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一些初中生穿校服,流行攀比鞋子,條友怎麼解?

木土子


現在初中生穿校服的差別,就是腳上穿著的一雙鞋。當不能在穿衣上做出任何改變情況下,頭髮打扮、鞋子、學習用品等自然成為了學生之間相互比較的東西。這些行為在我們看來是學生之間相互攀比,以此為驕傲的行為,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攀比行為現象之後的心理引導。

首先,就是學校教育的思想引導,開展主題教育引導。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時間開展主題班會,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正確的攀比行為帶來的不利後果。老師的平時教育中也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學校要教育學生不要攀比,不往穿著打扮等物質方面比較。教育學生要往學習方面看,重視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培養,形成一種健康良好的校風環境。

其次,就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教育引導。對於一些在同學之間愛比較攀比的學生,應該進行個別心理教育引導。老師要讓學生明白現階段的重心是學習,不合理的攀比行為帶來的不僅僅是影響同學之間的友誼,相互攀比行為還會費時費力的影響到自己的學習。

最後,合理消費觀念的積極引導。初中生合理消費觀念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引導,這不僅關係到初中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還影響著初中生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很多學校都禁止學生帶手機、戴項鍊、耳釘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控制學生的攀比行為,但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中要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培養學生和孩子對社會、對他人的尊重,形成正確的榮辱觀和價值觀意識。


達遊


統一的校服,統一的髮型,身上不能有任何裝飾品,也就只能穿個自己喜歡的鞋了,這過分嗎?畢竟都是愛美的年紀,我覺得還好吧!我女兒喜歡萬斯板鞋買了N雙,一雙幾百,喜歡打籃球,三雙籃球鞋,一雙在1000元左右,主要是穿著舒服,孩子腳也定型了,我們也能承受,所以我覺得沒什麼!


端木薰


的確,有些孩子穿鞋都大幾千甚至還有上萬的!孩子在青春期不比這就比那,攀比心理很強,全身上下也就是鞋子能自己做主了。我感覺要量力而行,不要過度順應孩子。攀比這件事看父母怎麼教育了。

我姑姑家教育孩子較為極端,兩口子老守著孩子說咱們家窮,目前孩子在學校極為節省,當然學習成績也很棒,但不建議採取,等孩子知道這件事就會有上當的感覺[捂臉]

可以跟孩子談心,建議帶他多出去看看走走,因為他的世界太小了全部是同學們,與同學們的鞋子所以他別無所求,也想要鞋子[淚奔][淚奔][淚奔]


畢鴻飛


正確對待就行了,想比也比不上啊!初中一雙鞋就比,那到了大學你家孩子比不了怎麼辦暱?我兒子的同學一考上大學他爸就送了他一塊兩百萬的百達翡麗手錶戴著,同學還笑他土,他真的土嗎?有一個同學家在海南每到週末都是打飛機回家過週末,而且他們的生活費是不封頂的,別看他們是富二代個個都是學霸,過生日包兩輛商務車請同學去吃燒烤,一到那才知道是包了一幢帶游泳池的別墅,燒烤酒店早已準備好了,游泳,k哥,紅酒兩天的消費可想而知,一雙鞋好比,等到你比不上時更痛苦吧!他們在學校有車的,也可以叫有車的同學開著去,但人家度假就是度假沒人喜歡開車去的,因為要喝紅酒啊!


心態50248


現在的初中生穿校服,流行攀比鞋子,我是非常能理解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強調個性化。每天穿著校服,是體現不出他的個性的。唯有髮型和鞋子才能體現他的個性出來。

9歲—12歲的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他們會進入到自我身份認同的爭論和衝突中,也會面臨各種壓力。同伴壓力就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消極的同伴壓力,會讓孩子做出退步和錯誤的決定和行為。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正確的引導,讓他們順利的度過青春前期。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需要了解什麼是同伴壓力。



同伴壓力,是指個體的思想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者規範發生衝突時,個體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係,而需要和群體一致,所感受到的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它使個體傾向於作為群體所接受的或者認可的反應。

當孩子受到同伴壓力時,就會採取與他人保持一致性的行為,這就是從眾心理導致。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從眾心理:指的是個體受到群體影響的時候,往往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大多數人的方向變化。

比如:當孩子的同伴對某一位明星的話題感興趣時,如果他不瞭解這位明星,聽到別人侃侃而談,而他卻插不上一句話時,他就會產生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孩子的情感就會慢慢得變得敏感、豐富起來。他會認為,別人都潮,而我卻什麼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太Low了?於是,他會開始關心起明星。這是因為孩子受到了同伴的影響。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看到別人都有很潮的鞋子,而自己卻總是穿一雙普普通通的鞋子,他也很想要一雙阿迪達斯或耐克的鞋子。這樣,孩子在同學的面前就會有優越感,他們在一起還有更多可以聊的話題。



學生之間愛攀比,這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一、學生間產生攀比的原因:

1.青春前期兒童對友誼的認識。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兒童對友誼的認識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短期遊戲夥伴關係(3—5歲)

