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 畫地為史系列第3期-陝西篇1
  •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戰國策·秦策》

    前言

    中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關中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如今的陝西省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地區,即陝北、關中以及陝南。綿延不絕的秦嶺山脈將陝西的地域割裂開來,形成了關中與陝南迥然不同的兩種地理環境。而關中,這塊鑲嵌於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的沃野,在其別具一格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上,從遠古到近代,幾千年的時光孕育出了特色鮮明的社會人文。漫長的光陰裡,得天獨厚的自然與自成一派的人文的交相薈萃,使得關中平原成為了神州大地上星辰薈萃的一隅,八百里秦川在中華的文明史上一直星光閃耀。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自然地理:肥沃的土地與適宜的環境

    關中平原的形成得益於新生代(地質年代,6600萬年前至今)時期的地質運動,由於地層的升降運動,其南側的地層隆起,歷經上百萬年的侵蝕風化形成了今天的秦嶺山脈,在地理上這種地質構造被稱為“地壘”。而北側的地層下陷,經過侵蝕堆積形成了“渭河谷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關中平原,這在地理上被稱為“地塹”。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關中斷陷盆地,南依秦嶺,北連黃土高原,為一西狹東闊的新生代斷陷盆地,渭河橫貫其中。盆地兩側地形向渭河傾斜,由洪積傾斜平原、黃土臺塬、沖積平原組成,呈階梯狀地貌景觀。

    ——《陝西省地質環境概況》


    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具有獨特性,其北部就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地處群山懷抱之間,是一個斷陷盆地。其四周地勢險峻,因此被稱為“四塞之地”,這有利於建國於此的政權的軍事防衛,因此被歷代王朝所重視,建都於此的更是有十三朝之多。

    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其整體上是一個西窄東寬的格局,長達約三百多公里,面積3.6萬平方公里。有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多條河流流經,也正是在這些河流的沖積下使得渭河谷地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為後來的人文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關中平原地理區位圖


    古關中地區據考證可能存在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大約在更新世(地質年代,258.8萬年前到1.17萬年前)時期,當時的關中地區氣候處於暖溼期。因為氣候溫暖,所以該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有茂密的森林植被以及多種多樣的動物,包括三門馬、大熊貓、鼢鼠、李氏野豬、葛氏斑鹿、中國鬣狗、東方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獏、爪獸、碩彌猴等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群色彩的動物。這些自然條件是吸引遠古人類定居於此的重要因素。

    後來隨著氣候逐漸變得乾冷,該地區植被退化、物種遷徙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關中地區才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面貌。

    人文環境:牧歌遠去與耕牛奮進

    大約在一百一十萬年前,關中平原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了。考古學家在這裡分別發現了藍田、公王嶺和陳家窩古猿人的化石,其中以藍田人為代表。藍田人是中國古人類的代表,其所處的時代大概是在舊石器時代初期,其比北京人的歷史還要早一些,其體貌特徵也更接近於猿猴。

    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遺存在關中西安、臨潼、渭南等地多有發現,以半坡人最為典型。半坡人生活的時代距今約6000年左右,主要經營農業,同時從事家畜飼養、捕魚打獵和採集等。生產工具主要為石器和骨器。當時種植的穀物是粟,蔬菜有白菜、芥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半坡人生活場景模擬圖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餎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

    —— 司馬遷·《史記》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在上古時期,也就是氏族社會的末期,出現了一個歷史人物名為大禹,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禪讓。他在即位後用天下貢銅鑄九鼎,代表九州,其中的雍州就是指關中一帶。而關中真正獲得大發展卻是因為另一個部族,那就是周。

    周人並不是關中原住民,其祖先是著名的農神后稷。其後代公劉帶領族人來到關中,定居於今咸陽附近,而其九世孫古公亶父帶領族人一路遷徙來到渭北的岐山,建立了周國,這個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紀。僅僅兩代人後,周就傳到了姬發的手中,而關中地區也隨著周王朝的建立地位不斷提升。

