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YC173554759


春秋時期以“春秋”命名的原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而玄乎。

在中國古代,春秋兩季是諸侯朝見王室、參拜周天子修其職貢、履行義務的時節。“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春秋兩季也是春耕和秋收的季節,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時候,代表祭祀的“清明”和代表收穫的“中秋”全都在這兩個季節中。

此外,春秋的叫法本身就代表著一年四季的節氣時令。而諸侯史記包括周王室的史書記載的又都是一年四季發生的大事,所以很多諸侯國就直接以《春秋》二字來指代一年四季。而其中就魯國的史記恰好也稱為“春秋”。

孔子是周公的忠實追隨者,璀璨絢爛的周文化深深吸引著孔子,在周遊列國而不得要領之後,深感時勢頹敗,天下淪陷而無可挽回的孔子終於下定決心,在魯國史記《春秋》的基礎之上,以《周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為依據,著手刪定《春秋》。由於他“述而不作”的創作原則,成書之後的史記依然以《春秋》相稱。

話說孔子雖然始終沒有實踐政治抱負的機會,但架不住他有大量的優秀弟子,隨著時代的發展,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終於和漢武帝達成政治協議,在漢武帝的推動下,儒家學派成為國家主流學派,經孔子刪定的作品《春秋》《詩經》等也被尊為經典。

而因為史記《春秋》這本書所記載的時間跨度內的歷史事件基本與春秋時代大致吻合,後人就將這段時間的歷史以《春秋》相稱。自此,儒家經典《春秋經》也就成了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代名詞。

同樣的,由於西漢劉向編撰的《戰國策》所記載的歷史事件基本上承春秋時期,所以人們也就以“戰國”來稱呼“春秋”到秦統一時期的這段歷史。

最後,如果討論“春秋”的內在含義的話,那無非是,“春秋”時期天下雖然動盪不安,但周禮還起著微妙的制約作用,所謂“《春秋》成而亂臣賊子具”就是從道德倫理的角度約束諸侯列國。換言之,“春秋”時期,天下諸侯或多或少的還給周王室一點面子。當時的諸侯多少都還有些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的德性。

但到了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天下幾乎沒有安寧的日子,以戰立國,以戰求存,那麼“戰國”相稱,自然再合適不過了。


狐筆春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有近300年,為什麼稱為“春秋”,原因就一個,當時人們記載那段歷史的通用詞就是春秋,戰國也是如此。

上古時期,一年只有春秋兩季,有了夏曆後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民以食為天,春播種秋收獲,於是春秋仍是人們最重要的兩個季節,很多大事均在春秋舉行,然則,各國史官們記事時,也稱為春秋。

當時有《周春秋》,《燕春秋》、《齊春秋》等,現在絕大部分失傳,僅有《魯春秋》在孔子的教授下,得以流傳至今,《魯春秋》全文共16000字,記載魯國從公元前772年到480年的歷史大事,唯一的先秦保存較完整的史書,史料尤其珍貴。

而《魯春秋》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春秋》,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最早按照年、月日的時間次序記敘史實,其實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最原始質樸的歷史記錄,就是按年月日一條一條記下來,於是後世把這242年的時代稱為“春秋”。

然後再說“戰國”,和春秋一樣,“戰國”一詞也是當地人們記載那段歷史的通用詞,《尉繚子》今戰國相攻;《左傳》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國之始;《秦記》、《史記》、《戰國策》均以“戰國”一詞代替,後世的史官記事時,也將三家分晉到秦統一這段時代稱為“戰國”。


圖文繪歷史


我們都明白春秋和戰國分別源於兩部書《春秋》和《戰國策》。但是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於這個時代的名字源於哪裡,而在於《春秋》為什麼被叫做春秋,而不是被叫做夏冬。

首先我們要明白,春秋時代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時代叫春秋,同樣戰國時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時代叫戰國。就像劉備不會給自己豎一個蜀國大旗一樣,他只會自稱漢而不是蜀。


為什麼叫春秋?

