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恩侯朱煜勳後代怎樣了?

福垊


按下延恩侯朱煜勳後代怎樣了?先來講講“延恩侯”是怎麼回事。

先來說說“延恩侯”是怎麼回事?

古代王朝更替是常事,一般新王朝會對前代皇室的後裔封以爵位,以表示對前朝的優待和自己新朝繼承前朝的統緒,標明自己的正統地位,這一做法還有一位專業的名詞叫“二王三恪”。

起初“二王三恪”的前朝皇室對新朝皇帝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不過隨著皇權的逐漸加重,這種尊崇也逐漸形式化,劉裕始開大殺前朝宗室,而到了元朝開始只封前朝後裔以爵位,但不立為恪,降為臣子地位。

清朝入關後,明朝的後裔在南方建立各類政權,以抵抗異族的入侵。不過南明內部君臣各懷鬼胎,最終天下歸於滿清手裡。

清朝前期由於統治沒穩住根基,對抓到的明朝皇室後裔——統統一個“殺”字解決,明朝朱家的親支幾乎都被屠戮,像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鍵,永曆帝朱由榔以及所謂的朱三太子,連鄭成功的老爹鄭芝龍也沒放過

到了康熙統治時期,他滅了三藩,打敗了鄭氏政權,民間的抗清逐漸蕭條,滿人的統治也站穩了腳,明朝的皇室也七零八落沒剩下幾個了。為了安撫民心,清朝政府也逐漸對明朝宗室由“殺”變“撫”,例如施琅破臺灣俘虜的明朝益王朱怡鎬,就被清政府安置到了河南杞縣。

到了雍正時期,為了表示清朝的仁政和大度,雍正一繼位就命訪求明太祖支派後裔。1724年,訪得直隸正定府知府朱之璉清政府宣稱他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朱桂後裔!不過這人似乎不是明朝皇室後裔,代王朱桂派字輩“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耀壯洪基”,根本就沒有“之”這個字輩,不過這是清朝政府官方認證的,即使不是那也必須得是,所以現在有人有點諷刺的說朱元璋的後裔變成了旗人。

朱之璉就這樣名正言順的變成朱元璋的後人了,被雍正加封為世襲一等侯,世世代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另外還享受到了“抬旗”的榮譽,朱之璉族人由下五旗的鑲白旗全部轉入上三旗的正白旗。

朱之璉其實是有名無實的,清朝政府讓他負責祭祀明陵,但是清廷規定他“不服明服,不行明朔,不用明禮”,甚至去掃墓必須得“呈明前往”。朱之璉不過就是個守墓人的身份,雖為一等侯,其實爵位很低,俸祿也低的很,每年俸銀610兩,俸米305石。

他去世後其子繼承一等侯,乾隆時候賜侯名位“延恩侯”,仍世襲。

末代延恩侯朱煜勳?

延恩侯一共延續了12代,其間世系也是變換無常,到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年僅10歲的朱煜勳襲爵,如果清朝一直存續的話,朱煜勳和其子孫還能世襲著“延恩侯”的爵位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1912年清朝滅亡,延恩侯住在北平東城羊管衚衕,但是那時候宣統小朝廷還存在,他依舊還能領到俸祿。1915年,袁世凱稱帝,朱煜勳被邀請參加揖讓皇位之禮,以表示排滿的意思。

袁世凱倒臺之後,朱煜勳也就沒多少人想的起來了。1924年,一份寫著“

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掃明陵的使命,回來向皇上謝恩。”的宮門抄引起了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的注意。莊士敦很想見一下這位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後裔。

1924年9月7日,朱煜勳穿著借來的官服去朝見了溥儀,莊士敦的書記載朱煜勳當時40多歲,圓臉膛,身材魁梧,看上去憨厚老實,但顯然文化程度不高。朱侯爺告訴莊士敦他有一個九歲和一個四歲的兒子。他甚至還向莊士敦訴苦,說自己的生活十分潦倒,身上的官服是借來的晚上必須還回去。

幾日後莊士敦派僕人給延恩侯送了些禮物,僕人回來彙報,說延恩侯家確實已經非常窮困,幾間房子已經東倒西歪了。

1929年,延恩侯朱煜勳以“生計奇窘,無法維持”為由,“呈請國民政府格外撫卹,委以末職,俾維生計”。民國政府內政部經研究決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之職,月薪50大洋,列入財政部預算。

孰料朱煜勳這人一點出息都沒有,居然盜挖雀山妃墳墓地,是個監守自盜的欺師滅祖之人,1933年10月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務,其後事不詳。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延恩侯朱煜勳後代怎樣了?