    要說的是,當時的關中地區是以周為代表的各部落的混居狀態,居住在這裡的有同樣以農耕為生的部落,也有以遊牧為生的部落,他們之間的生存狀態可以說是“大雜居,小聚居”。一般來說,我們會將農耕部落稱為“華”,而稱遊牧部落為“夷”,所謂“華夷之別”就是在那個時代形成的。這種局面不僅在關中平原如此,在整個中國地區都一樣,直到秦以前,中國並不存在一個實質上的統一國家,上古三代都只是多個國家形成的聯盟的宗主國。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華夷雜處的局面帶來的影響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與融合,為了爭奪生活資料與生存空間,兩個族群之間的戰爭非常頻繁,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遠古部落的尚處於文明的萌芽狀態,科技落後,生產力低下。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部落之間攻伐在所難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確實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很難有餘地。

    但戰爭的同時,雜居狀態下的兩個部族也有融合。西周建立後,建都鎬京,這也是西安在歷史上第一次作為都城。後來幽王昏聵,犬戎作亂,天子東遷。在東遷之時,平王將關中地區封給了護駕有功的秦人。要說這秦人,也是關中的外來人口,因為維護商朝被周朝貶斥,流落到甘肅地區牧馬,後來逐步內遷。在得到平王的分封后,秦人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關中地區在犬戎作亂後就已經完全被遊牧部落掌控,秦人想拿到自己的封地,就要把遊牧部落趕走。在上百年的浴血拼殺後,秦人才最終佔領了這塊土地。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秦人經過上百年的浴血拼殺下拿下關中

    中國農業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很大的發展。自戰國以來,中國農業生產之結構與地區之佈局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即從華夷雜處到農牧分區。具體說,就是:農耕民族佔統治地位的、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和遊牧民族佔統治地位的、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同時並存並明顯地分隔開來。這一特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

    ——《中國古代農業》


    但因為長期與遊牧民族生活在一起,秦人本身又是靠養馬起家,其本身就已經是華夷融合的產物,秦人也因此長期受到東方各國的輕視。但從秦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歷經上百年後,關中地區原本的華夷雜處的平衡在不斷被打破,農耕民族的實力在不斷壯大。遊牧民族要麼是放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成為了農民,要麼就只能往北或西遷徙。而即使是農耕民族內部,在長期的戰爭中,眾多的小的城市國家在不斷消亡,舊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新的領土國家在形成,那就是秦朝。國的含義已不再是就有的城市或國都的意思,而成為領域或疆土的代稱。

    進入封建社會的關中地區,其地區的開發程度不斷加強。農業文明為了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興修水利、毀林開荒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在歷史上,關中平原興修了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比如:鄭國渠、白渠、龍首渠、漕渠......這些水利工程幫助缺水的關中地區大力發展農業,支撐了秦滅六國等重要的歷史活動。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鄭國渠與白渠位置圖

    西周以前及西周戰國時期黃土高原植被保持著天然狀態;秦漢時期天然植被仍佔較大比重,人類活動尚沒有改變黃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時期河谷、平原地區已無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壞,北部沙漠開始擴張,自然環境處在惡化之中;明清時期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造成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植被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為開墾土地,採伐森林和過度放牧。

    —— 桑廣書·《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植被變化》


    除了興修水利之外,為了促進農業發展,先民們還大肆毀林開荒。歷史上的關中乃至黃土高原地區都是森林茂密,鳥獸蕃息。一方面是氣候變化導致森林退化,動物遷徙;而另一方面就是人類活動導致植被破壞。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農業的擴張一直從關中平原向北延伸。農業帝國的規模越大,其耕地擴張的需求就越旺盛,最終導致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困擾中國上千年的黃河水患的加劇。黃河本名大河,如果沒有歷史上的秦、唐、明清三次大墾荒,也許她也不用改名。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黃河

    衰落與新生: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環境變遷與歷史機遇

    人常說三千年中國看西安,關中這片土地的確承載了中國太多的歷史,在整個中國封建史的中前期,關中一直是重心,興起過漢唐兩個偉大的王朝。但關中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而衰落的原因其實也和其興起密不可分。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盛唐長安

    隋唐洛陽城的功能分區,呈現出與隋唐王朝政治上依託關中,財賦仰給關東的政治經濟格局相適應的特徵......便於通過大運河聯繫河南、河北、淮南、江南等經濟富庶地區,有利於強化洛陽對關東地區的吸引和輻射功能。

