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類人群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為什麼?

頭條金融


任何希望獲得6%以上年收益率,並且付諸行動的人,都有可能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


這兩年爆雷的P2P平臺數以千計,涉及資金超萬億,相當比例都被定性為非法集資,本金收回來的希望渺茫。顯然,投資P2P平臺的多數是年輕人和中年人,老年人少之又少,這是投資P2P需要通過智能手機操作,對老年人來說難度較大的結果。具體到線下的非法集資,則又以中老年人為主,兩者有著鮮明的差異,唯有追求高收益是不變的共同點。


非法集資和詐騙其實在很多時候很難分辨,更多要看官方定性。後者雖有追回的希望,但是資金若是被揮霍一空,同樣會顆粒無收。


如今保本保收益的理財方式年收益很難突破6%,這是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速決定的。一定意義上講,GDP增速就意味著一國資產一年下來產生了多少新的價值,可以理解為利息。部分企業利潤遠高於6%,但是也會有相當多的企業微利或者虧損。把全國千千萬萬個企業的利潤平均,最終的社會安全年收益率邊際就會在經濟增速上下浮動。


新的價值需要通過生產製造出來,企業借錢後如果不能有超過6%的利潤率,最終就容易形成壞賬,這就是壞賬產生的基本邏輯。一些企業借了錢確實是想好好生產,經營好自身,然後再去還錢,但是生意是賠還是賺涉及因素很多,風向又經常變,虧錢了自然就還不上錢,一旦走上法律途徑,非法集資投資者自負盈虧就成為最省事的解決方案。


如果把錢借給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這是民間借貸。如果這個人或者企業同時借了很多人的錢,這就可能會被定為非法集資。律師之所以掙錢,就在於同一件事往往可以有多種解讀,最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非法集資無處不在,我們認為正常的投資或者借款,都有可能成為非法集資。因此與其去糾結什麼是非法集資,不妨先把收益率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但凡能夠超出6%的,都有可能是非法集資。


通貨膨脹是非常好驚人的,因此但凡有點存款的人其實都希望獲得6%以上甚至更高的理財收益。多數人是理性並且保守的,羨慕高收益但是不會去冒險,剩下的少數人更加衝動,有冒險精神,有時候確實能有更多收益,但是本金全部損失的同樣不少,如果綜合這些人的收益率,也許跟保守投資者差不多,或者更低。


最後,如果借錢者資質和實力能夠得到認證,如果民間借貸都上徵信,如果投資者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如果騙子們都能被刑之於法,那麼,還會有那麼多非法集資的問題嗎?


財智成功


很明顯,最容易掉進非法集資陷進裡面的人主要有以下兩大類:一是老年人;二是貪圖高收益的人。為什麼這兩類人更容易陷入理財陷進去呢?因為這兩類人的內心深處已經完全被騙子所洞悉。我們今天一起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了解一下目前非法集資的形式?

過去很長時間,非法集資活動還主要集中於線下進行。往往都是在當地某些酒店或者俱樂部裡搞一些活動,以此來完成現場拉人頭式的宣傳、忽悠。

目前來看,非法集資和網絡傳銷已經成為當前比較突出的兩大類經濟犯罪行為。首先從非法集資來看,不僅僅是過去的傳統的非法集資,還有以P2P網貸平臺、虛擬貨幣等為代表的利用互聯網實施的非法集資。

尤其是在網絡傳銷方面,主要包括以拉人頭式的傳統傳銷和以“消費返利”“資金互助”“投資理財”等為幌子的網絡傳銷,甚至假借“慈善”和“創新”或者“軍民融合”等名義故意歪曲國家有關政策的網絡傳銷犯罪行為。

另外,就是那些打著“養老”旗號引誘老年人投資的活動。比如說,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股權眾籌、金融互助計劃等新型互聯網金融形式實施非法集資和網絡傳銷複合犯罪。


為何“它們”容易陷入非法集資活動中?

