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章法採用豎行,是因為傳統習慣、缺乏探索、還是橫行真有侷限呢?請示教?

一點清風O學生字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書法是中國漢字幾千年沉澱下來的藝術,對於今人而言,似乎只能是模仿模仿在模仿,最早形成的書寫章法佈局,肯定是最符合當時人們的寫作習慣的。所以,今人在學習書法的過程用,也都沿襲了這樣的風格,一方面是因為所有的書法根源出於此,學習如此,創作亦如此,也就是說學習書法的人都感覺這樣寫更能體現價值,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學習古人的東西,確實不願意打破這一風格,畢竟,他不是說想打破就能打破的,無論是書寫上,還是創新上,都不一定能站住腳。

但是,我認為硬筆書法還是完全可以的,硬筆書法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創新,無論是落實上,還是習慣上,都能站住腳。





壹庸詩書文


主要是習慣。書寫習慣、視覺習慣和審美習慣。古人除了匾牌、大字藏卷之外,幾乎全是豎牌,從下而下,由右至左,這也是官方通用的文書書寫格式。我想這可能與“漢簡”有一定歷史淵源。


今人習書,取法乎上,因此無論與臨摹習練,都是在繼承學效古人的書寫方式。筆法的轉替、字間的勢、行間的氣,乃至通篇章法的佈局,都是按照單字從上至下、行列由右及左的順序來考慮的。

所以這就近乎於一種規則和定製,無論是橫豎條幅、卷軸、楹聯、冊頁,學書之人要登堂入室,還就得按照這個規矩來。如果要參加書展、參評比賽,更需如此。一定程度上,這不僅關乎章法要求,更像是一種入不入流的標尺準繩。就像寫近體詩不入格律、填詞不依詞譜是一個道理。


當然,從理論和邏輯上講,橫寫豎寫都可以。這並非是橫寫有什麼缺陷,更多的是一種書寫和審美習慣。如果官方規定,書法格式廢舊立新,全部改為橫式書寫,我想,久而久之也會習慣的,也一樣可以出現傑出優秀的作品。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書法作品的橫排和豎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的個人看法是:

1.豎排是傳統習慣,但這種習慣是中國漢字的自然適應書寫所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漢字的審美天生就是更適應縱向書寫的。(請看後文我的一些淺薄的嘗試)

而且漢字書寫發展了1000多年,豎排的藝術表現已經被我們的前人玩了個遍。所以使用豎排進行創作的時候我們可供參考的資料非常豐富。

這會導致我們在書法創作的時候自然而然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橫向書寫的發展是從實用和規範接軌的角度提出的。更大的一個原因是為了科學發展普及的需要。因為很多的數學、物理、化學公式它是沒有辦法縱向排版的。所以在1951年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快得到了支持。

那麼橫向書寫章法是否缺乏探索,我相信肯定不是的。但因為橫向確實有侷限,而且我們的橫向書寫發展時間太短,與1000年的縱向書寫相比,會需要一個時間。

說漢字的橫向書寫對於書法有侷限性,個人理解最主要的應該還是橫向的重心行氣遠不如縱向的軸線行氣那麼自然。

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比,把一副橫向的作品逐字改為縱向的作品(1圖),又把一副縱向的作品逐字改為橫向的方式(2圖)。

一對比你就會發現1圖中橫向的改為縱向的,儘管只是簡單的擺放但是看起來毫無違和感,甚至比橫向的還要顯得自然。

但是2圖中從縱向改為橫向,儘管每個字還是那麼有特點,但是你就是會感覺到不好言明的怪異感。

在來看3圖,我們把橫向和縱向的分別畫上軸線。那麼左邊的軸線排列就會讓你聯想起籬笆,必須整整齊齊、規規矩矩才會舒服。右邊的軸線排列你會有清風拂柳般的舒適感。

這就是我說的漢字天生就是適合橫向書寫的原因。

那麼橫向是否仍然值得探索,有沒有走出一條適合橫向書寫的路子。我感覺還是有可能的。

還是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我們看到連綿的群山,層巒疊嶂很是舒服。那麼這連綿起伏的韻律其實就可以看做橫向的鋪展。

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類似4圖的橫向文字方式,這其實可認為一種嘗試,只是這種方式是否能運用於章法,這個就確實難說了。

以上僅為自己的淺拙之見。希望更多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字趣硬筆學堂


剛上線就收到這個問題。因清明節掃墓忙,只能匆匆回答。

書法豎寫原自古代竹簡。因竹簡一條一條的豎著,所以豎寫。

這其中還有個問題你還沒問到。那就是為什麼又是從右到左而不是從左至右呢?顯然從左至右視線要好。

從左至右視線好固然有道理,但別忘記了竹簡是一卷一卷捲起來的,邊寫邊展開,加之右手執筆,卷同若在右很不方便。我們平常說的“書卷、手不釋卷”等詞語也是源自竹卷。

好的回答不需長,簡明扼要就好。

回答完畢。祝大家清明節快樂,佑啟後人。掃墓祭祖注意防火!


