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的:“寧往北走一千步,不往南挪一塊磚”,到底是什麼意思?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單就這句話來說,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蓋房子的時候,可以往北方抻,絕不往南挪。為什麼會這麼說?南面不好嗎?其實不是南北方有什麼差異的問題,而是我們房子的坐向決定了。大家都知道咱們農村的房子幾乎都是坐北朝南的,別說老百姓的房子是這個方向,就連故宮大殿也都是坐北朝南,當然故宮裡面都是四合院,咱不說廂房,所有的正房都是坐北朝南。



既然都是坐北朝南,在我們農村蓋房子的時候,誰不明白往北抻的地方越大門口越寬敞,能抻一點兒是一點兒。特別是農村人都種地,到了秋季,各種農作物都要往家收,門口窄吧了能行嗎?到我們北方農村來看一看,每到秋季時,誰家門口不是成山成嶺的堆著花生玉米,還有大豆地瓜。門口有多大的地方都不嫌多,假如自家前面沒有鄰居的話,那門口是非常敞亮的。不僅夏收秋收的時候門口有地方可以堆放農作物,就是自己站在門口遠望一下,心裡也感覺很敞亮。


咱且不說夏收秋收的時候,為了門口堆放農作物方便,就是不種地的話,也沒有人不願意自己的門口寬敞一些。如果前面沒有鄰居,倒也無所謂,可農村的房子,一般都是一排一排的,很少有誰家前面沒有鄰居的。只要前面有鄰居,大家試想一下,有誰不願意往北抻地方?沒人願意門口窄巴的走個人都不方便。尤其現在家家都有車,除了代步車,農村還有農用車,各種三輪車。如果門口有地方,最好搭建一個車庫,放東西和一些農用工具。老話說的寧往北一千,不往南一磚,一點兒沒錯啊,很符合農村人的建房心理。


至於有人說南方是魚米之鄉,比北方富饒,其實我認為蓋個房子而已,扯不上南方北方。如果說到南北地區,那應該說是南方有南方的美,北方有北方的遼闊,蓋房子跟六朝古都,還有孔雀東南飛,似乎都不太能聯繫上。農村人也不會想那麼多那麼遠,誰家也不會蓋房子的時候,還能想到往北靠近一些,就離著首都更近一步,這都哪兒跟哪兒的事啊。很簡單的說,因為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蓋房子的時候,往北挪的地方越大,自家門前越寬敞,這個理我們農村人都懂。


靈子


有些俗語是對的,也有些錯的,實踐出真知。

我北去過瀋陽.大連北京等地,南去過浙江(杭州溫州舟山群島等)廣東(惠州東莞深圳)等地。

總的來說還是南方好,讓我覺的人最文明有禮的還是杭州人。

我認為這俗語在那個古代是對的,而用到現在是錯的。


三農少華


我們農村老人常說的:“寧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磚”,到底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這句話,它的大致意思講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農村人寧願向北邊行走上千步的距離,往往也不願意向南邊挪移一塊磚頭大小的距離。那著到底是為什麼呢?按理說我們南方的經濟相比於北方來說要發達的多,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其實如果你是這樣理解的,那麼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你,對於你這樣的理解完全是大錯特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究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



其中這句話在我們農村人的眼裡它總共擁有兩層不同的深刻含義。這第一方面它描述的是關於我們農村以前建造房屋的故事,第二方面它講述的是關於我們農村貧苦百姓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簡單的瞭解一下吧。

我們華夏文明曾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我們農村人建房子大多講究的是坐北朝南的原則,那著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坐北朝南家裡的院子時時刻刻都有充足的陽光,我們農村人常說“大旱三年,太陽依然還是個寶”,由此可見陽光對於我們農村人來說到底都意味著什麼。其次坐北朝南的房屋格局還具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西邊晚上有月光的滋潤,東邊早晨有太陽的溫暖。由此漸漸的坐北朝南寧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磚的說法也就成為了今天我們朗朗上口的農諺。


