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內行”的欣賞書法?

feng569661700


內行是怎樣欣賞書法的?

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內行人欣賞書法,按照他的審美觀賞性。他們欣賞的書法作品,或許和大家欣賞的一樣,或許和大家的不一樣,其實,說到底,他們也是大眾中的一分子,不要以為內行欣賞的作品很特別。這不是說內行人徒有虛名。既然說的是內行,當然指的是真行家。


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審美取向決定著大家對書法風格的選擇性。對於不喜歡的風格,行家也會作出不公正的評判。李世民的書法造詣,在帝王中數一流的行家。他對王獻之書法的評論,完全出於他的好惡。毫無道理。米芾絕對是書法的行家裡手。他把柳公權書法看作是“醜書惡札之祖”。把顏真卿的字形容成“狀如蒸餅”,“如痴漢叉腿立於田間”。康有為把唐代書法貶損的一塌糊塗。這就是審美觀點不同,大家認為好的,在他們看來不符合自己的審美標準。就不可能給出公正的評論。


至於說,行家眼中的風格流派,枯潤濃淡,方折圓轉,藏露衄挫……這些東西大家都看得到。區別在於行家知道怎麼寫,外行不知道怎麼寫。如此而已。


子衿書法


概括從古至今歷代書論,“內行”欣賞書法作品有“四法”、“四美”、“四論”。

一是欣賞“四法”。

一是字法,即結字的方法。古人講“一字之法,貴在結構”,書法是藝術,藝術講究變化。一字有多種寫法,如《蘭亭序》“之”字有21種寫法;結字的原則有重心穩當、計白當黑、疏密得當等。

二是筆法,即用筆之法。分為執筆、運筆,運筆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作品不合筆法的叫做信手“塗鴉”。筆法的高下決定了書法線條的美感程度。筆法表現在點畫、線條和提按轉折上。點畫豐富,則美不勝收、風光無限,反之則單調乏味。 王羲之《喪亂帖》,點畫千變萬化、琳琅滿目,讓人歎為觀止。線條有中鋒、側鋒之分。中鋒是精神,側鋒是意趣。精神正大方顯風格高雅,意趣橫生又能使人倍感精神; 提按使節奏分明,使轉令氣息流暢。如懷素《小草千字文》等。

三是墨法。一般用墨單純,會給人以靜的感覺,用墨豐富變化的作品,給人以動態變化、節奏分明、跌宕起伏的感覺。蘇軾是用濃墨的代表,談墨色時他說:“須湛湛小兒目睛乃佳”。董其昌將淡墨運用到了極致。墨色蕭疏淡遠,富有禪意。 王鐸善用漲墨法,其藉助綾絹布理條紋,大膽使用宿墨。當代林散之最善用墨,深通墨分五色之理,即焦、濃、淡、枯、潤。濃墨靜穆,色沉力酣,富於力感,表現雄強剛正的豪氣; 淡墨古雅、清新素樸、清雅空靈,表現超凡脫俗的逸氣;枯墨蒼古雄峻,與飛白一脈相承。

四是章法,一般指篇章佈局的方法。穿插揖讓可增強作品的表現力,防止單調、呆板; 虛實相生,疏密相間,則作品更顯空靈生動,如《韭花帖》。恬淡雅緻則疏,酣暢淋漓即密; 蕭散飄逸要疏,沉著痛快欲密。

二、欣賞“四美”

一是一氣呵成的“氣勢美”。作品表現出的某種力量和形勢,就叫氣勢。“氣”偏重於內,“勢”偏重於外。有氣勢的作品,動人心魄,氣韻生動,成為書法藝術審美的第一準則和最高要求。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激情彭拜、豪情滿懷。

縱觀毛澤東一氣呵成寫就的此詞手稿,真可謂橫空出世、氣勢磅礴。缺乏氣勢的作品,就像木偶泥塑,固窒呆板,整幅作品就會氣松神散、了無生機。

二是變化多姿的“靈動美”。書法上的“靈動”,表現為清妍、靈秀、柔美、流暢、飄逸等等。宋代蘇軾說:“鍾王之跡簫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趙孟頫書法清淡超逸、空靈柔美、變化多姿。總體來說“靈動美”屬於陰柔之美的美學範疇。

三是剛勁有力的“雄強美”。雄強之美始於漢代,集中體現在骨、力、勢等幾個方面,具有雄強壯美的特徵,結體較方正,筆畫剛勁有力。北碑書法、壯美以骨力勝,有丈夫氣,屬於陽剛之美。

