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家訓”這張牌


打好“家訓”這張牌

在玉山縣古城牆邊 攝於2017年3月12日


溫馨提示


春節就要到來,天南地北的人們,都在迴歸於自己心中的聖地——家。


千家萬戶團圓、歡度新春佳節之際,也是重溫家訓、傳承家訓的好時機。


家訓,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本大書裡面重要的章節,是祖先們為著子孫後代的繁衍、興旺和行為規範而留下的訓誡、忠告、約束、教誨。


當年,本人在玉山縣仙岩鎮官溪社區採訪時瞭解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代代賡續家訓,人人崇德向善,不僅歷史上俊採星馳,當代更是人才輩出。


讓我們打好“家訓”這張牌。





北宋初年由婺源清華胡氏開基建村的玉山縣仙岩鎮官溪社區,經千百年的積澱,形成了以“敦孝悌、和鄉黨、重農桑、尚節餘、明禮讓”等為基本內容的16條家訓。官溪子弟在胡氏家訓這盅“心靈雞湯”的滋養下,好學上進、知理懂法、崇仁行善,因而出類拔萃。古代和近現代先不一一細說,單說當代,這裡就走出了以胡仁宇、胡守仁、胡衛明、胡超蘇等為代表的一批精英棟樑。


家訓,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本大書裡面重要的章節,是祖先們為著子孫後代的繁衍、興旺和行為規範而留下的訓誡、忠告、約束、教誨,多為至理名言,供人營養,令人深思,給人啟迪,成為下一輩人生道路上的明燈。中華優秀文化,也通過家訓這個溫馨、有效的載體,流淌於人們的血脈當中。


古人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毋庸置疑,自古以來,家訓在勸導人們如何立身處世、治學為政諸多行為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到包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再到曾國藩“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中國的家訓文化根深葉茂,博大精深。正所謂“一時之語,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語,可以共之天下”,這些名言警句,有著醍醐灌頂、振聾發聵的功效,不僅對家庭和個人,就是對國家和社會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古代道德品行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家訓教育。自古以來,家訓之所以能夠發揮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於這是一種家族親情“感化”教育,不是把對方強行擺在“受教育者”的位置,“填鴨式”“應試式”地灌輸大話、套話、空話。宗族和血親關係,決定著家訓的“面目”不是“板著面孔”“正襟危坐”,而是“和藹可親”“和風細雨”,也決定著後輩晚生的遵從、恭敬和虔誠心理,所以容易入腦入心。家訓的字裡行間,體現出的是一種“言傳身教”。祖先和父母,如果不正人先正己,為人師表,那就是使出渾身解數,講得聲嘶力竭,還不是“說了等於沒說,說了也是白說”?家訓可以獨顯其能,另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抽象的說教,文字簡練,語言通俗,生動活潑,多為對話式、語錄式、格言式,一目瞭然,好記易懂,又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如何採取行之有效的辦法,找到切中肯綮的抓手,以此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們一直的思考和探尋。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是由單個家庭文明程度的高低來決定的,因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充分挖掘家訓的內涵,萃取其精華,全力打好這張牌,應該說是子項目之一。“廳堂懸掛家訓”“曬家風誦家訓”“傳家訓、育家風、揚美德”等活動,無疑能夠釋放出滿滿的正能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向美,蕩汙除垢、遵紀守法、和睦和諧,推動著各種風氣進一步好轉。


家訓,是有著血緣的一脈或延續的宗族世代的認同。當下,培育優良家風,就是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家訓這本教科書古為今用,在求學養性、修身治家、為人做官、愛崗敬業等方面,對人們發揮出涵養、引領、規勸作用,使講正氣、知榮辱、棄陋習、論奉獻、促和諧蔚然成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