朱煜勳告訴過莊士敦他有一個九歲和一個四歲的兒子,其事也不詳,在民國那個戰亂和飢餓的年代,也許熬過來了,也有可能沒能熬過來,但終究他們和延恩侯這個爵位一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在很早以前,我寫過關於明末太子疑案的故事,其中也提到了傳說中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和太子朱慈烺的下落,不過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最後在康熙四十七年被捕身亡。而真正的太子則不知下落。

說一條新聞,前幾天原東北局的高崗的兒子等紅二代都參加了幾年毛澤東誕辰聯誼會。不懂的去查高崗是幹嘛的。

有清一代,對於朱明後人可謂是斬盡殺絕,在立國初期,就以各種方法引誘和脅迫朱明後裔現身誘殺。殺歸殺,滿清人總算知道得起祭拜明帝的陵寢,這時候就需要朱明王朝的後人去獻祭,以顯示滿清的仁義。那朱明被能發現的後人都被殺了個精光,那時候誰還敢說自己是朱元璋的後人啊,被發現之後,萬一背上一個“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這樣莫須有的罪名,不久又完蛋了麼?

一直到了滿清雍正二年,突然他們找到了一個叫做“朱之璉”的人,此人被號稱是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後人。當年十二月,朱之璉被賜為一等侯(死後被追贈延恩侯,世襲罔替。),因為據說他是明帝的後裔。

我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種說法,說這個延恩侯朱之璉的父親叫做朱彝?,這個問號的確是個問號,名字找不到,但根據代王家的排序,應該第十代代王是彝字輩的,可惜他的全名在戰亂中丟失了,按照備份表來說,應該是叫做朱彝(木?),意思就是木字旁。但是他的兒子名字還真有記載,叫做朱傳㸄,是在大同被攻陷時被殺的,之後就沒有後人的記載了。

但清代史料《東華錄》對於朱之璉的來歷是這麼寫的:“查得鑲白旗朱文元,系明太祖第十三子簡王之後,...簡王后裔代王為洪承疇監軍於松山...,親詢宗系,...今見任直隸正定府知府朱之璉一支是也。”

按照《東華錄》的記載,似乎朱之璉的確就是明代代王的後代了,但問題就在這兒,剛才的引述當中我提到了“朱文元”這個人,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三子簡王之後,但是朱元璋的26個兒子當中並沒有簡王,而十三子就是代王朱桂,諡號簡王,完整稱謂應該是代簡王。OK,就算這裡是筆誤,那麼朱文元這個名字也顯然不適用於朱元璋後裔的起名特色。我在朱三太子的故事裡邊寫過,朱慈煥就是因為給兒子起名字太遵守規矩了,才被捕的。朱元璋後裔的名字有一個特別大的特色就是在名字當中按照“木火土金水”排序(也就是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當中必須有這五個之一字做偏旁),朱文元這個名字顯然就不符合這一條件,而朱之璉也是不合格的,因為王字旁只有朱元璋才有。

其次,就算他們家是代王一脈,按照輩份表代王家排字是“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燿壯洪基。”,其中沒有“文”也沒有“之”。說到“文字輩”,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建文帝的兒子,雖然朱文奎幾乎沒有什麼名氣,但他才是欽定的“文字輩”的,而“之字輩”那就在朱元璋後裔的輩分表裡根本就沒有。這裡八卦一個,據說前朝太師“朱rong 機”(大家懂的)是明代岷王的後裔。按照輩份表排下來看,還真是那麼回事。岷王家的輩份表(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當然了,現在已經不流行這套了,所以後來就沒繼續沿用。

就是這麼一個身份不明不白的人,突然之間被滿清政府宣佈是朱明的後裔,並被司以明孝陵延春秋案掃的工作。此外,我們在結合滿清政府前幾十年四處緝拿追殺朱明後裔,誰都不敢出頭,自然是皇家說了誰就是誰了。

我們再來說說延恩侯吧,第一任“延恩侯”朱之璉為官還算可以,在沒有“被發現”是朱明後裔的時候,曾兩任毫州知府,工作做的不錯,也算有些名望。他死於雍正八年,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被追贈“延恩侯”,他的孫子朱紹美被滿清歷史上第一腹黑皇帝乾隆任命為第二任,其實是真的第一任“延恩侯”,唉,延恩侯這個爵位,一看就知道是告訴朱家後人,要永遠的延續的感謝清廷給你的恩賜,我勒個擦擦,真不要臉啊。