四是抑揚頓挫的“音韻美”。在端莊優雅中閃爍靈動與才情,在速度節奏中突顯金聲音韻之美。書法形式中有組合、對比,有速度、節奏,有顧盼、呼應,有異體、同勢等等,無不表現其中和協調、神妙音韻之美。

三、欣賞書法“四論”。

一是“神采論”。王僧虔《筆意贊》中提出了“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的觀點。李世民說“字以神為精魂,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書法中的“氣韻”,即作品有無精神內涵,有無傳神之感,有無奕奕動人的風采,能否呈現出天機流蕩、動律優美、風彩飄然、富有生趣的藝術感染力,這是書家的思想境界、生活閱歷、藝術修養以及作品所達到的獨特境界等內外多方面功夫的總和。 如毛澤東《龜雖壽》手跡,跌宕頓挫、開闔有致、氣韻生動,動人心魄。

二是“氣韻論”,即氣韻生動。氣韻通過用筆、結字、章法佈局等方面體現。書法的氣韻美更多的表現為書法家內在的品德修養、人格氣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等。

三是“骨力論”。“骨力”又稱筆力,王羲之“入木三分”到“錐畫沙”“印印泥”“折差股”屋漏痕”“力透紙背”等就是其形象比喻。筆力遒勁,也預示著生命力的旺盛。“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已經成為品評書作所公認的標準之一。說書法有筆力,並不是外表張揚外露,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情意,並體現於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即“寓鋼鍵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

四是“品格論”。品格有高低之分,古人把書法作品分為“神、妙、能、逸、佳“五品,或分為“庸、高、奇”三品,或分為“正宗、大家、名家、正源、傍流”五等級,這些都成為後人欣賞品評作品的常用標準和尺度。


傅飛舟


所謂內行鑑賞,觀內涵本質之美,一般欣賞,觀表面狀貌。外行,那就是滿眼黑的是字白的是紙,而已。

比如現在兩重天的美書與醜書的爭鳴。寫醜書的都是有一定基礎的,有第一流的書法導師,也有書之底蘊厚度高者。而寫美書的都是初學臨摹者甚至是學書認真一絲不苟者,而固守自己的追求遒美而不輟。

拍賣行,有很多書法資深很高的鑑賞家。作為後盾經紀人。把關者。應該說內行了。

而今學者書法家,也是內行人。很多書法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書法底蘊,其中專業書法人應是鑑賞內行。

鑑賞與書寫,兩者有一定的差距,鑑賞家不一定是大書家,也只能是“手高眼低”,就是這個眼高手低者能夠把你的作品淋漓盡致的欣賞一番,且有道理,依據而論。

如何欣賞,寓墨的實質真髓筆法。比如啟功書法美在那裡,必然內行想到啟功的南北朝學習的筆力功夫。及即知其啟功筆法,不僅瘦硬唯有北朝碑學,與晉韻帖學的糅雜。故,豐滿筆畫。

比如當今醜書之列的王鏞,筆功,與篆書參進行草之中。率真幾乎追求荒率之境。行家裡手,試想一生的砥礪,能寫的醜,其中肯定有了感悟,走了一條自我的書墨風格。外行總是拿著形貌咋看不舒服。


狂喜淡墨a


書法創作作品主要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欣賞和評價:

一是,從整體,看品位。

合格的書法作品起碼應看著順眼。好的作品應氣韻生動,使人感到出眾,有亮點,即新或奇。

二是,從點畫,看功夫。

點畫線條上要有骨力(力度),有彈性,有變化。

三是,從墨色,看韻味。

墨色要有深度—入木三分;有厚度—立體感。

用筆用墨是連著的,俗稱筆墨功夫。筆墨功夫是練出來的。筆墨功夫決定點畫線條的質量。好的筆墨功夫點畫線條用筆到位,墨色厚重。

四是,從結體,看風格。

不同的結體體現不同字體的風格。上不上"體",是書法與寫字的根本區別。好的結體會給人以美的享受,看著愉悅。

臨摹作品和仿毛體作品應從"形"和"神"兩個方面去欣賞和評價。

好的作品應形神兼備,形似神駐。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如何真正內行欣賞書法

一、看整體佈局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行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於古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

沒有整體美,局部美也就失去了價值。整體美是指作品的章法佈局美。點畫組字,集字成行,再由行構成篇幅,形成章法。章法是否均衡協調

,照應嚴謹,左右映帶,疏密有致,前後呼應,空曠疏朗或行間茂密是整體佈局的關鍵。整體印象與效果包括: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

