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Part3.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

第三篇

【原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故事】

故事一:

宋朝的靈源禪師向伊川先生說道:“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啊!禍能夠生福的原因,就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候,很認真的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的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張子(張橫渠先生)說:“正心的開始,應當是以自己的心為嚴師。凡是有所作為,就會知道謹慎小心警惕自己;這樣練習了一、二年,只要能夠認真努力守得緊,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從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說:“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幾十年前的榮辱恩仇、悲歡離合,和種種的閒情,這是過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卻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這是現在的妄想。或是期望著日後能夠榮華富貴、子孫發達,和一切不見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這是未來的妄想。”這三種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滅掉了,我們就叫它作妄心。只要能夠照見它是妄心,隨著妄念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把他斬斷,這就叫做覺心。所以說:“不怕妄念起來,只怕覺察太遲。”這個心若是湛然清淨如同虛空一樣,那麼煩惱就沒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趙康靖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裡面;若是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裡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裡的黑豆很多,後來就漸漸地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的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了“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境界,最後連瓶子和豆子,也丟棄不用了。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Part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