不得不說延恩侯的後人生存能力真特麼的強,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後人早就滿世界死翹翹的情況下,他們一直活到了清末。最後一任延恩侯叫做“朱煜勳”,他出名則是因為溥儀。在溥儀老師莊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黃昏》當中就有過他出場,這個延恩侯朱煜勳一直活到民國。1924年,莊士敦偶然看到一份宮門抄,上面寫著“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掃明陵的使命,回來向皇上謝恩。”他探查之後發現,雖然清朝滅亡了,但延恩侯還是清朝的遺臣,還在按原來的規矩例行公事,並且從紫禁城裡領取微薄的津貼。事實上,在民國時代,朱明後裔和遜帝溥儀的“君臣”關係,也就是靠著這點津貼才得以繼續維繫。

然後這個奇怪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居然建議溥儀去見一下上一個被滅亡的王朝的後裔,溥儀欣然接受。據記載:1924年9月7日,43歲的朱煜勳遵旨從東直門趕來晉見。這時候,可憐的“延恩侯”已經窮困潦倒,房屋破爛,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4歲。為了在“皇帝”面前體面一些,他特地借了一套官服,帶了名片,大清早就趕到紫禁城。他的名片上寫著自己的官銜、姓名和住址:“明裔延恩侯朱煜勳炳南東直門北小街羊管衚衕”。

兩個從未見過面的皇家後裔,就這樣見面了。見面之後也沒什麼話可說,溥儀只是勉慰了朱煜勳一番,然後告訴他,這次接見是自己的老師莊士敦建議的,讓他出來找莊士敦表示一下謝意。

於是,朱煜勳又出來和莊士敦見面。這個樸實而敦厚的中年人給莊士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禮貌,有自尊。莊士敦和朱煜勳談了一會兒,說自己計劃以後找機會去回訪朱煜勳,但被這位延恩侯堅決地推辭了。朱煜勳坦言,自己家裡非常破敗,會給這位外國人造成不便。不過,他答應莊士敦的請求,拍了一張照。(也就是今天的題圖)

幾個月後,馮玉祥帶兵進京,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末代皇帝惶惶逃往天津。又過了些日子,朱煜勳不知從哪湊了點錢,坐火車到天津探望主子。莊士敦說:“我想,在他跪在大清流亡君主之前,延恩侯的名字從未使他的狀況好轉過,但他還來此忠誠地感謝‘延恩’,而不久,皇上(指溥儀)也就同他一樣,陷入隱姓埋名和貧困潦倒的境地。

事實真是這樣麼?這個朱煜勳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份麼?民國時期有一個叫做張相文的人去了一趟這個延恩侯朱煜勳的家,他們發現其人三十多歲,是個粗濁的胖子,一臉的酒肉氣,寒暄過後,客人向他請教,出自明太祖的哪一支系?哪一年受封為侯?傳了多少代?朱煜勳茫然支吾,無以為答。

不談祖先,談他自己的職司,客人們以為他既奉祀明陵,當然到過鳳陽,祭掃過在南京的孝陵;誰知他連鳳陽和孝陵的遠近所在,亦不明白。

於是只好請他拿家譜出來看了。不知道他是根本沒有家譜,還是另有別的顧忌?吞吞吐吐地,表示改一天再說——很可能是沒有家譜。因為封侯的來歷就不明;而看朱煜勳的家教,亦不像是慎終追遠,重視譜系的人家。

唉,不過也沒什麼可嘆氣的,本來這個朱煜勳的祖上朱之璉就不會是明帝的直屬後裔,清廷只不過找了個姓朱的意淫了一番而已。

哦,對了,有文章說1929年,延恩侯朱煜勳以“生計奇窘,無法維持”為由,“呈請國民政府格外撫卹,委以末職,俾維生計”。民國政府內政部經研究決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之職。月薪50大洋,列入財政部預算。孰料朱煜勳不但白拿錢不幹活,又被控參與盜挖雀山妃墳墓地等事,有監守自盜之嫌。1933年10月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務,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陵區內設護陵警察所,抽陵戶為護陵警察。

文章的最後,我再引用了一下張相文先生的話,哪怕到了今天還很有用呢。

以布衣而奄有天下的明太祖,其子孫最後的消息是如此。坐食恩俸,蠢如彘豕;而如朱慈炤,少年流離,反倒教養成知書達禮、練達人情,若非身世所限,必是有用之人。帝制的最大罪惡,即在封建,製造了無數廢物。因此,現在如還有恩蔭承襲之制,政府的優待,不宜在教育上有所姑息,否則,真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趣向雜談


好像後人沒有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