正如文章一開始所說,最容易陷入非法集資和理財陷進去的人往往都是老年人、貪圖高收益的普通投資者。最關鍵的殺手鐧其實就是利用人們普遍的“貪心”。

首先,從老年人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那些已經退休在家手上又有些閒錢的人,也恰恰是被非法集資項目重點“盯防”的對象。就像我在談及非法集資形式時,專門提到的那些打著“養老”旗號的讓人防不勝防。因為老年人除了希望有所收益外,更主要還是為自己的養老及健康方面投資,而且是在所不惜。

然而,那些“騙子”們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活動,幾乎是屢試不爽的。抓住任何時候老年人都是最看重身體健康這一點,然後就以健康產品講座或者免費諮詢、發放保健品等形式達到吸引老年人的目的。接下來,只要老年人到了現場就很難逃過忽悠者的“魔爪”。

其次,就是那些追求“高收益+保本”理財產品的普通投資者,這些人本身不具備相關的理財專業知識,也沒有豐富的實操經驗,但又盲目輕信高收益的同時,還能有本金百分之百安全的保證。請問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由此可見這類型的人純粹屬於風險防範意識不夠。



總之,防範非法集資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只要大家提高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不輕信那些打著養老旗號的忽悠,更不盲目相信“高收益+保本”理財的餡餅,就不會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的。說起來非法集資的形式不管怎樣變化,有一條永遠不變,那就是利用“貪心不足”人性弱點。


東震木


“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的人,絕非等閒之輩,反而是些有點小聰明,期望高收益的人士。“非法集資”往往戴上“合法”的光環,所以,一些“有路子”的人士,仗著自己資源優勢也會“深陷其中”。

大凡一些年近八旬的退休老年人,他們膽小怕事;只敢將餘錢存入銀行定期或者活期。此類老人連債券和理財產品都不敢購買,更是不會沾邊於“非法集資”。

與此相反,一些年富力強,對於金融常識一知半解的人士;以追求高額回報為目標,很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泥灘。他們往往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先少量參與“非法集資”;在嚐到一點“甜頭”之後,才開始大舉介入。

“非法集資”的套路就是以小額的“大比例回報”,來誘惑參與者;如果他們沒有巧妙的手法及環環相套的路數,也不會有這麼多聰明人入局。而這些“小聰明”因為貪婪而因小失大;最後弄到血本無歸。

“非法集資”之所以能夠流行,其背景是民間資金緊張。諸多民企企業缺乏流動資金,進行高利息的民間拆借;還有所謂的“過橋資金”,都是高利貸的生存環境。在此背景下,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民企企業,其“非法集資”中,有一些相關的權力部門人士參與其中。

極少數強勢人士在“非常集資”,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有意無意中產生了一定的標杆作用。如果“非法集資”即將“ 炸雷”,這些權勢人士可能先知先覺,提前取出本金避免災難。

由此可見,那些認為參與“非法集資”者都是傻子之輩,反而可能是自己太傻,根本沒有了解“非法集資”的內幕。杜絕“非法集資”除了普及金融常識之外,還需要對於貪婪之輩警鐘長鳴!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恭祝天下所有的投資者理財安全!讀後如有收穫,請留下一個關注和點贊!


陸燕青


之前回復了《在什麼渠道購買理財產品相對安全?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4307576345002247/)》和《理財產品收益在什麼區間,算是正常的?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4663241177497864/)》,請先參閱。

正好剛看到附圖,當下中國最好的生意,概況起來無非就是:

向青少年賣娛樂、

向少婦賣仁波切、

像老女人賣青春、

向中年男人賣鄙視、

向老男人賣健康、

向上班族賣焦慮、

向吊絲賣性暗示、

向玩知乎的賣知識、

向看微博的人賣無聊、

向玩遊戲的人賣裝備、

向中下階級兜售愛國、

向已經暴富的人賣移民、

向幻想暴富的人賣區塊鏈空氣幣(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上面幾句話總結得非常到位,其實最後那群幻想暴富的人,正是那類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的人群。

為何?非常簡單,當你有貪慾時,就特別聽得進“神話”,就會相信天下會掉餡餅而且正好會砸到你的頭上,就會相信太陽底下還會有新鮮事兒。

請再記住這句話:

一、 There’s no Free Lunch. If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it’s not true at all.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這聽起來美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就決不是真的);

二、 世界上沒有神仙神話,發財只能靠奮鬥,意外之財是沒有的,鮮花的背後多半兒是陷阱;

三、 People never change,and never learn. (人性千年不變,並且從不吸取教訓),黑格爾名言:“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哪類人群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為什麼?

