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差距真的很大嗎?

門後老夏


普通音樂和無損音樂的差距真的很大嗎?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樓上幾位前輩回答的有點太專業了,小弟不才,稍微用簡單的話語回答一下。

首先,音樂製作出來的時候必定就是無損的音質,它的文件大小也很大,通常在幾十M,我們把這種格式的音樂稱之為無損音樂,顧名思義,聽眾聽到的音質其實和製作這首音樂的製作者一樣。由於文件太大的原因,日子一會造成網絡傳遞速率變慢,音樂的普及速度也由此變慢。其二,大容量的文件會消耗更多的磁盤內存,尤其是手機上,還要安裝其他軟件,照片,視頻,所以一個音樂文件大家都希望越小越好。

正因為如此,所以現在有了,普通音樂,也就是所謂的壓縮過的音樂,它的作用就是把無損音樂中人耳聽不見的所有內容刪除掉,然而對於一些耳朵特別靈敏的人來說,也是聽的出差別的。有了這項技術,那原本幾十M的音頻文件就被壓縮成幾M的文件了,對於人耳來說,那些不必要聽不到的聲音已經被刪除了,我們只需要聽到最想聽到的部分。

這就是關於無損音樂與普通音樂差距的解釋

總結:音質越差越說明文件被壓縮處理過了,無損就說明當時製作這首音樂時候製作者聽的內容。前者是為了減少音頻大小,後者是為了感受最純正的音質效果。





調音師亮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名音樂領域創作者,從小對於音樂就有一種獨特的喜愛,目前也在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在這裡發表一點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的差別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1,容量,容量越大音質越好,一般情況下是這樣。但是也有個別的情況就是一些無聊的人會把普通的音樂轉換成無損格式,也會導致容量很大但是聲音嗎,就會打折扣。

2,位深,現在一般接觸到的16bits,24bits,32bits,其中16和24的音樂還是比較多。32bits的音樂文件不是很多,一般情況下cd抓軌為16bits,44100hz

3,採樣率,就是指錄音設備或者採集聲音的時候對聲音信號一秒鐘的採樣次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44100hz和48000hz。這個跟視頻的幀率類似,一秒25幀,一秒50幀越高效果越好

4,格式,不用多說。你們也知道,mp3,flac,ape,wav,aac,dsd,dsf等,其中dsd和dsf要說一下,這兩種音樂格式只能在sacd中通過軟件轉換或者說提取出來。音質很不錯

5,比特率,指的是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說白了就是一秒傳輸多少千位的信息,一般情況下越大越好。但是聽感上區別比較小

以上就是我對這道問題的所有理解和看法,謝謝大家閱覽,如果對小編的回答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在頭條渡過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謝謝!


福斯娛樂王


我很奇怪一個事情就是,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問題本身。無損音樂,普通音樂。這兩個名詞可以說都不是同一個屬性分類,怎麼比較?別說我咬文嚼字。事實就是這樣。這樣比較相當於,男人和普通人,到底有什麼區別?或者靈長類動物和普通動物有什麼區別?這樣的問題怎麼回答?

無損音樂難道不是普通音樂的?很特殊嘛?

如果說無損音樂和有損或者壓縮音樂比較,那隻能說,必須要設備的質量某種意義上高於音頻質量才能分辨出來,起碼播放器和耳機都得達到一定的價位。千元是少不了的。越是壓縮,損失越大,跟無損的區別就越是明顯。跟無損最接近的mp3是320k。頻譜上對比只要是高頻損失明顯。其他頻段其實也都有,但是不明顯。而好的播放器加耳機是能聽得出來區別的,包括題主說到的播放器,配上好的耳機一定能聽得出來區別聲音稍稍沒那麼透亮。如果聽不出來,那隻能說,你是木頭耳朵了。這樣對比區別,講真確實也不大,對於普通人來說,甚至沒有區別。但是我們經過長期聽力訓練和在調音混音這個音頻領域裡來說,區別就不算很小了。

至於現在很多網絡播放器,什麼QQ網易的那些體積壓縮得比320k更加小的音頻文件,那跟無損的區別,只要設備不是幾十塊的垃圾。基本上稍微好點的手機都能聽得出來區別。

至於dsd跟無損比的話,我算是真聽不出來區別了,有時候狀態好的話,會感覺體感有些不同,或者用工作室的設備聽也是隻有在low-end和top-end有一丟丟非常不明顯的區別。


