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偏遠小村莊,上百年來保留原貌,村民姓王不姓李,故事有意思


在陝西隴縣的東北部,有一個叫李家下的自然村,村子不大,常住人口只有160多人,但這個村的社火非常有名,一到春節,都會吸引來自國內不同省份的遊客湧進村子,讓平時寂靜的小村變得異常熱鬧。近幾年,筆者曾連續多次進入李家下,記錄了那裡的村民和他們的社火與生活。當前,正是新型肺炎疫情管控的嚴峻時刻,在家中的大家就跟隨筆者的鏡頭來看看吧。圖為2015年春節,李家下村的社火隊伍在村中游走。

李家下村坐落在兩山之間的溝凹裡。順著蜿蜒的山路進入村子,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民房,且清一色的傳統土牆灰瓦,讓人彷彿回到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正月裡,清閒的鄉親們三五成群,或蹲或立,在村口曬著太陽,諞著家常。上了年紀的大爺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很是熱情,主動向我們介紹村裡的情況,說李家下村的人不姓李,都姓王,而且還有一個佐證的傳說故事。

據介紹,兩百多年前,李家下以李姓為主,且戶戶家境殷實。為防盜匪,村民用家中普通的農具“鏈枷”創造了一套棍法,用來看家護院。當地盜匪好多次到村裡搶劫都被打敗,於是就聯合多方盜匪,在某一天血洗了李家下村。全村只有李姓掌門人一人跳崖生還,在逃亡途中,他被一王姓人所救,為感謝王姓人救命之恩,便將李家下村全部糧田轉贈。圖為寧靜的午後,兩位老人坐在院牆根嘮嗑。


後來,部分王姓人陸續遷往李家下,這就是村人姓王不姓李的原因。王姓人入住後,李姓掌門人又將鏈枷棍法傳授給王家。隨著世事太平,王家人將鏈枷棍演變成了一種民間社火形式,年年耍鬧,這一耍就是100多年。興盛時,每年要耍到正月二十四封箱才宣告社火結束。現在,因村人在外面上學的、打工的多,回來呆不了幾天,一般只能耍元宵節了。圖為村民在村中表演鏈枷社火。

聽了大爺講的這個感恩故事,筆者忍不住在村裡前前後後都探訪了一遍。和城市裡越來越繁華的喧囂相比,李家下好像是被現代文明遺忘的世外桃源,寧靜、祥和、與世無爭。圖為兩位大姐帶著孩子跨過門檻,到院外玩耍。這土黃的院牆、大紅的春聯和不設防的院門,給人一種親切之感。

不管走進哪一家的院門,聽到的都是如家人般的問候,看到的都是善意的笑臉,會讓浮躁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靜而寬闊。圖為一位大叔帶著小孫子在院中撿拾做飯的柴禾,家中的毛驢拴在偏房的山牆上。毛驢、馬牛等牲畜在北方平原地區的農村已不多見,但在李家下還還大量存在。


李家下的民居看起來粗糙、古樸,猶如百年前的那個故事,不煽情,不做作,一代代延續。但從春節時的李家下每家每戶大門上張貼的春聯、門神,家中窗戶紙上貼的窗花,卻能感受村民打造自己美好生活的那份虔誠和精細,就像這戶人家廚房的春聯,望文生義中就讓人對主家的廚藝垂涎欲滴。

“你們城裡的年味越來越淡,但在我們村,春節前就開始把自家院落、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換上白生生的窗戶紙,再剪上幾張紅紅的窗花一貼,馬上就有了過年的喜慶氣氛。”在一戶人家,一位60多歲的大娘站在堂屋門口看著兒媳婦給孫女扎小辮,她對筆者說,過年就要有過年的樣兒,年過好了,一年的生活就有了新盼頭。

在村裡的小道上,筆者遇到兩個小朋友穿著新衣服,正在玩用壓歲錢買的爆竹。看著他們點燃爆竹後,捂著耳朵跑開的開心模樣,筆者似乎回到了記憶中小時候過大年的味道。過年,其實最開心的還是孩子。


筆者走進李家下大多是春節期間,雖然沒有看到平日裡鄉親們的生活場景,但僅僅是這個時段的些微感受,已讓筆者喜愛上了這個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莊和村裡淳樸善良的人們。或許,它會隨著時代改變,但筆者希望村子的那份恬靜、祥和能夠世代傳承,永遠不變。圖為一名小女孩在村口快樂地盪鞦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