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古代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為“元”,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正所謂,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據悉,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到清末為止,共有592名狀元,這592名狀元裡發生了不少奇聞趣事。下面,來看看史上最奇葩的三則有關中狀元的故事。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第一個故事:“四萬兩”狀元——明代韓敬。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時,浙江歸安(今吳興)人氏韓敬高中狀元,但他帽子前面還有三個字:四萬兩。

四萬兩白銀鉅款與狀元頭銜之間,之所以被人們劃上了一個等號,就說明這是一樁買賣。

韓敬參加會試這年,考官湯賓尹是韓敬的老師,兩人交情不錯,對此,考試前,韓敬的老爹就給了湯考官一張支票請他關照一下兒子。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收人錢財,替人消災,湯考官收了錢後,自然極力打點和張羅。考完試閱卷時,韓敬的卷子不在湯考官的閱卷組評閱。湯考官就到各個閱卷組亂串,四處查找韓的卷子。查來查去,在一個閱卷組擬的淘汰考生的試卷堆裡找到了。他無視考試紀律,不但違反規定將韓敬的卷子調換到自己的閱卷組並判定錄取不說,還去找主考,要求將韓敬定為會元。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二位糊塗的主考官竟然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同時,湯考官還不滿足,還積極把韓敬運作成狀元!湯考官的本事還不是一般的大,這事竟然給弄成了。於是,剛滿而立之年的韓敬成了狀元,因為他前前後後共花了四萬餘兩白銀,因此,被稱為“四萬兩狀元”。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韓敬當上狀元只有一年多,大力扶持他的湯考官就失寵了,很快被撤職回鄉了。靠山倒了,已成為處級秘書的韓敬自然也受到了牽連,被降了職,從中央政府辦公廳(翰林院)下放到南京幹了個閒差。由於這段不光彩的經歷,臭了名聲的他沒多久便辭職回家了。從此,這位史上有名的“四萬兩狀元”便徹底消失在了人間。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第二個故事:“厚臉皮”狀元——唐朝裴思謙。

中狀元首先要靠實力,這個沒得說,得有幾把刷子,胸中有墨,不然怎麼能脫穎而出成為狀元。其次,也靠幾分運氣,比如說貴人相助。正所謂七分靠實力,三分靠運氣。當然,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奇葩狀元,不是靠實力,也不是靠運氣,而是厚著臉皮討來的。他就是唐文宗開成三年戊午科狀元——裴思謙。

裴思謙並沒有什麼大才大能,他只是個凡夫俗子,但他有個特長,那就是善於交際,能巴結人。到了京城,他利用各種關係和手段竟然很快就與觀軍容使仇士良打得火熱。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要知道仇士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唐朝時期著名權宦,在朝中屬於“攝政王”,他殺二王四相,連皇帝見了他都懼怕三分。

裴思謙因為受到仇士良賞識,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於是在科考時,想要個進士噹噹,便找仇士良拿了個帖子。

裴思謙帶著帖子找了主考官高鍇,直截了當地表示他想要個進士噹噹。高鍇是個正直的賢臣,非但沒有,反而令人將裴思謙轟走了。

裴思謙臨走之前放下狠話:“今年你不給我當進士,下次我一定要當狀元。”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光陰流轉,很快又一次科舉考試來臨了,裴思謙帶著仇士良的薦帖,對高鍇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

仇士良的話當時比皇帝還要牛,高鍇當然不能拒絕,只能好聲說:“狀元的人選已經定下來了,狀元之外的可以任仇大人挑選。”裴思謙厚著臉皮說:“非狀元不可!”

無奈之下,高鍇也只能同意取裴思謙為狀元,裴思謙心滿意足而去。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裴中狀元后,周遊狎妓,賦詩自誇,氣盛一時。《全唐詩》存其詩《及第後宿平康里》:銀缸斜背解鳴璫,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

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第三個故事:“饅頭”狀元——清朝李蟠。

眾所周知,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很殘酷的,一般一考就是好幾天,而且吃喝拉撒都要在考場裡面進行,所以科舉考試前考生要自己準備好足夠的乾糧,以免捱餓。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李蟠的書生,他家裡家境不好,但卻長得身材高大,特別能吃,飯量很大。這年參加科舉考試時,為了在考場當中不至於餓肚子,於是他準備了三十多個饅頭,裝了一大麻袋扛著進了考場。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李蟠不但飯量大,而且寫字慢,等到考試結束考官過來收卷時,李蟠的文章才寫了一半,急的他聲淚俱下的向考官苦苦哀求:考官聽他說得可憐,又看到他旁邊麻袋中的饅頭,於心不忍,於是就讓人給李蟠幾支蠟燭。當晚,他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吃完了所帶的36個饅頭才交卷。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後來這件事情被康熙知道了,當聽到他帶著36個饅頭進考場時,不經感嘆道:“難得這個寒門士子有此報國之心,就算是給天下讀書人立個榜樣吧,這屆的狀元就是他了”,於是欽點他為狀元。就這樣,李蟠憑藉著他的三十六個饅頭,鋪出了一天狀元路。

史上最奇葩的三個狀元故事:一個靠銀子,一個靠臉皮,一個靠饅頭

當時與他同屆科考的探花姜宸英十分鬱悶,本來按道理狀元是屬於他的,結果卻讓李蟠陰差陽錯地奪走了,於是寫了一首詩調笑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從此以後,李蟠“饅頭狀元”的稱號就傳遍全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