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在遼朝(916年——1125年)209年的歷史中,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視。他們多來自幽燕之地,為了安身立命北上(當然也有本地的),參與並且主導了遼朝的建立與發展。

同時,他們通過不斷聯姻,鞏固自身政治地位。他們是遼朝的奠基者、受益者,同樣也是毀滅者,後代學者給他們起了一個名字——漢官集團。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漢官集團的形成

早在遼朝還未建立時,“開國之君”耶律阿保機就表現出對中原的野心。沒錯,相對於中原璀璨的文化以及完備的政治制度來看,契丹族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顯得有些落後。對於耶律阿保機來說,要想立不世之功,建立一個“不朽”的王朝,就必須向漢人學習。

於是,耶律阿保機發出“求賢令”,統治區域內的漢人只要有一定才華,不論是手藝活還是文韜武略,都可得到重用。諸如韓知古、韓延徽、耿崇美等人,就是阿保機時代的重要能臣,他們也為鞏固新生的遼朝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到了太宗時期,耶律德光大力扶持石敬瑭的後晉政權,也因此得到了幽雲十六州。這時候,又有大批漢人歸遼,這就比如說盧龍節度使趙德鈞以及他的養子趙延壽

等人。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當然,漢官集團的形成可不僅僅是靠歸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途徑:

(一)戰爭俘虜掠奪。從唐天覆二年(902年),遼國以40萬兵伐河東,以此獲漢人九萬五千起,太祖太宗在整整四十五年內(公元902年——947年),多次南下,俘虜了大量漢人,這其中不乏一些漢官。比如韓知古,他在遼國建立前就被俘,因“善謀有膽量”被太祖信賴。此後,他幫助太祖制定禮儀章程以及其他律規,以此幫助遼國擺脫落後制度的局面。

(二)被扣留的漢人使節。後漢的韓延徽,本奉劉守光之命出使契丹,卻因其“傲慢不屈”,被太祖皇后賞識,由此歸降契丹。

(三)割地所得漢人,這一部分尤以幽雲十六州為盛。當年石敬瑭為了得到遼國的支援,割讓幽雲十六州。而遼朝統治者在得到這批漢人後,仍以“

漢制待漢官”,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漢官的利益。由此,幽雲之地的漢官才順利歸遼。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四)流亡的貴族世家。代表人物有北漢末帝劉繼元之弟劉繼文,在北漢滅亡後,劉繼文投靠遼國,遼國也給予優待:

國亡復奔契丹,封彭城郡王,終於其國。

(五)科舉入仕。科舉制在太祖時期是沒有的,在會同初年,太宗意識到中原王朝科舉制的優勢。由此,遼國也開始實行科舉制。整個遼朝,有據可考的科舉考試至少有58次,尤以聖宗朝最多(30次),而官至宰執者(漢人)有38人

漢官集團的婚姻關係

在太祖太宗的大力支持下,第一代以及第二代漢官的政治地位逐漸穩固,但是這還不夠。要想讓家族“永葆青春”,他們就得不斷髮展,培養子孫的勢力,由此有了聯姻

  • 契丹的婚姻舊習

比較好的一點是,契丹族一直堅持“同姓不結婚”的原則(有也是極少):

懿祖莊敬皇后蕭氏,小字牙裡辛。肅祖嘗過其家,曰:“同姓可結交,異姓可結婚。”知為蕭氏,為懿祖聘焉。

建國以後,遼國的耶律貴族之間也有了明文規定:三大耶律間不許通婚

不過,遼國的婚姻制度也有著陋習——姊亡妹續。公元940年,遼太宗下詔廢除該制,接著繼續學習漢人的婚姻制度,於是有了“禁命婦再醮”。這雖然是古時漢人“男尊女卑”的陋習,但還是可以反映出遼國向漢人學習的力度。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除此之外,遼國還有著一個婚姻同時也是政治的漏斗——後族和皇族世代聯姻。在初期,遼國皇室以此鞏固勢力,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制度反而成了累贅,也是引起遼政權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 漢官集團——通婚

1.與契丹貴族通婚

唐開元時期,契丹部落臣服於唐。而唐朝為了穩固與邊境少數民族的關係,就採用了歷朝歷代通用的做法——和親。其中有記載的當屬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將東華公主嫁給契丹首領邵固。

遼國建立以後,這種現象更是頻繁,只不過由唐王朝的皇室轉變成了漢官。而且,不僅是漢女嫁給契丹皇室貴族,也有漢官及其子孫娶契丹貴族之女。

遼太宗曾下詔:

契丹人授漢官者從漢儀,聽與漢人婚姻。

從法律的角度上,契丹貴族算是肯定了與漢官之間的聯姻。

而在眾多家族之中,韓知古家族以及耿崇美家族算是與契丹貴族之間聯姻最甚者。

韓知古家族主要與後族聯姻,再說細點就是蕭思溫家族。《乘軺錄》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虜舊有韓統軍者,德讓從弟也。取蕭後姊,封齊妃。韓勇悍,多變詐,虜之寇我澶淵也,韓為先鋒,指麾於城外,我師以巨弩射之,中腦而斃。