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係處理。楷隸篆等靜態書體看平正均衡,行草動態書體看錯綜變化,起伏跌宕。書法神采、氣韻、意境通過運筆、結構與章法表現出來。氣韻是書法的藝術生命,是表達性情的介質。書法家掌握了熟練技巧,運氣達於毫端,以氣行筆,點畫氣脈貫通,氣韻和神采才能表現出來。意境包含意境、情調、風度等內涵,是書者主觀精神的表現。意境美能在作品的字裡行間感受到。

二、看單字結體

漢蔡邕《九勢》對點畫線條作過專門研究,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

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展示力度。書法的點畫線條要有力度、有節奏,所構成的書法字形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進去,展示出來。大篆小

篆須藏鋒,行草書要藏露結合,注意起始承接呼應,中段忌輕薄浮滑。運筆交替變化,輕重緩急適度。做到欹正相生,美觀均衡。參差錯落,

變化多姿。

三、看筆法、墨法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都是有力度的,這是筆力。看筆力以“圓”和“澀”為標準。圓的線條結實、飽滿,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為好。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也就是古人所比喻的“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效果。澀就是不浮滑。書寫時線條衝破紙面,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圓是中鋒用筆,澀是筆鋒直立,人為地製造逆勢澀行,是一種蓄勢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凝重、蒼勁、沉著、老辣的效果。書法線條長短、快慢不能平鋪直敘,而是隨著書者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速度,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書法效果難以顯現。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燥”、“潤”、“濃”、“枯”的有機搭配是書法好壞的關鍵。墨基本可分濃、淡、焦、溼、幹五種。杜甫詩云:“墨氣淋漓幛猶溼”就是理想的用墨。多年後,也好像剛寫出來一樣,有精氣神采。

四、欣賞者要有藝術修養,瞭解創作背景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意思是你有鑑賞眾多劍器的經歷,才能識其優劣。中國書法有三千多年的

歷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契刻的,有的刻後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漢字演變經過了漫長

的歲月,甲骨文、篆、行、草、楷各個發展階段,都有流派和書法代表人物。湧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千古不

朽的寶貴遺產。對書法發展的基本概況,對每個時期的代表書家應有一定的瞭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律應有所瞭解。看得多,瞭解得多,

欣賞評價書法才有發言權。一個沒有書法常識的人是沒有發言權的。如: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用的是鼠須筆,繭紙,和現代人用羊毫生宣寫的不

一樣。顏真卿忠肝義膽,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祭侄文稿》是字字血淚,激情洶湧寫成的,時年顏真卿才49歲,他有濃烈的家國情懷、深厚的

思想文化積累和非凡的書法功力,所以完成了中國文化史、中國書法史上前無古人的寫作。第一,《祭侄文稿》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自強不

息的奮鬥精神、犧牲精神的英雄禮讚;第二,他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留下千古鏡鑑;第三是文化價值,為中國書法寫下至剛至烈、真氣充盈的

不朽篇章。現在,當我們捧讀這篇作品時,仍激動不已。如果沒有歷史知識是感受不到它所蘊含的巨大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力量的。


王樹山書法


怎麼開出這麼容易的題,很簡單,只要你是一位書藝高手,你便能輕鬆愉快"內行地欣賞起書法,這叫"藝高眼高"。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有那麼幾個敢說真話的,國字號書、畫展大賽獲獎者,哂文曰:作品別寫(畫)得太好,太好了,那些評委反而看不出好來,評委就這料,比作者還差,不信,拉出來遛遛,看是騾子還是驢。太生動了,滑天下之大稽。一個寫不出好字者,能明瞭好字是如何寫出來的嗎?更何況一幅書法作品,更有多層次的藝理要考量,如章法、行氣、溼濃幹淡、氣韻等等。一句話,要成為欣賞書法的"內行",先成為書寫的"內行"。





林慶逢358


書法是線條藝術。

看書法作品第一眼看通篇,也就是內行說的章法,我們會發現有些單個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是它放在全篇幅裡看又是剛剛好。

看完了我們又回過頭再看墨色,行書和草書中通常能看到墨色的變化。看墨色變化可知書者書寫時用墨的情況,毛筆吸墨強時墨汁與紙接觸會出現漲墨現象,當寫到七成或五成時筆頭含墨量剛好寫出來的字會不枯、不淡和不濃。在寫就會出現大量飛白和枯筆。

如林散之先生的書風就是枯澀,但是又保持一種不散架的味道。又如沈尹默先生強調中鋒,寫出來的字是不會倒的,好似那一個個秦權、秤砣。

看單字,這裡的單字從通篇裡抽出來看,是為了看結體。也就是結構。為什麼同是行書又同是一個字,但每個書家所寫會不一樣呢?問題就是在於不同書法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喜好,寫出來的作品也不同,有俊秀,滄樸,雄壯等等風格。