目前我國總共擁有超過九億多的農民,大概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就連現在都是這樣的狀況,那就更不要說四十年前五十年前我們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了。由於當時我們社會的生產條件非常的落後,大部分人過的都還是餓一頓飽一頓的生活,能解決溫飽問題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


很多年前的社會狀態不比我們現在,那個時候我國的北方地區人煙稀少,同時也擁有大面積的非常廣闊的土地。由於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溫飽問題,所以對於我們農民來說那土地它就是命,我什麼東西都可以不要但是想動我的土地你門都沒有。由此當時那個年代有很多在南方混不下去的百姓紛紛都向北方遷移,北方的土地多,只要肯吃苦混口飯吃度個命還是可以的。所以對於當時的農村人來說南方沒有土地那就是地獄,而北方土地充足那簡直就是天堂。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在農村蓋房子選址很重要,房子是人們住一輩子的地方,就好像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一樣,要好好選下位置,注意房屋格局,講究裝飾擺放,這些都做到了才有可能算得上是好房子,不然就會影響家裡人的運勢。老人們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是“寧往北走一千步,不往南挪一塊磚”,意思很明顯,建議大家在建房時就北不就難。


農村所有的平房,小茅屋小草房除外,都是按照坐北朝南方向建蓋的,我們國家在北半球,太陽在南北迴歸線附近移動,房子朝向為南可以更好的接收到陽光的照射,誰家不想蓋的房子朝陽呢,所以都是坐北朝南的。南向雖好,並不代表著人們都想往南走,而且是“寧往北走一千步,不往南挪一塊磚”。

一方面原因是過去經濟中心在北方,北方更加發達。故宮在北方,十六朝古都西安在北方,在古代北方就是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當然了現在南方發展迅速,經濟上毫不遜色於北方。但是在過去農村,人們可不這樣想,在他們心裡,首都在哪,國家的中心就在哪,所以要向北方靠攏,能往北走絕對不往南走。


另一方面原因是北方氣候更加宜人,適合居住。北方的氣候尤其是膠東半島真的是很宜人,很適合居住,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天不是特別冷,夏天又不像南方那樣溼熱燥熱,關鍵是應季水果蔬菜多,整個環境都很舒服,所以老人們就說在選址上北比南好。進而演化為每一處農房都是就北不就南。

其實現在在農村不太講究蓋房時靠南還是靠北了,因為農村宅基地基本都批完了,一排排的農房也都蓋好,農民能申請到新的宅基地蓋房的情況不太多見,而且批的哪塊地就在哪裡蓋,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總不能別的鄰居都蓋好了房子,自己再單獨往南抻一塊兒吧。所以在蓋房時就不要在意太多,只要房子牢固安全,跟鄰居們差不多就可以了,還是不要鬧特殊的好。


一品小十六


先不說有沒有“寧往北走一千步,也不往南挪一塊磚”這句話,在中原大地流傳最廣最遠的倒是“寧往南走一千(裡),不往北挪一磚(遠)”。

現在,我來說說第二句話的答案。這得從南北兩個對比地域的特點說起。並且只說古代。

首先,北方地區不宜居。

1,北方除了黃河流域有點水,基本屬乾旱地域,種植業全部靠天收,食物產出少。不符合民以食為天的要求。再往北,過北京基本上全是沙漠了,狀況更糟。有悖“逐水而居”的古訓。

2,北方氣候太寒冷。“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分外妖嬈。”雪是寒冷的化身。南方人沒見過雪的,以為天花亂墜。北方人呢?見雪知天寒地凍了,恨不能找個暖和地方避避寒。心想,溫暖地方在哪啊?東北有個長春市,真是春的城市嗎?否。她與昆明或宜春的春城區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還有一種寒冷地區人能長壽的說法。但現代科學認為,人的長壽不只受氣候主導,關鍵是食物的多樣性與生活方式科學化和環境美好來當家作主的。