耿崇美家族總計與耶律氏通婚6次,其中耿崇美的妻子就是耶律氏。

耿紹忠的也娶北王之女(耶律氏),所生一女嫁給聖宗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由此可見,早期契丹貴族和漢官,一個想籠絡人心,一個想保“萬世太平”,也算是各得其所。

2.與奚族、渤海族通婚

在遼國,除了契丹族,還有奚族等“少數民族”。他們與契丹族休慼與共,一同成為遼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奚族常以後族的身份與耶律貴族聯姻,當然也和漢官集團聯姻,其中比較著名就有韓知古家族中韓徳顒之女與奚王府相之子的聯姻。特別要指出的是,韓知古家族還被賜予“耶律”姓,漢官與遼國貴族通婚的好處可想而知。

3.漢官世家之間的通婚

漢官之間的通婚,主要是為了其能在政治上相互支援,皇帝判一人罪行也得掂量掂量另一方。

其中比較著名的兩代家族就有幽州韓氏與李氏、丁氏清河張氏與鄭氏、王氏

下面僅列舉兩例以供參考:

韓紹芳,韓延徽三世孫,官至宰相,娶李繼成之女。而韓紹芳之子又娶李繼成孫女,可謂“親上加親”。

張嗣復,官至知興中府事,娶翰林學士鄭弘節之女鄭氏,而鄭氏同時又是張儉的外甥女。

可以看出,漢官家族之間互相聯姻,由此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漢官集團。

漢官集團婚姻背後——鮮明的政治性

在等級森嚴的古代,婚姻常常與政治掛鉤,在遼代的漢官集團中,更是如此。

  • 成功的政治交易

以韓知古為代表的玉田韓氏是與無論是契丹皇族,抑或是契丹後族都是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漢官家族。而如果說韓知古是個開拓者的話,那麼其後代韓匡嗣(娶妻後族蕭氏)就是帶領家族走向輝煌的決定性人物。

眾所周知,遼穆宗是個荒淫無道的皇帝,我們現在這麼認為,同時期的遼朝官員更是這麼認為。以蕭思溫為代表的後族就曾表示過對穆宗的不滿,韓匡嗣更是這麼認為。於是,他們幾個聯合到一起,決定擁立耶律賢為皇帝。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而最後耶律賢也如願以償,奪位成功。而作為功臣,韓匡嗣自然是少不了提拔——“

南面行營都統、燕京留守、盧龍軍節度使、幽都尹、燕王”等等職位以及封號。

而在此之後,韓匡嗣又因戰役失利,將被處死。而這個時候,皇后蕭綽及時出手,這才拯救了危在旦夕的韓匡嗣。其實,蕭綽拯救韓匡嗣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韓知古家族與蕭氏後族世代聯姻,還因為此時後族此時勢力被削(蕭思溫被害),韓氏若敗則朝中孤立無援。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漢官集團無論是與契丹族還是漢族聯姻,都是以一定的政治資本為要求以及代價。

  • “成也通婚,敗也通婚”

還是韓氏家族。其實,韓匡嗣差點被殺對韓氏家族的影響一點也不大。在皇后蕭綽的運作下,韓匡嗣幾乎沒受到什麼懲罰。反而,在遼景宗英年(年僅34歲)早逝以後,韓匡嗣之子韓德讓又因擁立皇后蕭綽之子耶律隆緒,成功帶領韓氏走上了最巔峰。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而在聖宗(耶律隆緒)朝,韓德讓還被賜姓耶律,甚至與承天太后(蕭綽)結為事實上的“夫妻”(參考自《試論遼代玉田韓氏家族的歷史地位》)。

而聖宗的皇后(仁德皇后)又是韓德讓的外甥女,同時又是承天太后的侄女

,兩家關係更是到了極盛點。不過遺憾的是,仁德皇后沒有子嗣(待興宗很好),而被繼任者遼興宗的母親(欽哀皇后)所忌恨。在興宗即位以後,再也沒人能牽制欽哀,欽哀甚至動手害死了仁德

自此,一場宮廷政變拉開帷幕。以承天太后為首的後族集團(蕭思溫一脈)及以韓德讓為首韓氏集團,在這場政變中遭到嚴重打擊。而後,欽哀皇后為代表的蕭孝穆後族上位。

雖然權力更迭很正常,但是因通婚興盛而後又因通婚衰亡,不免多了點苦澀。

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的正負面

  • 正面

隨著遼國疆土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漢地被遼國納入囊中,這就引發了一個現象——漢人竟成了人口最多的民族。在這種情況下,遼朝君主就必須利用漢官來管轄這種“胡漢雜糅

”的局面。

為了讓漢官能夠忠心耿耿地替其賣命,遼朝君主下令允許並且鼓勵契丹貴族與漢官集團通婚。而漢官集團為了鞏固自身利益,也在內部之間互相通婚。如此種種,漢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漢官也在遼朝的各個領域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如果沒有漢官,就不可能引進當時先進的科舉制。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漢官的遼國能經濟持續發展,不再是一個所謂的落後狀態。

