一個小縣城,彼此父母也都熟悉。我和其中一個都是家裡唯一男丁,另一個家裡四個兄弟。我們的感情跟親兄弟一樣親。那年發小母親4月30去世,我當時已經籌備好五一的活動了,報廣都打了臨促也請了,得知噩耗二話不說買機票回老家。跟發小一起披麻戴孝磕頭,彼此的家人早就認同我們兄弟式的感情了!說實話,錢可以再掙,但婚喪嫁娶造房修屋這樣的大事,我們都是有錢捧錢場,沒錢捧人場!


易經國學工作室


就算做善事,積公德吧。福祐全家。。。

我同學的對門家兩個女兒,平時關係也可以。後來對門的父親工地意外死亡,我同學幫忙捧遺像送骨灰回去老家,我們都以為同學和對門家女兒有故事,後來也沒有什麼事。。。現在我同學生意很好,日子無憂。


甯149123490


如果是沒拜把子的不需要。如果是,那可以,不這樣也可以,但是進奠,排位置時你的禮是得給你用兒子的禮。舉個例子,我爺爺的把兄弟去世(我爺爺早已去世)我爸去奔喪,我爸快60了,就是應按照兒子禮頭奠,結果主家兒子主喪不知道有這個把兄弟沒給我爸安排頭奠只按普通人待客,喊我爸時我爸生氣就沒去,當時現場就問怎麼回事,一問是老一輩十二把的把兄弟。當時追過來賠不是


捕魚兒


理論上是可以的。

以前老人去世,披麻戴孝打幡的人都有嚴格的限制。因為以前那個時代太窮,涉及到老人去世後的家產瓜分,所以不能不嚴格。

現在沒有這麼多講究了。以前我們這裡老人去世,兒子都穿孝衫,由長子打幡。但問題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兒子怎麼辦?所以由女兒穿孝衫打幡也屢見不鮮了。我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因為時代在發展、在進步,情況在改變,必須與時俱進。

我二姑育有三女,她去世時,我二姑父跟我母親商量,讓我為二姑穿孝衫。因為他們沒兒子,而且二姑父也是獨子,他也沒有侄子。二姑生前最疼愛我,視若己出。我母親和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用我母親的話說:姑媽,姑媽,姑姑就是媽!這有什麼?

至於題主所說,如果你鐵哥們和家裡的老人無異議,那完全可以,沒毛病。


朝天闕1


現在人都不太講究了,我現在50多歲,在我們不到二十歲時,拜把子老大的父親去世,當天在家的眾兄弟都去幫忙,…晚上問大管總禮節事,管總說

:拜把子和義子親兒子一樣行大禮,穿孝不披麻,孝帽比親兒鉸個缺口,另備花圈禮盒便炮帳子,行二十四拜大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