魯國史書蒐集整理各國發生的大事,編撰成一部史書,按照春、夏、秋、冬四的記載方式來記錄,被稱作《春秋》。

既然是按照四季來劃分的,那為什麼不叫做夏冬呢?因為大事多發生於春,秋兩季。春天主祭祀,秋天主攻伐。《左傳》原名其實叫做《左氏春秋傳》,在《左傳》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國之大事,在戎與祀”。

春秋萬國版圖


戎就是攻伐,祀就是祭祀,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是春耕秋戰,在耕種前要祭祀,向天地先祖祈禱有一個好收成,所以被稱作春祭。而在秋天剛收貨糧食,戰馬也經過夏天充足的食物膘肥體壯,正是攻伐的好時機。所以在《禮記》中提到

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

因為征伐在秋天,所以行刑也在秋天了。所以有秋後算賬一說,在《魏書》中就有提到:“今始維夏,且待秋後”。

這些在唐詩宋詞中都有體現,在唐詩《秋日對酒》中提到:“春耕事秋戰,戎馬去封陲”。而在宋詞《破陣子》中寫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在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就像雙方約定好時間地點打一仗,可能很快就結束了,而且不能追逐逃亡的人。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形式已經變得非常殘酷,可能要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比如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之久。所以秋戰也變得沒有意義了,但是秋戰的概念也早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著秋戰的說法。

為什麼叫戰國?

春秋時代是從平王東遷,到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這一段時間。平王東遷導致王室衰落,禮崩樂壞的時代的正式到來,諸侯開始了相互征伐爭霸天下。

但是到了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之後,標誌著禮制的徹底崩潰。以力為尊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早在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已經提出了戰國的思想,趙奢和田單曾在一起討論兵法,田單還保留著春秋時代的小國寡民的思想。趙奢提到:“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據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

戰國版圖


意思就是當年的萬國已經被七個國家所兼併,現在的戰爭能輕而易舉的匯聚十萬大軍,時間也會持續數年之久。在《尉繚子》中也提到:“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你想連征伐都是一件有德的事情,這禮制早就成了空談了。

在劉向《戰國策》他描述為:“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而這句話也就成了戰國的由來。


漁耕樵讀


🌹為什麼叫“春秋”時期呢?我是中學歷史教師,藉此機會與熱愛歷史科學的朋友們交流,相信你能認為正確!

📰朋友,咱們必須先從東周說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鎬”(今西安西,又稱“鎬京”),搬遷到洛(今河南洛陽市)。洛陽在西安的大東邊,後來的歷史學家稱為“東周”。

📔東周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屬於奴隸社會。

📒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特殊的歷史階段。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存續了294年。

📒春秋時期,天下大亂,各地諸侯不在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較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為擴大地盤、強化自己勢力、佔據人口和財富,相互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其他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由於不斷地戰爭,春秋時期充滿著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人們愛聽愛看。加上後來的“戰國故事”,統稱為“東周故事”或“東周列國傳”,更具吸引力。後來孟子評價說:“春秋無義戰”,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內戰!

📒春秋時期,是我國漫長的奴隸社會開始逐漸瓦解的時期。

📔這個294年的歷史時期,為什麼要叫做“春秋時期”呢?當時沒有這個叫法,是後來的史學家為了便於研究歷史,才把這個階段稱為一個時期。

📒叫什麼名稱好呢?這個時期有一部重要的史書——《春秋》(孔子據魯國史料編成的書),因此把這294年的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


笑看東籬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會奇怪,這段歷史時期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就好像為什麼叫買“東西”,不叫買“南北”呢?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首先,春秋和戰國並非一個朝代,只是後人對兩個歷史階段的稱呼,它們實質都屬於東周,因為這一階段周天子仍在,天下雖有“五霸”“七雄”,卻只有一個天子。

按照一般說法,春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持續295年,春秋之後緊接便是戰國了。

春秋之所以被稱為“春秋”,跟孔子有關。孔子是魯國人,當時的歷史記載不像後來那麼詳細,魯國史官記載歷史時,一般只記載重大事件,而且很簡潔,就是按年、季、月、日記錄,因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這些史料也分春、夏、秋、冬四季成卷,後簡稱為“春秋”,用以代指史籍。

後來孔子以魯國的史籍為基礎,對這段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整理修訂,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間的大事,參照慣例定名為《春秋》。《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並在今後成為儒家“五經”之一。

《春秋》雖然主要是魯國一國曆史,但它記述的時代與上述295年的歷史階段基本重合,所以後世史學家便把《春秋》這部書名作為相應歷史時期的名稱。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春秋時期的取名來源於《春秋》這本史書。

周王朝前後近800年,由於中期收到犬戎攻擊,周都城鎬京被犬戎佔領。周平王東遷洛陽,由於洛陽相對於鎬京在東邊所以周分為西周和東周。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的權威下降,進入了各路諸侯爭霸的時代,東周又被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的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多個。


春秋一詞源於編年史書《春秋》,春秋是諸侯國魯國史官主要用來記載魯國的國史的。自從周朝開始就有專門負責記錄國家大事的史官,所以對周朝的歷史我們可以從史書中瞭解的較為詳細,而《春秋》一書就是記載從魯隱公到魯哀公這段時期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又剛好和周平王東遷到戰國前期這段歷史時間差不多。