而在外交方面,漢官縱使僅是副使,也為談判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漢官因其漢文化的優勢,與宋朝官員談判起來具有優勢,也正因為如此,兩國之間的交流才不會有障礙。

  • 負面

雖然遼朝引進了先進的科舉制,客觀上藉此選拔了不少人才,但是又因契丹根深蒂固的“子承父職”,遼朝的核心權力僅僅掌控在幾個家族手中。子孫三代甚至子孫四代都任同一官職的,不在少數。

就算是朝政僅僅把控在幾個世家手中,漢官集團內部也有著不小的矛盾,比如說韓紹芳等人與杜防之間的矛盾

韓紹芳出身於世代大家,而杜防是靠著科舉入仕,韓紹芳看不慣杜防能官至宰相,心生不滿,手底下沒少搞小動作。但是杜防最後又能被“愈加信任”,而韓紹芳等人卻被貶官。

不過,世家大族根深蒂固,元氣並未因與“新漢官集團”(科舉出身)內鬥而損耗,但雙方的鬥爭也愈演愈烈。在興宗的對外戰爭上,韓紹芳為主和派,杜防應是主戰派(特別是西夏),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論不斷,這實際上是“舊漢官集團”與“新漢官集團”矛盾的外化。

客觀來講,漢官集團內部間的不統一阻礙了遼朝國策的制定。皇帝也不想得罪任意一方,百般調和,也因此浪費了許多精力。

明面上來講,契丹皇帝規定,不允許同姓之間通婚,這是積極的。但是,僅僅隔絕父系,而忘了母系,也只是“掩耳盜鈴”。按照現代的規定,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不能結婚,而前文的韓氏與契丹貴族,以及後族和皇族之間的相互通婚等都與之相悖。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近親結婚的後果,在整個遼國上層都有體現。比如遼景宗常年臥病在床,35歲就早逝。劉仁恭之孫劉承嗣五子、六女皆早亡,韓匡美之子韓瑜的十個子女中活下來的只有一個。

遼朝衰亡時的漢官集團

無論是哪個王朝,都避免不了衰亡,遼朝也不例外。新的事物取代舊事物,這是客觀規律,金朝銳不可當地滅亡遼朝,也正佐證了這一點。

作為遼朝不容小覷,甚至可以說是“頂樑柱”的漢官集團,在這個時候的取向就成了遼朝滅亡與否的最大變數。

  • 救遼

畢竟漢官集團和契丹貴族的關係匪淺,特別是以劉、左、張為代表的漢官集團更是為挽救遼朝奔走呼號。

在中京淪陷後,不甘失敗的漢官集團以及契丹貴族“蕃漢百官、諸軍及父老數萬人”擁立耶律淳,建立北遼。然而,這也僅僅是曇花一現。再加上耶律淳死後,蕭德妃攝政,而後她迫於形勢對漢官集團的懷疑,更激化了漢官集團與契丹貴族之間的矛盾。遼國的滅亡,已是必然。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既然遼國救不了,那就另尋出路。

  • 另尋出路

當時的漢官集團,其實有很多選擇:1.歸隱(很少);2.投靠西夏(很少)。排除這兩種後,大多數漢官選擇了不是投靠宋朝就是投靠金朝。

當然,大多數漢官選擇了投靠金朝而不是以漢人為主的宋朝,為何?遼國曾與宋國有過邊地協議,百年間都是兄弟國家。然而,宋國此時卻公開背棄合約,與金朝簽訂“海上之盟”,企圖“聯金滅遼”。這種行為,在遼漢官集團眼裡無異於背信棄義,首先在印象分上就打了折扣,這是其一。

遼朝的漢官經二百年,或多或少被胡化,而北宋的大臣又是土生土長的士大夫,對這種“外來戶”或多或少都抱有偏見。因此,即使投降入宋,

這些人也不會被重用。再加上,北宋竟為了一時和平犧牲降將的做法,也令不少搖擺者寒心。這是其二。

舉一個例子——劉彥宗降金。劉彥宗降金的原因其實不只是宋朝對待降臣的態度,還因為其祖輩被宋殺害,劉彥宗不得不選擇金朝。而劉彥宗背後的劉氏家族又與其他大家淵源頗深,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人走之,又帶走另一群人降金。這是其三。

最後一點,漢官也必須考慮自己的前途。金朝是新興政權,同時文化也較落後,而宋朝立國已久且文化高度發達。誰更需要自己,或者說哪一方前途更光明,一目瞭然。

從漢官集團的“政治婚姻”,看大遼王朝的興衰史


漢官集團在遼朝滅亡以後,選擇“棄暗投明”,繼續保持世家之間,世家與金朝皇室之間的聯姻,這也使得其家族勢力不斷髮展,甚至到達新的高峰

《宋代婚姻制度之姊亡妹續探析》、《遼代漢官集團的婚姻與政治》、《淺談契丹貴族婚姻》、《遼代漢官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