(2)第二階段:單項幫助關係(6—9歲)

(3)第三階段:雙向幫助關係(9—12歲)

(4)第四階段:親密而持久的共享關係(約12歲)

9——12歲的孩子經歷的是第三個階段。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具有相互性的,會互相幫助,也有功利性。當他們認為在一起有著共同的興趣時,他變會把對方當成是自己的好朋友。

2. 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

很多父母都會說他們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其實,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他們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想再服從父母了。

3. 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下降。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自控能力反而會下降。比如:家長會發現孩子以前會遵守紀律的,但是現在上課總愛講話。管不住自己。這就是和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關。



二、青春前期同伴壓力的利與弊。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利有弊。

1. 積極的同伴壓力使人進步。

如果同學之間在一起比成績、比誰的記憶力強、比誰刷的題多,這樣的同學帶給孩子的壓力是積極的,會使孩子進步。

2.消極的同伴壓力會讓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和行為。

有的孩子會在一起攀比物質。而且這種攀比現象越演越烈。這是同伴在一起產生的負面影響。孩子們愛攀比的事情有:

比父母的工作、地位

比明牌衣服、鞋子

比家裡的豪車、豪宅

比去過哪些城市、國家



三、如何應對青春前期消極的同伴壓力?

孩子在與同伴相處時,難免會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孩子若受到消極的同伴壓力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

1、讓孩子學會堅持自我。

有的孩子在和同伴一起玩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接受別人的意見,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就算是一些錯誤的事情,孩子也會跟著去做。這時父母要教會孩子堅持自己,不要隨波逐流。堅持自我就是自性化的過程。

在榮格寫的《心理類型》一書中提到自性化這個概念。自性化就是一個差異化的過程,是完全地體現自己,會先表現出異於集體人格的個體人格。這或多或少會與集體規範相沖突。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個人觀點並不以與集體規範唱反調為衣歸,只是唱不同的調而已。



因此,孩子堅持自我只是在唱自己的調,不用和別人一模一樣。

具體做法:

【1】不要以他人所有的行為做為榜樣。別人做的不好的地方或不適合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學。

比如:有的孩子會罵人,當別的孩子罵人時,有些孩子也會跟著罵。父母就要教自己孩子,不要去罵人。不要去學別人的不良行為,要做個文明人。

【2】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東西別人有,你沒有。但也有一些東西,是自己有的,而別人沒有的。物質是比不完的。

【3】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別人怎麼說你,那是別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不要被別人的評價而影響了自己。多看到自己的優勢。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心理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2、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

【1】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出他的優點出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定有優點的。他們看到自己有這麼多閃光點的時候,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有的孩子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們很愛勞動,他們總會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及時倒掉垃圾。

有的孩子運動能力特別強,踢足球踢得很好。參加運動比賽時總能為班級爭得榮譽。

有的孩子會畫動漫,想象力特別好。



【2】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不要認為孩子的想法是很天真的。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正確的引導孩子樹立價值觀。不妨多問問他們的想法如何:

“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你能說一說嗎?”

“你願意聽聽媽媽的看法嗎?”

“你想買多少錢的鞋子呢?”

在用心傾聽完孩子的話後,然後再說說自己的想法。

3、家長要樹立好榜樣。

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要受別人的影響。讓孩子看看父母是怎麼做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朋友買了貴重的物品時,自己卻沒有買。因為父母認為買東西要量力而行。給自己的孩子做一個不攀比的榜樣。

從眾心理很容易讓人們迷失自己,而成人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擺脫同伴壓力,讓他成為他自己。

我是姑蘇講堂,講述教育故事,分享教育知識,辣評教育事件。歡迎關注我!


姑蘇講堂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幫忙複製粘貼,轉發。中華復興有你一份力量


念念140178000


有人從吃、穿、用、玩四個方面詮釋了現代中學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闊綽,動輒上千元。在現實生活中,這絕非誇張。

  • 有一次坐地鐵,看見兩個孩子,每人手裡拿著一款諾基亞的高端手機,正在那裡對比,看看誰的手機功能多、誰的耗電時間長,還把自己的電池卸下來看是否能裝到對方的手機上。有一個電池可以同時裝在兩款手機上,而另一個卻不行,於是那個同學就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 看到這裡我不禁感慨萬分。我能認出其中那款較高檔的手機,還是因為同事剛剛託人在深圳買了一個,而他不在北京買卻託人在深圳買的原因就是嫌這款手機在北京買太貴,這樣他可以省掉將近兩千塊錢。一個差價都有兩千塊錢的手機,可想而知它有多貴,現在就這麼成了孩子手中用來攀比的玩物。
  • 有位家長和我溝通說,孩子最近開始偷家裡的錢,還撒謊。後來被家長髮現,問及原因,竟然是為了買名牌衣服,怕家長不給,所以只好偷。
  • 追求名牌、追求前衛是當代學生的"半成熟心理"的表象,是其緣於對社會、對外界的模仿。再加上潛滋暗長的虛榮心,為了吸引周圍人注意,就會在衣著、新潮電子用品方面與同學PK,你玩酷的,我超酷,我酷斃!