兩類人群容易陷入非法集資圈套,分別是農民和老人。

現在很多非法集資開始往農村轉移,因為城市裡很多人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都知道了,所以就往資訊不發達的地方走。這些騙子們到了農村後,會給農民兄弟描繪很多美好的前景,利用農民急於脫貧的心理,精確的切入。而很多農民都是很純樸的,不但自己相信了,還會去給自己的親戚,給村民們自發的做宣傳。這種口口相傳、熟人拉熟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些甚至到其他村去宣傳。

本質上還是因為農民的風險意識比較淡薄,文化水平不高,那麼面對非法集資者們的各種好口才,各種宣傳,自然是難分真假,因而農民現在成了非法集資的騙子門重點盯上的目標,迫切的需要加大對農村地區防範風險集資的宣傳。

第二類就是老人了,非法集資向老人人群發起攻勢,主要是利用老人普遍貪小利的特點,比如說送大米啊,送油啊,有時候甚至還給老人免費測血壓、體檢,免費送藥等等,以此來取得老年人的信任。當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後,就會被當成比家人更親的人,這樣騙子們下一步再提出消費全額返利、高息理財個個月給你養老金等等誘惑性的建議,就很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了。

在一些非法集資案件,受害的老年人佔了一半,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養老錢”、“救命錢”全部投入這些非法集資中,最後血本無歸。


財經宋建文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希望能幫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喜歡我的回答。

我認為有三種人很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陷阱:第一種是老年人,第二種是農民,第三種是急功近利的人。

近年來,老年人一直是非法集資的主要對象,原因如下:

首先,老年人缺乏理財知識,無法辨別產品的真偽,他們很少上網,不瞭解理財詐騙的常見套路;

其次,老年人太容易信任他人,沒有防範風險的意識,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很容易跟風;

第三,老年人喜歡利用它,他們很容易被高收入的金融產品吸引。

第四,老年人缺乏關愛,罪犯對他好一點,容易付出真情,掏出錢包。

農民

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經濟收入低。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其他地方工作,不僅工作努力,而且掙得很少。因此,當他們看到容易賺大錢的項目時,他們很容易掉進陷阱。

急功近利的人

我曾無數次地說過,財務管理不能讓我們一夜暴富,而只能增加我們的生活。我們投資理財的目的,不是通過投資理財,把窮人變成富人,而是為了抵禦通貨膨脹,保持資產的價值,或者穩步增長。

如果你真的想賺很多錢,你應該提高你的知識和工作能力,爭取升職,加薪,或做一些生意。如果你想通過投資和理財賺很多錢,你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許多非法集資詐騙的收益非常高,到處都有20%、30%甚至更多。單獨來看,他們甚至可以實現100%的年回報率。想想看,什麼樣的項目可以保證如此高的收益率?如果是這樣,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這樣做。

這三種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有點貪心。事實上,只要你能抵禦高利率的誘惑,你就能避免95%以上的非法集資騙局。



用戶1024391442334541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人民幣一隻呈現貶值狀態,錢存在銀行,也就意味虧損,為了抵禦通貨通膨,今年國內颳起了一陣理財風暴。

各種理財平臺如雨後春筍一樣的冒出來,一些不正規,打著理財旗號的非法集資平臺也悄然而生。

非法集資:指未經國際或相關部門比準,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投資人返本付息的一種金融活動。資金主要來源是以面向社會籌集為主。以合法的形式掩蓋其非法的實質。

通過觀察大部分非法集資的受害者(包含平臺的普通員工),都有一些類似的特徵。

  • 大多沒有投資經驗:曾經有位同學在某個平臺任職:理財規劃師(實則就是業務員),一點投資經驗都沒有的人,對平臺的運作都不清楚,一味的拉存款。當平臺東窗事發後,看他朋友圈,已開始買房還債。

  • 中老年人:好像很多騙局,中老年人都是一個重災區。可能就是因為中老年人判斷力,分析能力都不如年輕人,很容易著了騙子的道。

  • 不願學習的:聽信高收益,不去分析可行性,不去查閱相關資料,不去驗證真實性,最終必然會掉坑裡。

  • 太過相信他人:誰的收益高,我就相信誰,哪怕身邊人都勸誡,還是一根筋到底。

  • 喜歡不勞而獲:非法集資中都喜歡說一個詞:躺賺。意思就是說:躺著都能賺錢。在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躺賺即等於非法集資。

我們應該怎麼避免呢?