    —— 胡方·《隋唐洛陽城功能分區研究》


    關中的輝煌在盛唐時期達到巔峰,唐朝長安城擁有超過一百萬的人口,這當然是唐朝強盛的象徵。但龐大的人口規模超過了當地的土地承載力,使得關中地區的糧食無法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而從外地調運糧食到關中卻不得不面對陸路的高成本、低效率。這一問題其實早在隋朝就已經暴露,因此才有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隋煬帝也一度想遷都洛陽,這更有利於水路運輸糧食。大運河畢竟提供了極大便利,唐朝還是定都長安,但每逢災年,唐朝皇帝都不得不拖家帶口去洛陽過日子,稱為“就食於洛陽”。


    命尚書右丞皇甫儀發丁百萬開通濟渠,自西苑(今洛陽)引谷、洛水達於河(黃河),自板渚(今滎陽)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於淮。

    ——司馬光·《資治通鑑》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唐朝長安街市

    除了人口,環境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之前我們說過,為了支撐農業帝國的發展,關中平原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與開荒。而這兩項措施一個使得關中平原的土地鹽鹼化加重,一個加劇了水土流失與荒漠化,這些都不利於農業的繼續發展。而在唐前期,地球處於暖溼期,這一時期環境還比較溫和,有利於農業發展,就連青藏高原的農業也空前蓬勃,導致了吐蕃的崛起,使其成為我們的一個勁敵。但唐末的時候地球又進入小冰期,各地區的農業都受到打擊,其不僅摧毀了吐蕃王朝,讓其又迴歸了遊牧時代,也讓黃土高原地區環境惡化,不適於繼續建都。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從遠古至東漢北方經濟較為發達。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經濟重心南移。兩宋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己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 張瑜·《淺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再者還有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唐及唐以前,北方都是中國的中心與重心,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優勢地位。但隨著北方的破壞、人口南遷與南方的開發,北方的地位在不斷衰落,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關中。在唐中前期,歷屆進士中來自關中的士子要佔很大比重,唐中晚期以後,南方士子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讀書人中進士的越來越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在這場南北較量中,北方的經濟文化優勢在不斷喪失,而自宋及宋以後,關中也就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此後千餘年,關中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陝西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工業呈現出以重工業化結構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過程。陝西重工業化結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在陝西佈局的24個全是重加工業。1957-1965年,陝西配套安排的50個大型骨幹項目中,重加工業42個,機械工業佔到1/3。“三線”建設時期,新建的100多個項目中,重加工業88個,其中機械工業(包括軍工)佔到2/3以上。

    ——《陝西重工業結構成因探析》

    自然與人文的交相薈萃:從遠古到近代,關中平原獨特的歷史脈絡

    不過,關中在進入新時期後也有新發展,那就是自近代以來,陝西成為了中國的一個重工業基地。早在晚清時期,著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在陝西創辦了“陝西省機器製造局”,他還為陝西開辦了大量的新式學堂以及建立電報局,開發油田。抗戰時期,由於沿海工業以及學校的內遷,陝西因此迎來了第二次發展契機,不僅承接了大量的工廠企業,還因此興建了大量的高校,著名的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都是這一時期由沿海大學內遷組合發展而來。新中國成立後推行“一五計劃”,有多達二十四個重點項目落戶陝西,其中以西飛為代表的航空工業是陝西工業發展的代表。後來的中蘇交惡,使得中央制定了“三線戰略”,陝西因之又獲得了發展契機。

    歷經數十年發展,陝西如今已經成為集航空航天、兵器、電子、機械製造、核工業等工業部門於一體的工業強省。


    參考史料:

    《陝西重工業結構成因探析》;《陝西省地質環境概況》;張瑜·《淺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司馬光·《資治通鑑》;胡方·《隋唐洛陽城功能分區研究》;桑廣書·《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植被變化》;《中國古代農業》;司馬遷《史記》



    畫地為史,從自然地理的獨特角度,解讀歷史與人文。敬請持續關注,更多的作品在路上。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