孩子之所以這麼喜歡攀比手機、攀比衣服、攀比吃喝,其實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因為不自信,所以更在意外在的東西。

  • 孩子既可以通過這些外在的條件"證明"自己,又不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因為這些東西都有父母為他們準備好了。

  • 一些在年輕時吃過苦的家長現在發財了,於是"再也不想讓孩子像自己那樣受苦了",所以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金錢物質上的要求。
  • 還有一些家長雖然自己很簡樸,省吃儉用,卻傾盡全力滿足孩子。我就曾經親眼看見一個母親,自己穿得不說寒酸至少也可以說是過於樸素吧,領著孩子買鞋,進了阿迪達斯店。孩子看上一雙一千多塊錢的鞋,售貨員介紹說這款鞋功能怎麼怎麼多,孩子就喜歡上了。我以為媽媽不會同意,沒想到她連猶豫的意思都沒有,很平淡地說:"那就買這雙吧。"從她的態度和孩子的神情來看,這樣的鞋應該不止買過一雙了。
  • 家長自身的虛榮與攀比行為也在影響著孩子,再加上精神上的嬌寵與物質上的保障,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攀比的行為。可見始作俑者的家長自然難辭其咎了。
  • 我們經常抱怨孩子不懂得節約、好攀比,那孩子要"面子"的心理到底是從哪來的呢?是不是家長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呢?要想讓孩子不愛慕虛榮,不跟同學比吃比穿,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要多肯定和鼓勵孩子,從各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自信了,攀比的內容就會從外在轉向內在。

第二,必要時跟孩子講一講家長的工作是怎樣的、如何賺到每個月的收入、每月的收入有多少。讓孩子清楚家裡的經濟狀況,學會體諒父母、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從而在自己的花銷上量力而行。

第三,也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庭理財,安排每個月的家庭支出,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做事的條理性,又可以讓孩子約束自己。

第四,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在學習上,多跟同學比較物質以外的東西。

第五,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從而珍惜自己的所得。對於孩子的要求不要馬上給予,而是讓孩子體會到渴望的滋味後再提供給他。因為來之不易,孩子才會懂得珍惜。

最後,我還想提個小小的建議,也是我的一點見解。有時候,適當滿足孩子小小的自尊心,為孩子保留一份面子也是必要的,因為這樣可以保護孩子暫時不因為外在的東西不如別人而變得自卑,然後再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迴歸到內在上來也不遲。


白色木棉花


人,首先是“社會人”。

一個人在社會生活,非常需要其他人的認同。如果這種認同是讚許,這個人就會有幸福感。

一個人得到其他人的認同或者欣賞,不在乎從物質層面或者精神層面。

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在學校得到大家認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成績好了。但學霸畢竟是少數人,多數都是平庸的孩子。

一個學生不是學霸,又渴望被人注意,還有的途徑就是舞臺和球場了。

球場上叱吒風雲的學生,就算穿一對拖鞋,也能打趴對手。

跟讀書一樣,球技一般的孩子,又想被人注意,就只能通過球鞋來實現了。

怎麼解?

我覺得看家境吧。

如果家境好,比如王思聰,穿個拖鞋回學校,都會被人注意。如果喜歡,穿啥鞋,還真無所謂。如果是工薪階層的孩子,妄圖通過鞋子去引人注意,那就比較麻煩。

讀書父母還能嘔心瀝血的給你買鞋子,畢業了,爸媽就不管你的鞋子了,你要靠自己的收入來買鞋子。自己的收入不購買鞋子怎麼辦?

我覺得嘛,養孩子量入為出很重要。不管是學習支出還是生活支出。如果真的家裡你經濟不好,你又養成孩子追鞋的習慣,給他一種家境好的錯覺,你這叫害人家一輩子。

怎麼解?

從下一雙鞋子開始,不提供貴价鞋。

絕大多數小朋友,穿鞋上學,也就是為了一雙舒服的鞋子。鞋子的功能,本來就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顯擺的。

如果不買貴价鞋了,孩子要死要活怎麼辦?我覺得你可以把你真實的經濟情況告訴他,他知道你不富裕,會後退的。

我覺得你還可以跟他講社會人的道理。真想威,其實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分數,做一個學霸。如果你們家小朋友,每一次學校的考試都名列前茅,真每天穿個拖鞋上學,也會被人注意的。


春暖花開003


這種現象其實在筆者讀書的時候也很常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認知還未成熟,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型。其實他們的攀比,也許並不在鞋子有多貴,而在於個性,在於辨識度。也許大家都穿nike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穿了一雙五彩的帆布鞋,大家覺得很好看,都去買帆布鞋。其實學生的思想很單純,他們的世界有時候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對於這種現象,作為父母和老師,正確引導即可。


大數據軍哥


有本事比成績比一雙破鞋算什麼能耐,比誰是學霸誰考上北大清華,這才是正道人中龍鳳,比一雙鞋誰花的父母血汗錢多,是一種休恥行為,純不學習的學渣作風,感到休恥才對有又什麼可比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