《春秋》雖然是魯國史書但是不僅僅記載魯國的史實,而且還把其他的諸侯國的一些國家大事或者與魯國來往之事記載在其中。那時候對於一年的時間是現有了春秋後來在分了夏冬的,而春秋的記載也是從春時發生的事情開始記載到秋時結束為一季也就是一年,所以才有了春秋一詞。而春秋是後來孔子收集了魯國這些記載整理出來的名曰《春秋》。


所以春秋時期的名字就是根據春秋這本史書得來的,因為《春秋》記載的時間和春秋時期的時間發生差不多,春秋之後就被稱為戰國時代。


三國讀史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這個歷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周是分為兩個時期的。

這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呢,簡稱為春秋,它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指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這段時間。

這個時期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而諸侯群雄紛爭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他們史稱“春秋五霸”。

那諸位看官可能要問了,戰國好說,因為正是戰爭混亂的時候,所以起名戰國。那春秋之名又何來呢?

一、春秋時期為什麼會叫“春秋”的來源

在這裡,有書君告訴大家,春秋之名是因為一本書而得名的。這本書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

在這裡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這本書不是孔子寫的,而是是孔子修訂的。這本書是魯國的史官們記錄自己國家,也就是魯國的歷史的。

它並沒有記載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的歷史內容。

有人可能會問了,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不記載自己本國的歷史嗎?有書君在這裡回答大家,各個諸侯國其實也都記載本國曆史,而且記錄本國曆史的書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別的諸侯國寫的《春秋》都丟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魯國記錄的《春秋》幸運地留傳了下來。

孔子本身就是魯國人,對本國也算是瞭解,所以他便依據魯國史官所編寫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訂,也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經典之一《春秋》。

這本《春秋》記錄著從魯隱公到魯哀公,總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歷史。它把這段時期所發生的大事都記錄了下來,以供後人們參照,讓人們從歷史中借鑑以及吸取教訓。正是由於它所記載的這段時期,與東周歷史的時間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們才把這段歷史以《春秋》命名,稱為春秋時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這段歷史以《春秋》這本書命名,稱為春秋時期的。

那話又說回來了,這本書為什麼叫春秋,它沒有記錄魯國夏冬的歷史嗎?

二、《春秋》這本書,為什麼會起名為春秋

《春秋》這本書當然記錄了魯國夏冬的歷史了,它之所以起名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兩季是諸侯朝覲和會盟的 時節,發生的事比較多

因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

這兩個季節沒有嚴寒,沒有酷暑,天氣不冷不熱,也正適合諸侯驅車去朝覲周天子。

這樣的天氣,他們在路上也不會太受罪。

春季去朝覲,各諸候國可以把過去一年,自己國土所發生的事做一個總結,也算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述職報告了。

而在秋季,豐收時節,各諸侯國也可以備些禮物,帶上自己國土的特產為周天子獻禮。

周天子呢,在這個時期就會聽一聽各諸侯國在自己國土職守的情況,也會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務,交待給各諸侯去做。當然在這個時期,周天子也能順便了解了各諸侯國的衷心程度,讓自己心裡有數。

而且在這段時間呢,各諸侯國之間的使者也會相互往來,趁著好時節,去拜訪拜訪鄰國,交流交流情感。

有時候幾個諸侯國還要時不時地搞個會盟什麼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國之方什麼的。

這樣看來,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動都是發生在春和秋這兩個季節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書中著筆就會佔很大的比重,所以會以《春秋》命名。

2.農耕為主的古代,春種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時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當然都發生在春秋兩個季節了,春種與秋收。

春天正是農忙的時候,各國呢也都不會想著去發動什麼戰爭,先把農耕搞好,這才是首要的。

地都種不好,而去想別的,那這個國家就麻煩大了。

所以呢,在這時候國家的君王為了保證本國今年有個好收成,保證百姓們都能豐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們忙什麼?當然是要把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發揮出來呀。

他需要協調國內的資源,處理好農業與各方面的關係,以確保國家有個好收成。

所以呢,許多和農業有關的具有影響的政令都會在這一時期發佈。

許多有效的農業方面的改革,也會在這一時期進行。所以呢,春季發生的大事就會比較多,當然記錄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糧食豐收和各國醞釀戰爭的最佳時期,所以記錄的事情比較多

秋季是個收穫的季節,糧食豐收了。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記錄下來。

而有的國家呢,總是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總想騷擾或侵佔別的諸侯國。

這個時期由於可以保證糧食的供應,也就具備了發動戰爭的條件。

而農民在這個時候秋收完畢,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農活了,所以也具備了徵調入伍的條件。

