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國地理密碼:神祕國度位於何方,答案或藏唐僧孫悟空對話之中

百回本《西遊記》從第五十三回至第五十五回用兩萬多文字敘述了唐僧師徒在“女兒國”中的經歷。

也正是《西遊記》,將一個由純粹的、由女性組成的“國家”搬上了文學舞臺之上;也由此在廣大男性群體們的靈魂深處激起了層層波瀾,想象力也如脫韁的烈馬在曠野中馳騁開來……

儘管每位讀者完全懂得“女兒國”只是文人的虛構,但還要查閱資料在浩瀚的史海中一探究竟,“女兒國”真的存在嗎?也就是《西遊記》中描述的“西梁女國”有原型嗎?

筆者認為《西遊記》中的“西梁女國”不但有原型,而且或是今天的青海省湟水北岸土族人居住之地!筆者能夠斷言,是因為找到了很多依據,其中最為醒目的依據是:女兒國中的女子都是“長裙短襖……、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之類。”在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地,要分辨女性群體的族別,首先就要觀察其服飾和頭飾。至少在明朝,但凡見到一兩個女子,通過服飾和髮飾足以能斷定她們的族別,當地人甚至能確定她們所居住的村莊!在解放前,河湟谷地生活著的少數民族也只是大概分為藏族先民、回族先民和土族先民(當時叫土人,不叫土族)等。在少數民族地區,服飾、頭飾和方言代表著不同村寨的民俗文化符號。如將《西遊記》第五十四回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中出現的、對女兒國中人物的外部特徵描述的詞語摘出來問青海省當地人:著“長裙短襖……、兩截穿衣”者是什麼民族?並“三綹梳頭”者是什麼人?答案只能是“土族女人”!除了這些,小說內容中的場景、時間,人物故事都是在影射“西梁女國”的原型是青海省湟水北岸土族人居住之地。具體分析如下。

西梁之地在哪裡?

“西梁女國”之“梁”字與古代西北地區用來表示一個政權的“西涼”之“涼”字,在此暫用通假字理解,“西梁”即“西涼”。西涼作為政權名,有如下簡介:

西涼,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自西漢建武威郡以來名字換了多次,匈奴族統治河西走廊時稱姑臧,西漢佔領後建武威郡,東漢稱西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大時把大半甘肅都佔了,還擴延周圍幾省……。

今天的青海省互助縣所在地,在古代一直是西涼、西夏的管轄範圍之內。

女兒國地理密碼:神秘國度位於何方,答案或藏唐僧孫悟空對話之中

“西涼女國”存在於青海省湟水北岸是歷史之真實。

翻開歷史,被史學界所公認的“女國”,當屬“蘇毗女國”。從網絡摘錄並引用以下有關對“蘇毗女國”的詞條,以證明“女國”的存在:(《新疆人文地理(漢)》2012年第6期 10-19頁,作者:親近自然)

古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遺址出土了一些木簡,解讀它們發現,精絕國長期受到強大部落“SUPIS”人侵略,在公元四世紀末五世紀初突然消失了。種種跡象表明,“SUPIS”就是女國,也就是蘇毗國。關於記載蘇毗的文獻,目前所知至少有佉盧文、藏文和漢文三種。漢文文獻最早記載蘇毗的是《新唐書》和《舊唐書》。

當時唐朝人對蘇毗的瞭解主要有以下幾點:蘇毗族屬於西羌,在當時西部諸羌部中最為強大。《隋書》蘇毗“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成為富庶之地。蘇毗國國土以藏地的羌塘為中心,包括整個藏北高原,但這個“神秘”的國家,卻有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根據蘇毗國的風俗來看,蘇毗人保留著相當原始的生活方式。

女兒國地理密碼:神秘國度位於何方,答案或藏唐僧孫悟空對話之中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四中記載了這個奇特的國家,稱之為東女國或蘇伐刺拿瞿咀羅國,並說這個國家“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稱國”。