混音師天職TimChan


題主所稱的普通音樂應該指的是MP3,正確的稱法應為無損音樂和有損音樂。

無損音樂和有損音樂均由WAV壓縮得來,WAV使用的是標準CD使用的脈衝編碼調製(PCM)和濾波技術,WAV的獲取是從CD格式的ISO文件提取而來。



有損音樂的壓縮與無損音樂的壓縮區別在於有損音樂壓縮丟失的是聲音的細節部分,而無損壓縮是由WAV壓縮而來,體積縮小到WAV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小,但卻依舊保持了WAV的原汁原味。

拿無損音樂還原回WAV可以發現頻譜與原WAV一模一樣。

無損的代表格式有FLAC和APE,有損的代表格式有著名的MP3和WMA。

DSD格式其實也是一種無損壓縮,DSD由SACD(超級CD)而來,SACD使用(DSD)直接索尼所有的數據流技術錄音,為實現直接錄音,DSD將模擬聲波轉換成1Bit的信號,它使用無損壓縮以及2.8MHz的採樣率來提高聲音複雜度及真實感,是很奇特的音樂格式。



DSD與WAV從單純立體聲聽感上來說,除體積較WAV增大外(二至三倍),未發現有任何明顯的區別,除提供提供5.1環繞聲和雙聲道立體聲外包含了許多音樂本身以外的東西。

至於題主所說的分別不出無損和有損的區別問題,個人覺得存在器材和個人對聲音的敏感度等多種因素,首先器材要上檔次,至少需千元以上的DAC耳放作為前端,在保證其性能參數滿足的前提下,推力應作為首選,推力不足聲音會發暗。

其次是耳塞,價格是決定耳塞素質的基礎,一副好的耳塞可以高達數千甚至萬元以上,這個應該按個人的經濟能力選購。在耳塞類型的選擇方面,喜歡電音的可以選擇動圈,喜歡均衡的可以選擇圈鐵,喜歡人聲的可以選擇動鐵,換耳塞線期望提升聽音素質我個人覺得有些玄學。

最後就是個人對聲音的敏感度,在音響發燒界有木耳、金耳之說,金耳不必解釋,而木耳對於再好的器材和音源也會分辨不出聽感的好壞,對於木耳來說,要嘗試試聽各種不同類型的前端、耳機和音源進行聽感鍛鍊,多聽多總結,多與音樂發燒界人士溝通取經,經過一定時間的聽感鍛鍊後,相信木耳也能提高一定的聽音水平。


吉比特電控


如果您使用的是專業設備,仍然聽不出來區別,那麼我可以斷定,您是“木耳”,也就是所謂的木頭耳朵。

音源—👉播放器—👉耳機🎧

音源直接決定了音樂的品質,音源差了你拿大奧都救不回來。



很多小白都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買了好幾千的設備就能聽到真正的音樂了。

但耳機玄學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個廠商對於耳機的調校都有自己的門道,而每個人喜歡的音樂又不一樣。

有些人喜歡古典,所以買鐵三角這種高解析力的耳機;有些人喜歡重低音,所以買索尼;有些人追求性價比,所以買拜亞動力;有些人只為買一條好看的項鍊,所以買Beats


一個不經常戴耳機的人,或者是對音樂沒有敏感度的人,即使是拿好耳機,也聽不出區別。

比如電子音樂聽的是層次、細節、鼓點,好耳機都能夠良好的展現出來,但是大多數人聽的都是旋律,所以其中可能會漏聽很多細節。

比如,你要拿兩幅耳機對比同一首歌,聽的時候儘量避免只聽旋律,要聽它的聲場,解析力,樂器,合成器音效,鼓點,三頻等等。

你歌的旋律又不會改變,所以很多小白就聽不出來區別,這是需要大量的時間練習的。


如果你拿到的是一副新的高端耳機,那麼你可能還需要“煲機”。



因為高端耳機都有很多機械零件,這些新的零件都太“稚嫩”,無法完全發揮它的實力,就會導致你會覺得這幅耳機怎麼還有沒有以前便宜的耳機好聽。所以需要一個“煲機”的過程,

煲機就是通過播放無損音樂、白噪音、紅噪音等方式使硬件快速老化,這樣你的耳機才能將能力發揮到最大。就像新車也是需要磨合的。

  • 但實際上,幾百塊錢的耳機很多都不需要煲機,基本上第一耳朵什麼感覺,以後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了。