因而在這個時期發生戰爭的事件特別多,因為季節剛好,不冷不熱。糧食也備足,不擔心後方無糧草供給。那在這一時期記載的戰爭事件也會比較多。

所以《春秋》主要記載的都是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的事件。

一年中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個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為一年的代稱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為春秋了,從字面上來看也就是指代歷史,指代光陰。

一段時期,一部書,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來由。

從《春秋》這部書中,我們窺視到了幾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們所經歷的事情。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但是在這樣的時期內,又誕生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諸子百家就像百花齊放一樣,在這樣一個時期把文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直到現代也仍然是我們的文化之寶,值得我們一直學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是因為,在農耕社會,春秋正是重要的農耕時節,因此在古代社會,春天和秋天是最容易出事兒的季節,國與國之前的征伐都是選在春、秋進行的。春天攻打敵國,可以干擾敵國播種糧食的進程,所以,糧食已經儲備好的國家通常在春天發動對敵戰爭。糧食不多的國家呢,秋天正好是搶糧食的季節,於是,秋天打別國搶糧食。當時的魯國在寫史時是按春、夏、秋、冬來記事。所以魯國的史書上經常出現的字眼是 某某年春,齊國來打架,某某年秋,發生XX戰。魯國史官就用《春秋》來給自己國家史書命名。後來的魯國人孔子,又重新整理了魯國的歷史《春秋》,這部春秋隨後成了儒家經書其一。《春秋》記載的時間段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年-前481年),與“平王東遷”和“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時間段較為吻合。有文人就把這一時代起了個名“春秋”, “春秋”這個表達時代的極具經典的名稱就流傳了下來。


無中生有full


1、命名原因:春秋與戰國是東周時兩個相連接的歷史時代,

秋與戰國的命名是由兩部古代著作《春秋》和《戰國策》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和特點而得名的。

2、 命名含義:孔子所作的《春秋》所包含的二百四十二年曆史叫春秋時代,這部書描述的時間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以東周時魯國為主並涉及到其他各國的政治事件。


《戰國策》是在西漢時由劉向收集資料編篡而成,他在《戰國策》的序言中提到這本書所記載之事為“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事”,而楚漢之起在公元前206年,據此推算戰國時代開始於公元前451年。

如果按照上述兩本古籍所提到的說法,就會存在著空缺。東周自平王遷都(公元前770年)到魯隱公元年有48年空缺無歸屬,而春秋結束之間公元前481年和戰國開始時間公元前451年又存在著空缺30年。

為了消除空缺,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研究者初步達成了統一意見:將春秋的開始時間定於公元前770年,戰國的結束時間定為公元前221年。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戰國時期開始走向封建。依據社會性質斷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時間成為了歷史研究者的分歧之處。郭沫若認為分界時間點在於公元前476年,而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應該在公元前403年,而楊寬的《戰國史》則定為公元前453年。

3、綜上所述,春秋與戰國的稱呼是來自於古典書籍,而它們的起始時間是基於社會性質等情況斷定的。歷史研究者為方便歷史研究通常將東周劃分為春秋和戰國。至於兩個階段時間分界點的劃分史學界尚有爭議,同時也值得我們後人去繼續討論和研究。

參考文獻:《春秋戰國命名和時代的劃分》 施賢原


燕山史話


看了本題所有的答案和解釋,大同小異,都歸結到史書《春秋》上,算是基本正確。可是,這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魯國史學家編寫的這本書叫春秋,春秋最早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從象形文字演變的角度來看,在長江以南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遠古的象形文字春夏秋冬是表示方向的,相當於那時長江流域以北的東南西北。南方人看一年的氣溫和植物的生長,只有春天和秋天,沒有夏天和冬天。所以表示時間時,春秋就是一年。這四個字介紹到北方,經過漫長歲月,才演變為一年四季。

魯國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夏商周時期經濟最發達地區,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心。史學家們在編寫東周前半部時期的歷史時,為了反應北方爭霸,東西對進,此起彼伏的歷史,就用了春秋二字,形象地表示這段歷史就是東部和西部爭霸的時期。用這兩個字,還表示了文人對時代的不滿,即春秋無義戰,就是東方勢力與西方勢力的對抗。

具體地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為西周時期。從此東周王室只有象徵意義,列國爭霸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為戰國時期。

魯國史學家編寫巜春秋》,主要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這段時間的歷史事件。《春秋》經過孔子刪訂,補充了同時代北方其他國家的事件和與魯國的關係,成為最完整的記載。漢代以後這本書被奉為歷史經典,所以春秋概念為世人所知,只是人們已經忘記了春秋表方向的初始意義,只知道時間概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