要看平臺是否正規,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應用:

正規的平臺,不需要大面積,大範圍的宣傳。

正規的平臺,收益率和非正規平臺比,低到你不想投資。

正規的平臺,不會有大招聘業務員拉人頭。

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找一些懂行的人幫著參考一下,或者看一下網上了輿論。


國家在非法集資這一塊,管理的是越來越嚴格,近2年和3年前相比,已經好很多了。作為投資者,在未經過充分驗證前,切不要盲目投資。


財經攻城獅


一般非法集資的常用手法就是高息誘惑,包括贈送禮品誘惑等,這些確實對於很多人來說有著很難抗拒的魔力。那麼哪幾類人群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呢?我們下面來認真分析一下。

1、貪佔小便宜的人

貪佔小便宜的人是容易陷入圈套的。非法集資的主要手法就是高息誘惑,一般非法集資宣傳單都能夠達到10%以上,甚至是15%的年利率,甚至有的非法產品還可以按月付息。這樣的理財產品,真的是很容易讓人動心。如果是貪佔小便宜的人,一看這麼高的收益率,一般都會忍不住去投資的。再加上這些理財公司,一般都會裝修的高大上,好多銷售員嘴都特別甜,一會就會把你套進去了。

2、容易相信別人的人

容易相信別人的人也是非常容易陷入圈套的。非法集資的銷售員一般都是經過話術的培訓,很會說話,一般給你講解的理財產品,會讓你聽的天花亂墜。還會給你舉例子,你的鄰居去年都投了,一年就賺了幾萬塊。這樣的信息肯定是會讓人非常心動的,你容易相信別人,那你就會上當了。

3、理財知識欠缺的人

理財知識欠缺的人也是非常容易陷入圈套的。這些理財產品一般都包裝的非常高大上,一堆證書,還有公司裝潢的非常漂亮奢華,給人一種資本雄厚的感覺,如果是沒有多少理財知識,就會很容易被騙的。

綜上所述,非法集資真的是有點防不勝防,容易陷入非法集資圈套的人主要有貪佔小便宜的人,容易相信別人的人,理財只是欠缺的人。


睿思天下


以下幾類人容易陷入非法集資

1、貪婪、僥倖心理強,想通過投機,不勞而獲的年輕人

非法集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利用高收益來誘惑你,讓你覺得放錢進去就會躺賺,比如年收益300%,一萬一年就得三萬塊,那些想發財,不想通過勞動獲取財富的人,就會抱著搏一搏的僥倖心理。結果一博就會損失所有的本金。一般年輕人有一些沒有工作,想小錢博大錢,想一夜可以翻身,有一兩萬塊錢,就想博四五萬,十多二十萬。我有一個朋友14年玩3M就虧了三十多萬,還是刷信用卡出來的,以為可以得一百萬,結果平臺關閉了,損失所有。

2、缺乏投資理財知識和技巧的老人,家庭主婦,退休員工。

這類人,一般是家庭主婦,退休老人居多,他們一天比較閒,也有一些閒錢,不懂幹嘛,創業吧,年紀又大了,總想一種辦法讓這些閒錢生錢,而且生得很多錢。就會聽信一些非法資集的平臺,投錢,回報率高,他們不理解這些回報率這麼高,是沒有辦法實現的,有一天會崩盤,跑路。就是缺乏投資理財知識造成的。比如外匯投資,期貨投資,虛擬幣投資,以為這上給穩賺。現在很多平臺就是說拿投資者的錢去炒外匯,一年可以賺百分之幾十,幾百的,然後給投資者這麼高的收益是真的。其實換個角度想,如果真的能賺這麼多錢,他為什麼拿你的錢去搞,直接去貸款來搞,都發財了,還給你賺嗎?