丐幫少爺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後(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後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古人云書法


書法只所以有別於現代印刷出版發行的書籍、報刊、文件等的書寫方式,而採用豎式和從右到左逐行排列的書寫方式,是因為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以及她的獨具特色,也是一門具有獨特書寫的傳統文化藝術,具有幾千年一直保持至今的從右到左豎寫的習慣方式,這些從最早的甲骨和鐘鼎上的開山文字之作,沿著中國文字發展的脈絡,形成了傳統書法結體被依次劃為真、草、隸、篆而發展到今天,而不能被其它書寫方式所替代,展現著書法光芒四射的文化精神!

書法的從右到左豎寫的方式,特別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作品創作中,更能體現這種書寫方式忬情達意的優越性和章法美的自然性。

書法是黑白藝術,她有知白守黑,惜墨如金之說。

書中布白成行,行距留白成道。道是自然之神,宇宙之智,亦是通篇之魂,整幅之韻。那雪如冰山,清若渠水之白道,她似金如玉,襯托你筆下那濃淡枯溼的形質;她無聲無色,靜聽你筆下的天籟之音;她無怨無悔,烘托你筆塑的美輪美奐之境;她公正無私,任你心跡的筆墨盡情切割;她含蓄無形,把你胸中大千世界的根源,賦予肇於萬物之書的藝術之靈;她生生不息,把人世間的陽光雨露和陰晴圓缺循環往復;她黑白兩分,將宇宙的陰陽兩極復歸為一,讓人在一幅書作中盡攬世界的萬物之本,品讀書道之大美而不言。

古聖賢不離道之根本,俯察天地,仰觀宇宙,能通達陰、陽、風、雨、晦、明六氣,暢行天下,支配萬物;而書肇自然亦有血、肉、筋、骨、神、韻六氣充盈筆端,通靈與漢字造型中的書法藝術之中。書中氣通則字字精神挽結,和諧相處一派勃勃生機。

古有氣通隔行之說。唐朝張懷瓘《書斷》曰:然伯英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者,起自張伯英,即此也。

清人劉熙載《藝概》雲:“張伯英草書隔行不斷,謂之‘一筆書’。蓋隔行不斷,在書體均齊者猶易,惟大小疏密,短長肥瘦,倏忽萬變,而能潛氣內轉乃稱神境耳。”此中不難看出通氣在書法作品中的作用,讓書法作品氣韻生動,產生無窮的藝術魅力!(孫伯倫)


孫伯倫草書


書法與寫字不同,書法是藝術,也是文化,既然是藝術、文化,就有藝術的一些固有的特徵!書法講究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我們通過這幾個方面探討一下本問題中的豎式書寫在藝術中有什麼意義?

一,書法是一門向古人學習臨帖的藝術!這一個特徵與其他藝術有所不同,是有獨特性!至於為什麼要學習臨帖古人的經典?理由有很多,有流傳才能區別了普通書寫;有流傳才能區別於印刷體;有流傳才能學到藝術規律;有流傳才能昇華藝術高度;有流傳才能學到古人如何在書寫中融入厚重的文化底蘊;有流傳才能傳承核心藝術價值與藝術元素………等等,等等,無一條不是告訴我們,寫字與書法是有區分的!所以,從上向下書寫的緣由確實是跟流傳有關!

二,既然有了第一條關鍵因素,我們就很好理解第二條,豎式書寫與古人的書寫載體有關!竹簡,是捲起來,一根一根串起來再卷,第一代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已經成為慣性延續下來!另外一點,古人的書法是用豎式書寫的方式完成連貫的,不妨試試,能不能用橫式書寫完成連貫,好像非常彆扭!同時,章法上的字距變化對比,行與行搖擺與直線的對比,等諸多變化對比,橫式書寫實現不了!如果一定要橫式書寫,書法的藝術性會大大降低!