隋唐時代,蘇毗也稱孫波國,這是一個以猴為號的女國。他們盛行殉葬。有以猴為主的習俗。《隋書·女國傳》記載:蘇毗國是一個母權國家,最高統治者為兩個女王。大女王主要負責治理朝政,小女王則協助管理,當大女王去世後,小女王會直接繼位當大女王,接著會選出下一位小女王。

當地的孩子生下來後,皆從母姓。男人地位低下,只能從事農業生產、打獵等體力勞動。國王的丈夫被稱為金聚,社會地位遠不如女性。女國向中原王朝所遣使者雖然都是男性,但他們的職責只是執行命令,不能決斷國事。蘇毗國重女輕男的風俗在婚姻問題上最突出,《新唐書》稱:“蘇毗國俗輕男子,女貴者鹹有侍男。”就是說,蘇毗國的貴族女子都有多個丈夫。據《唐會要》記載,在蘇毗國,不僅是貴族女子,就算是沒錢沒權的女子,也是家中的家長,有多個丈夫。

大約5000年前的堯舜開始,以宗日人為主的原始部落群體進入遷徙擴張時期,這些向東、向南方向發展的部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通過部落兼併形成了叱吒風雲的蘇毗、多彌、党項、白蘭等西羌部落集團,並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與華夏族聯繫。若羌就是最早發生聯繫的母系部落,而蘇毗就是母系部落集團的核心。在此後的時間裡,隨著蘇毗國勢強盛,令他人不敢小視,終為中原王朝所重視和利用,她們還參與了武王伐紂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蘇毗國是一個非常讓人感興趣的國度,曾經擁有輝煌的文明。很遺憾的是,這個曾經以原始制度稱霸一方的民族沒有延續下來,最終被吐蕃吞併。但蘇毗國的文化,已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在建築、醫學等領域取得輝煌成就,而後人從吐蕃文化中也可以看到蘇毗文化的痕跡。至於今天的青海互助哈拉直溝鄉有“蘇毗村”,貴德縣東與黃南尖扎縣交界有“蘇毗峽”“蘇毗人”,則是蘇毗文化不甘完全被歷史堙沒的見證。

以上資料中的最後一段,很明顯是作者(作者:親近自然)的個人推斷。他認為蘇毗民族沒有延續下來,青海互助哈拉直溝鄉等處的“蘇毗村”等是蘇毗文化不甘完全被歷史湮沒的見證。筆者要對“親近自然”先生要說:別那麼悲觀,蘇毗民族及其後裔們生活得很好,筆者正是哈拉直溝“蘇毗村”人。在青藏高原,但凡地名、族名、人名一般是從少數民族語言中音譯而來。蘇毗村現在叫做“松布村”,從“蘇毗”到“松布”有個演變過程:“蘇毗”是“素和鮮卑”的簡稱。青海方言中漢字“卑”讀“皮”字之音,“素和鮮卑”的諧音簡稱為“素卑”,即音譯成:“蘇毗”。“松布村”至今被土族人稱作“素和”。該村落是個土族村,“素和”二字的諧音是土族方言,用漢字也可以寫成“索訶”、“斯呼”等。在《大唐西域記》中,法師口語中的“索訶”和《新唐史》中的“素和”基本無兩樣。筆者認為,《唐史》中的“素和”和《大唐西域記》中的“索訶”,與今天的青海省互助縣境內的“松布”村表達著相同的意思。

在當地被稱作“湟北諸寺之母”的佑寧寺活佛系統中,一世“松布”活佛誕生於“松布”村,因而得名“松布”活佛;但在清朝文書中被寫為“松巴”活佛。“松巴”二字的諧音很明顯是“索訶巴”(或素和巴)的簡稱,意思皆為“素和人”之意。對這些詞彙的辨識,筆者是有發言權的,因為筆者所在的家族是一世松布活佛家人的後裔,聽族中老人說,我們這一族是活佛姐姐一家的後裔。素和村人是清一色的“白”姓人家,一世松布活佛應該姓“白”,他的姐姐也應該姓“白”,筆者所屬的這一族群都姓“白”。單獨從姓氏流傳的角度看,筆者所在的白氏家族有“女國”風範,即傳承了女性的姓氏。一般地,姓氏很容易變成地名或村名,反之亦然。

