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軍徽與槍專題解讀之三

《毛主席像章中的中國軍隊》

陸軍系列專題【槍桿子】之三

【軍徽與槍桿子】解讀

槍在軍人的心裡的分量是神聖。而“神聖”是敬畏、是精神、是純潔。心有“神聖”方有信仰,有信仰的人才不會迷茫。由此,有槍的軍人是幸福的,槍裡面就有政治信仰問題。對於軍人來講,“神聖”不是槍這一物化的具體存在,而是槍聽誰指揮這其中體現的信仰問題。我們說人槍合一,更常說人在槍在,人亡槍亡,這是技術操作層面上的完美融合,也是戰士與武器精神層面上的高度吻合,更是政治信仰催生的戰鬥意志的一種表現。人不拋棄槍,槍不拋棄人,便如同戰士和政治信仰,同生同滅,這其中自也是“神聖”之於軍人蘊含的哲學道理。我們部隊則是要求戰士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愛惜武器裝備。當我們把任何事物等同到生命的高度時,這件事物的重要性便不需過多的語言來闡釋。槍是戰士的第二生命,對武器的尊重與珍愛,也是對歷史和傳統的一種敬仰。從南昌起義的第一聲槍響起,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可以說人民軍隊的整個發展壯大史,缺槍少彈這一窘狀。誰都不敢輕易忘記,革命先輩為了節約子彈寧肯冒更大的傷亡風險也總是把敵人放近了再打的畫面;誰都不敢輕易忘記,革命先輩在戰爭時期臉是黝黑的,軍裝是陳舊的,但槍總是擦得閃閃發亮的畫面;誰都不敢輕易忘記,革命先輩在犧牲前的一刻總是會毀掉自己的武器的畫面。我們總是追憶勝利的戰役,因為那是振奮人心和催人奮進的,但是也請不要遺忘那些勝利中夾雜著的這些“悲壯”片段,它讓我們更加堅信信仰的力量,更加感染於人性的光輝,更加珍愛手中的武器。槍是戰士的第二生命,這第二生命對於戰士來說意味著什麼?生命和生命之間相互依存,是生物鏈條上的一環,這是自然法則。槍對於戰士,從第二生命和戰士的自然生命而言,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槍是戰士的武器,用好槍支發揮其殺傷性是消滅敵人保全自己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從第二生命和戰士政治生命而言,槍聽誰指揮,槍口朝向誰直接決定了戰士政治生命的走向和前景。如果把第二生命、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看作是三個點,那麼這三個點再怎麼連線也只能是在一個平面上,要想成為立體,必須得有一個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歸根到底還是政治信仰。當我們把四個點形成一個立體來看,只有政治信仰正確且堅定了,第二生命才是正義的力量,它的價值發揮才符合人民的利益需求,才能為社會發展護得一片安寧,反之這第二生命就成了荼毒生靈的兇器;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自然生命長度終有盡,但它的寬度和厚度是可以無限的,這就取決於什麼樣的政治信仰支配著戰士的靈魂和行為;影響政治生命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品德、毅力、機遇等等,但政治信仰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政治信仰始終堅定,政治生命才能煥發出蓬勃生機。由此可見,“槍聽人話,人聽黨話”,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這都是槍與兵最本質的關係,我們必須始終堅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