3.容易相信親戚朋友的人

一般非法集資的平臺,開始都可以兌現,比如你投一萬,過一兩個月給你兩萬,一些朋友嚐到了甜頭了,就會告訴身邊的人,說這個平臺可以,上個月剛投一萬,現在回了三千,你也可以投投。其實他就是利用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來營銷,就是太容易相信別人,抵制不了高利誘惑,以為這樣可以賺到錢,殊不知,如果你投大量的錢進去,不過多久,平臺就會關閉了。開始給你點甜頭,最後因小失大。


以上三類人就是容易陷入非法集資的圈套,避免陷入圈套的方式,提高警惕,拒絕高利誘惑,不貪小便宜,不貪婪。



雪之道理財


非法集資是居民財富的“殺豬刀”,會讓我們多年辛苦攢下的資金遭遇莫大的風險。大部分非法集資都擁有花裡胡哨的宣傳和高利息的誘惑,許多立場不堅定的居民就會因此落入了圈套。


為什麼最近幾年非法集資會如此猖獗?P2P理財平臺更是一茬一茬地輪番在演繹“龐氏騙局”,其中有監管的因素,也有居民在高利益驅使下薄弱的抵抗力在助推。





那麼,對於我們大眾來說,哪些類型的居民更加容易落入非法集資的圈套呢?

1、有點小錢的人

既然要去做理財、搞投資,那麼必須得擁有一定的資產基礎。很多被非法集資欺騙的投資者損失的數額都在幾萬、幾十萬上下。


不少居民兢兢業業工作,累死累活忙活了一輩子才攢下幾十萬的積蓄,但是在日益上漲的物價和飛速上漲的房價下 ,感覺到了莫大的壓力:很可能,終其一生我們工資的增速也趕不上房價的漲速。


在貨幣飛速貶值的大趨勢下,我們對於資產增值的願望越加強烈,在一些不法分子的虛假宣傳下,動了小心思,正中痛點也是情有可原。


尤其是現在焦慮的 30-40 歲左右的中年人,面對著上有老下有小的重壓,家庭財務狀況堪憂,要是突如其來的家庭風險爆發,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在充滿壓力的現狀下,對於金錢的渴望迫使下,很容易失去理智,變得衝動。



2、渴望一夜暴富的人

全年如一日般地工作,到手的錢扣除五險一金、扣除吃用開銷,所能剩下的也就那麼一點點,甚至有些花錢沒有節制的朋友算一下自己賬戶的數額還會是負數。。。


要是能夠通過某種方式輕輕鬆鬆就能“一夜暴富”該有多好啊,就不用再每天小心翼翼唯唯諾諾順從主管,就不用像個無頭蒼蠅一樣日夜操勞、加班,就不用吃個晚飯都精打細算。。。


“有錢真好”,於是乎很多不想付出額外努力和心血的人就會劍走偏鋒、另闢蹊徑,比如選擇去炒股,比如投資這些帶有高收益幌子的非法集資。在利益的驅使下,人的智商會大幅度降低,甚至不能理性地判斷其真偽。



3、風險意識淡薄的人

年化 30%、50%甚至是翻倍收益的理財產品你敢去投資麼?反正浮雲君是心有顧忌,這種產品吹噓得再怎麼天花亂墜,我也不會去參與。


要知道不少民間借貸(也就是高利貸)利率不過也就 36% - 50%,一個低風險、穩定收益的產品利率居然比高利貸都高,這樣的情況還合理嗎?要是真有這樣的賺錢法寶,混跡於江湖、冒著風險賺錢的高利貸從業者估計都會金盆洗手轉行。


風險意識淡薄是大多數居民被非法集資誘惑的最主要的原因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8陸家嘴論壇上主旨演講中再次告誡老百姓投資的過程中要注意風險。說,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真正擁有這樣投資覺悟的居民又有多少呢?我們對於風險的認識還是缺乏體系,學校教育不會告知我們理財的風險,只有自己親身實際遭遇了虧損才會在一次次的教訓中吸取經驗。



總結

倘若想要有效規避非法集資的陷阱,那麼就需要我們保持理性的投資態度,對於高收益保持警惕,並且通過自身的學習具備基本的風險防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