但大亮認為,“煲機”不僅僅煲耳機,還在訓練你的聽感,你戴這幅耳機聽的時間越長,你就更容易適應它的很多東西。

比如你用索尼聽慣了重低音,忽然換成鐵三角,低頻都下不去,你很快就能意識到問題所在。你要是平時X寶39.9包郵耳機聽慣了,突然聽上千的耳機,你會覺得以前簡直在折磨自己耳朵。

這是一個過程,你一開始買幾十的,換了幾百的覺得很好,換上幾千的更好,到最後根本無法收拾。



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碰三樣東西:

毒品,釣魚,耳機


三次元大亮


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的差別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先來了解一下數據上的區別

最直觀的能在播放器裡看到的數據有,容量大小,位深,格式,採樣率,比特率。

1,容量,容量越大音質越好,一般情況下是這樣。但是也有個別的情況就是一些無聊的人會把普通的音樂轉換成無損格式,也會導致容量很大但是聲音嗎,就會打折扣。

2,位深,現在一般接觸到的16bits,24bits,32bits,其中16和24的音樂還是比較多。32bits的音樂文件不是很多,一般情況下cd抓軌為16bits,44100hz

3,採樣率,就是指錄音設備或者採集聲音的時候對聲音信號一秒鐘的採樣次數,就是我們平時說的44100hz和48000hz。這個跟視頻的幀率類似,一秒25幀,一秒50幀越高效果越好

4,格式,不用多說。你們也知道,mp3,flac,ape,wav,aac,dsd,dsf等,其中dsd和dsf要說一下,這兩種音樂格式只能在sacd中通過軟件轉換或者說提取出來。音質很不錯

5,比特率,指的是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說白了就是一秒傳輸多少千位的信息,一般情況下越大越好。但是聽感上區別比較小

從cd抓軌Mp3,這種格式它的位深16bits,44100hz,320kbps。這種應該是mp3最好的數據了,就是有損格式

如果格式為wav或者flac,ape等同樣也是16bits,44100hz,但是其中wav文件比特率可以達到1411kbps,其他格式可以達到700或700以上kbps就可以稱為無損音樂格式。其實這樣也是壓縮以後。聽感上,比如用普通的音頻設備聽不出太大的區別。

16bit和24bit

16bit能處理的最大聲音與最小聲音的倍數是96分貝(db),並不能記錄實際所有的聲音變化。

24bit最好可以達到144分貝。

這就是區別。越說越多,大概瞭解就行了

聽覺上24bit的容量和細節要比16bit多,大。但是不代表就好聽,耐聽。聽到的細節太多反而會感覺累。

Dsd(dsf)這種格式和其他的格式都不太一樣,位深只有1bit,採樣率能達到2.8224mhz是cd的64倍。如果是128dsd,採樣率是cd的128倍。能體現出更多的細節,相對體積也大,一個曲目在200m左右

但是也需要專業的設備來聽。聽流行音樂實際區別不太大。如果是聽交響樂,古典還是很不錯的。








因為好聽


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差距縮大也大說小也小,關鍵看你怎麼用?

普通音樂就是我們在普通網站上聽到的MP3格式,或者是在手機上聽到的MP3格式,一般音樂的大小是3到5m左右,無水音樂通常都是20m起步。

那麼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的差距大嗎?其實大的,不過你要通過專業設備好的耳機音響,你才能聽得出來,你使用正常的耳機,你是聽不出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之間的差距了。畢竟就算是再好的音樂,你也要用好的設備來去錄和聽。

所以很多朋友聽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就會發現其實好像沒什麼差別,不是麼?什麼差別?是因為你的設備不夠級別!

我是暗夜精靈夜視,更多科技領域可以關注我哦1

暗夜精靈夜視


無損音樂一般指的是我們聽的音樂的音質,不同的音質聽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個大家都明白吧。

通常我們購買的整版CD碟是CD音質,網上正規渠道下載的無損音質就是我們說的無損音質,剩下的就是我們通常在各個網站上下載的MP3 320K音質。

這三種音質各不相同,甚至還有很多山寨的各種音質,使得我們聽同一個人唱的同一首歌有時會聽到不同的效果。為了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分,我做了一個驗證,我在付費的正規渠道下載了一首葉倩文的《曾經心痛》,然後用系統自帶WMP播放器,森海塞爾HD201封閉式大耳冒來聽,得到以以下幾種結果