3,現在社會是人民共和國。人民是當家作主的。而歷史各朝萬代無不是與人民對立的。他們的建都大都在北方(只有明與南宋及蔣王朝在南方)包括了地方政權。他們的專政機關駐紮於此。一旦誰家吃官司了,人被收押了,人們常用“正北了”來代替。

諸如此,人們自然“不願往北挪一磚”了。



現在再說“寧願往南挪一千”。

1,南方素有魚米之鄉美稱。可以想見其是魚肥米豐之處了。水稻可種兩三季,辣椒都能長成樹連年收穫。如此白米有的是,還有魚肉美味來佐餐。對於飢寒交迫的人們來說,誰不想到能吃飽喝好的地方生活啊?

2,南方雨量充沛,河汊縱橫,魚肥蝦大。再加上汪洋大海,水產豐富。不僅有吃不盡的海鮮美味,漁民駕一條船,就能腰包鼓脹。而且資源豐富,人們生活美好。光是起居衛生方面,南方人洗澡的次數都比北方人多得多。

3,南方氣候溫暖,長江再往南些的地區幾乎四季如春,沒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尤其沿海地區。,受海洋氣候主事,三伏天不比北方熱多少,三九天倒比北方的春天還溫和。就是狂虐的颱風也比北方凍雨溫柔。所以,南方是很宜人很宜居的好地方。

想想看,如果你能自由自主的選擇一個地方幸福生活,你是向北還是向南?

通過南北方以上三點的對比,人們關於“寧向南走一千(裡),也不往北挪一磚”的生活諺語,是多麼智慧爆棚啊!


daolaodexingfu09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下面我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有些人會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建造房子的位置問題,其實不是說建造房子的位置問題。這句話大家看字面就容易懂了,它的意思是人們寧願朝北方向走一千步,也不願意往南方挪一塊磚。那麼接下來我來說說其中蘊含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時候,北方經濟往往都比南方好很多。在那個時候,南方往往是作為流放犯人或者將不受歡迎的官派遣的地方,南方之前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南蠻之地”。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就有人東晉就是一個小國,偏安一隅。可見南方是根本不受歡迎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在南方抓的。可見在古人心中,南方就是一個落後,不文明的地區。而北方在古代卻是非常繁華的,無論那個朝代,基本首都都會選擇北方,例如長安,洛陽,開封。歷史上的民族遷移,大部分都是向北方遷移的,很少聽說是遷移到南方。而且無論那個時代,人們心中“人往高處走”的思想是從來沒有改變過,在古人心目中,北方經濟發達,南方經濟落後,人應該去經濟水平高的地方,發展空間才會大。而且加上當時南方雨水多,比較潮溼,人長期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容易生病,因此人們喜歡北方相對乾燥的氣候。


所以才會有“寧可往北走一步,不往南挪一塊磚”這個說法。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大家覺得我說的怎麼樣呢?快來下面評論一下,謝謝大家。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牧豆人


“寧一往北走千,不往南挪一磚”。意思是寧願向北邊行走,上千步的距離,也不願意向南邊,挪移一塊磚頭大小的距離。講述了一個關於以前農村,建造房屋的故事。

自古以來,從皇宮到百姓家,建房子大多講究,坐北朝南,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坐北朝南的院子,時時刻刻都有充足的陽光,晚上西邊有月光的滋潤,東邊有早晨太陽的溫暖,背後是房子的後牆,可以阻擋來自西北的寒風。由此“寧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磚”的說法。

我國雖然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國家,仍然有九億多的農民,佔全國人口60%以上。由於農業生產條件,還非常的落後,儘管溫飽問題已經解決。農村蓋房,一代人或幾代人努力的共同積蓄,方可完成,住房仍然是農村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 農村蓋房子的時候,往北抻的地方,大門口越寬敞,能抻一點兒,是一點兒。