“素和”(或索訶、斯呼)一詞的諧音作為村名,在青海省境內好像是獨此一家,特指互助縣哈拉直溝鄉的“松布”村,也指其鄰村——丹麻鄉的“松布灘”村。“素和”作為姓氏,是為罕見的複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也能在其它史料中可以查到:

《魏書》有素和國,或以國為氏。後趙有素和明,唐代有素和貴。

素和姓名人還有:素和跋,北魏時尚書。素和顏,唐時太子左學士。後改為和氏。

《新唐書·吐谷渾傳》等記載唐高宗龍朔三年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勾結吐蕃滅吐谷渾事。按《魏書·官氏志》:“素和氏後改為和氏”;《姓纂》十一素和氏下易雲:“以本白部,故號素和”。《通鑑》卷一О四,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胡注:“鮮卑有白部。後漢時鮮卑居白山者,最為強盛,後因曰白部”。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為代北鮮卑族複姓,東漢桓帝劉志時期北方鮮卑部落聯盟大人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

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有描述:“黑嶺已來莫非胡俗。雖戎人同貫。而族類群分。畫界封疆。大率土著。建城廓務殖田畜。性重財賄。俗輕仁義。嫁娶無禮尊卑無次。婦言是用男位居下。死則焚骸喪期無數。釐面截耳斷髮裂裳。屠殺群畜祀祭幽魂。吉乃素服兇則皂衣。同風類俗略舉條貫。異政殊制隨地別敘。”當然,唐僧對這裡胡人的習俗是按大唐人的價值觀進行審視的,這裡的胡人很明顯是指“素和鮮卑”人和吐谷渾等人。因為這些習俗仍保留在青海土族群體當中。

綜上所述,史籍中記載的“女國”,也就是“蘇毗國”,原是“素和鮮卑”部落在青藏高原建立的王國。因歷代國王為女性,因而稱其為“女國”。詞彙“素和”是其族姓,也就是“素白”之意。今天的“松布”村人都姓白,松布活佛系統自公元1604年起一直是佑寧寺寺主,這些都能成為“蘇毗女國”及其後裔存世的證據。在藏語系統中,漢字“白”所表示的顏色發“嘎”之音,在青藏高原也就有“嘎爾”氏家族。唐朝時期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臣祿東贊就是嘎爾氏中人。

“女國”存在的歷史、地理條件

在史書中記載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另有一個女國。《舊唐書》、《新唐書》等別稱為“東女國”,但記敘頗有混淆。大致說其族原來源於西羌,國俗重女輕男,女王號“賓就”,女官號“高霸”,都是世襲。戶口4萬餘,大小80餘個部落,有湯、董等大姓,國人居層樓重屋,散在山谷間,有文字。隋大業中(605~618)蜀王楊秀曾遣使招撫。唐武德到天寶初(618~742)數次派使節來唐朝。其女王還受唐官職。天寶以後轉尊男子為王,受吐蕃役屬。唐貞元九年(793)又請求歸附唐朝(618~907),此後其王雖然受封為刺史,但又結好吐蕃。

其實,就名稱“高霸”(今人多寫為噶波),用藏語解讀就是“噶爾人”,也就是“素和人”。

在古代的青藏高原能夠形成女國,這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女兒國地理密碼:神秘國度位於何方,答案或藏唐僧孫悟空對話之中

青藏高原之地本不適合人類居住,嚴酷自然環境的成因是高寒缺氧,無奈歷史原因在這裡生活著一大批高原人,其中多為羌人,很難考證他們何時、何地遷徙而來,或是原住民。但蘇毗人進駐青藏高原是在漢代,是鮮卑檀石槐的一支。蘇毗人在吐蕃政權之前大率土著建立了王國。在永嘉之亂時,在青藏高原陸續進駐了幾支東胡鮮卑部落。這些民族的加入,勢必徹底打破原住民的“伊甸園”式的遊牧生活方式。隨著人員的迅速發展,會帶來很多的生存危機,草場之爭、與中原民族的戰爭糾紛等,迫使這裡的人們只有“抱團”才有活路,即形成以村落為單位的部落組織形式,部落與部落之間通過聯盟形成王國。