1.正版CD音質人聲和背景音聽感是很舒服被包圍 人聲廣闊聽得到口水聲很有穿透感、聲場寬敞有深度、低音厚重

正規下載的無損音質人聲和背景音聽感是震撼 人聲直接可以聽到口水聲、低音非常厚重

2.多米的MP3 320K 人聲廣闊聽得到口水聲、聲場寬敞又深度、低音非常燜感厚重、有一點點的雜音(比較接近CD音質)

3.酷狗MP3 320K 整體比較燜感、有點絲絲聲(比較接近無損)

4.QQMP3 320K 人聲穿透力高、背景音比人聲低、有雜音高音上不去

5.網易MP3 320K(其實也蝦米資源) 很舒服、有點懷舊式音樂回到卡帶的感覺、有雜音高音上不去

5.百度MP3 320K 人聲寬敞穿透力強可聽到口水聲,背景音比人聲大偏封閉式音樂、無雜音無端層沒有高音上不去。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外界條件影響太多,格式,播放器,音響等等都會對音質有影響,但是同等條件下肯定無損音質的音樂聲音更好。題主問的電音搖滾屬於噪音搖滾的一種,個人覺得耳機或者音響可能更為很重要。


搖滾的回鍋肉


我個人感覺;覺得是有點差距的,但是差距應該不會特別大,無損音樂音質會比普通音質好一點果說無損音樂和有損或者壓縮音樂比較,那隻能說,必須要設備的質量某種意義上高於音頻質量才能分辨出來,起碼播放器和耳機都得達到一定的價位。越是壓縮,損失越大,跟無損的區別就越是明顯。跟無損最接近的mp3是320k一個不經常戴耳機的人,或者是對音樂沒有敏感度的人,即使是拿好耳機,也聽不出區別。

所以現在有了,普通音樂,也就是所謂的壓縮過的音樂,它的作用就是把無損音樂中人耳聽不見的所有內容刪除掉,然而對於一些耳朵特別靈敏的人來說,也是聽的出差別的。有了這項技術,那原本幾十M的音頻文件就被壓縮成幾M的文件了,對於人耳來說,那些不必要聽不到的聲音已經被刪除了,我們只需要聽到最想聽到的部分。

一個不經常戴耳機的人,或者對音樂不敏感的人,即使他把耳機握得很好,他也不能識別出不同。至少播放器和耳機必須達到一定的價格,無損音樂才能被區分。壓縮越多,損失越大,與無損的區別就越明顯。但是大多數人聽旋律,所以很多細節可能會被錯過。您需要將兩個耳機與同一首歌進行比較。聽的時候,你應該儘量避免只聽旋律。你應該聽聽它的聲場,分析能力,樂器,合成器聲音效果,鼓節拍,

無損音樂和普通音樂有不同的壓縮和編碼方法。

當人們將歌手的歌曲錄製到數字音樂的原始文件中時,此時的音樂文件非常大,所以不容易存儲,於是人們便把它進行壓縮。現在幾乎所有流行的數字音樂格式都是壓縮的,

就像MP3、aac、ogg包括flac.APE等。只是它們的壓縮和編碼方法是不同的。無損音樂是無損壓縮,而普通音樂的MP3等小格式是有損壓縮。差距應該是懂音樂的人覺得很大吧,其他人是感覺不出來的。


857860文化領域創作者


先立個flag:你能不能聽出無損和普通的前提是~你的耳機能夠把他們的區別播放出來

我給一個不太專業的答案吧:聽得出來,聽不出來都是有條件的,聲音的錄製有損無損無非就是一個採樣頻率的高低問題。再高的頻率你也還原不了真實~~這是錄製。接下來說錄製完成以後的輸出~~~喇叭。不同的喇叭就像不同大小相同點陣大小手機屏幕一樣。同樣的視頻在iPhone4s和iPhone8 plus應為它們的物理分辨率已經確定了。不可能在屏幕上平添更多的細節。在ip8s上播放很清晰的視頻視頻,在ip4s上一定會消失很多細節的。反過來超過顯示極限的視頻在在同一個設備上顯示時其實都是一樣的。說以你能聽出無損和普通的前體是你的耳機能夠把他們的區別播放出來。不是嗎?不是你能聽出來。所以很多人說無損和普通聽不出來差別~~呵呵了吧。因為在你的設備上表現出來就是無差別的呀~~有差別你怎知會聽不出來?

總結

你有好的設備你可以追求好的音質。沒有好的設備就是白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