陳天哲


我淺見是,由於中國書寫長時間是直行自右向左寫,書籍也是直行排印自右向左,這使得書法直寫隨之成為傳統,連帶形成了直寫的審美。也要看到,民國時期,這種傳統開始打破,從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毛澤東各種手札有不少是橫寫的,是自左向右的橫寫,由此便可見一斑。橫寫的審美並不次於直寫。然而,在純書法領域直寫的傳統並未動搖。何時橫寫書法會風行起來,就不得而知了。順便說一句,毛體很適合橫寫,原因是毛體字具有向右傾斜的特點,類同羅馬字書寫的形體,適合自左向右書寫。所以毛體字直寫橫寫都很美。其他字體橫寫則需要探索,否則似乎不太好看。就說到此,不知對不對。


象齋書法


漢字的誕生、六法的完備,產生了許多形聲字。古人因限於書寫工具和材料,尚且鑿刻文字於竹、石之上!試想,書寫材料有限、形符聲符又多,橫式肯定沒有豎式書寫優越!即便造出了紙,書寫漢字應該亦然為豎式一一必竟,千百年形成的習慣是不好改變的。(紙的產生,也給書信的傳遞提供了方便一一右為尊,受信人必置於右。)

隨著時代的推進,漢字的橫式印刷也成主流一一書信,當然就遂之出現了橫式。那麼,作為以文字為載體的書法作品可否與之並行呢?答曰:與時俱進,可!但必須遵循書法藝術的規律。

從審美和實用性兩方面考慮,匾額就適宜用橫式。報紙、雜誌的刊頭,用橫式未亦佳。比如毛公所題《人民日報》的刊頭、齊白石先生所題的《八十七神仙卷》一一總的來講,這類書法作品的橫式儘量要落窮款。不然,很難稱美。至於行書、今草,因其特殊的布白、墨色、氣韻等藝術元素的限制,斷然不可用創橫式去搞“探索″和“創新″的!








李巍-


應該說大多數軟筆書法作品是採用豎行。因為軟筆(截至清朝末期、解放初期)的書寫傳統都是沿襲古人的豎寫。古人的“書籍”之所以習慣豎向排版是因為紙張沒發明之前,古人是用竹簡。竹簡為了方便收納、儲藏,都是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書卷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辭》)的說法。既然是捲起來的,那必然自上而下的閱讀才有效率,才不佔用篇幅(打個比方,哪怕是竹簡的繩子斷了,殘餘部分至少都能讀得通順,幾乎都是完整的句子。而假如古代竹簡是從左至右書寫,那麼竹簡的繩子斷開就導致每一行都是殘缺,要準確無誤地理解全文意思就很難了。)

既然古代的讀書人閱讀都是豎向,那麼書寫也就是豎向(保持習慣一致)。

現代人練習毛筆書法,所關注的古貼,都是豎向書寫的。(就連毛主席的大多數詩稿也都是豎寫的),悅讀得多了就會潛意識裡認同毛筆書法就應該豎著寫才符合閱讀和審美習慣。


而硬筆書法作品對豎寫的依賴性沒那麼大有2大原因:

1,硬筆本身就是近代才出現。(冰心青少年期間大中國還沒有鋼筆)。解放後硬筆慢慢普及到尋常百姓手裡時,橫排的印刷書籍已經呈現壓倒性規模優勢。橫向閱讀習慣推動了鋼筆書法從左至右書寫。

2,硬筆書寫工具的靈巧性。硬筆筆頭短小精悍、輕便。手指控筆很容易,字跡個體也不大,橫向書寫比豎向更輕鬆省時。


反之,毛筆書法如果採用橫向書寫,寫當然是寫得出來。但是一來違背“古意”的流傳習慣,二來

毛筆橫向書寫會極大地制約字與字之間的“意連”。毛筆書法要寫得快的話(行書和草書)很講究連貫、呼應的銜接。上一個字的撇或者捺可以很好地與下一個字的首筆畫相連慣,有種瀟灑、流暢的感覺。收筆、出鋒也更好解決、體現。而橫向寫毛筆字就很難施展兩字之間筆畫的呼應,書寫效率和作品的神態意趣就被大幅削弱。(不難發現大多數橫向書寫的毛筆作品是楷書,或者行楷。而草書,特別是狂草作品——極少能在橫向書寫中有好的展現——正如一個武林高手穿薄褂打得很輕鬆、漂亮,你給他穿上厚重的棉襖——鼓得跟米其林一樣,那他即使是關羽也怕是耍不好招式)。


PS. : 從印刷的角度來看,橫向印刷取代豎向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紙張的規格慢慢與國際接軌後,絕大多數紙張都是寬比高短,橫向移動印刷機的機頭來實現文字的換行要比紙張上下(高度方向)往返移動更節約電能也更有印刷效率。所以現代的書籍、讀物幾乎都是橫向排字的。

而近代的印刷讀物天然與古代書簡、縑帛等文字載體具備“斷代”的隔離感。鋼筆和橫向印刷幾乎都出現在近代,因而硬筆書法橫向書寫毫無違和感。至於硬筆書法豎寫只不過是照顧書法藝術的傳承——特別是書寫古詩詞的時候,豎向寫平添了幾分古韻。


綜上:現代的書法作品,毛筆書法多用豎行,硬筆書法橫豎排布並存的現狀,受書籍載體(竹簡還是薄紙)、閱讀習慣、文化傳統、書寫效率、書寫工具特點的綜合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