我們看漂亮的人會有不同種,面相不好的人也各不同樣。書法作品也一樣,同是楷書,大楷與小楷不同,小楷又和小楷不同。行書中王羲之,、李邕和白蕉都屬一路風格,王鐸和傅山又是一路風格,但是在同一路風格中又有各自的特點。

有點好似“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感覺。

至於特殊的一些問題好比館閣體,江湖體這些都是要加以區別的。

每個人的審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每個時代的審美需求也是不同的,正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天不方夜不譚


欣賞書法有真內行與假內行。



假內行是背書式的,什麼筆法,墨法,章法都懂一些,書法的名帖也或臨,或熟識的也多,書法功底也不錯,評論書法條理清晰,頭頭是道,一般的人及書法愛好者的層面會折服,但,這些人只能評論普通的,一般的作品。



內行應該是那些評價高端作品的人。



作為內行不僅需要熟識上面所述的素質,其本身就應該是位出色的書法家。書法很神秘,神秘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自身沒能吃透書法的真正內涵,你就無法辨認一些概念的真諦。比如說力道,比如說俗氣,什麼是力道?從哪裡能看出力道?什麼是俗氣?什麼樣的書法是俗氣?沒有到達境界的人是無法把這些概念說明白的,而這些恰恰是高端書法的關鍵指標。



書法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需要深入對細節的研究,這也是進入書法高端的敲門磚,評論高端作品也是如此,一件作品在細節沒有達到要求前,那隻能劃入中低端的行列。然則,這個能夠劃分細節的人,自己的書法都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如何有辨識的能力?



很多書法人喜歡用創新去迷惑人,這些人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底,還想再書法界佔據峰頂的位置,於是,把自己的書法弄得很怪異,故意把體現功力的地方弄混亂,大家都覺得不對,還說不出來哪裡不對,不好。其實,這就需要評論的人有深厚的功底才成。



書法欣賞的內行,只有到達書法家的能力才能擁有這個資格,這個能力不光是筆法,墨法,章法,還需要深厚的書法審美,而這個書法的審美是中國古文化的精華所在,不懂得書法的審美,就沒有資格自稱,或他稱書法家,更不能以書法欣賞內行自居。


一笑貫長天


一、欣賞書法要了解其創作的歷史背景。不同的作品是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寫成的,瞭解一幅作品的時代背景更有助於全面地理解書法作品,領會一幅名作的精氣神。

二、欣賞書法作品應考察字的結構變化是否自然,章法筆勢是否融會貫通。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好的書法作品字形變化應靈活,生動,有藝術韻律。不是亂寫,胡畫,失去書法韻律。

三、欣賞書法作品應考察作品的筆法是否合乎法度且加以創新。

書法藝術是有傳承性的,書法的寫法是應該遵循大家默認的規律寫法,在此基礎上,又能根據書寫的具體情況加以創新,這樣的作品便稱為佳品。

四、書法是書寫者個人人格,氣度的體現。在某種意義上說,書如其人。一幅好的作品,必然反映了書寫者的真情實感,以及他所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書法不是為了寫而寫,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往往同時也是政治家,文學家等,將書法的具體寫法與書寫內容結合一起欣賞,領會一幅書法作品的書寫形式與精神內涵,這樣,才是真的讀懂了書法,領會到傳統書法的真實魅力。



每日文藝一點通


想要“內行”的看書法,其實沒有捷徑,只有不斷修煉,包括大量的練習、對比、觀摩最優秀的碑帖和作品。不同人對書法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和水平,但要做到所謂“內行”,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恐怕是很難真正實現的。

書法作品的功力是評價作者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據。功力分兩種或兩個層級,一是入帖功力,也就是學帖到什麼程度,參加各種展覽、比賽,一般主要只看這種功力,這是對初級書法家的評價標準。另一種功力是出帖功力,也就是高級標準,主要看作品個性,對知名書法家的評價就得用這個標準。

當然,個性是建立在傳承基礎上的創造,對那些只有個性沒有傳承,以及書體過於怪異的作品,則不在此列。還比如,有的人寫楷書、隸書、篆書感覺還不錯,很規矩,說明入帖還可以,但到了落款行書的時候,就沒章沒法,漏洞百出,或俗不可耐,這就說明出貼不行,也說明離真正的書法家水平還是差得很遠。

初級修煉者只能是初級欣賞者,最大的特點是主要只喜歡自己多看多練的字體。高級修煉者則主要看功力,包括入帖和出帖的功力,以及是否真正形成成熟、獨特的個性,對字體則相對比較包容。這也許大概就是所謂“內行”的欣賞書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