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宣紙能佔據書法市場?宣紙根本不宜書,特別生宣?而我說不適合書,人卻謂我不能書?

柚子皮哥


首先,在正常的保存條件下,宣紙和其他紙張相比,具有壽命特別長的特點。也正因為這樣,宣紙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其中,有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在宣紙上所作的書法與繪畫,有詠誦宣紙的詩詞文賦,有用宣紙印製的各類經典等。

其次,市場上的宣紙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不同的宣紙特性給了買家很多選擇。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決定買什麼樣的產品。

再者,買家即使是不慎買了生宣,使用者也可以加礬使其變的更熟。這個技巧可以使得宣紙的生熟程度無限可控。

第四,歷史上,宣紙並不是唯一選擇。宣紙的使用,主要始於唐代。唐以前並不常見。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說明晉代王羲之並非用的是宣紙。


goody1


“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這是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失敗後說的一句話。

同樣的道理,在書法創作時,你若是以生宣來寫小楷,那也一定是,“用錯誤的紙張、錯誤的書體、以錯誤的方式,寫的一張錯誤的作品。”

宣紙從它一誕生,就被歷代書法家用於書法創作,並因此而產生了不少經典作品,從來沒有“宣紙不宜書”的說法。

宣紙獨有的潤墨性,讓它成為書法創作的首選用紙。宣紙中,長短纖維縱橫交織的製造工藝,使得墨落於紙上後,迅速洇化,且水洇化速度快,墨洇化速度慢,形成筆畫的中間墨色深,四周墨色淺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形式。

同時,宣紙製造過程中,原料的有機物質已完全去除,故化學性質穩定,能長期保存

,有“紙壽千年”之說,故用於書畫創作,能使作品長久流傳。

但是,宣紙的使用有一個熟悉的過程。

宣紙吸水性強的特點,使得它的書寫與普通紙有所不同,運筆稍有遲疑,墨就會迅速洇化形成大的墨團。

故在宣紙上創作,要經過反覆練習,掌握其習性,讓心、手、紙、筆、墨相互適應,尋找到最佳配合狀態,方可得心應手地書寫。

在宣紙上創作,還需根據書體、字形大小、書法風格、個人習慣來選擇不同紙張。

一般而言,篆書、隸書、楷書宜選用生宣中的特種淨皮或淨皮,行書、草書宜選用生宣中的淨皮棉連或淨皮。

又,寫字形較小的字宜用熟宣或半生熟宣,寫字形較大的字宜用生宣。

而具體到書風,寫二王一路的小行草宜用半生熟宣,而寫王鐸一路則宜用生宣。

總之,書法創作就是:“用正確的紙張、正確的書體、以正確的方式,寫一張正確的作品。”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宣紙,是文房四寶(紙丶墨丶筆丶硯)之一,紙的優秀代表,為中國書畫家們的鍾情之物。當然,宣紙又有諸多品種分類,生丶熟之分,產地之分,高檔丶低檔之分。在使用上,以生丶熟丶半生之性,為應首先分辨之問題。寫正楷,畫工筆,以熟紙為宜,因為容易控筆控墨。寫行書丶草書,大字榜書,畫寫意畫,以生宣為好。極宜率性發揮筆情墨趣。生宣有極好的吸水滲化性能,容易產生意外的水墨效果,是為熟宣所不及者。

對於紙性的熟悉丶掌控,是一個訓練過程。即便是熟宣,亦有其優於機制紙的書畫效果特性。

宣紙的製作,是一個非常講究丶非常科學的工藝流程。特定的用料,正宗高級的原料以青檀皮為主。手工製作為上。時至今天來說,這都是昂貴的造價成本。但真正的效果要求,還就得這樣講究。當然,伴隨製作丶用料的特定要求,還有很多複雜的為外行不知的特殊工藝條件。宣紙的優質特點,除使用效果,還有保存中的諸多優點,防腐丶防蛀,所謂紙壽千年,是其他品類所不及的。

生宣類,還有淨皮與棉料的區分。淨皮紙宜書宜畫,為國畫家選用。在使用效果性能上,高麗紙,遷安紙,四川宜賓的竹料紙,都很好用,特別是畫畫。徐悲鴻畫馬常用高麗紙,張大千喜用四川紙,當年由其獨用監製形成的一種配方紙,即傳世稱"大千紙"。這幾種紙也應歸類宣紙,但是自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筆者認為,中國書畫創作的首選用紙,就應該是宣紙。宣紙的發展是與書畫發展為同步的,是其適應性的現象。

筆者積幾十年的個人經驗,不論寫字畫畫,除淨皮生宣外,基本不用別類紙。










真空妙有無量壽


朋友對宣紙有些誤解:

宣紙分生熟。熟宣:不洇墨,一般用於小楷的書寫,工筆畫使用,硬筆書法用熟宣也非常好;生宣:洇墨最厲害,經驗很豐富的高手可以利用生宣的強吸水性和溼染性表現出非常強的層次感,但是這樣的高手並不多,所以使用其實比較少:用的最多的是半生半熟的宣紙,所以有說五分熟八分熟等的區別,而不同生熟度的洇水性也不一樣,初學者學習中楷的話多使用熟一些的半生熟。可以這麼說,用生宣紙入門學毛筆字的話,連基本的筆畫也練不好的,因為一落筆就暈染開了,生宣不會給你仔細思考和修正的時間。

所以初學者買宣紙的話最好是到實體店裡,根據用途讓老闆推薦一下,在網上買的話一次少買點,多買上幾次,吃點虧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了。

初學者學習也可以選用熟宣來寫,只要墨不是過多的話不會暈染開,一個字寫出來到底哪兒有問題也能一目瞭然,行筆過程中也能給你稍稍修正的機會,而且如果用來寫行書的話筆鋒非常凌厲,像王羲之那個時代的紙張很明顯就是不會洇墨的,可以想象如果給王羲之生宣寫蘭亭序,我覺得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個效果的

個人愚見!

發兩張gif娛樂一下😁





方寸硬行


“宣紙根本不能書”這種說法我第一次聽到,不知道是題主的問題不夠完整還是我自己的認知不夠全面。

從初學書法開始,就會採用帶有一定洇墨性能的紙張進行練習,一般會選擇“水紙”,又叫“毛邊紙”,選擇這種紙張的目的就是為以後使用性能相近的宣紙打好基礎,熟悉毛筆書法的紙張性能。

而在練習到一定的階段後,老師通常會讓學生開始用宣紙書寫。這裡有一個概念,“宣紙”是指唐代時宣城涇縣生產的書畫紙張,後來通直書畫用紙。比如四川有雅宣、夾江宣等。

一般宣紙分為生宣、半生宣和熟宣。在書法中,通常小楷或信札採用熟宣或者半生宣,一般的書法作品,中堂、單條、橫推、扇面、斗方等幾乎都採用半生宣。在書法中生宣使用很少,但有些作品也採用生宣,這和書者的控筆和作品的風格有關。

所以,宣紙不宜書,的確是一個空前的說法……


西廨七叔


為何宣紙不易書寫,特別生宣,而為何佔據書法市場?

自古文房四寶,其中就有宣紙,其原因簡單,宣紙吸收水分強,有印染之暈,能夠讓墨有種立體張馳感,並且毛筆與宣紙有摩擦力大,書寫有一種澀澀強勁,一如逆鋒之筆法,遒勁俊美。

另外宣紙能夠容易裝裱,裝裱拓心容易撫平,舒展性,因為宣紙透通性柔軟性,可以比較光滑紙一般都是厚度硬度大。

熟悉書寫特徵的書者,明白不吸水的書寫雖然筆畫定性強,但是沒有韻味,缺失一種豐腴感,沒有侵染,漲墨的水印感,當用放大鏡細細觀察,筆墨邊緣有渾厚的質感。

因此

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采飛揚,飛目生輝。

故,中國的宣紙,有字畫製作“寶”。



狂喜淡墨a


就書法用紙而言,時下有一句話叫做“遠離生宣,法力無邊”。當然了,如果加一些處理,生宣還是可以作為書法用紙的。比如對生宣作一些處理,或者在墨上作一些調和。

就個人而言,平常都是用的手工毛邊紙。也買了一些西和麻紙,和一些宣紙的外包裝紙。但比較偏愛手工毛邊紙。那種淡黃色,感覺真的挺好。

順便發兩張今晚臨的曾翔的兩幅字。




凌川


宣紙能佔據市場,足以證明它宜書。

宣紙分生宣、半生熟宣、熟宣。對於生宣,我也認為不適合用來書寫,毛筆蘸墨稍多,落筆即洇開,除非用枯筆書寫,但我並不喜歡用枯筆寫字的感覺。有些人喜歡用生宣寫狂草,滿紙龍飛鳳舞,因而也不能說生宣絕對不宜書。

在三種宣紙中,最適宜用來寫字的是半生熟宣,只要稍微控制毛筆的含墨量,寫起來字就能得心應手。熟宣太澀,難吸墨,在上面寫字會運筆困難,用來寫小楷最好,寫稍大的字或寫行書、草書都不合適。

無論用哪種紙,只要能寫出好字,就是能書,沒必要為炫技術而使用各式各樣的紙張,如在生宣上龍飛鳳舞而成的線條,不見得是好字。

雖然宣紙的使用最為普遍,但我一直覺得,毛邊紙的紙質比宣紙更好掌控,更適合用來書寫,而且價格比宣紙便宜。


倚齋聽風雨


只想問提問者,生宣不適合書寫的話,那麼什麼紙適合書寫呢?


王水而


提問的用的鋼筆吧[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