特別是農村人都種地,到了秋季,各種農作物都要往家收,每到秋季時,門口堆滿了花生玉米,還有大豆地瓜。門口有多大的地方,都不嫌多。門口地方大,是非常敞亮的。有時站在門口遠望一下,心裡也感覺很敞亮。

許多的人,家時買了車,為了進出方便,自然要求門口賣方大些,門前太窄,走個人都不方便。


德雨50926495




“寧往北走一千步,不往南挪一塊磚”,我理解的意思是生活中我們寧可往北方走一千步的距離,也不往南方挪動一塊磚頭。為什麼老人們會有這種的想法呢?其實我覺得應該是和他們當時的生活習慣、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在以前,古都都是在北方,北方經濟各方面都很好,而南方可以說是南蠻之地,都是被流放的人居多。以前的南方發展確實不好,山多而且還荒涼,自然就沒有人願意往南方來了。而北方畢竟是帝都,各方面都很好,去北生活肯定好很多了。但從現在來看,我覺得南方的生活環境比北方要好很多,各種瓜果蔬菜,魚米海鮮應有盡有。



這句話用在現在的生活,已經不適用了,南方很多城市已經遠遠超越了北方很多城市。南方氣候好、風景也好,交通也發達。

在古時候,帝都都是在北方,經濟自然好了,但現在這句話用在當下,我覺得已經不適合了。整體上,南方經濟比北方好很多。


壯鄉小美


這個話一看就是南方人說的老話。人永遠朝熱鬧的地方走,有錢的當官的地方走。北方人往北就去西伯利亞了。上哪幹什麼,去看貝加爾湖嗎。古時侯北方是文化政治中心,現在話活好找,能就業。容易養活自己。南方呢,不竟是山,你看江西廣西貴州,誰愛去山裡混飯吃,對吧,這是不可能的。雖然一句話,其實有語境,有背景的。對又對吧。南蠻,蠻荒,哈哈,去幹什麼!北斗星在北方!


秋歌988


古時候的人們通過自己的總結留下了不少的俗語,這些俗語背後都是古人積攢下來的人生經驗,多知道幾句俗語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少走一段彎路,就算是俗語起不到指導作用,能夠從中吸取一些經驗也是非常不錯的,今天就讓我們來講一句古人所說的俗語。

這句俗語是:寧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磚。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寧可往北方走一千米,也不往南方搬一塊兒磚,這句話是古人給那些創業者們的建議,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首先來分析一下這句俗語的前半句。

寧往北走一千,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北方是要比南方發達的,一直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南方的經濟才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並且超越了北方成為了富饒之地。但是在這之前,北方的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政治方面,都是要比南方強上很多的,當時的南方根本沒法兒比。

比如說現在的西安,洛陽,乃至開封,這些都是古都,而且都是歷史上的首都城市。在古時候這些城市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多少人擠破了腦袋都想進入這些城市。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這些城市就是現在的超一線城市,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北京上海等等。

所以古時候人們如果想創業,就必須往北邊兒經濟繁華的地方走,只有這樣才能創業成功。說完了前半句我們再來說說後半句:不往南挪一塊磚。古時候的南方可不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南方一樣發達,當時雖然南方是沿海地區,但是開發程度並不高。

不論是城市的規模還是城市的經濟,都是遠遠落後於北方城市的。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如果想要創業,那麼一定是不能往南邊兒去的。如果在南邊兒做生意,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會賠錢的。所以著句俗語就是古時候的人們勸告那些創業者如何選擇創業位置的。

不過這句俗語到現在已經不適用了,畢竟現在的沿海城市要比內陸城市發達很多。現在很多人做生意更喜歡向沿海地區靠攏,不僅有政策的扶持,還能在發達的大環境裡吸收更多的創業經驗。不過不得不佩服的是,古人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地理位置的意識了,這樣的智慧令人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