通過對近代青海河湟地區的各村寨村民一年中的生活狀況進行分析,不難還原“女兒國”形成的原因。在春夏季節,隨便進入河湟地區的農村就會發現,村子裡的男性青壯年都為了生計外出打工,多數家庭由女人、老人、孩子留守;也出現了些詞彙,諸如“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近代男人們外出打工,古代呢?除了戰爭就是到草原腹地去牧馬,以部落或王國等方式進行戰爭和遊牧,很容易將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分離開來。

吐谷渾時期,青海河湟農業區由女性組成的群體,她們所屬的成年男性群體肯定是在各草場遊牧。《西遊記》中描繪的“喝水成胎”只是文人的虛構和誇張。在吐谷渾內部,男人們外出打拼,家裡只剩女人孩子,知情人誰也不會說這裡是“女兒國”。但換作從外地來的文人,那麼就會激發起編造故事的靈感。高原遊牧生活迫使成年男女群體要長期分離,使得在青藏高原形成像中原地區一樣的“小家庭”或是“大家族”很不現實。但還要面對需求大量人口的難題,在這裡形成的婚姻制度也與中原有很大的區別。“走婚”、“戴天頭”等婚姻制度大行其道,這種婚姻制度的形成,也從側面反映了事實上的“女兒國”已經形成。

女兒國地理密碼:神秘國度位於何方,答案或藏唐僧孫悟空對話之中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的秘密

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猴行者(《西遊記》孫悟空的藝術前身)與法師(唐僧)的對話恰好是對當地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休言荒國無人住,荒縣荒州誰肯耕?人力種田師不識,此君住處是西城。早來此地權耕作,夜宿天宮歇洞庭”。

也有一段對女國的殘缺的描述,其地理位置就在湟水谷底,今天的西寧市附近:

(經過女人國處,第十)僧行前去,沐浴殷勤。店舍稀疏,荒郊止宿,雖有虎狼蟲獸,見人全不傷殘。

次入一國,都無一人,只見荒屋漏落,【草園】離破碎。前行漸有數人耕山,布種五穀。法師曰:“此中似有州縣,又少人民,且得見三五農夫之面。”耕夫一見,個個眉開。法師乃成詩曰:

荒州荒縣無人住,僧行朝朝宿野盤。

今日農夫逢見面,師僧方得少開顏。

猴行者詩曰:

休言荒國無人住,荒縣荒州誰肯耕?

人力種田師不識,此君住處是西城。

早來此地權耕作,夜宿天宮歇洞庭。

舉步登途休眷戀,免煩東土望回程。

舉步如飛,前遇一溪,洪水茫茫。法師煩惱。猴行者曰:“但請前行,自有方便。”行者大叫“天王”一聲,溪水斷流,洪浪乾絕。師行過了,合掌擎拳。此是宿緣,天宮助力。

次行又過一荒州,行數十里,憩歇一村。法師曰:“前去都無人煙,不知是何處所?”行者曰:“前去借問,休勞嘆息。”

又行百里之外,見有一國,人煙濟楚,買賣駢口。入到國內,見門上一牌雲:“女人之國”。僧行遂謁見女王。女王問曰:“和尚因何到此國?”法師答言:“奉唐帝敕命,為東土眾生,往西天取經,作大福田。”女王合掌,遂設齋供。僧行赴齋,都吃不得。女王曰:“何不吃齋?”僧行起身唱喏曰:“蒙王賜齋,蓋為砂多,不通吃食。”女王曰:“啟和尚知悉:此國之中,全無五穀。只是東土佛寺人家,及國內設齋之時出生,盡於地上等處收得,所以砂多。和尚迴歸東土之日,望垂方便。”法師起身,乃留詩曰:

女王專意設清齋,蓋為砂多不納懷。

竺國取經歸到日,教令東士置生臺。

女王見詩,遂詔法師一行,入內宮著賞。僧行入內,見香花滿座,七寶層層:兩行盡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輕盈,星眼柳眉,朱唇榴齒,桃臉蟬發,衣服光鮮,語話柔和,世間無此。一見僧行入來,滿面含笑,低眉促黛,近前相揖:“起諮和尚,此是女人之國,都無丈夫。今日得覩僧行一來,奉為此中,起造寺院,請師七人,就此住持。且緣合國女人,早起晚來,入寺燒香,聞經聽法,種植善根;又且得見丈夫,夙世因緣。不知和尚意旨如何?”法師曰:“我為東土眾生,又怎得此中住院?”女王曰:“和尚師兄,豈不聞古人說:“人過一生,不過兩世。”便只住此中,為我作個國主,也甚好一段風流事!”

和尚再三不肯,遂乃辭行。兩伴女人,淚珠流臉,眉黛愁生,乃相謂言:“此去何時再覩丈夫之面?”女王遂取夜明珠五顆、白馬一疋,贈與和尚前去使用。僧行合掌稱謝,乃留詩曰:

願王存善好修持,幻化浮生得幾時?

一念凡心如不悟,千生萬劫落阿鼻。

休喏綠口桃紅臉,莫戀輕盈與翠眉。

大限到來無處避,髑髏何處問因衣。

女王與女眾,香花送師行出城,詩曰:

此中別是一家仙,送汝前程往竺天。

要識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及普賢。

登途行數百里,法師嗟嘆。猴行者曰:“我師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

從西寧市到今天的青海湖就是數百里路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有一細節:女王送法師“白馬一疋”,這也映射到了“女人之國”所從事的主業是牧馬。在青藏高原,也只有牧馬者群體中才會出現男女群體分離的情景。

女兒國地理密碼:神秘國度位於何方,答案或藏唐僧孫悟空對話之中

歷史上,吐谷渾王國要養活一個國家的人民,在糧食產量低下的高原氣候條件下必須要承襲原在遼東的產業,仍將牧馬作為主業。

牧馬不同於牧牛羊,牧牛羊一人可牧成百頭沒問題。吐谷渾養馬除了自己軍需外,多數馬匹要作為商品出口到中原。養馬而不馴成野馬,野馬是廢物。小馬不馴,長大成野馬。馴馬要在規定的時間進行,馬駒太小不可馴,年歲過大馴不了。在與中原互市時,馴就的戰馬才有市場,馴不好的、沒馴的馬難以控制,沒有使用價值。雄馬閹割叫做騸馬,用來耕地拉車;雄馬不閹割叫兒馬,可留作種馬,也可作軍馬(其實雄馬大部分都要閹割),母馬一般要留下繁殖。一年四季要操心的豈止成千上萬匹馬?吐谷渾國度的男性得全員參與還顧不過來。土族老人講,那時侯男孩長到十二歲就被徵去放馬。女性與十二歲以下男童還有不能放馬的老人、病人守家務農。牧馬、馴馬、良種馬培育,有時還得爭地盤戰鬥、對外貿易,還得防盜馬賊。一系列活做下來,男人們幾乎沒有時間回家了,戰事吃緊時幾年回不了家。

現實中形成的“女人之國”是在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臨時的社會組織形式。史書載,唐朝興盛時,“東女國”不復存在。原因是吐谷渾政權瓦解,男人們回家了!

在《西遊記》第五十三至第五十五回中的,對女兒國中人的服裝、飲食風格等細節的描述可以窺見,“西梁女國”的原型直指青海湟北土族群體居住地。“琵琶女”招待唐僧時,端出了一葷一素兩樣包子,在土族人的婚禮上,這兩樣食品也最能代表土族的婚宴。在古代,也只有這兩盤包子才是土族婚宴美食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